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课听课笔记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方法 有效性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
众做周知,语文是一门以汉语为载体的学科,教材内容综合语言和文学两部分的内容,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语文可以说是最为容易的学科,毕竟,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接触到的都是汉语。但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语文也是众多学科中学习效果提高最不明显的学科,尤其是对于高中语文这门学科来说。一方面,进入高中阶段,各科知识内容更加趋向于专业性,教材知识向着纵深方向发展,难度和广度大幅度提高,对于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要求,这也就导致学习难度的进一步加大。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是一门非常慢热的学科,学生只有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前提下,能够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显现,任何突击性的学习都是基本无用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规定的语文知识以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保证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进步,最终在高考中能够有优异的表现。
一、日常积累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尤其是关于字词部分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内容。在高中阶段随着学生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字词已经不是日常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也不会拿出太多的时间来进行字词的记忆。但字词依旧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奠基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性的引导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字词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口袋本”和一支笔,方便带在身上,这样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发现,随时记录,尤其是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陌生字词,或者是容易出错的字词,进行及时的整理和记录。口袋本方便随时带着,充分利用课间、等公交时间进行字词的记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节省时间,避免大批量的字词记忆导致的学习枯燥感,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时时学习的好习惯,继而带动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二、学会听课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最主要的阵地。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听讲过程中缺乏目的性,仅仅是凭借耳朵和大脑进行记忆,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课下知识遗忘速度快。所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听课。
在我看来,学会做笔记是提高学生课堂听讲效率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上文中提到让学生准备一个口袋本用来进行字词的累积,而课堂听讲过程中口袋本的容量是不够的,所以需要学生准备一个日常用的笔记本。当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提倡学生进行笔记,一是时间不容许,二是动手记笔记容易打断学生的听课思路。作为高中教师常有的习惯就是将课堂教学重点留在黑板上,而且通常情况下教师一般会将讲课时间限制在三十分钟之内,这样就留给学生足够的整理时间,学生可以在知识讲解完毕后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总结和记录。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只是习惯于跟着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而是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按照自己所需来归纳总结重点内容。
三、多读多练
除了语言性之外,文学性也是语文这门科目的一个显著特性。尤其是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在历年高考过程中阅读和写作占据着整个语文考卷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比重,直接决定着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好坏,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作文讲评课听课笔记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听课方法 听课效率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能读和写的一群,而是不能学、无法抛弃弊习和不愿重新再学的人。”由此可见,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对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其效率问题自然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教学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但教师“教”的质量最终都是通过学生的“学”的质量得以体现的。事实证明,学生“学”的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听课”的质量。同样在一个教室中,同样是一名教师上课,但由于听课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学习效果却大不一样。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的笔记本简洁明了,但重点突出、难易有别,在课后检测中,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当之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听课方法得当,下面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我对高中生听课技巧的认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怎样听课才叫会听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实际是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
1、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学会听重点。一堂课为45分钟,但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其中的20分钟的讲课内容中,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j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3、要以理解为主,眼耳手脑齐动员。听课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要眼耳手脑各种感官齐配合去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耳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积极思考,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课要以理解为主,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记忆所学的知识。那种未经思考和理解,死记硬背的知识是不长久的。
二、听课方法
1、听视并用法。大多数学生听课是一边听,一边看。听觉和视觉并用,比只听不抬头看的听课效果要好。听什么,昕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听老师的提问,昕老师的总结等;看什么,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挂图,看老师的演示等。老师的板书是整堂课的要点,它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或短句将知识要点写在黑板上,这些能帮助你整理归纳知识,也便于日后复习。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同一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听是接受声音信息,一看是接受图像信息。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来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象直观,来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这种方法,以听为主,以看促昕,效果很好。
2、听思并用法。思考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在听课中,边听边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边听边思,可以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3、五到听课法。“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耳到是指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4、要点记取法。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
5、主动参与法。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成绩好。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哪些好处呢?一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
作文讲评课听课笔记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行为;对策
doi: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一)扰乱性问题行为。这类行为主要是指在课堂上有意发出声音引起他人注意、或者言谈随意而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哗众取宠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上的质疑和讨论是很常见的教学环节,教师往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而有的学生则在此时语出惊人,哗众取宠,吸引大家的注意。这种行为影响了课堂秩序,中断教学进程,教师需要花费一番工夫进行批评教育,并且重新组织课堂纪律。交头接耳型。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活跃和兴奋的,既乐于参与,但也容易溜号。所以有时就会出现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情况。不论内容与课堂相关与否,都会影响周围学生,也会转移教师注意而打乱授课进程,不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二)非扰乱性问题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是指不专注学习活动的行为,虽不影响秩序,但学习效果差。看似认真,实则出神。有些学生看上去是在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但在练习反馈环节,却发现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不能举一反三,究其原因,是没有动脑思考所致。这种问题行为非常隐蔽,有时甚至学生本身也难以察觉,但这种没有专注学习活动的行为,终将不利于学生成长。
思维神游,信马由缰。语文学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而在人文领域中,教师往往给学生补充课外材料,或使其增长见闻,或激发兴趣,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但有些学生思维跳跃性过强,从教师提及的人或事开始浮想联翩,最终思考之事与学习活动相去甚远,没有达成学习目标。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的影响。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价值观逐渐被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观取代,而新的文化理念还尚未建立起来。对青少年来说,他们身心发展还未成熟,不能完全分辨是非,又极容易受到他人和外物影响。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贪图享乐、害怕辛苦,产生厌学情绪。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信仰受到了挑战,目标不坚定,课堂的注意力就不能够完全集中。
(二)教室生态环境不理想。如:教室外的街区嘈杂喧闹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室内的光线昏暗易让学生打瞌睡;教室内的桌椅摆放大多是“秧田式”排列,这种排列在客观上导致一些学生难以获得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从而容易诱发问题行为,角落里的学生很难与教师交流,课堂上容易溜号。
(三)教师的业务素质及管理能力。学生课上的学习状态与教师关系最大,因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课堂秩序的调控者,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也有可能是教师引发的。在当前的教师队伍中,大多数的教师素质佳,管理能力强,但也有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是学生最应该掌握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是最科学有效的。学生积极性不高,懒于学习,被动学习,难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最终容易诱发问题行为。同时,教师的管理能力与课堂问题行为成反比。优秀而有管理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上较少出现问题行为;素质不高且缺乏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上问题行为就会较多。
(四)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像是空气,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又不可或缺,只是常常被忽视。由于语文的常见性,学生误认为不需要重视,因而容易在语文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语文是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堂的丰富多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尤其在人文领域中,教师往往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勇于发言,但此环节中,就容易出现滥竽充数、哗众取宠的现象,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调控。
三、解决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是避免问题行为出现的重要前提,而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和管理能力应当看作课堂问题行为对策中的核心要素。教师应具备预防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能力以及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师生共同努力构建课堂规范,加强预防。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总是令人头疼,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费心,还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秩序。所以,在解决课堂问题行为现象时,从源头着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如果能够避免问题行为,将会是所有教师喜闻乐见的事。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则并且坚持执行或许可以减少甚至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秩序才是成功的保障。而一堂课,如果没有科学的课堂规则和良好的秩序,想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恐怕是天方夜谭。所以,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制定好合理的课堂规则。制定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课堂规则的必要性,并且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规则的制定中,增强主人翁意识。教师注意把握规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数量不宜太多,五条为宜,过多不易记住,反而影响效果。而当规则制定好之后,就要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才使规则有约束力。
(二)课堂问题行为及时纠正,科学引导。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很多老师的课堂管理往往表现为课堂控制,对于不被允许的的问题行为的处理往往是给予惩罚,引以为戒。这种负强化的方式固然有效,但若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会有所下降,而正强化与负强化相结合的方式效果也许会更好。
树立榜样,润物无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往往是出于心理因素,他渴望被关注和肯定,只是选择了起哄、接话等不恰当的方式表现自己。这时候如果采用批评的方式,那么他的参与热情就会降低,个别自尊心强的学生通常会自娱自乐,拒绝参加学习活动,自然不是教想见的结果。而此时选择他周边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学生作为典型,在全班表扬好的行为,引导大家向榜样学习的话,那么起哄、接话这样的学生会自讨没趣,认识到只有像老师表扬的同学那样做,才会得到关注和认可,不良行为会逐渐减少。
鼓励信任,春风化雨。课堂上多动的学生总会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要在他们身上花费较多的时间。而课堂上总有一些默默无闻的学生,他们从不扰乱课堂纪律,害怕引起老师注意,不愿表现自己,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成绩往往也并不理想,每天看着各抒己见、侃侃而谈的其他同学,羡慕又落寞。这样隐蔽的问题行为也要引起老师的重视。发现后要善意提醒,给他们鼓励和信任,相信比声严厉色地批评要好得多。
寻找闪光,重燃希望。课堂上会有一些学生,在刚上课时积极认真,慢慢地就消极懈怠,这其中不乏底子薄,听不懂的情况。有的学生由于智力、基础等因素上课听不懂而最后放弃,继而出现问题行为。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及时给这些学生肯定和鼓励,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有希望的,只要克服困难,也可以学会学好。这样他们会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如果严厉批评,他们也许就真的认为自己做不好,听课听不懂,干脆自暴自弃。
批评有度,方式灵活。在正强化、信任激励都无效后,负强化是很有必要的。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把握时间长短,程度轻重。若非必要,则不应中止课堂教学。在批评教育时,要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态,以及当时的心理情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转变思想才是转变行为的根本。如果事情棘手复杂,可以课后处理。问题行为的处理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处理得妥善有效才是最终目标,方式灵活多样,不可一刀切。
(三)教师要运用正确的学生观指导课堂管理行为。认识决定行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高中语文课堂管理的前提,也有利于避免问题行为的出现,出现问题行为,及时调控。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给他们搭建表达与交流的平台,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当课堂沉闷时,及时调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将会消失不见。
尊重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可以做得更好。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都是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老师传授的多,学生探究的少;老师教的活动多,学生学的活动少。究其原因,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必须有老师讲授才行。但事实上,学生进入高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老师要多给学生一些信任,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权利,指导他们放手去做,学生是乐于参与其中的,主动探索比被动接受要有趣得多,学生乐在其中,也就不会出现问题行为了。
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科学智慧地管理课堂。每个学生的先天资质和后天培养都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都有所不同,在接受知识、遵守规则、养成习惯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作为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性,及时调控,然后因人而异地教育引导,要严格,也要宽容。处理问题不可一刀切,科学而智慧地管理课堂,让每个个体都有奋发向上的动力,体验到积极进取的快乐,彰显青春的活力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