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第1篇
目前,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地方责任落实不到位,影响了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效果;食堂供餐推进较慢,个别地区食堂建设工程进度缓慢或建成后未及时投入使用;食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有的学校食堂管理不规范,制度落实不到位,设施达不到规定要求;一些地方没有严格落实招标采购规定,部分地区专项资金结余量较大等。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和《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要求,进一步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确保2017年实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目前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主要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这些地区之外,还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海南等10省(区)的8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没有覆盖到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中。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方试点范围 实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的意见》,要求有关省(区)做好统筹规划,稳妥推进,确保2017年实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具体包括三项工作:一是摸清底数。全面了解学生状况、学校食堂状况、寄宿生在校膳食状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发放和管理情况、学生校外住宿情况、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学生等情况。二是制订方案。综合考虑学校食堂现状、饮食习惯、物产资源特点、交通运输条件、供餐单位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原则,在分县制定具体试点方案的基础上,汇总形成本省(区)实施方案。三是强化各项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省级统筹,把地方试点所需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中央财政将根据上一年度地方财政投入、组织管理、实施效果等因素给予奖励性补助。统筹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薄弱学校改造、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等项目和资金,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食堂,满足学生就餐需求。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对学生营养餐生产、加工、配送等全过程的监管,确保不出食品安全事故。
12月27日上午,教育部已和相关的10个省份签署了全覆盖协议书,到2017年秋季开学,88个县约300万孩子将受惠营养改善计划。
第二,紧抓食品和资金“两个安全”不放松。督促各地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确保所有学校食堂持证经营,进一步提高食堂供餐的比例,改进小伙房供餐条件,不断丰富供餐内容、改善供餐环境、提高供餐能力。将政府采购、集中招标落实到每一笔大宗原材料采购,严把“入口关”,坚决阻止不合格企业参与。完善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让任何单位、任何人不能从孩子嘴里“揩油”,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第三,大力推行“阳光校餐”。借助“阳光校餐”项目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提升这一民生政策的透明度,创新监管方式,实现营养改善计划执行规范化,学生营养科学化、标准化,把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水平提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一个新跨越。
农村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第2篇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李伟对5年前的一顿营养午餐记忆犹新。2016年9月,李伟在贵州省松桃县妙隘乡完全小学吃了一顿学生营养午餐。孩子们以前每天中午都只能以酱油泡黄豆下饭,吃不饱是常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国家为每个孩子拿出4元钱,可以做成“一荤一素一汤”的营养午餐。孩子们吃上热饭、饱饭,个子长高了,脸色红润了。
“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是必须的、可行的、有效的,也是十分值得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李伟说。
我国政府将营养改善计划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近4000万名农村学生,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约200亿元,支持其长期实施,政策力度空前。
每天有十几万所学校开餐、几千万学生同时就餐,资金安全、食品安全能否得到保障?是不是每一分钱都吃到了孩子嘴里?
基于回收的593份县级问卷、1199658份家庭问卷、71个县227万名学生的体质监测数据,《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显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10年来,成效显著,基本做到了“让每一分钱都吃到孩子嘴里”。
10年间,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身高快速增长。71个脱贫县227万名学生身高监测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身高普遍增加,如15岁男生身高由2012年的厘米增长到2020年的厘米,增加了厘米;受益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提高至2021年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从2012年的下降到;贫血率由2012年的下降到。
“10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的整体面貌有了显著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能力、学习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这将改变一代人的体质。通过成本与回报的保守测算,这项教育政策的投资回报超过5倍。”卢迈说。
与时俱进,从吃饱到吃好
10年来,营养改善计划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消除了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饥饿的问题,促进了教育公平,为未来共同富裕奠定了人力基础。
在当初贫困县已经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是否还要继续坚持营养改善计划?
“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营养改善补充计划,这是长期提供的公共产品。虽然今天已经取得很好的进展,但不能停下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中心高级顾问蔡建华说。
营养改善计划进入新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问题,来之不易的成果仍需巩固。
卢迈介绍,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炊事员、家长的口味都比较重。不少学校在盐、油、糖、蛋白质、维生素A等摄入方面还存在营养不均衡的问题,长期摄入,将大大提高成年后的患病风险。
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志钢认为,目前对3—5岁的学龄前孩子,还没有全国范围的营养干预措施。根据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的特点,学龄前孩子需要政府加强营养干预。
“建议明确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对象,让中西部农村学生普遍受益。”卢迈认为,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发生重大转变,当初的贫困县已全面脱贫,根据现阶段发展水平及中西部农村人口的现实需求,_及有关部门应重新确定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对象范围,尽可能实现县域内就读的农村户籍学生全覆盖、中西部农村全覆盖。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县和学校将营养餐内容扩充为“早餐+午餐”,让学生的精力和体力更充沛,显著增强他们的体质和学习能力。
经_批准,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国家基础标准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为亿元,比上年增长。
“有肉、有菜,真能吃到肚子里”,幸福感洋溢在更多农村学生脸上。(本报记者 张春铭)
农村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第3篇
为提高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目标,2011年,_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以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国家试点,支持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为重点开展地方试点。对国家试点,中央财政按每生每天4元标准(全年按200天计算)给予营养膳食补助;对地方试点,中央财政根据上一年度地方财政投入、组织管理、实施效果等因素核定当年奖励性补助资金(对地方试点膳食补助标准达到每生每天4元以上的省份,按照每生每天2元标准给予奖补;对未达到4元的省份,按照每生每天元的标准给予奖补)。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小学年生均1000元,初中125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费补助。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600亿元,地方试点地区累计安排营养膳食补助资金230亿元。覆盖学校共计万所,受益学生超过3360万。其中:国家试点县699个,受益学生2097万;地方试点县803个,受益学生1264万。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学生上学饿肚子、吃凉饭现象已经基本消除,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给贫困地区学生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结果显示,试点地区学生每天吃到三餐的比例由2012年的上升到2015年的。2015年男、女生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高,平均体重多和,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贫血率从2012年的,降低到2015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