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计划制定的依据包括 第1篇
在参加有组织的身体训练、部队体育竞赛或大运动量训练之前,一定要做好身体上的准备。准备活动有助于预防损伤,最大限度地提高成绩。准备活动提高机体内部的温度和心率。当心脏、肌肉、韧带以及肌健作好运动准备后,受伤的机会将会减少。准备活动应包括原地跑或慢跑、伸展活动、柔软体操等活动。准备活动应持续5到7分钟,安排在心肺功能训练或肌肉耐力和力量训练之前。做好准备活动之后,可以进行更大强度的训练了。
健身计划制定的依据包括 第2篇
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在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如热身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姿势和技术动作,在运动后做好放松运动。同时,注意场地环境、装备选择等安全因素。
此外,进行体育锻炼时,应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理,以提高锻炼效果。这包括了解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知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同时,关注最新的运动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训练方法和手段。遵循这些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健康目标和提升体能水平。
健身计划制定的依据包括 第3篇
健身计划制定方法包括健康诊断、体力测定、锻炼设计、锻炼实践、效果检验和计划调查等。
1. 健康诊断和体力测定
健康诊断和体力测定是制定健身计划的基础依据。在了解个人的一般身体状况有无运动禁忌症后,才能确定锻炼的内容与锻炼的具体方法。如经过健康检查发现身体患有某种疾病,应首先进行积极治疗,再进行锻炼。体力测定是确定运动强度和锻炼效果的依据,一般可采用库伯的12分钟定时跑等进行测定。
2. 锻炼设计
健身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健身目标、选择运动项目、确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确定运动时间和频率等。
(1)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时,首先应从自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出发,因人而异,使锻炼的具体任务和指标切合自身实际。如在校大学生确定旨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良好、优秀等级,在健身锻炼的第一阶段,应以发展一般性身体素质,部分达到测试项目标准合格等级为目标;第二阶段,应以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全部测试项目标准合格等级为目标;第三阶段,应以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努力达到测试标准良好或优秀等级为目标。
(2)选择运动项目与锻炼内容
制定健身计划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特长、专业特点、以及学校体育环境、季节气候条件等合理选择运动项目和锻炼内容。注意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内容相结合,锻炼兴趣和实际需要相结合,既要使个人兴趣或擅长体育项目获得发展和提高,又要努力克服自己的弱项和不足,使健身具有全面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测试项目,职业实用体育内容作为健身锻炼的重要内容。
(3)确定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锻炼的效果和运动的安全性。一般来说,运动强度应以运动中的心率为量化标准。
(4)确定运动时间
在锻炼时间的安排上,应按学校的作息制度确定自己锻炼的时间。每次运动的时间一般在15~60分钟,时间短,运动强度应大,时间长运动强度应小,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5)确定频率
每周锻炼次数一般应在3次以上,这样才能收到明显的锻炼效果。每天坚持锻炼效果最佳,但力量性锻炼隔天1次效果较好。
3. 锻炼计划的实施与检验
实施个人健身计划,必须遵循体育锻炼的一般性原则,一方面应严格按照健身计划进行锻炼,另一方面应根据锻炼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执行健身计划时,应定期进行锻炼效果的检验,不断调整锻炼计划,以提高锻炼的效果。
4. 健身计划格式
姓名:— ———性别:— ———
基本健康状况:— ———
预期锻炼目标:— ———
锻炼任务及要求:— ———
安静时心率:— — 次/分
最大负荷时心率:— — 次/分
运动项目时间分配:— ———
运动强度:— — 次/分(平均心率)
锻炼持续时间:每周__次每次__分
其它____
5. 个性化健身计划内容的编写
个性化健身内容是指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或职业特殊需要,或所处的特殊运动环境,制定具有鲜明个性的健身计划。如偏好极限运动的锻炼者,可根据从事的极限运动项目要求的体力标准选择锻炼内容和编写健身计划;特殊职业的锻炼者,可根据工作的需要选择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锻炼内容。但锻炼者应注意健身计划的最主要目的是塑造全面健康发展的体魄,应处理好个性需求和一般性健身锻炼需求的关系。
健身计划制定的依据包括 第4篇
所有的训练在准备活动阶段以及整理活动阶段都应安排伸展练习。
训练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适宜的训练强度。训练的强度依练习的形式而改变。在以提高心肺功能为目的的训练中,练习必须全力以赴,以将训练心率提高到心率储备的60%到90%的水平。体能较差的个人应该以心率储备的60%这样较低的训练心率为训练的起点。对肌肉力量与耐力训练而言,强度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练习中克服最大阻力的百分比。在确定力量训练的强度时,依据最大重复量 (简称 “RM”)是更为简便的方法。
例如,10RM就是能正确举起10次的最大重量,8-12RM是能正确举起8-12次的最大重量。 _正确_意指不借助其它肌肉群的助力,如;猛拉、弯屈或扭动身体等方式,而是将重物以正确的方式平稳地举起。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想提高肌肉力量与耐力两方面的能力,8-12RM是最合适的强度。
如果主要是增强肌肉力量,应选择在肌肉力竭前能重复举3到7次的最大重量,即力量训练应选择3-7RM 的强度。另一方面,如果主要是增长肌肉耐力,应选择12+RM。当采用12+RM作为训练强度时,每组重复次数就多了,时间越长,肌肉耐力的提高就越明显。但是,重复次数越多,力量的增长就越少。例如,如果一个人以能够重复100次的重量,即100RM,作为训练强度,他的肌肉耐力将非常显著地增长,而肌肉力量却收效甚微。所有的练习在准备活动阶段以及整理活动阶段都应安排伸展练习。伸展幅度应尽量超过通常的运动范围,这时会有轻微的不适,但不应有痛感。
健身计划制定的依据包括 第5篇
大运动量的身体训练应该每星期进行三到五次。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主官必须力争每周安排五天身体训练。理想情况下,为了提高体能水平,心肺功能、肌肉耐力、肌肉力量以及柔韧等素质的训练每周至少应该安排三次。以力量训练为例,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应该为士兵安排每星期至少三次力量训练。如果一个星期中的三次训练分别安排心肺功能训练、肌肉耐力训练、柔韧训练,那么,这三种素质中任何一种都得不到发展。
经过仔细设计与安排,可以制订针对体能训练计划,这份计划对体能的所有内容都 “一视同仁”,全面发展。下面举例说明。
第一周,周一、周三、周五安排心肺功能训练,周二、周四安排肌肉耐力和力量训练。第二周,安排调换过来:周一、周三、周五安排为肌肉耐力和力量训练,周二和周四安排为心肺功能训练。在每次训练中都安排了伸展练习以提高柔韧性。以这样的方式坚持每周五天训练,将能够平衡地发展肌肉耐力、力量以及心肺功能。在完成训练日/恢复日原则的前提下,某些肌肉训练和心肺功能训练可以安排每天进行。
例如,如果周一、周三、周五安排大负荷的跑步,在周二和周四也可以安排跑步。但是,周二和周四跑步的强度或距离或时间或者这三者都应减少以有利于恢复。只要训练时间足够,训练方法得当,体能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可以通过每周三天的训练得到提高。但每周五天训练的效果要比每周三天训练的效果好得多。只要不违反训练原则,还可以尝试许多其它的方法,制订出满足完成任务所需的训练计划。这些训练计划有良好的营养做保障时,更能促使保持良好的体能。
健身计划制定的依据包括 第6篇
频度是指一星期练几次。频度的设定取决于你训练后的恢复能力,恢复能力又取决于身体素质、睡眠和营养三个因素。另外,你的工作性质和家庭负担对恢复能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你的工作和家务每天都耗费很多体力和精力,那就会延缓你的恢复过程。
一般来说,有工作有家庭的初级训练者一星期进行两个循环的重量练习比较合适。对学生而言,一周三个循环也可以。每个循环的具体安排视时间和身体状况而定,最好一个循环练两天,一天练上身,一天练腿。
一周两循环是基于人体的平均恢复能力而言的,保证充足而不拖沓的恢复时间既兼顾了训练的持续性,也不会破坏训练的渐进性。
一星期进行两个循环的重量练习能使时间比较宽松,体脂较大者还可在两个循环之间的休息日安排30-40分钟的有氧训练。但有氧训练的强度不能太大,以训练时心率120-140次/分为宜。
健身计划制定的依据包括 第7篇
数量就是训练量,练多少组、每组多少次以及组间休息时间的长短等。
首先,组数的安排不是固定的,但每个动作必须有一个热身组。热身组的作用是:1、加速代谢,进入训练状态;2、充分活动关节和韧带,避免受伤。
其次,正式组以2-4组为宜,较少的组数有助于提高训练效率。每个正式组的次数6-12次,热身组不少于20次。
再次,每组之间的间歇时间一般不多于2分钟。间歇时间视身体状况而定,2分钟以上也是允许的,但不允许在休息时聊天或做其它影响训练的事情。否则不但拖延了训练时间,而且降低了训练效率,破坏了训练的持续性。
最后,每次训练不要超过1小时,因为在无氧训练40分钟后,一些影响训练的重要的内分泌激素就会大幅度减少,直到基本停止,以致造成肌肉损耗。对初级训练者而言,精简时间、提高效率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健身计划制定的依据包括 第8篇
强度是指训练中你所承受的负荷水平。负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三个因素:重量,训练间歇,力竭程度。_高强度_是指在训练间歇较短的前提下,每组都使用较大的重量训练至接近力竭。_力竭_的概念是_无能力完成一次_。_高强度_的要点是达到力竭的边缘,而不是力竭。因为力竭的时候肌肉无法完成一次完整的动作,肌肉收缩不充分肌纤维就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另外,力竭时肌肉对训练重量失去控制,随时都有受伤的危险。所以,完全力竭对初级训练者来说不可取。
了解_高强度_的概念和要点对如何增加重量是很重要的。因为增加重量就要影响训练次数和力竭程度。刚入门的朋友要注意,增加重量不可操之过急。下面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刚开始训练时,正式组使用的重量允许你完成的次数(也就是练至力竭的次数)是:目标次数+5次。例如,你的目标次数为8次,那么所使用的重量应该允许你完成13次,而你完成8次就停下来。接下来的6-8周内,逐渐增加重量,直到所使用重量允许你完成的次数变为9-10次,而你仍是完成8次就停下来。保持这样的强度训练2-3周,然后改变目标次数为6次,使用力竭次数为11次的重量训练。接下来仍然用上述方法增加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