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计划简短总结 第1篇
快乐的暑假生活即将开始,为了切实加强暑假期间安全教育,有效防止溺水事件的发生,在前期开展各类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近日,曹老集中学各班又集中开展了以“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为主题的班会课活动。
本次班会课活动由年级组精心制作PPT,各班班主任按照要求开展教育,强调“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预防溺水,远离危险”。通过让学生观看“防溺水教育”有关视频和图片,了解近年来发生在全国各地中小学生溺水案例。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警惕性。其次,让学生认识到平时所看不到的水下状况及其水温变化特点,以提高盲目下水游泳危害的认识。再次,进行防溺水安全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自救的方法。最后,向学生发出“防溺水”倡议。
此次宣教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溺水事故的严重后果,掌握了更多的防溺水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增强了安全防患意识,牢固树立了“珍爱生命,预防溺水”的观念,为营造安全、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孩子的教育计划简短总结 第2篇
为预防学生在暑假期间意外伤害的发生,帮助学生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昨日(7月3日)下午,陕西省富平县留古派出所组织民警到辖区开展20xx年暑期安全教育活动。
其间,民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事例,教育学生了解、掌握简单的法律常识,提高安全出行和自我防范意识。针对暑期的特点,民警分别从溺水、安全用电、侵财防盗、外出游玩、陌生人上门入户的应对等安全防范方面进行了讲解。
与此同时,民警通过现场提问等方式,让同学学到了安全防范知识,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掌握了切实管用的安全防范方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孩子的教育计划简短总结 第3篇
“给孩子们过多的玩具或不适当的玩具会损害他们的认知能力,因为他们会在如此多的玩具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无法集中精力玩一件玩具并从中学到知识。”
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凯茜・茜尔娃所做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她历时数年,对3000名年龄在3~5岁之间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杳,结果发现那些玩具较少的孩子,由于父母与他们一起阅读、唱歌和游戏的时间更多,要比那些家境优越、玩具成山的同龄小朋友智力水平高。茜尔蛙认为,“玩具太多容易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而当他们精力不集中时,就不能更好地学或玩。
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孩子对运动的兴趣是否大于小玩意儿?孩子的天分是倾向于绘画还是音乐?不要把自己小时侯想玩的
买旧玩具
许多父母都不太习惯购买旧玩具,但一些跳蚤市场其实是挑选玩具的好地方。
关心孩子的玩具
如果孩子心爱的玩具坏掉了,手巧的妈妈和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设法修理。这样做可以他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多么地关心他,也能让他学会珍惜玩具。
分门别类收藏玩具
父母常把玩具随便地丢住一个桶里,久而久之,这桶玩具就被当成了废物,因为孩子不清楚桶里都有什么玩具。玩具最好按种类存放,放在孩子容易取拿的地方。如果某种玩具已经玩了几个月,可暂时收起,过一阵子再拿出来,让孩子感觉有新鲜感。
交换玩具
教导孩子借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如果孩子玩厌了某种玩具,可以建议他玩具送给别人。
对孩子的教育计划简短总结 第4篇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让,尊老爱幼。”“乘车时,我们要学会排队礼让。”“在学校,我们要爱护小同学,积极帮助他们……”_月27日在开学第一课上,市第二十中学课堂上传出了同学们听完校长、老师和家长代表讲完家教故事后的感受。这是学校开展“感受亲情,传承家风”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的一个场景。
在悦耳动听的歌声中,开学第一课拉开了序幕。充满温情的'歌声在孩子们的心中流淌,校园里,一颗颗敬老爱亲的种子伴着歌声萌芽。
随后,校长、教师以及家长代表分别为孩子们讲述家风家训故事,孩子们认真听,仔细记,听后都深受感动。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他们都踊跃举手发言,导出了心中的感受,也讲起了有关诚信、友善、孝顺、节俭的小故事,使在场同学都深受教育。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开展了此次‘感受亲情,传承家风’主题活动。”校长刘彦发告诉记者,学校为了在师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开展家风家训活动为契机,开学第一课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促成长教育实践活动,除了为学生讲家风故事外,还以主题班会、读书活动等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微信平台、QQ群等平台和媒体,开展家风家训教育,并将此项活动常态化,用真实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对孩子的教育计划简短总结 第5篇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在0—6岁这个重要的时期,父母要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未来的工作、生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个孩子都有许多良好的习惯需要去培养,比如教养、社交能力等。同时,父母还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体育锻炼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对父母的挑战,需要父母付出很大耐心及精力,陪同孩子一起进步。每天进行良好行为的重复,可以加深孩子对此项行为的印象,久而久之,每次处理都采用相同的方法,就可以形成习惯。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呢?给大家一些建议:
1.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小的时候学习能力非常强,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他都会模仿。孩子可能不知道这种行为叫什么,但是他能根据大人的行为判断出这种行为代表的意义。因此,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要知道怎么样才算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自身的行为习惯是好的,那么你的孩子就会通过观察你的日常行为和习惯来学习。
2.有礼貌。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要从现在开始,鼓励孩子使用“谢谢”“对不起”“不客气”“请问”等礼貌用语,使它们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3.参加体育活动。我们所讲的体育活动,不仅仅是跑步、骑车等运动项目,其实,我们日常中的遛狗、堆雪人、种花甚至扫地、拖地这样的家务劳动都是体育活动的一部分。现在的孩子总是在游戏、手机、电视上花太多时间,这会大大加重孩子患上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近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太少。要鼓励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让他们的身体保持在活跃的状态,可以让他们游泳、骑车、跑步、散步等。从小养成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有助于孩子未来提高自律能力。
4.参加家庭活动。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参加家庭活动非常重要,也十分有利于家庭成员感情的培养。当然,这里的家庭活动指的是一家人的活动。我们可以将体育活动和家庭活动结合起来,一起散步、一起骑自行车、一起游泳或者捉迷藏,效果会更好。
5.定规矩。我昨天去超市遇见一个小朋友要买饮料。孩子妈妈说:“渴了要喝水,饮料是不能解渴的。”宝宝说:“你不给我买饮料,我就不喝水。”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家长没有给孩子定下规矩,或者定了规矩没有执行造成的。定规矩是在孩子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对孩子的教育计划简短总结 第6篇
摘要:在幼儿园教育中,日常生活占据了幼儿大部分的时间。教师一般重视集体教育活动而相对忽视日常生活教育。文章认为应将日常生活教育列入教育计划、运用榜样和练习的方法、争取家园共育等途径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 :幼儿;生活;教育
幼儿园中,除了集体的教育活动之外,日常的生活活动占据幼儿一日活动的绝大部分。如果在这段时间里对幼儿忽略了教育,将是幼儿教育的一大损失。记得曾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番话:“饭前洗手,对人友好,学会礼貌,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是我在幼儿园时期学会的,而且陪伴了我一生,是我一生的财富。”是啊,知识技能可以通过上课学会,然而,各种好的习惯、品质却往往形成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新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以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很多教师也能注意到,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往往存在以下误区:
1.过于随意,缺乏系统。做教师的都有一种体会,孩子们在生活中出现的情况层出不穷,而很多教师也能够根据幼儿的表现作出相应的、及时的随机教育,解决幼儿出现的问题和纠纷,然而这样的教育很被动,如一名消防队员,哪里着火救哪里,却不能防患于未然,而且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显得零散,教师心中也没有一个既定的目标,致使日常生活教育起到的效果不一。
2.注重说教,缺乏练习。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可是,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忘记了这一点,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的最常见的教育方法便是“说教”。可幼儿们对教师的“苦口婆心”有时并不领情,致使教师常会这样抱怨:“我已经说过好多遍了,你们怎么老是记不住呢?”缺乏练习,说教显得那么空洞,慢慢的,孩子们会形成一种习惯,那就是“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停留在了口头上,单纯的说教教育作用显得那么苍白。
3.家园差异,缺乏统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笔者认为,生活学习习惯、教养、生活态度等方面家庭的责任重一些,毕竟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然而,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部分家长认为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就是教师的责任了,忽视了自己的教育责任,也忽视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还有部分家长对教师的教育不以为然,教师这么教,家长反着来,使幼儿无所适从。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幼儿园教师往往要求孩子将垃圾扔进垃圾桶,而家长可能因怕麻烦而让孩子随手扔垃圾,缺乏统一的要求,使孩子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日渐重视的日常生活教育,当认识到存在以上这些缺点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让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育计划
教师对于制定教育计划并不陌生,即一学期以来幼儿需要开展哪些教育教学活动,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然而,对于日常生活教育的计划,也许是陌生的。笔者认为,这份教育计划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班上幼儿的情况,教师是最了解的。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育计划能够避免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心中有目标,那么努力也就有了方向,也容易使幼儿掌握。比如,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将自我服务技能、同伴相处方法、上课常规训练等方面作为重点。自我服务技能包括拿自己的杯子喝水、自己上厕所、自己动手吃饭等,同伴相处方法包括愿意和同伴一起玩、玩的时候不能抓咬同伴,上课常规训练则包括上课不能跑来跑去,认真听讲,愿意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等。而到了中大班,则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更高、更多的要求,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以及学习习惯。
有了具体的计划,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就有了重点,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让幼儿在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循循善诱和不间断的观察提醒中逐渐认识并建立起习惯,那么这些好习惯才是陪伴幼儿一生的。
二、榜样和练习相结合,培养良好习惯
“榜样”是指符合道德行为准则的好人好事,并用此来教育和影响幼儿,即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教育幼儿的一种方法,它历来为中外教育家所重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幼儿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语言提示来得更快、更大,使幼儿易于信服和模仿。为此,在日常生活中,笔者注意引导幼儿去观察他们周围的好人好事,比如,有的幼儿能在游戏结束后主动整理玩具材料、有的幼儿能够对于需要帮助的同伴及时给予关心等,启发幼儿去效仿,努力培养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另外,还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有趣的练习进行教育,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行为练习是指教师组织幼儿按照正确的行为准则去反复进行实践,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幼儿道德行为的一种基本方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在自然生活环境里进行行为练习的条件。例如,在教幼儿洗手的方法和顺序后,可以马上带幼儿实地练习。如果有的幼儿由于不认真或其他原因而做得不够规范,还可以使其反复练习。有时候,笔者还注重创设特定环境中的行为练习,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特意创设玩具混乱摆放的情境,让幼儿先体验到不愉快的心情,然后去动手收拾。通过这种行为练习,幼儿以后放玩具的不良行为就大大减少了。
三、保证家园合力教育,巩固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生活的一致,家庭生活和学生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少的条件。”家长是教育幼儿的重要力量,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这种天然的情感作用是其它任何教育都无可比拟的,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家长的观念转变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使幼儿在和谐一致的环境中成长。
对孩子的教育计划简短总结 第7篇
1、以身作则,实现榜样的力量。
孩子的模仿性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他们模仿的内容。因此,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好的学习环境,作为父母就应当以身示教,做好榜样的作用,不管是与人交流、跟人协作等,都要注意做好孩子的模范,在父母的正确做法长期影响到孩子后,孩子们自然就会学好了。
2、传递爱心,教导孩子关心别人。
孩子的心思都是比较敏感和细腻的,他们能够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去学会关爱他人,并从中获得快乐,久而久之,很容易就养成喜欢帮助和关爱他人的好习惯。所以,父母可以在平日里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慈善活动或者做一些义工活动等。即便孩子还比较小,对慈善的概念也不太了解,但是他们长期接触下来后,还是会对他们的性格养成等有很大的益处。
3、劳逸结合,不剥夺孩子玩乐的权利。
很多父母都晓得劳逸结合的道理,但是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稍有下滑之后,整日就是给孩子提各种要求,或者强制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复习,而剥夺掉他们的玩乐时间。其实孩子也需要一些随性的玩耍时间,这样对他们的健康有益,对学习也更有效率。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够意识并真正做到这一点。
对孩子的教育计划简短总结 第8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亲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是一位家长就此谈到的几点体会。
我从最初受到父母的启蒙教育,到现在教育自己的女儿,人生的经历告诫我,亲子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十分重要,甚至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影响到终生。现就亲子教育问题,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成人是目标。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亲子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起码应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而适应现代社会。
家长是镜子。“天才”不能创造,但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也是监护人,同时是伙伴、朋友和榜样。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事实确实如此。如何当好家长,我认为,首先,努力“学会关心”。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
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家长应坚持以德育人,奉公守法,依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将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示范于孩子。再次,要创造和谐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是孩子成长的寒暑表,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和社会,那么亲子生活气氛的默化熏陶不可忽视,亲子长辈品行道德的心灵潜在不可低估,孩子在适当表扬和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公道;在争吵、埋怨、偏爱和缺乏温暖中生活,他将学会诡辩、责怪、妒忌和冷漠……,这种现实是“无言之教”。不是危言耸听。
孩子是老师。家长应善于学习孩子们的优点和长处。孩子们有很多“可爱的缺点”值得大人们学习。如蓬勃向上的朝气,好问好学的学习态度;不保守,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少世故,对人对事的真诚直率;对新科技和新型玩具等未知知识一学就通、一玩就会的本领等等,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优点都是值得家长学习的。孩子的这种优势,作为家长应充分的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不可忽视、指责、抑制,以至于扼杀。
尊师是关键。老师是学校、社会、亲子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对于我来讲体会很深,我的孩子处在单亲亲子中,尊师敬亲的感情较薄弱,学业基础不够稳定,但是他的老师注入了大量的真诚爱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千方百计、苦口婆心地强化学校教育,使我的孩子在品德、智力、身体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弥补了我们亲子教育的不足,这样的老师倍受我、孩子和社会的尊敬,那么这样的“园丁”培养出来的花朵无疑会更加鲜艳。
今后,我决心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好我的孩子,使之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人才,以上心得体会,只是我一管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