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总结语(热门4篇)

时间:2025-02-20 18:50:55 作者:admin

学术会议总结语 第1篇

学术研讨于上午9:15正式开始,上午是大会主题发言,分上下半场,上半场由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和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主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莫荣研究员以“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为题,指出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结构性矛盾突出并解读了_关于解决当前劳动力供需矛盾的相关政策。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建民教授在“人口红利的终结与经济增长的减速”主题演讲中强调应对我国经济增长减速需要制度创新,特别是社会制度的改革,他认为很多就业问题的产生可能其实并不在于就业政策,而在于整个社会制度安排有问题,如果宏观的社会制度问题不解决,仅仅从具体政策层面去解决,那也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彻底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杨宜勇研究员提出人口红利的终结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王桂新教授在“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动向的考察”主题演讲中对我国人口迁移规模/强度、区域模式、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动向做出了判断。中国人民大学段成荣教授以“北京市人口规模调控研究:人口流动受益者的责任重构”为题,指出人口流动受益者与责任者的受益和责任应该相匹配,_、城市政府、企业、市民、流动人口各尽其责,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大会主题发言下半场由中国劳动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小宝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郑真真研究员在“ICPD20年全球人口形势变化及对中国的启示”演讲中提出人口变化的滞后效应和长期效应,另外,她认为人口本身不是问题,不能敏锐及时地意识到人口变化及其影响才是问题。西安思源学院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段兴民教授和西安思源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王莉娜老师共同做了“基于复杂系统的公共就业服务多元化体制创新研究”的演讲,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角度来构建公共就业服务的多元合作模式,运用复杂系统适应性理论剖析了该模式的运作并为该模式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建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王谦司长以“城市化健康发展应重点关注的人口问题”为题,总结了近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适应大规模人口流动迁移需要,推进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等建议。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谭琳教授在“她们缘何要求与男性同龄退休?”的发言中指出机关事业单位女性与男性在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方面相差无几,但是十年来女性实际退休年龄下降,性别差距不断拉大;对机关事业单位女性职业发展机会和退休生活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建议男女退休应有一个相同的上限和下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童玉芬教授探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超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问题,分析了超大城市人口增长的机制、中国超大城市人口增长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6月8日下午是大会专题论坛,分别是“人口与发展”专题论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专题论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专题论坛,共有38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专题发言。下面按照分论坛主题对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如下综述。

一、“人口与发展”专题论坛

该论坛学者们发言的内容主要围绕生育政策、生育意愿、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人口、城市化等相关问题。关于生育政策问题,陈友华教授在“机构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计划生育新去向”的发言中,认为人口计生部门被拆解,本身就表明中国强制性计划生育历史的终结,中国也因此逐渐向后计划生育时代过渡。庄国波教授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认为多年来关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中两种对立观点的争论双方观点都有一定的依据,有些问题的产生是公共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与政策本身并无直接的关系。周长洪教授在“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发言中指出,根据六普数据我国家庭呈现规模微型化、结构扁平化、类型特殊化以及老人家庭空巢化的典型特征,这表明家庭发展存在着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家庭作为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在逐步削弱,由此他认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应更多的考虑微观家庭的状况。孙晓明教授以“农村中老年女性人口生殖健康服务机制研究”为题,建议卫生计生部门加强女性更年期生殖健康服务。关于生育意愿问题,张建武教授在“广东‘80后’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发言中指出广东“80后”传统的生育观念依然存在,生育意愿出现内部失调,对于开放二胎生育呼声较为强烈。关于少数民族人口问题,马正亮教授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变化趋势,艾尼瓦尔·尼吉木教授介绍了新疆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动,徐世英教授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蔡果兰教授介绍了新疆各地区人口与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匹配模式。关于城镇化和流动人口问题,朱宇教授在“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定居意愿的代际延续和变化”的发言中指出,尽管较之第一代流动人口而言,新生代流动人口在个人特征上已发生了有利于其在城镇定居的较为显著的变化,但其在城镇的定居意愿很大程度上仍延续了第一代流动人口的特点,整体上仍未发生从循环流动向在城镇定居的根本性转变。张力教授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多元统计口径给出了更加准确的界定,亓昕教授以对建筑工群体的考察为例介绍了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现状与困境。刘德鑫教授则介绍了对新型城镇化远郊农村的“上楼”问题的访谈情况。

二、“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专题论坛

该论坛专家学者们就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养老意愿、养老服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人口老龄化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背景,苏杨研究员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影响和应对策略”的发言中从宏观层面论证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任远教授在“适应人口流动性推动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发言中指出分户籍、分地区、分城乡的碎片化的社会保障体制安排和人口流动性的日益增强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需建立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乃至国家整体性的社会保障计划,使不同社会保障项目能够成为有机衔接的整体:褚福灵教授在“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探讨”的发言中提出了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两个方案即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方案:傅志明教授在“从过度保障到弹性保障:欧盟劳动者保障模式的变迁与启示”的发言中认为要建立弹性保障制度,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市场与社会保障的边界,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仇雨临教授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转型与发展路径”为题,提出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转型的方向、路径以及实现转型的条件。关于社会保险以及公共服务方面问题,吕学静教授在“我国失能老人专业照护的缺失与应对”的发言中,触及了社会保障面临的新问题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护理的需求并提出了五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杨成钢教授对未来十年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进行测算,并对养老公共服务资源的供求差异进行分析:胡苏云教授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进步对医疗保障制度费用上涨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表明医疗技术进步对医疗费用上涨的影响更大;黄健元教授以江苏省为例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基本养老基金进行了研究:肖严华副研究员以社会保障缴费率为切入点来探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刘娟副教授在社会保险法的框架下提出了生育保险个体利益的帕累托改进三条路径;张启新副研究员介绍了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健康福利便利站”的案例,提出社区养老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

学术会议总结语 第2篇

能否服务大局是衡量秘书处工作好坏的首要标准。在学生会历次重大会议中,秘书处起草修改相关工作报告、做好会前筹备、会场布置及会议服务工作。秘书处充分发挥作用,上下衔接,左右协调,为工作的正常开展起到了中枢作用。

二、增强服务意识,全力做好日常工作。

这半年来,全体成员树立秘书处工作无小事的思想,勤工作,讲服务,办实事,重质量,任劳任怨做好各项日常工作。热情疏导,协调帮助解决一些成员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增强管理意识,重点做好规范工作,建立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

秘书处是学生会连接上下的桥梁、协调内外的纽带,上传下达的中枢,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杂,秘书处主要把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作为事务性工作的主线,一抓工作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整理各部门工作总结,在每学期开学初做好学生会主要活动的计划,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责任明晰、整体推进,使学生会会议和活动有序开展。二抓督促检查,以上级制定的重要文件、召开的重要会议精神及确定的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秘书处人员和岗位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并健全内部管理,如值日、值班的安排,做到时时有人,使事情如期进行,定期上交的工作总结与计划,建立规范、合理、简洁的工作流程,做到忙而不乱、杂而有序,确保工作质量。此外,积极配合其它部门开展各项工作等。

学术会议总结语 第3篇

20xx年3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第一届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大学堂2号厅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协办。

此次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晨教授、北大六院王华丽教授和李涛副主任医师作为特邀讲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荫华教授、孙永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肖卫忠教授,解放军301医院谢恒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刘磊教授,北京海淀医院于逢春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俊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贺建华主任,北京安定医院毛佩贤主任及多位相关基础和临床知名专家共话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

论坛伊始,于欣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并提出希望通过北大博雅认知论坛这样的交流平台,促进各个学科的专家相互探讨合作并碰撞出学术的火花。

在上半场专题报告中,张晨教授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一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并指出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实质可能是突触病变所致。张晨教授还介绍了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引发大家思考,给人启发。

王华丽教授介绍了轻度行为损害(MBI)的研究进展,指出额颞叶变性患者的早期可能就表现出轻度行为损害,需要在临床进一步得到识别和重视,从临床角度对这一疾病所带来的行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在两个专题报告结束之后,来自基础研究和临床的.一线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病例报告阶段,李涛副主任医师带来的早发痴呆病例引发了在场嘉宾和参会学者的再次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交流充分。

会议最后,于欣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他提道,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需要基础和临床领域的各位专家同道一起协同合作才能促进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旨在通过各领域专家交流和探讨老年期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的前沿科学和临床问题,推动老年认知障碍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科学研究,促进老龄认知健康。

学术会议总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专业图书馆 变革与转型 学术会议

分类号 G251

DOI

On Research Library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Academic Conferences

Xu Junlin, Dong Zeshu

Abstract Academic conferences not only reflect the theoret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but also promote the research q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Whil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academic conferences on library transition are summed up, 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academic conferences on library transition give a major push to the lib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Professional library.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Academic conference.

研究型图书馆包括大学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由于二者在服务对象、服务功能、服务策略上具有相同的属性,故可将其作为同一研究对象。学术会议是一种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话题为主题的会议,也是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学科实践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研究型图书馆为应对信息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多元化发展带来的挑战,进行了一系列变革、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中图书馆专业学会、专业期刊杂志社、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组织的专业主题学术会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了学术繁荣,将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理论研究推向,为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因此,本文以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学术会议为研究内容,总结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学术会议的特点、成果,并阐述学术会议对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作用。

1 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及其特点

学术会议作为重要的学术活动方式,是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学术会议是科研人员收集科研资料、发表和交流学术观点、沟通研究信息、激发创新思维、把握科技前沿和最新发展动向的重要渠道和途径[2]。阶段性同一或相近主题的学术会议集中反映了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方向和前沿领域。2010年以来,研究型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关于图书馆变革、转型、发展的学术会议(见表1),推动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探索的进程。

此外,《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在2013年11月在云南腾冲以“图书馆的变革、转型与超越”为题召开学术会议,总结国内外对图书馆变革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图书馆变革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2014年9月在吉林延吉市以“转型期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为题召开学术会议,探索图书情报机构及其服务模式向知识、智能、智慧、泛在以及开放创新方向转型的策略。

研究型图书馆持续开展的变革与转型研究学术会议具有明显的特点,表现在:①会议组织者为不同类型的学术机构、组织或团体。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学术机构、专业期刊杂志社、科学研究院等都围绕着变革、转型、发展的主题召开学术会议,表明了不同的机构都在关注图书馆变革与转型这个主题。②会议组织形式多层次。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包括国际性学术会议、高层次学术会议、专家论坛等,表明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已经成为中外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③会议主题内容明确。信息环境的发展、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用户信息需求与行为的变化已经对图书情报工作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图书馆的服务不应停留在信息服务层面,而是必须以新的服务模式来应对变化了的信息环境与需求。虽然国内外各类型图书馆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需求,也都面临着相同的变化和挑战。因此,以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的变革和转型发展成为学术会议研讨的中心内容。

2 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的主要成果

学术会议的功能就是交流学术思想、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学术会议成果大多不在正式刊物发表,属于灰色文献,但其含有大量的最新学科研究信息,是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水平和最新成就的重要信息资源。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产生了众多成果,主要包括学术报告、会议征文、会议综述等。

学术报告

学术会议的主要议程是进行学术报告。学术报告是专家学者就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某一专业知识通过大会演讲的形式进行专题发言,通过会议交流,起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扩大合作等多种功能[3]。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报告人不仅有中外著名的图书情报学专家,还包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学和专业图书馆馆长,代表着图书馆转型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最高水平,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本文所列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交流学术报告134场,反映了在图书馆变革转型这一领域学术研讨的繁荣与学术活跃度(见表2)。

会议征文

向会议提交学术论文用于会议宣读、交流、讨论是学术会议常见的方式。一般来说,会议论文围绕某个科学领域进行集中研究,并通过学术会议交流,产生智力“碰撞”,有利于形成学术“群落”,并利用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来解决学科发展和实践中的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