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总结 第1篇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由陈道明与斯琴高娃这两位重量级的明星饰演。看完以后,感触许多,特此写下这篇观后感。
电视剧《康熙王朝》根据同名书籍改编,讲述了一代皇帝康熙的一生荣辱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方面的封建帝王形象。故事内容包括了幼年康熙的经历,康熙的青年成长与中年的人生起伏,以及最后的晚年生活。
看完以后,让我对于古代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明白了康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说起来,这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比较杰出的人物,他开创了康熙盛世,在他的人生当中完成了很多壮举。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还是他说到“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这两句诗的时候,评价这诗句说得很真诚,说得很好。而康熙的一生都在追寻王道,追寻人心。可以说在那个封建王朝时代,康熙也真是一代了不起的明君。
只是封建社会已经过去,人类向往更好的社会生活制度这是历史趋势。说到康熙那是清朝开创时候的鼎盛时代,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回想起清朝末年的灰暗,真是叫人痛彻心扉。自古以来,王朝更迭,强弱更迭似乎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是明智的人就会坦然得接受,在历史赋予的时期内尽职本分,努力为人民创造一个幸福安宁的社会生活环境。
是啊,人类社会发展这么多年,不就是图个生活幸福嘛。
康熙王朝总结 第2篇
我是一个不喜欢历史的人,这一点让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纠结了很久。所以只能看过《康熙王朝》,我去抒发一下个人观点。 《康熙王朝》是一部毁誉参半的电视剧。准确来讲,是支持多于批评吧。喜爱之人,大多为陈道明的演技所折服;而批判之人,则是对其中漏洞百出的历史问题感到愤慨。举个例子:第二集中,孝庄对索尼说了一句:“有我孝庄在,这天塌不下来。”懂点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孝庄”是大玉儿死后,康熙封她的谥号。一个人活着时,如何称自己的谥号呢?
当然,这些都是跟我的主题不相关的旁支。就本次的主题,我总归该讲点隐喻、象征之类的东西。康熙——年少登基,十四岁亲政,智擒鳌拜,裁撤三藩,三征葛尔丹,收复台湾。这样一个光照列祖列宗的皇帝,小时候也是一样的与众不同。
开片就是小时候的玄烨在太监们的伺候下,在湖面上滑冰,看上去很开心,也很“春风得意”,呼喝着奴才们。可是,联系康熙亲政后一系列的大动作,不难知道,康熙的帝王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开片的场景,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成,这象征着康熙的“如履薄冰”——在他的前半段帝王生涯中,一路征战,小心翼翼地应付内忧外患。 紧接着,我们的“孝庄”太后出现了,伴随着孝庄的出现,让我感觉到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人是怎样的魅力与魄力。孝庄一边修剪着花花草草,一边对着佟妃说:“你呀,别看这些花开得茂盛,那也是盛极初衰啊。”又说:“你看,那盆花多好看啊,今儿好看,明儿好看,今儿比明儿好看,一天比一天好看。”这盛极初衰的“花”想必就是在暗示董鄂妃命不久矣。染上天花的董鄂妃果真熬不过病魔,撒手归去,也带走了顺治。而这盆“一天比一天好看”的“花”,或许是指佟妃,也或许是说孝庄自己。因为随着顺治的皈依佛门,玄烨的登基,佟妃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太后。没执掌到凤印,当个皇太后也不错。而孝庄也因辅助玄烨,开启了康熙盛世,流芳百世。作为一个古代的女人,能做到这个份上,确属不易。孝庄,她修剪的是花草,又不仅仅是花草。在这个王朝,顺治管理着朝廷,孝庄“修剪”着后宫。她明里暗里地对这些后宫中的“花花草草”提点、打压着,她修剪得越来越顺手。
廷试——试出了玄烨的才华,试出了顺治的储君人选,更试出了玄烨的未来。睡在龙椅上,并且让龙椅因他而动。这是自前明皇帝起就未移动过的龙椅,却为了玄烨,打破了这个规矩。或许,是“天之神器”的威力;或许,是“天上星星、地上龙脉”的灵力,总之,这样做,暗示得不能再明显了,玄烨——就是大清王朝第三代接班人。
玄烨说,汉人的文化也是天言。这无疑让顺治帝很恼火,可是,玄烨说的难道真的就没有道理,显然不是。恰恰相反,正因为玄烨的话掷地有声,玄烨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行森刮目相看,也让顺治下了立储之心。“满汉”,这是一对矛盾又共生的存在。如何才能处理好?我想,玄烨在这里已经思考着,唯有满汉文化的交融,才能真正让人民享受到安定与幸福。这也是康熙生涯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本西方一衲子,奈何落入帝王家”。这是顺治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最后踏入佛门的根源。行森大师说:“皇上只因尘缘未了??”好一句“尘缘未了”,这唯一的尘缘就是暗指董鄂妃吧。而随着董鄂妃的仙逝,果然,顺治帝了绝尘缘,皈依佛门了。君权与神权的双重统治,天子是“天之神器”,是神的代表,他的权力就是天在行驶权力。顺治帝说自己“前世真的是一名僧人”,那他就真的是了。他就可以借由这点,不管整个大清王朝,遁入佛门。有人质疑,可是没有人敢真的做出什么。这是“神意”,更是“圣意”。
虽说,这部剧中有太多历史的硬伤,可是仍然不妨碍这部电视
剧成为大众喜爱的.对象。想必,除了演员的演技外,剧情的设置也是有其一定的吸引力。
康熙王朝总结 第3篇
康熙,有人说他是一代明君,有人说他是千古帝王,他似乎成为了伟大领袖的象征,但人们都忽略了,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康熙自8岁登基为皇,小小年纪便设计除去了当时张扬跋扈的鳌拜,他胜在自制,强在自省。
他虽无实权,却也是一国之主;想那鳌拜,只是四大辅臣之一,仗着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便为非作歹,这便是被权势冲昏了头脑。康熙在被孝庄点醒后,一直勤奋好学,若他也似鳌拜那般,在少儿时代贪欲享乐,恐怕江山就要易主了。若他不能自制,不懂自省,就算有孝庄在一旁时时引导他又如何?
但当三番同时起兵造反时,他被吓倒了,开始颓废 ,堕落,甚至要放弃皇位,也许有人认为他太懦弱了,但有哪个人不是从大风大浪中吸取经验来提升自己呢?
康熙可以说不是一个好的父亲,没有哪个皇帝做到了好皇帝的同时,也做到了好父亲,他们身为帝王,要承担的责任太多了,也太大了 。
就好比蓝齐儿,当时准葛尔汗——葛尔丹来大清和亲,选中了蓝齐儿,而蓝齐儿是康熙的掌上明珠,他舍得吗?不。但那时大清的实力还不足以于准葛尔对抗,他在等,等一个时机。康熙最终还是把蓝齐儿嫁给了葛尔丹。蓝齐儿在走前,把那只玉兔狠狠地摔在了地下,转身离去,只剩下屋内的康熙把碎片一块一块的捡起来再粘好。
他是一国之君,无价之宝数不胜数,他又何必在乎那个玉兔?他在乎的,不过是与蓝齐儿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罢了。
终于,他等到了那个时机,“葛尔丹不除,必成大患”,他带着这个信念,踏上了亲征准葛尔的道路。在随政大臣一次又一次的传来捷报时,他只是点点头,继续埋首读书。眼看他从少年时的年少气盛,蜕变到处事不惊,我开始敬佩他了,但也只是敬佩作为皇帝的他罢了。
他去迎接蓝旗儿回京时,蓝齐儿却疏离的叫他“大清皇帝”,他的亲外孙捶打着他,说要为父汗报仇,难道他不心痛吗?但他只能这么做,因为他不仅是蓝齐儿的父亲,还是大清的王,臣民们的天下。
临走时,他留下了龙辇和玉兔,因为他知道,他的女儿——蓝齐儿不会再恨他了,她会理解他的。
我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父亲是蓝齐儿的幸福,还是蓝齐儿的不幸,但不可否认,蓝齐儿比起来康熙的大多数子女幸福得多。
也许,想成就一些事,就要放弃一些事作为代价。
康熙王朝总结 第4篇
《康熙王朝》讲述了康熙一生的统治变故。
在第九章中,“康熙二十年左右,吴三桂等‘三藩’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康熙迫不及待,欲早撤藩。结果康熙的祖母孝庄在燃眉之急劝说康熙。”
其中,孝庄此言:“每个人都有雄心,而雄心的一半,是耐心。”至吾过目,深有所感。不错,那些成大业,力大功者,不都是靠自己耐心地学习,思考中得来的吗?
哪一位没有雄心?无一人。可他们又大功告成了吗?没有。其原因,仍在于耐心不足。学习有耐心,无所不成。
我国唐朝诗人李白,儿时,十分聪颖,却不爱学习。一天,他来到河边玩耍,见一位老大娘正在磨着一根铁棒,李白走上前去,“老大娘,您这是在做什么呢?”,“我呀,要把这铁棒磨成针啊!”李白闻此,顿时感慨万分,受到极大启发。于是,他努力学习。几年后,他成为了中国最有名的“诗仙”。
鲁迅,他也有雄心与耐心。他认真学习、思考、创新,持之以恒,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鲁迅在别人夸奖他是天才的时候,他反驳说:“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
爱迪生为了发明科技作品,他耐心地做实验,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最后,他终于取得了世界级“大发明家”的美称。爱迪生曾说:“天才只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的同学一碰难题,缺乏耐心,终究以失败告终。我也是一个有雄心无耐心的人。我想当钢琴家,也想当科学家。但是,练钢琴时碰到了困难,做作业时碰到了难题,我烦躁不堪,难以坚持,结果成绩平平。
雄心的一半是耐心,这是人生的真谛。今后,我既要树雄心,还要持耐心,刻苦学习,练就本领,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康熙王朝总结 第5篇
浩瀚的历史书卷,随手翻开的一页,都是珍贵的回忆。清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这个朝代的兴衰历程,用简单的文字是道不明的。单看这个朝代在位的皇帝的作为,康熙不愧是他人评说的“千古一帝”。
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子,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康熙帝出生的时候,正是清廷刚站稳脚跟的时候,但是偏偏他的父皇因为董鄂妃的离世万念俱灰出了家,将偌大的朝廷交给了年仅八岁的他。本来朝廷已处于平衡的状态,但是幼主登基,需要辅政,这就让好不容易的朝廷再次有了裂痕。以鳌拜、遏必隆为首的强权派,以赫舍里索尼为首的中立派,也有以苏克沙哈为首的反对鳌拜的派系。大清朝此时边境不安,内部又在搞分裂,这对于年幼的帝王来说真的非常不易。
好在,康熙帝有一位疼爱他的祖母,他的祖母孝庄是一位很睿智、很有谋略的女人。在孝庄的帮助下,康熙帝赢取索尼的孙女,让康熙帝有了强而有力的后盾。此后,康熙帝在祖母和辅政大臣的帮扶下,打散鳌拜党,平定三番,扫除边疆隐患,成为外族人人赞颂的“阿木古浪汗”。
《康熙王朝》中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人格色彩,在那个封建的.时代,不论是被欲望蒙蔽了的鳌拜,还是鞠躬尽瘁、有企图心却知进退的索尼,或是以稚童之龄接手飘摇朝政的玄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只不过,每个人走的路不同,康熙走得是治理天下的仁君之路,他是一位合格的帝王。至于其他的人物,孝庄、董鄂妃、顺治帝或是佟佳贵妃,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总体,《康熙王朝》带给我的感受就是很震撼,感叹身处后宫人的无奈,感叹女子不易的同时也钦佩她们的睿智、果敢,也感叹朝堂的争斗,才明白做好一个官员真的很不容易,做人做事都要谨慎小心,目光长远。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不仅有好的东西让我们去学习,更多的是我们要从失败或者其他方面找寻突破口,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康熙王朝总结 第6篇
很老的片了,不过我最近才看。二月河先生的小说没看过,很多人说《康熙王朝》有很多与历史不符的地方。我想,对于一部以小说为蓝本的电视剧,追究其历史根据的做法本来就是挺可笑的。更何况,这部电视剧让我流下了久违的泪水,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男人,一个拥有家庭和国家的男人的艰辛和痛苦。毫无疑问《康熙王朝》是成功的。
自小,有个可爱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当皇帝,可真的当了皇帝,肩头的重担你能担得起吗?担起来了,又能像先古明君那样担得千古流芳吗?某种意义上,皇权的争夺也是实力的考验。能够夺得皇位者,他本身就是实力超群之辈。
然而,爱新觉罗玄烨,大清国康熙皇帝他不是。作为青史留名的千古一帝,玄烨并非实力超群,而是被硬生生地命运扯上了皇位。可怜八岁玩龄童,天降万古千斤重。胜似一叶孤舟草,皇城内外会心中。可正是父亲和皇太后的支持和鼓励,加上自己的发奋努力。玄烨竟没有被压垮,反而越来越喜欢上了重担生活。康熙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说他幸运,那是因为有孝庄这位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女人站在他的背后。说他不幸,那是因为康熙年间发生了最多的事端,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不过也正是这些人成就了康熙皇帝,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成就了他的盖世英名。
然而,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康熙是失败的。女儿两次摔砸父亲的礼物,我看到了一位父亲那种伤心痛苦却又碍于皇帝尊威无法动容的无奈和悲凉。同是碍于九五至尊的金口玉言,直到容妃死,都没能得到康熙的召回。向自己的妻子认错,这在常人眼中无比正常的事情,在一个帝王身上却难之又难。正如最后老年康熙所说:“她扎得太深了,不想拔出来了。”除了给死后的容妃还原全部的荣耀和加封皇后,这位丈夫再也无法补偿给自己这位贤惠的好妻子任何东西。可怜容妃贤良中惠,确看不到宫内勾心斗角,可怜容妃直言不讳,却瞧不到皇帝的心头痛苦。
容妃是了解康熙的,康熙也是了解她的。可到头来正是这相互之间的了解和默契。让容妃再未得见康熙一面如此贤惠的妻子,当真古今罕有。康熙啊!你还是幸运的!
不过陈道明将千古一帝的康熙诠释的很有霸气,康熙更是一位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师!
康熙王朝总结 第7篇
今天下午看完了《康熙王朝》,已经记不起上一次看这部电视剧是什么时候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我上一次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可是这次居然流泪了,而且是三次,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感性了,说不上喜欢不喜欢,只能说我变了,以前的自己不是这样的。
第一次,是看到周培公在康熙勤政后第一次去盛京的时候,在生命垂危之际向康熙进献他花费十余年的时间制成的康熙年间最精确的地图,这展示出的是一个臣子的忠心,需要说明的是周培公在平叛三藩叛乱中开始崭露头角的,这时的康熙才刚刚将鳌拜解决掉,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而当他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康熙帝要开始收复失地了,其间十年时间康熙将他发配盛京,事实上周培公并没有过错,如果非得说有错的话,那也是他是汉族人而非满人,说到底是这个原因,并不是什么功高震主之类,周培公也知道的,确实是人才,可惜可惜,他是康熙最得力的臣子中最早离康熙而去的人。
第二次,蓝齐儿被康熙的一道旨意嫁给不知是谁的准葛尔的大汗葛尔丹(虽然葛尔丹知道蓝齐儿是谁)的时候去老祖宗那里哭诉的时候,两个人的对话,还有之前康熙与容妃之间的对话,整个的过程让人心疼,作为皇室成员是拥有普通人羡慕的荣华富贵,但是却不能拥有一部分普通人可以拥有的爱情——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从这个程度上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宁愿不做普通人,因为很多普通人也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感情,他们也会被现实无情的分开。但是最悲哀的在这里已经埋下了伏笔,即使是皇帝最心爱的女儿也还是不可以,后来的时候,康熙两次亲征准葛尔,第二次大阿哥亲手斩杀葛尔丹的人头,呈送到康熙跟前。当时我是这样想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下嫁给自己的敌人,在女儿爱上那个男人并为他生儿育女后,父亲将敌人杀死了,换句话说是让自己的儿子杀了自己的女婿,使得自己的女儿最终成为了寡妇,带着自己的儿子,去度过那漫长的一生,虽然后来看到蓝齐儿过得还不错,但是她有多苦只有他自己知道,没有人能代她体会其中的甘苦。
第三次是蓝齐儿在几年后将阿密达养大成人,自己在某年生日那天开始从乌兰木通启程奔回京城去探望自己的父皇和额娘,当时他的父皇已经将他额娘从贵妃贬为刷马桶的丫头,人下之人了,原本想要做下景就好,却偏偏被蓝齐儿知道了,当时的场景也让我难过以至泪下,蓝齐儿当时就想返回乌兰木通,但是被她的额娘拦下了,最后带着委屈离开了他的母亲,之后就立即向他的父皇告别,临走前将他的父皇刚刚给他的八音盒摔了,表示决裂之意,而这让康熙更加恨容妃,以至于68岁大寿的时候,魏东亭对他说,看来看去怎么少一个人,也只有他敢说了。
所以潸然泪下就在这里,不自觉地就动情了,可能描绘的不是很细腻、精彩、动情,但是相信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会有所触动的,我相信这次自己看这部电视剧的过程和之前的那一次是完全不同的,我想自己以后还是会想看这部电视剧的,说实话,自己还想要买一部纸质的全套书呢,等着以后自己来实现吧。
最让我心疼一段是张廷玉准备去漠北大营送粮食前去苏麻喇姑那里问他有什么要对皇上说的吗,他说自己说不出来,也没有给皇上上过折子,张说,那是写信,不叫折子。可是写好以后,已经塞进信封里了,却又就着身边的那盏蜡烛将信烧掉了,里面写的内容是“苏麻一生只深爱过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弟弟——皇上,但是他不能说出来,因为皇上还是她的主子”,还是隐忍,隐忍了自己活着的一生,还要将自己的最深的爱隐了,怎能不疼,所以他早逝,只晚老祖宗一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