西方音乐史总结知识点汇总(推荐7篇)

时间:2025-03-15 20:03:16 作者:admin

西方音乐史总结知识点汇总 第1篇

在西方文明史上,“中世纪”一词意指欧州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公元5世纪以后的近一千年的漫长时间。尽管人类处于蒙昧状态,科学文化发展缓慢,但是中世纪也并非一片黑暗。伴随着9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欧洲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文化复兴,11、12、13三个世纪,精神文化出现了新的发展。

基督教的统治深深地影响着中世纪艺术的发展。中世纪早期(约至1000年)病态的禁欲主义和对现世的蔑视,扼杀了艺术的人文精神,绘画和雕塑对人的描绘是虚拟的,音乐追求客观彼岸的风格。然而从西方音乐的历史的角度看,教会对于音乐的一贯重视,对于教仪音乐的统一作出的努力,对音乐发展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这些都明显促进了中世纪欧洲音乐的发展,也使音乐资料能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

西方音乐史总结知识点汇总 第2篇

文艺复兴的16世纪器乐音乐开始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器乐逐渐从单纯为声乐伴奏的从属地位中摆脱出来。当然,早期的器乐曲多数是从声乐曲移植过来的,然而它们逐渐培养起人们不依附任何歌词的纯音乐的想象。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器乐音乐仍然是即兴的,也开始有一些器乐音乐被记录成乐谱保存下来。 文艺复兴,一些乐器已形成由低音至高音的乐器族,管乐器的种类已比较丰富。主要乐器如:竖笛(recorder)、肖姆双簧管(shawm)、克鲁姆双簧管(Drumhorn)、横笛、木管号(cornett)、维奥尔琴(Viol),小号(trumpet)和古长号(sackbut)等。运用最广泛的乐器是琉特琴(lute),它已形成较丰富的演奏技法,采用品位记谱的方法。

欧洲键盘乐器的前身是中世纪的拨弦扬琴(psaltery)。产生于14世纪的两种古钢琴,在文世复兴时期已发展成熟。一种是以金属槌击弦的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虽声音纤细,但演奏可用触键的力度控制音量。另一种是以羽管拨弦的拨弦古钢琴(Harpsichord),声音比前者大但指触无法控制声音的变化。

当时主要的器乐体裁有从经文歌和歌谣曲改编过来的“利切卡尔”(ricercar,意大利语寻求或探索之意),采用连续模仿手法的复调乐曲,后发展成为赋曲(Fugue)。另一种是受法国歌谣曲风格影响的坎佐纳(canzona),合奏的坎佐纳后来发展为教堂奏鸣曲。

16世纪社交的舞蹈已很流行,出现了一些成对的舞曲。帕凡舞曲(pavane,2/2拍)与加亚尔德舞曲(galliard,3/4),它们在德国被称为舞曲(Tanz)和后续舞曲(Nachtanz),在意大利称为帕萨梅佐(passamezzo)和萨尔塔雷洛(saltarello)。后来又出现了与此相似的一对舞曲,阿勒芒德舞曲(allemande)和库朗舞曲(courante)。这些成对的舞曲之间一般有节拍和速度的对比,前者为慢速,后者快而跳跃。

变奏曲(variation)是另一种重要器乐体裁。16世纪末,英国的维吉那古钢琴乐派(Virginal School)的伯德(WilliamByrd,1543—1623)、布尔(John Bull, 1562—1628)和吉本斯(Orlando Gibbons,1583—1625)写了大量这种体裁的作品。

​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

西方音乐史上,1600年—1750年称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Baroque)一词是法语,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规则的、鳞茎状的珍珠”。巴洛克一词最早用于建筑艺术中,批评建筑师把更适用于金盒子和餐具等小物品的装饰用到大型的建筑装饰中。17世纪流行的建筑风格叫作巴洛克式。特点是规模宏大,大量采用圆柱、圆顶和大量精细甚至奢侈的装饰。在艺术批评史上巴洛克一词一直带有某种贬意。表示变形、奇异、夸张、怪诞的风格。可是这一词在音乐史中并没有明显的贬意。

17世纪欧洲已跨入近代的历史,几个世纪的商业革命已摧毁了停滞的中世纪行会经济。国家规模扩展,国王权力的增大,欧洲政治专制主义时代正向着鼎盛发展。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运动,使欧洲的教会处于分裂的复杂对立状态,导致了宗_别间及专制君主间的大规模战争。

这也是科学振兴的时代,培根、笛卡尔、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之父们为人类翻开了科学思维的新篇页。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其他艺术交相辉映,呈现出比往昔更加繁荣的艺术景象。当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已达到最后巅峰,法国古典主义戏剧流派勃勃兴起的时候,意大利的音乐家显示出令人瞩目的音乐戏剧才能,蒙特威尔第1607年写出了杰出的歌剧《奥菲欧》。英国文学家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综合了新时代宗教信仰观念,被称为新教信仰的庄严诗篇。而亨德尔宏伟、蓬勃的清唱剧《弥赛亚》和巴赫深刻、压抑的《圣•;马太受难乐》则以他们对宗教的新的解释而震撼人心。当贝尼尼雕刻艺术和卢本斯的绘画以动态和起伏表现出巴洛克新风格的时候,巴洛克的音乐家们则在古代修辞学的启发下,探寻着音乐对激情的表现。

西方音乐史总结知识点汇总 第3篇

威尼斯是意大利半岛上仅次于罗马的一个重要城市,是西欧与东方贸易的主要口岸。威尼斯在16世纪初以音乐出版著名,16世纪中叶,以圣•;马可大教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威尼斯乐派,给欧洲音乐发展注入了活力。

威尼斯优美的水城景色,色彩鲜艳的宫殿,五光十色的仪式和威尼斯人较少禁欲主义的宗教观念,使威尼斯的绘画和音乐艺术充满着丰富的色彩性。

佛兰德音乐家维拉尔特(,1490—1562)担任圣马可教堂乐长后,采用了两组合唱分立教堂两侧的复合唱形式,配以两架管风琴产生出宏大的立体音响,场面也十分堂皇。意大利音乐家安德烈亚•;加布里埃利(AndreaGabrieli,1510—1586)和乔瓦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Gabrieli,1553—1612)进一步探索了合唱高低声部之间,声乐与器乐之间的音响对比和色彩变化。并将复合唱的原则用于器乐合奏的创作。乔瓦尼•加布里埃利的《弱—强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个使用力度标记的音乐作品。

西方音乐史总结知识点汇总 第4篇

从1050年始,西欧缓慢地摆脱了以前的落后状态。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基本形成,政治稳定,贸易得到恢复,城市获得发展。寺院、大教堂的学校得到发展,大学产生。拉丁基督教国家的人民已经部分地摆脱裹在身上的忏悔和渡生来世的寒冬的长袍,而转向关心现世的世界。12、13世纪西欧形成了与中世纪初期不同的新的文明时期。

罗马式的建筑是中世纪早期寺院建筑的主要风格。穹形的拱顶、结实的墙壁、巨大的支柱、窄小的窗户、阴暗的内部,和大量的水平线条。这种建筑孕含着强烈的宗教精神,而不是为了感官享受。12世纪后期和13世纪,哥特式的建筑取代前者。哥特式大教堂,不像寺院位于渺无人迹的悬崖峭壁,而处于城镇中人们的生活中心,与学校、图书馆并立。哥特式建筑带有市民化倾向。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式样,它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拱壁、修长的立柱和簇柱,以及彩色玻璃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的神秘的幻觉。它是_的观念与城市物质文化的结晶。

西方音乐史总结知识点汇总 第5篇

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古罗马的版图囊括了欧、亚、非的大片领土,先后征服了古希腊及小亚细亚的一些古国。罗马征服者将征服的大量塑像、浮雕和作为奴隶的舞蹈音乐艺人输入罗马。罗马人吸收同化于古希腊及希腊化东方的音乐文化。公元一、二世纪形成了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盛期。

在古罗马的宗教仪式中音乐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崇拜古罗马战神、军神——玛尔斯(Mars)的仪式中,12名贵族组成的塞利(Salii)祭司团跳武士的舞蹈并歌唱。在小亚细亚传入的母神(Cybele)、女神(Isis)的崇拜仪式中音乐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罗马骨制的蒂比管(Tibia)是古希腊阿夫洛斯管的变体,它在宗教仪式和戏剧音乐中广泛使用。古罗马人认为,它可以驱除邪恶唤起慈善的神性。蒂比管演奏者在社会上颇有地位。古罗马人尚武,军乐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较大型的铜管乐器,如:直筒喇叭口的大号(Tuba)和G字型的库努(Cornu)。

古罗马盛期,有许多关于音乐节日、比赛等的记述。音乐具有娱乐倾向,许多皇帝是音乐保护人,其中尼禄甚至希望自己有一个音乐家的名声。

第二章 中世纪

西亚迁至北欧的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的“民族流动”最终导致公元4、5世纪的入侵。公元378年西哥特人憎恨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压迫,举起了反抗的旗帜。几经战乱后,公元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被废除,标志欧州封建社会的开始。

日耳曼人文化落后,知识浅陋,不懂任何艺术。公元6、7世纪,西欧大部分地区倒退至落后时代,异族的国王们完全没有能力管理他们篡取的权力。然而当西欧社会一派凋敝的时候,基督教却在向着它的巅峰发展。自从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基督教的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它很快战胜了其他竞争的宗教,于380——392年间被认为是罗马帝国唯一的合法信仰。灭亡了西罗马的日耳曼人已皈依了基督教。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王权分散而弱小的时候,基督教却由于教皇统治的兴起权力日益集中强大。

西方音乐史总结知识点汇总 第6篇

16世纪末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赞助人巴尔弟(Bardi)和柯尔西(Corsi)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学者、诗人和音乐家,他们在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启发下,力图创作出把诗歌、戏剧和音乐融为一体的音乐戏剧。他们深信古代的单音音乐比文艺复兴的复调音乐更有表现力,更能打动人。

1594年里努契尼(Rinuccini)写脚本,1597年由培里(Peri)和卡契尼(Caccini)谱写音乐的《达芙妮》可称是第一部歌剧,狂欢节时在柯尔西的剧院里演出,获得成功,可是脚本、乐谱均已失传。1600年里努契尼为佛罗伦萨亲王的盛大婚礼又写了一部《优丽狄茜》的脚本,主要由培里(少部分由卡契尼)谱写音乐,成为第一部留存下来的歌剧。这两部歌剧都是田园剧,以独唱的宣叙音调为主,古钢琴和弦乐器组成的小乐队伴奏。由于对古希腊音乐风格的模仿,音乐过于依赖剧词,音乐在旋律、节奏和形式上均缺乏特性。

西方音乐史总结知识点汇总 第7篇

中世纪后期除拉丁文学外,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英语和意大利语等方言文学日渐普遍。12世纪以前方言文学都以英雄史诗形式出现,如法国的《罗兰之歌》,日耳曼的《尼伯龙根之歌》和西班牙的《熙德》。这些史诗的主题是英雄主义、荣誉和忠诚。骑士的最高理想是为封建领主在战场上建立功勋。12、13世纪由于文化的进步以及撒拉逊文明的影响,骑士文学出现了新的思想、行为准则。发源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游吟诗人(troubadour)的歌曲是这时期骑士文学和音乐的主要代表。游吟诗人的艺术是封建贵族阶层的一种世俗艺术,他们既是诗人又是作曲者,有的还自己演唱。游吟诗人歌曲除了战争内容、日常风格生活内容以外,大多的是爱情歌曲。一度被僧侣和教会著作家视为罪恶化身的妇女成为骑士制度颂扬的对象。游吟诗人对封建宫廷中妇女的爱情带有崇高、神秘感,以致成为一种崇拜。法国南部留存下的2600首游吟诗和260多首游吟诗人歌曲,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称为(tronvere),留存下2130首诗和1420首游吟诗人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