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计划名词解释 第1篇
一、课程名称:篮球
二、授课对象:4,5,6年级学生
三、课程目标:
5—6年级学生在一定的竞争环境中学习,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单、双手投篮,多点三步上篮以及教学比赛,攻防战术学习等。
四、训练内容
五年级:跑步传接球上篮、攻防练习、三步上篮。六年级:多点上篮与投篮、区域攻防练习。
五、课程理念
小篮球是一项集体竞技、健身、娱乐和益智为一体的集体性运动项目,集体运动的对抗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活动游戏性和观赏的娱乐性以及各种传媒的效应,都是吸引小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重要因素,使得篮球成为小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也使得小篮球成为小学生最热门的教学内容。
小篮球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展,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力度,小篮球是我市;校本课程中的一个重点项目;篮球也是我市传统项目,为此我们为了继承我市的优良传统,将篮球项目推广普及到全市中小学生,其次体育课程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体育学科纳入中考),深受家长和学生喜欢。因此小篮球为校本教材,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健康锻炼和身心健康服务。
六、课程实施:
(一)实施形式:
1、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可以得用课外时间为课时。
2、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合班活动或跨班级活动。
3、活动地点:校内。
4、活动准备:提高思想认识,大力宣传开发小篮球课本课程的重大意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计划及有关措施。
5、成果展示:在校内开展各种比赛及展示活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的方法开展篮球友谊赛。
(二)实施办法:
1、坚持以发展学生兴趣入手、坚持从提高学生技术技能为本。
2、坚持每节课安排球性练习,各种运球练习。
3、教师对技术教学、动作要规范。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及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教学相结合。
5、明确考查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习。
6、实行1人一球或2人一球,提高练习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7、坚持每周一次全校性篮球练习活动。
8、实行每年一次阳光体育展示活动,为创造校园篮球文化增添色彩。
七、课程评价:
期末测试及评价标准:
1、高年级考核项目:原地持球突破上篮、一分钟罚球线罚球。
2、评价标准:考核成绩和技术成绩及平时成绩。
篮球年度训练计划
队伍现状实力分析:目前队伍内线队员的进攻稳定性不好、进攻手段单一,外线队员突破技术比较差、投篮不稳定,对抗能力不好,比赛过程中队员面对困难的时候心态变化比较大,容易出现急躁的情绪。另外队伍人员配置不好,后卫线基本没人,主力和替补实力相差很大。
比赛任务:参加20xx年湖南省CUBA选拔赛
目标:前四名
时期准备期竟赛期过渡期
阶段基本备阶段专项准备阶段赛前准备阶段比赛阶段
时间3月初至5月中旬7月底至8月底9月初至10月中旬10月中旬至比赛结束比赛接赛后两星期
主要任务
全面发展队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以及基本技术和基础战术配合。重点提高队员的运动技术和战术的应用能力,以及队员专项运动素质的水平。
巩固和提高队员的专项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形成适合球队的战术配合,通过赛前教学比赛培养优良的竞赛心里和拼搏精神,形成与竞赛相符合的适应力,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竞技状态,并促使其向最佳水平发展。
在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消除因比赛引起的身心疲劳,巩固训练成果。比赛安排
一星期打一场教学比赛8月份至9底每星期安排二次教学比赛,10月的前10天内每天打一场与正式比赛接近的比赛参加湖南省的正式比赛
负荷变化
的总趋向在逐渐增大负荷量的前提下,逐渐增大负荷强度。
以逐渐增大负荷强度为主,同时逐渐减少负荷量保持必要的负荷量,继续增大负荷强度,特别是心里负荷强度。
赛前一周适度负荷强度,减少负荷量。
主要手段及负荷要求间歇训练负荷强度大负荷强度大
重复训练负荷强度大负荷强度大
持续训练负荷强较大负荷强较大
比赛训练负荷强度大负荷强度大
恢复措施按摩、慢跑按摩、慢跑
检查评定的
内容、时间3200米、400米、100米、50米、助跑摸高、卧推、负重蹲起、折返跑,每个月底测试卧推、负重蹲起、折返跑,滑步、一分钟自投自抢、每场比赛的技术统计,每个月底测试。
运动训练计划名词解释 第2篇
当太阳的光芒不再那么耀眼,当气温一点点下降,当蝉鸣停止,我正在江声校园里进行着第一次田径训练。
进入室内训练场,一阵风忽然从我身边刮过。原来,那风的带来者是在进行着训练的学长、学姐们。当然,在这些训练的人当中,也有一二十个七年级新生。在这些人当中,包括我,都有可能在以后被筛选掉,所以,每个人都会竭尽全力地去训练——为了留下来。
不愧是名校的田径队,就连热身运动的种类都比其他学校多。开始,每个人都要围着整个训练场地跑十圈。跑的时候,我以为热身运动只有这个。心想,难道热身运动就这么简单吗?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跑完十圈后,进行的就是压腿训练。压腿可不是我的强项,因为我的韧带还未完全拉开,所以压的时候非常吃力,我龇牙咧嘴地坚持着。特别是在劈叉的时候,感觉身体都快裂开了,整个人都不好了。压完腿后,感觉双腿都不属于自已了。我满以为经过这番折腾后,可以奔向食堂大快朵颐。岂料训练的项目远不止这些——高抬腿、车轮跑、加速跑……弄完这些项目,我的体力已经快消耗殆尽了。队友们一个个都是红扑扑的脸,我也好像看到了同样汗流浃背的自己。然而,老师接下来说的训练项目,让我们所有人基本上都“生无可恋”了——围着整个场地跑,直到老师叫停为止。这对于体力透支的我们,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
刚开始的时候,整个人感觉还好,还未感到“绝望”,但越往后跑就越想停下来休息,不过,咬紧牙关的我一次都没有停下来,为了我的梦想——当一名田径运动员,代表国家去参加奥运会。因为我的偶像是苏炳添,所以我想成为下一个他。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把牙买加“飞人”博尔特的百米跑记录给超越,突破黄种人乃至全人类的百米跑记录。虽然这些于现在看来都是遥不可及,虚无缥缈的,但我仍会为了我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去奋斗!
快了!就快了!“进入最后一圈!”教练大声喊道。我用尽全身力气冲刺,希望能追上学长、学姐们。当然,我与他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一直到最后还是未能追上他们。训练结束后,老师竟说这只是个“开胃菜”!以后的训练,我等着!
夕阳西下,夜幕不觉已经降临。我正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向着那些光明的地带进发!
运动训练计划名词解释 第3篇
学校体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我校的竞技体育一定能获取好的成绩。为此特制订暑假训练计划如下:
一、教学训练的任务:
1、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组织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田径活动。
2、发展柔韧、协调、灵敏、速度、弹跳等运动素质。
3、学习和掌握田径各项运动所需的基本活动技能,逐步培养完成各种练习的正确姿势,对学生的特长的培养。
4、在训练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守纪律、爱集体、懂礼貌、爱学习、勇于吃苦、意志顽强的品质,使其能够全面发展。
二、教学训练内容:
1、柔韧性的练习:
(1)两臂的平、侧、上等各方位的举、屈、伸、摆和各种形式的绕环练习。
(2)两腿的屈、伸、压、踢、摆、绕、纵横等练习。
(3)整个身体的各种屈、伸、绕环等练习。
2、协调性练习:
(1)各种徒手操,行进操练习。
(2)各种技巧练习。
3、速度、灵敏练习:
(1)半高抬腿小步跑、下压式高抬腿跑、车轮跑。
(2)加速跑60米左右。
(3)站立式起跑30-40米。
(4)各种快速反应练习。
(5)30米、60米计时跑。
4、耐力练习:越野跑,自然环境走跑结合练习,变速跑等。
5、弹跳力和力量练习:
(1)各种跳跃练习。
(2)各种腰、背、腹机练习。
(3)橡皮条。
(4)扛杠铃等。
三、训练次数与时间:
每周训练5次,每次2小时左右(上午7:30---9:30)。
四、考核:
1、各专项要求每周一次到二次的计时跑。
2、学生按自己的专项每月进行一次考核。
3、每一个月底进行一次高要求的考核。
五、训练要求:
1、学生训练课的.内容、形式、节奏安排等,要求多种变化,各种练习手段尽量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爱好与兴趣。
2、训练必须常年系统的身体系统为主。
3、各种练习中,培养学生合理的用力顺序,爆发用力等意议。
六、思想教育和管理:
1、要把训练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懂礼貌、讲文明、爱吃苦”的品质,有计划地安排优秀运动事迹的讲解,加强跟班主任、家长、校领导的联系,使学生能安心训练,无“后固之忧”。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相信我校的田径运动在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一定能获得比以前更上一层楼的佳绩。
运动训练计划名词解释 第4篇
一、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提出阳光晨跑,与祖国同行的号召,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进一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丰富我校学生课内外文体生活,进一步掀起学校新一轮强健体魄的阳光体育运动新高潮。
二、时间:每天早晨 8:00~8:25
三、地点:大操场(六年级)、校园(七、八、九年级)
四、参加对象:
全体学生
五、活动要求:
1、各班主任向学生宣传了解学校晨跑活动方案,并按要求认真组织好晨跑。
2、活动前要求学生稍微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裸关节;各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集合地点整队,晨跑过程中始终保持队伍整齐,步调一致,不追跑,不说话,班与班之间保持距离。
3、如因患有慢性疾病、残疾或特异体质等不宜参加晨跑锻炼的学生,在班主任处备案。如当天生病或有其他特殊状况不能参加当日晨跑的,学生需提前向班主任请假。
4、刘莹莹老师要做好卫生安全保障。
5、所有年级组长、体育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指导、管理,确保晨跑活动安全,有序,健体。
运动训练计划名词解释 第5篇
“建筑”一词,古称“营造”,亦云“匠作”,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大于鼎彝,早于文献,寿比金石。作为建筑设计和施工根据的建筑图(architectural drawing),是将建筑物的艺术造型、外表形状、内部结构施工设备、地理环境以及其他要求准确而详尽地表达出来,因而,建筑图是建筑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资料。自古迄今,都是如此。
中国建筑用图的最早记载,见之于《尚书·洛诰》,其云:“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伻来以图”,翔实记录了武_商之后在洛河流域相宅、兴建都城的情况。古代文献中,甚至还有记载现场画地成图的事实,如《晋书·张华传》:“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都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以为异。”
宋郑樵(1104—1662年)《通志略》“艺文四”所载“都城宫苑”有“唐太极大明兴庆三宫图一卷”“洛阳京城图一卷”“长安京城图一卷”“东京宫禁图一卷”“昭陵建陵图一卷”等。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图样的名词,有如下诸端:
1.明堂图,古代礼制建筑的图样,《史记·孝武本纪》:“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望无壁,以茅盖,通水,圆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旧唐书·礼仪志》:“稽诸古训参以旧图,其上圆下方,复庙重屋,百虑一致,异轸同归。”“汶水之上,独称汉武之图。”
2.兆域图,为古代墓地设计图样,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是至今世界上罕见的早期建筑图样,其线分粗细,规整划一,开制图使用线型的先河。有关建筑图的名词甚多,且分类翔实。《周礼·春官·小宗伯》“卜葬兆”之词,郑注“兆,墓茔域”;《周礼·春官·冢人》中有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之句,郑注“图,谓画其地形及丘垄所处而藏之”。“兆”亦作“垗”。《广雅·释丘》:“垗,葬地也。”兆域图所画的是中山王陵的建筑图样,亦是整个陵墓的设计规划[2]。
3.宫苑图,古代宫殿园林的设计图样。《元史·外夷传》:“大德五年二月,太傅完泽等奏,安南来使邓汝霖窃画宫苑图本,私买舆地图及禁书等物,又抄写陈言征收交趾文书,及私记北边军情及山陵等事宜,遗使持诏,责以大义。”
4.小样图,为古代建筑图。据宋人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刘文通,京师人,善画楼台屋木,真宗时入图画院为艺学,大中祥符初,上将营玉清昭应宫,勅文通先立小样图,然后成葺。”
5.学堂图,为古代学校建筑图样。《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有“益州文翁学堂图一卷。”此图已佚,内容不详。但文翁办学,确有其事。
6.图本,为古代图样专辑的名称。《迷楼记》载,炀帝顾诏近侍曰:“今宫殿虽壮丽显敞,苦无曲房小室,幽轩短槛,若得此则吾期老于其中也。近侍高昌奏曰:臣有友项升,浙人也,自言能构宫室。翌日诏而问之,升曰:臣乞先进图本,后数日进图,帝览大悦。”又唐王建(847—918年)宫词:“教觅勋臣写画本,长将殿里作屏风。”
“建筑”一词的翻译,引自日本,逮自现代,而后约定俗成,在西方通称“architecture”,拼法虽异,其源盖出希腊。“archi”谓“首领”,“Architect”谓“建筑师”,“architecture”恰恰是中国的“大匠之学”“营造学”,或省称为“匠学”“匠作学”。故“建筑图”一词,古来无有,譬之宋人李诫(?—1110年)奉敕编撰的《营造法式》,备有古代营国筑室、木作制度及各种制度详图,皆为匠氏绳墨所寄。书中蒐集图案,不称建筑图而统称图样,并依不同制度云“壕寨制度图样”“石作制度图样”“大木作制度图样”“小木作制度图样”“雕木作制度图样”“彩画作制度图样”“刷饰制度图样”等等,可见古代建筑专业化分工在图样绘制技术上的表现[3]。
而且,《营造法式》中有关建筑制图的专业名词有“正样”“图样”“侧样”“杂样”等,其定义准确,实用性强,在建筑技术工程中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宋代图样定名的科学性。
运动训练计划名词解释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篮球运动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尤为青少年所爱。在学校中开展篮球运动对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发挥篮球运动实用价值,通过各种简化的比赛形式,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2、在运动实践中学会篮球基本技术。
3、充分利用篮球活动运动负荷大,对抗性,竞争性强的特点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学会与同伴合作,并能运用篮球运动丰富课余生活。
三、教学内容安排及课时数
本学期的练习内容主要以基础技术为主(传球,运球,投篮,移动,篮板球)进攻战术防守战术,传切策应掩护配合和几种防守阵形,还要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上下肢力量腰腹肌力量。训练时间为每周三,周四中午12:301:30。
训练地点:篮球场
四、篮球训练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理论知识备课:学习研究关于篮球教材资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计划。
2、技能备课:要根据教师自身所学分析教材,教师练习技术动作,研究教学方法,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3、学生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服装,按时出勤,不迟到,上课认真练习,遵守课堂纪律,爱护器材。
(二)课堂组织教学
1、准备部分:慢跑热身,篮球专项柔韧练习。
2、基本部分:学习各种技战术主要运用教师讲解,示范,指导,学生整体练习,分组练习,采用层次教学。
3、结束部分:放松总结,回收器材。
(三)课后反思:寻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运动训练计划名词解释 第7篇
地图(map),指地表现象的全部或一部分在平面上的缩写,区别于其他图形的特征是,构成地图的数字法则、地图内容的取舍和概括以及符号系统,并反映出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分布与相互关系。地图的出现与发展以及地图科学的形成,在任何文明的历史中都有着翔实的记载,这是与“图像是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相关联的。
中国地图的发展历经早期地图、古典地图和实测地图三个阶段。以图画、神话故事融为一体的早期地图产生在春秋战国以前。《左传·宣公三年》所载“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当为古之地图的滥觞,而后“鼎迁于商”“鼎迁于周”,亦即“武_商,迁九鼎于雒邑”。可见,鼎为重器,九鼎之图,三代相传。“远方图物”,即“图写禽兽,画采仙灵”,铸之于鼎。
《汉书·郊祀志》亦载有:“天地万物所系,象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秦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
明人杨慎(1488—1559年)在《山海经补注》“序言”中对“九鼎之图”亦有所及,其云:“神禹既锡玄圭,以成水功,遂受舜禅,以家天下,于是乎收九牧之金以铸鼎。鼎之象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著其生,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奇殊汇骇视惊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书焉。盖其经而可守者具在禹贡;奇而不法者,则备在九鼎。……则九鼎之图,其传固出于终古,孔甲之流也。谓之曰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然图与经存。”杨慎所述与现代对地图的定义,十分相似。清代毕沅(1730—1793年)在《山海经新校正》“序”中也认为:“禹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按其文,有图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是鼎所图也,鼎亡于秦。”历代学者所述以及《山海经》中“古者土地之图”的图样,都表现了中国文化重视图像的学术传统,其相关的名词流变甚广[1]。
1. 地图,《管子》一书,详述“地图之常”,其《地图》篇言:“凡主兵者,必先审知地图。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廓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措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可知其“地图之常”,必须涵盖制图综合所形成的信息,运用图绘或符号系统缩绘到平面上的图形。
2.地域图,相当于地图及建筑图,晋人裴秀(223—271年)《禹贡地域图》“序”云:“今上考禹贡、山海、川流、原隰、陂泽、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国县邑,疆界乡陬,及古国盟会旧名,水陆经路,为地图十八篇。”
3.方丈图,古代用数学方法绘制的地图,为晋人裴秀所绘,又名地形放大图。《北堂书钞》卷第九十三“图九”载《晋诸公赞》云:“司空裴秀以旧天下大图,用缣八十匹,省视既难,事又不审,乃裁减为方丈图,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从率数计里,备载名山都邑,王者不下堂而知四方也。”这是制图用比例的最翔实的记载。
4.守令图,又称天下州县图。宋人沈括(1031—1095年)在1076年开始作此图,历时十二年于1087年完成。《梦溪笔谈》称:“地理之书,古人有《飞鸟图》,不知何人所为。所谓‘飞鸟’者,谓虽有四至里数,皆是循路步之,道路迂直而不常,既列为图,则里步无缘相应,故按图别量径直四至,如空中鸟飞直达,更无山川回屈之差。予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准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图成,得方隅远近之实,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名之。使后世图虽亡,得予此书,按二十四至以布郡县,立可成图,毫发无差矣。”可知,守令图为当时最好的全国地图。沈括发展了晋人裴秀的“制图六体”,把原来的四至八到方法的精度大为提高,其法至元、明、清,仍十分广泛地被沿用。
5.木图,相当于地图的模型。沈括《梦溪笔谈》:“予奉使按边,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面糊木屑写其形势于木案上。未几寒冻,木屑不可为,又熔蜡为之。皆欲其轻,易赍故也。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上召辅臣同观,乃诏边州皆为木图,藏于内府。”无疑,沈括发展了裴秀的制图方法,用面糊、木屑、熔蜡制成地形立体图,再复制成木图。木图即地理模型图。
6.九州图,相当于现今所称的全国地图。《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述异记》:“鲁班刻石为禹九州图,犹在洛城石室山东北岩中。”
7. 寰瀛图,古之类似今日之全国地图。李昉《太平广记》卷七四引《慕异记》,陈季卿“常访僧於青龙寺,遇僧他适,因息於暖阁中,以待僧还”,“东壁有寰瀛图,季卿乃寻江南路,因长叹曰:‘得自渭泛於河,游於洛,泳於淮,济于江,达于家,亦不悔无成而归。’”
8.山海图。明人朱谋垔《画史会要》载:夏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使益图而记之,名曰山海图。”此图早佚,而陶渊明(372—427年)《赞山海经诗》中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可见山海之图,流传甚远,孟浩然(689—740年)诗:“书幌神仙箓,画屏山海图。”
9.地形图。唐人张彦远(约815—874年)《历代名画记》“叙历代能画人名”,列后汉六人,张衡为其一,又“述古之秘画珍图”有“地形图”为张衡所绘。
10.舆地图。据《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十五年(39年)太常登等奏议中有:“明亲亲,尊宗庙,重社稷,应古合旧,厌塞众心,臣请大司空上舆地图。”舆图。据《元史·世祖本纪》:“四震大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又据《元史·外夷传》:“虽由村之地所系至微,而国家舆图所关甚大。”宋陆游(1125—1210年)《书事》诗:“闻道舆图次第还,黄河依旧抱潼关。”
11.郡国图。据《旧唐书·宪宗纪》,元和八年(813年)宰相李吉甫(758—814年)进所撰《郡国图》三十卷。
12.图经,附有地图、图样的方志或地理志。唐王建《题酸枣县蔡中郎碑》诗:“不向图经寻旧见,无人知是蔡邕碑。”宋陆游《戏咏山隐风物》诗:“图经草草尚堪恨,好事他年采此诗。”宋周密(1232—1308年)《齐东野语·徐汉玉》:“行至来宾县,得图,视之,唐严州也。”章炳麟(1863—1936年)《国故论衡·原经中》:“辨图域者有图经。”
中国古代关于地图的名词尚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和“驻军图”,晋裴秀的“禹英地域图”,唐贾耽(729—805年)的“海内华夷图”“五岳真形图”,宋代的“华夷图”“禹迹图”“平江图”,元代的“广舆图”,明代的“海图”,清代的“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亚洲全图”“西域图志”“世界坤舆全图”等。这些古代地图名词,虽有演变,但其名不去,其泽甚远。
运动训练计划名词解释 第8篇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当前的运动员训练水平,探讨科学的训练计划如何才能尽快提升运动员的成绩。
一、科学制定高效的训练控制计划
(一)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
运动员的训练与成绩提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一个系统化程度较高的计划才能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当制定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建立起科学的训练目标,分阶段来完成整个训练计划。
根据目标的进程和各阶段要达到的效果,可以将训练计划分成年度、季度、月度、周计划等几个不同的阶段,确保运动员有足够的精力来贯彻这些训练计划。
长时间的训练计划,例如几年与年度训练计划,可以适当的将训练安排一些耗时长、长期的训练项目。对于时间跨度较小的训练计划,例如月度、周计划等,可以适当细化训练的内容,并根据运动员自身情况进行灵活地变动,制定一个有弹性的训练方案。同时完善体育科研保障体系,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成果,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最佳化控制,以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和创造最优异运动成绩的过程。
(二)反馈训练计划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加强训练质量,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将自己容易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系统性的反馈,从而最终得到良好的效果。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运动员建立起对自己更深层次的了解过程。
在这样的训练思维的指导下,教练员要了解自己执教的运动员,在开始训练之前就掌握其所有的数据。通过对比运动员现有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来规划训练内容,这样的执教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教练员要制定出有针对性方向性的训练方式,让运动员接受最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
二、训练计划中突出心理训练和心理调控
一名高水平运动员,生理与心理水平都要十分过硬,不仅要在身体上超越大部分的竞争对手,还要在心理上能适应赛场带来的种种压力。
所以说,运动员之间相互的竞争是多样化,多方面的。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大同小异,但是对待训练的态度却能大大的提升运动训练效果。
因此,日常的训练不能忽视对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强化。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与心理素质水平要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呢?很多教练联系了心理学家,分析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心理状况因素,研究并设计出了一套广泛适用的心理暗示法。在大多赛事上都能帮助运动员有效的调节心理,从而创造出更好的运动成绩。
三“、大负荷”运动训练计划
日常训练时提高训练的负荷,并不是每次训练都要在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极限负荷之上,加大训练强度进行提高,而是要确保负荷被控制在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之内,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整个训练计划应当系统进行,保持循序渐进原则,完成一个训练周期的目标之后再去完成另一个训练阶段任务,在所能承受范围之内不断地提升负荷,不断提升运动员自身对高强度负荷的适应能力,让身体适应更高强度的负荷,进而提升运动员自身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提升到一定强度的负荷之后,先维持在该强度下的训练计划不变,让运动员充分适应该强度,然后再逐渐提升运动负荷水平,通过阶梯状训练方式逐步完成整个训练计划周期。然而在高强度的训练之后,运动员也要重视自身体能与身体状态恢复工作,在营养摄取环节要跟上训练消耗的节奏,调节好身体机能的增长与恢复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
四、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一)准备部分的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运动能力、恢复能力的现状诊断结果;对诊断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之后,所建立的适合于本时期跨度训练过程并能够完成的训练目标。
以上两项内容,不仅是训练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决定训练计划是否具备科学性意义的理论基础,同时还体现着训练计划的先导性作用。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在制定多年计划、年度计划和阶段计划的时候,都会考虑到对运员进行现状诊断定一环节,也都能够提出相应的指标;但在制定周计划和单次计划的时候,却常常忽视了这两项工作,常以主观估计来代替客观诊断,必然会大大增加训练的盲目性。
(二)指导及实践部分内容
在训练计划的总体概念中,所谓指导部分的内容,是指对计划的全局性分布和设置尤其对时间跨度大的训练计划而言,它的意义与训练目标一样,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训练阶段的划分、各阶段训练任务的确立、比赛序列的安排等内容。
通过指导部分的工作,对训练计划进行总体设想,勾画出训练过程的基本轮廓。然后进一步规划出训练负荷动态变化的基本趋势,完成对训练过程的整体配置。实践部分主要涉及训练的具体过程,其内容包括训练过程中具体训练手段的选用和安排、各种训练手段所载负荷量度大小的配置、恢复措施的设计与选用。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还必须周密地考虑恢复训练措施如何安排,这是现代系统科学训练理论的基本要求。
五、合理运用运动训练方法
运动员日常训练离不开教练员的指导与帮助,只有运动员与教练员建立起良好关系,才能使训练效果更好。同时科研人员要对教练员日常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训练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透彻分析,并且了解教练员的执教风格及其执教习惯,培养训练中与教练员的默契,建立共同认识,使教练员了解彼此之间所起到的作用,从中得到帮助,更好地组织安排训练工作。训练方法五花八门,虽然各自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训练了不同方面的身体机能,但是最终目的都是提升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所以任何训练方法都有一定的意义。教练员需清楚认识到这一点,通过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实现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全面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运动员综合训练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并且需要系统性规划的项目。在完善的训练理论,先进的训练理念的支持下,用科学和完善的训练方法,再加上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默契的配合,一定能逐步提升田径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成绩,为我国建立体育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冯树勇。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xx。
[2]周文军。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xx。
运动训练计划名词解释 第9篇
目的任务:为了备战十二月份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中小学生篮球赛,活跃我校的文体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情况分析:初中女队在几年的比赛中,成绩都不太理想。主要的原因有
(1)不能把初中部最优秀女生挖掘到篮球队伍中来,造成青黄不接的现象出现。所以,今年凡是有篮球基础的学生都会吸收到队伍中加强训练辅导。
(2)身体素质教差,在场上不能表现出硬朗姿态。所以在加强技战术训练的同时,要加大身体各方面素质的训练,包括上下肢、腰腹的力量,移动速度,移动耐力,弹跳能力等的素质。
(3)心理素质不稳定,直接制约比赛的成败。由于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同学,或者对环境的不熟悉,使学生在比赛中出现敌强我弱,敌弱我更弱的情况。这都是队员们求胜心切和输不起的最大心理障碍。
根据以上的分析,今年要有针对的制定以下训练计划:
一、重新选拔吸收队员,新成立初女篮球队。
1、通过各级体育老师的推荐选拔队员。
2、根据上学期开展的级组篮球赛等物色到的队员吸入队伍中来。
3、在新初一通过同学间的了解选出原来小学球队队员。
4、通过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堂上观察到的优秀球手。
二、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科学训练。
1、加大身体素质的体能训练,包括上下肢、腰腹的力量,移动速度,移动耐力,弹跳能力等的素质。目的是提高各单个素质水平和在场上综合素质的整体发挥,为技术战术的正常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加强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队员个人的技术动作训练。目的是使技术动作更娴熟,能在比赛中自由灵活发挥,达到熟练运用,为战术默契配合铺路。主要是通过对队员的各种运球、急停急起、突破、投篮、抢篮板球、传球等技术的学习,并对所有技术的灵活连贯运用。
3、战术的有针对性学习,加强队员的合作精神训练。通过对战术中的徒手移动练习、无对抗性的配合练习,到攻防对抗或模拟比赛条件下的配合练习等,使队员达到一个较高的进攻和防守水平。包括个人防守;进攻配合(传切配合、突分配合、策应配合、掩护配合)、防守配合(挤过配合、穿过配合、绕过配合、交换防守配合、关门配合、夹击配合、补防配合)。
4、全队进攻战术和全队防守战术的训练。包括快攻与防守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和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与进攻区域联防、混合防守与进攻混合防守以及攻守转换和阵地进攻战术的设计运用。
5、重视心理、临场水平发挥等训练。通过模拟训练、自我暗示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和放松训练等,主要解决队员的意志品质问题和个人情绪问题,包括坚定的目的性、顽强性、果断性、主动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严格科学训练,克服各种外来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和最高的竞技状态迎接明年十月份举行的石门县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正常发挥,争取进入石门县前四名,这就是女子篮球队的总目标。
运动训练计划名词解释 第10篇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既有“制器尚象”的论述,又有大量“披图视典”的记载。而最早记载图的文献是《世本》,这部实具其内容,又见其价值的古史著作,“其叙黄帝以来,为古史所录,盖得其实矣”。其中“制作”,即通言之《作篇》,不仅详细记录了远古以来的科技发明以及发明者,也是中国最早记载“图”的发明以及发明者的古代文献。《世本》明确记载“史皇作图”。历代对“史皇作图”的记载及阐述多有注释,汉人宋衷注此,即云:“史皇,黄帝臣也。图,谓画物象也。”
《周易》“系辞上”中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图”“书”之义,各家释解不一,唐人孔颖达疏此,亦言“辅词之义,未知何从”。又《穆天子传》云:“天子至于昆仑之丘,披图视典,观天子宝器。”此书虽多夸言,然较《山海经》为近实。“披图视典”就反映了图及图样在中国文明的发端及以后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古代文献中有关图之应用的记载,尚及其他,体现了一以贯之的图学传统。如《宋书·礼志》载刘禅景耀六年(263年),诏为丞相诸葛亮立庙于沔阳。先是所居各请立庙不许。百姓遂私祭之。后有人言于刘禅曰:“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晋人葛洪(283—363年)《西京杂记》中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又如《旧唐书·礼仪志》载太尉长孙无忌与礼官等奏议,文中有“羲和所掌,观象制图,推步有征,相沿不谬”。
汉字中有关图样的名词甚多,有地图、建筑图、机械图等,依其专业门类,俱有源流。
运动训练计划名词解释 第11篇
机械技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荦荦之大者。随着简单运输机械的产生,中国最早的机械制图(mechanical drawing),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生产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为早期机械和机械制图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机械图样是机械工程技术中的技术文件,也是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宋人苏颂(1020 —1101年)奉敕编撰的《新仪象法要》中的机械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机械制图技术的全貌,无论是制图方法、绘制技术,抑或制图标准,都达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机械制图,流播甚广,名称甚多,诸如车辆、舟船、器械、天文仪器等等。
1.器械图,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述古之秘画珍图》载有“鲁班攻战器械图”。
2.游仪图,为天文仪器图。见《旧唐书·历志一》:“开元中,僧一行,精诸家历法”,“玄宗召见,令造新历,遂与星官梁令瓒先造黄道游仪图,考校七曜行度,准周易大衍之数。别成一法。”
3.简仪图,为天文仪器图。《金史·章宗纪》:承安四年(1199年),“癸未,奉职丑和尚进浮漏水称影仪简仪图,命有司依式造之”。“依式造之”,说明此图不仅是一般的图样,而是施工制作的技术依据。
4.卤簿图,即古代信仗所用器具图式。《元史·英宗纪》:延祐七年(1320年),“辛未,拜住进卤簿图,帝以唐制用万二千三百人耗财,乃定大驾为三千二百人,法驾二千五百人”。《名贤画录》:“阎立本职贡卤簿等图,与立德同制。”《宋绶景祐卤簿图记序》:“先标其形制”,“纤悉无漏”。
5.浑天图,即古代天文仪器的图样。《三国志·陆绩传》:“虽有军事,著述不废。作浑天图,注易释玄,皆传于世。”《元史·天文志》:“汉言浑天图也,其制以铜为丸,斜刻日道交环度数于其腹,刻二十八宿,形于其上,外平置铜单环,刻周天度数,列于十二辰位以准地,而侧立单环二,一结于平环子午,以铜丁象南北极,一结于平环之卯酉,皆刻天度。”《画史》:“涟漪兰氏收晋画浑天图。”《新唐书·历志二》:李淳风“为木浑图,以测黄道”。
6.仰覆图,据《元史·郭守敬传》:“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又作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7.舟车图,据宋人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蔡润,建康人,善画舟船及江河水势。随李煜赴朝,籍为八作司赤白匠,太宗尝鉴润舟车图,因问画者名氏,左右进曰:‘实八作匠人蔡润笔也。’上亦悟曰:‘首江南归命者耶。’遽召入图画院为待诏,敇画楚襄王游江图,尤为精备,上嗟异久之。”
古代器物方面,尚有博古图等。如宋王应麟(1123—1296年)《玉海》:“宋元符间作《宣和殿博古图》。”“礼器图”见《玉海》:“至和元年王洙上周礼器图。”“考古图”见《玉海》:“吕大临有《考古图》。”这些机械器物方面的图学名词沿用千载,直至今日,实现了古今对接的历程[4]。
运动训练计划名词解释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 合我校队的具体工作,做好训练、比赛,以及思想教育工作,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 础。
二、训练时间
每天上午: 6:30―――7:10分
每天下午:4:00―――5:00分
三、训练名单:
(参照第二课堂)
四、训练计划
抓平时,加强队员的各项身体素质训练,促进队员专项成绩的提高,迎接校田径运动会,争取多出好成绩,多出好苗子;同时做好队员心理素质的训练,保证其以最佳竞技状态迎接比赛;吸收新队员,做好传帮带工作,以及布置冬训任务。
1、以育人为最高目标,全面锻炼队员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学习和掌握健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
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4、迎接各类田径运动会,促我队队员努力拼搏,以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辐射比赛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
5、与班主任协调做好新队员的选材工作,吸收新队员,做好传、帮、带的衔接工作。
6、迎接各项田径运动会,做好队员的选派工作。
7、第一阶段(1——4周)选拔队员,进行一般强度的训练,恢复体力,发展一般力量。每周三次,每次二节课。
8、第二阶段(5——15周)注重培养队员的专项,进行强化训练,提高专项成绩。
9、 第三阶段(16——20周)突出专项成绩,采用比赛形式进行强化队员素质。
10、 做好与冬训工作的衔接,加强队员的专项成绩的提高。
五、做好学年训练总结与成绩的记载
运动训练计划名词解释 第13篇
第一阶段:
弹跳力:立定跳远、兔跳、蛙跳、多级跳远、跳远腾空步、台阶上下跳、原地纵跳练习。
一、一般耐力:
20—30分钟慢跑、越野跑、1600—3000米中速跑等。
二、柔韧性练习:
站立体前屈、俯卧臂伸、正侧踢腿、悬垂等。
三、上肢、腹肌、背力量练习:
俯卧撑、击掌俯卧撑、杠铃抓举、挺举。
四、灵敏性练习:
穿梭跑、闪身跑、看信号跑等。
五、绝对速度练习:
30—50米最大强度底跑、复跑、上下坡跑、顺风跑、阻力跑、等循环练习法每周3—4次每次5—6项。严格控制时间、次数。一般4—6次为一组,做5—6组。每组结束后穿插几个20—30米底加速跑。
注意:初期以掌握技术和力量为主。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负荷量、强度。防止中过渡疲劳和运动损伤。800米以上跑以提高机体有养工作底能力和机体对运动项目底适应能力。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50—160次。
第二阶段:
一、100米:
1、最大强度底反复跑30—50米。
2、接近最大强度的反复跑80—150米。
3、最大强度的顺风跑、下坡跑20—60米。
4、接近最大强度的接力跑60—90米。
练习要求:100米属于极限运动,一次课总的快速跑量,不能超过800米—1000米。并且要安排在调整后恢复的第一次课中,每次的第一项。切记在疲劳状态下速度。
二、800米:
1、200—400米段落跑,2—3组。每组3次。
2、500—600米段落跑,3—4组每组1—2次。
3、800—600—400—200米间歇跑,1—2次1—2组。
练习要求:这个阶段强度要比一般耐力强度大,心率可在180次以上,间歇时间以心率降低到每分钟140次左右为好。同时安排1—2次长距离的越野跑。
三、立定三级跳远:
1、深蹲跳。
2、负重深蹲。
3、负重半蹲跳。
4、负重弓箭步走。
5、行进间单脚跳。
练习要求:学生必须在承担最大负荷的条件下快速用力完成各项练习,能否合理掌握在快速用力情况下的最大负荷量是影响条约成绩的关键和重要因素。
第一个月用最大负荷的45%—75%作为负荷量。每个课做10—13次,每次5—7组。
第三阶段:原地投掷铅球:
1、卧推杠铃。
2、杠铃斜板推。
3、站立水平推杠铃。
4、负重屈肘等,练习要求:负荷量一般采用本人体重的40%—70%。
第四阶段:
高考体育加试一般在4月底,最后两个月的目的和重点是调整和巩固,要加强大强度的练习。适当减少量和次数,以每周2—3次为佳。取消晨练。
只安排较短的技术练习和柔韧练习。使学生机体不再过渡疲劳的的情况下。下午进行1—2个小时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