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效课堂总结 第1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因此“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和实践,我对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思索,新课改,升本教育,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首先、高效课堂课程理念突出过程与方式,注重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导,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悟方法,验证方法,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突出学生学习过程和方式,注重建构知识的意义,使教学过_正成为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展示提升的过程。
其次、围绕着“结构”和“方法”两大原点构建的高效课堂运行机制,既保证课堂导学的紧张有序,又彰显出开放性课堂的生动活泼。“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反馈”。这都要求教师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有检效度。
通过一段的学习和实践,使我认识到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小组建设分工细则和评分机制、小组公约还要更系统化,要完全由学生自己来负责,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需要我们一步步的尝试和改革,我们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把别人好的、适合自己的东西,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特色的东西。
数学高效课堂总结 第2篇
20xx年11月6日,我校7名语文教师有幸到苏村中心小学参加了沂南县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研讨会。在这次交流研讨活动中各位老师都有收获。我观摩了王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同大家一起感受了古典语言的魅力,感到更加明确了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浅陋的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与大家共同提高。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小学阶段共有4篇文言文。大家研究的相对来说就少,陌生的事物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王老师却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学习的好机会,一个好范例。
一、重视情境创设。王老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古文学习的语境,有效地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课前5分钟交流时,王老师出示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孩子们读,想象古人说这句话的样子,练习读。一下子就有了学习文言文的语境。同时,用朋友这一话题,引出学习的内容。
二、重视朗读。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了熟读成诵。按照读通、读懂、读流利、读熟的要求,步步提高,最后达到了有感情的朗读,大部分同学实现了熟读成诵。在朗读指导的时候,重视指导学生断句,读出节奏,总结了一些读的规律与方法,逐步让学生体会到了文言文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三、重视学习方法。教师抓住了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注释了解文言文的意思,教师需要适时地点拨。课堂上,孩子们说出句子的意思是,王老师紧接着追问了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并进一步总结了学习的方法。从教法上来说,王老师重视了抓住关键文句,进行朗读感悟。例如钟子期善听表现在哪里的词句,让学生先抓住了重点词句,然后进行感悟体验,接着进行表达情感的朗读。
四、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首先王老师对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关键在于激发兴趣;能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理解文章大意即可。其次,正确把握了文言文教学的“度”。有了准确的目标定位,课堂上王老师心中有目标,没有盲目的进行拔高。
五、重视文本解读。王老师对《伯牙绝弦》这一课解读的非常深入,在熟读成诵的环节中,王老师利用按朝代进行逐段引读时,我们没有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上网查资料才明白了王老师这样设计是有依据的'。原来,我们课本上的课文是在选编进教材时经过修改的。这个故事在每个朝代文字上都有变动。王老师就是明晰了这些变化,才能够设计出如此精彩的引读环节。再有,王老师将原文引进课堂,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小练笔。若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也不会找到这么好的语言训练点和读写结合点。
瑕不掩瑜,再完美的课堂也会被挑剔。提出两点和大家共同研究。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丰富,教师引导的很到位,很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会减少了。能否增加一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时间呢?
二、课堂中,学生难免有学习不到位的时候,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达成时,我们是照顾教学流程让课堂的完整性充分展现出来,还是及时纠正和补充呢?例如:学生将“志在高山”的意思理解成伯牙喜欢在高山上弹琴时,我们如何进行引导?
这次活动又让我们向语文教学的真谛迈进了一步。
数学高效课堂总结 第3篇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学年又很快过去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们桑坪初中语文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工作勤勉踏实、积极进取,我们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从推进我县“三疑三探”教改模式入手,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了本组语文教学水平及语文教学质量。一学期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简要小结如下。
一、有效备课,扎实上课,努力
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我们教研组成员立足课堂,深入挖掘文本资源,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努力实现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形式与效益的统一。
1、有效备课。充分利用每次集体备课的时间,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备课做到“四突出”:突出对教材的理解,务必正确、全面、深刻;突出对方法的选择,既要选择教法,又要选择学法;突出对练习的设计,练在重点处、难点处、疑点处,力求有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突出对班上后进生的关注,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教学设计追求“同中求异”,注重教学后记、教学随笔的实效性。
2、扎实上课。结合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结合课题研究,注重成果的.推广应用;结合现代技术,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评课做到:上课教师说课、听课教师议课、骨干教师点评。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发言,人人受益”。
本学年,我们教研组的成员人人都能上好集备研讨课,九年级语文老师张艳霞首先给我们上了一节展示课《我的叔叔于勒》。她对文本的准确把握,有效取舍;课件的制作与展示,手段娴熟;教学设计的独到精要,深入浅出;写作方法的适时渗透,及时小结,都让我们叹为观止,受益匪浅。
王华理老师上了研讨课《背影》,上课前,她能深入钻研文本,广泛搜集资料,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年轻老师的踏实用心,较好地处理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素养,但她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广泛听取了教研组各位老师的意见,对教学设计又进行了大胆地取舍,精心地修改。
二、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0万字。
因此,本学年,在我教研组建议下学校新购中学生必读书1000余本,我组老师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向家长推荐了我们本学年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让家长为孩子的课外阅读作些准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们还经常利用语文课,班会课,综合课开展“好书推荐”“佳作赏析”等读书活动。这些活动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尤其是九(1)班的学生,在武菲老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他们的读书热情很是高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非常浓厚,进步特别明显。
同时,为了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我和张艳霞、杨晓存、王华理、陈晓梅、杜冉等老师的组织和辅导下,我校学生参加南阳市“小作家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王华理、张艳霞、陈晓梅等三位教师辅导的学生作文有4篇在《作文与指导报》上发表,武菲、杜冉等老师指导的学生在第十七届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征文中获县级一等奖,他们本人也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张艳霞辅导的学生王慧诗在县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我教研组20xx年被县教体局授予“优秀教研组”称号。
一学年来,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虽然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仍有一些差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马虎;在优秀学生的培养上,花的时间也不多;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还不够活跃因此,下学期我们还将继续立足课堂这一主阵地,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让每一个孩子爱上语文,享受语文,享受祖国的语言和文字,这是我们语文教研组所有成员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