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研讨会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5-05-03 10:00:41 作者:admin

文学作品研讨会总结 第1篇

作家靠作品在文学史立足。对于老舍的重点作品的解读和重释历来是老舍研究的重中之重,在这个方向上,我们读到了布施直子、吴绪霖对《牛天赐传》,汤哲声、张引对《二马》,张书杰、王任、汪亭存对《骆驼祥子》,董紫悦、翟瑞青对《猫城记》,杨晓河、张炜炜、方晓雨对《离婚》,凤媛、于昊燕对《正红旗下》,史宁、李春萍、赵双花、易希对《四世同堂》,孙旭江对《茶馆》,魏韶华对《歪毛儿》,福岛俊子对《大悲寺外》,高雅迪、刘锐对《断魂枪》,孙桂荣对《月牙儿》从各种不同角度的重读。他们的论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深广的学术眼光,他们或感觉敏锐地捕捉到最新的资料,或爬罗剔抉,从故纸堆里挖掘出有意义的旁证,共同把老舍经典作品的研究推向纵深。

文学作品研讨会总结 第2篇

版本比较和细读是十分考验研究者耐心的工作,我们高兴地看到年轻人不畏艰难、不怕吃苦,努力在文本的变化中提供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解读线索。这里我要推荐段佳妤的《“黄金时代”的老舍如何写作——从〈骆驼祥子〉的手稿修改说起》和李玫琦的《现实主义对主流话语的依附与游离——以〈龙须沟〉生产机制为中心》。这两篇文章有个共同点,都是做了大量的文本细读和比较,让史料说话,让版本说话。

我也很惊奇李玫琦的这篇辨析《龙须沟》版本的文章和我这次提交的《〈龙须沟〉文学本演变研究》撞车了。在我的经验里,这是一个不容易撞车的题目,因为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是个特别吃力又不容易讨好的活儿。在《〈龙须沟〉文学本演变研究》的结尾,我说,“史料是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我们希望更多的可靠史料及时地进入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中,这样才能将学科建设推向正确的方向。”这“可靠史料”也包括对史料的可靠研究。这次会议出现了三篇版本比较和细读的论文,但还远远不够,希望这个方向的工作在老舍研究的路径上不要断流。

文学作品研讨会总结 第3篇

这个“边缘作品”是相对于刚才说的重点作品而言的。虽然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作品无大小,但总有大量的作品长年被打入“冷宫”,因此,对它们的“发现”就成为值得嘉赏的工作。

在这个方面,本次会议收获了董克林、杨心悦对老舍散文的研究,郝瑞娟对老舍书信的研究,叶炘晨对《兔》的研究,李江铃、齐雨霏各自对《大地龙蛇》的研究,李俊保、梅琳各自对老舍_话剧的研究,李文平、周敏玲对老舍“重庆大轰炸”叙事的研究,李超宇对《红大院》《全家福》的研究。这些论文大多能发前人所未发,为老舍作品文本的解读提供了大量新鲜的视角。

文学作品研讨会总结 第4篇

现在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话题,关于老舍研究的研究,也是我们开会的出发点和归宿。

魏建的《重读〈认识老舍〉》,提醒我们努力探寻樊骏先生的学术意义。樊骏先生是一个高标,多年过去,他的现代文学研究愈发显现出经典的魅力和榜样的力量。孙欣的《老舍散文研究述评及反思》注意到老舍散文研究作为老舍研究的薄弱环节的问题所在,提出了解决方案。刘畅《山东师范大学老舍研究综述》对东道主老舍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石兴泽《新世纪二十年老舍研究的一点感言》提出令人深思的学术勇气和队伍建设等问题,希望这些问题不是无解的。

中国老舍研究会的现任会长谢昭新和即将接任的新会长王本朝分别发表了重要的老舍研究综述文章。以谢昭新的《新时代中国老舍研究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继往,以王本朝的《老舍研究的五个面向及其可能性》开来,我们的学术总结也略有戏剧性地收尾了。

从本次会议看,至少我个人对论文的总体质量,特别是青年人的表现是非常满意的,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加油。谢谢大家。

孙洁

,山东济南

文学作品研讨会总结 第5篇

在比较中发现老舍,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的成果也构成今年老舍会议的一大亮点。我们读到了成梅的《架设了贯通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之桥的老舍》,分析和探讨了老舍在英国工作期间受到狄更斯等作家的影响以及在美国工作期间对西方作家如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当代作家海勒的可能的影响的分析。也读到了方维保的老舍和张恨水的市民生活书写比较论、许江的老舍与沈从文比较论、张勇的老舍与郭沫若建国后交往考、李丽的儒丐《北京》与老舍《骆驼祥子》的互文性研究、黄杨和杨迎平的《月牙儿》和周天籁《亭子间嫂嫂》的比较谈、刘明的《月牙儿》和叶广芩《状元媒》的比较谈、孙丁凡的《四世同堂》和宗璞的《野葫芦引》比较谈。这些文章也都是各自具备独特的视角,维持了老舍研究在文学比较方向上一贯的水准。

文学作品研讨会总结 第6篇

学术总结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

很荣幸受中国老舍研究会的委托来作这次会议的学术总结。因为我分身乏术,没有能聆听每一位发言人的学术发言,尤其是对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来得及印在会议论文集里的文章有可能无法照顾到。如果您的论文没有能够总结到,绝对不是您的文章写得不好,一定是我的疏忽,还要请您多多原谅。

粗略地统计,《老舍的文学世界暨第九届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入参会论文(含提要)103篇;经过10月21日全天、22日上午的充分研讨,在会上共发表论文88篇。我个人认为,长达三年之久的疫情虽然不堪回首,但是对于需要经历沉潜方能取得美好收获的文学研究,却亦是研磨我们的心性、砥砺我们的意志的一个值得珍惜的机会。厚积方能薄发,时隔四年半再次相聚,沉甸甸的学术成果见证了诸位沉默的努力。正如老舍所说,“创作!不要浮浅,不要投机,不计利害。活的文学,以生命为根,真实作干,开着爱美之花。”这是针对文学创作的至理名言,对文学的研究者也不失为警策之语。

下面,我尝试从六个方面对本次会议论文作一个挂一漏万的综述。

文学作品研讨会总结 第7篇

对老舍生平的研究历来是老舍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本次会议上,我欣喜地看到,沿着老舍生平的时间线,各位学者展开了对老舍文学人生的全方位审视。其中,有付立松对老舍和“五四”传统的发明者胡适的精神对话的解剖,有李东芳关于老舍与二十年代“文学场”互动关系的解读,有刘思琪关于1920-1930年代老舍_写作问题的探究,有李耀曦、李莹关于老舍在山东期间的文学情状的描摹,有妥佳宁对1931年到1945年老舍在日本殖民侵略语境下的满族汉语文学写作的研究,有汤浩然、贾东方、佟杨、周洲、于伟、李涵、李茜烨、王思齐等学者对老舍_时期文学转向的分析和史料还原,有王学振关于老舍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精到分析,有李贵成对老舍建国初期电影缘的梳理,有曾笏煊、张一凡对1949年后老舍写作实践和心路历程的评述。以上这些论文沿着1899-1966的老舍生命历程逐次展开,合力完成了老舍生命图卷的一次有意义、有品质的刷新。

在老舍文学人生的综合理解方面,本次会议论文亦有上佳的发明。如陈夫龙对于老舍的文侠气质,段煜、胡志明、郑如琦对于老舍的曲艺写作的研究和对老舍创作中曲艺元素的提取,王桂妹对老舍的文人趣味,胡满对老舍的北京书写,王小波对老舍的身份焦虑与民族想象,刘志华对老舍创作的魏晋元素,赵普光对老舍本人的阅读史,马小晴对老舍的自我经典化,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和发明。

关于老舍文学气质和精神内涵的全方位论述虽然从量上来说比较薄弱,但是出现了两篇重要的论文,分别是李玲的《无辜个体遭遇不善的世界——老舍创作中个体命运悲感的根本底色》和李怡的《老舍:国家—民族意识的升华与隐曲》,它们分别从老舍创作的哀感和族群身份的层面独辟蹊径,各自完成了对老舍“全人”的深度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