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作文素材短(精选5篇)

时间:2025-05-09 11:18:23 作者:admin

_宁的作文素材短 第1篇

1944年,_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那一年,杜致礼17岁,后来她成了_宁的太太。

_宁出国的时候,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但是对于她的美丽与大家闺秀的风范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之后,_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中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他们后来认为,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缘吧。

这场姻缘不仅给了杨杜两人终生的幸福,还意外地让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见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个春秋的团聚。成为国共战争史上一首黄昏的恋歌。

1948年底,时任_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兵败被俘,两次以砖头猛击头部,自杀未遂。_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恸垂泪。但不料想,杜将军进了_的_,几年之间,便彻底“_”,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释放。_颜面尽失,雷霆震怒,不准许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台湾。曹秀清带着婆母和5个儿女在台北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兑现当年_手谕的许诺,曹秀清曾找过_、张群等人反映自己的处境,然而均未结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儿杜致礼和女婿_宁的信。说:“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领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国才可能见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台湾当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请求。但_却“关照”:“杜聿明的妻子儿女不得再离开台湾!”

1958年初的一天,_突然派车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见面时_握住她的手说:“杜夫人,恭喜你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该去美国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_接着说:“杜夫人,希望你从美国回来时,把_宁也带回台湾,让他协助蒋‘总统’反攻内地。”这时,_也走进屋内问:“孩子们怎样?你的身体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终于获准去美国探亲了,期限为半年,逾期不归,罚以巨款。为防不测,台湾不允许她带子女,还特意找了两个位置相当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来到美国,再也没有返回台湾。

杜聿明获释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能来内地与他团圆。然而曹秀清却一直心存疑虑,丈夫以败将之身,寄人篱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会真心留在内地。因此她写信给丈夫,劝他不要强求自己。当她终于明白丈夫铁心扎根内地并非权宜之计时,她于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与丈夫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临回国前,她听说内地物资比较匮乏,写信问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贮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样,于是杜夫人为其从美国带回了当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电器。血海硝烟中厮杀了大半生的杜聿明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家因政治原因导致的夫妻隔绝,竟因为物理的原因,因为一项诺贝尔奖而化解消融。

_宁的作文素材短 第2篇

杨教授,老而弥坚,后劲十足,在美国默默无闻酝酿数年之后,年近耄耋后来居上,最近频频语出惊人,曝光于各大媒体。在忘年恋情即将被炒成冷饭之时,又摆出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盛赞中国大学教育而再度成为新闻头条。

杨教授语句简练却发人深思,每每发言就有无数人开始研究揣测他背后的真正意图,各方争论数月不休。而他却从此沉默让人觉得高深莫测,更加关注。杨教授已然跃居为想出名想疯了的话涝症候群仰视的偶像,顶礼膜拜。

正所谓话不在多,反常才行。杨教授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敢于逆流的言论永远都市场价值。

从教育年轻人的角度讲,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

(_宁形容翁帆)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

(记者:能不能帮你的妻子说句话呢,她爱你什么呢?)

_宁:我们没有仔细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我想,我猜想,她觉得我这人是很纯、很真,我想这是她主要欣赏我的地方,这是我的猜想。

(记者:那么杨先生对《易经》开炮?)

_宁:不不,对不起,这个话有点原则性的'错误,因为我那个文章是叫做《易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你如果看我整个那篇文章,80%是讲影响非常之大,而且是正面的。只有20%是讲它有负面的影响。之所以那篇文章变得非常有名,在网上变得非常有名是什么呢?因为有些人专看那20%,不看整个的文章。

(记者:1971年你离开中国26年了,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回国?)

_宁:为什么我那么着急回来呢?因为我想我是比较知名的中国的学者,第一个回来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国际的变化是千变万化,很容易一个打开的门又关起来了,所以我就赶快回来了。

_宁的作文素材短 第3篇

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女人,在儿子6岁以前就教会他认3000个字,这个女子想必应有绝顶的聪明。_宁就是靠这样一个妈妈启蒙的。一个78岁的大科学家如此深情地回忆自己没有受过任何新式学堂教育的母亲,那情景让人感动。

“我母亲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时候还裹过脚,到了民国的时候,才又把脚放开了,所以她的脚不是三寸金莲,但那是一双变形了的脚,我每一次看见她的'脚,都觉得非常难过。她念过几年私塾。我认识的头3000个字是母亲教会的,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我跟母亲住在一起。我认识了许多与我母亲一样的旧式妇女,我很佩服,她们受到了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而对于这些礼教,有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今天讲起来,有人会认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抛开这个价值观,这个所谓愚忠愚孝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轻一辈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这个坚强的意志,渐渐地没有了,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向另一个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问我,说我母亲除了养育我,除了教我3000个字,还给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坚强意志的信念,是一种无比的力量。”

_宁的作文素材短 第4篇

1、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

2、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

3、艺术若是完全朝着背离造化的方向发展,就会与美渐行渐远。

4、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5、一个人要在他有兴趣又有能力的情形下,恰巧他的兴趣和能力与当时有机会发展的研究方向重叠在一起,此时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6、我们看一件商代的青铜犀牛和青铜觚,犀牛是直觉的美,铜觚的美是抽象型的,犀牛的美是形似的美,铜觚是神似的`美。与科学中终极的美不同,在艺术里,没有人类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艺术中的美。换句话说,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

7、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

8、我最欣赏翁帆的地方跟翁帆最欣赏我的地方是一样的,就是我们都是‘真’的人。

_宁的作文素材短 第5篇

_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_宁在60岁时回忆说:_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_

1928年_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_宁回忆道:_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_

_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_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_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_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_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_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_

_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_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_杨-米尔斯规范场_,与巴克斯特()创立了_杨-巴克斯方程_。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_宁是_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_。

_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_有生应记国恩隆_。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_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_

_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_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