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课听课记录 第1篇
1、徐老师: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从这些方面出发,袁老师选择了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自学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2、卞老师:
3、王老师:
从教师方面来说,主要是选择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的教法。从学生的方面来看,首先是要学会自主学习。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上的思考、回答。这些都要求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其次是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法。对于疑难问题或者是开放性问题,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去解决。
初中作文课听课记录 第2篇
一、听课时间:xxx―4―1
二、授课教师:谢xx
三、授课学校:xx沛鸿民族中学
四、授课年级:不祥
五、授课题目:《背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是爱我们的,你在生活中从哪里感受父母的爱。
(二)、介绍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的来历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①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②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四)、朗读课文,把认为课文内容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
(五)、你对课文的感受,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六)提问,既然课文是写父爱的,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说明:背影在这有特别的涵义)。
(七)、课文共有几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 第一次在课文哪里提到背影,有什么涵义?
② 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有什么意义?
③ 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课文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④ 第四次的背影在课文哪里出现,有什么涵义?
初中作文课听课记录 第3篇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模仿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栏目。我先代一下主持人采访一下各位同学: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一、出示目标,指导自学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的过程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完成下列目标:
1、了解本文文体―小说;
2、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
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二、自学检测,互帮互学
1、 扫清阅读障碍:
OO@@( ) 恍惚( ) 蜷在( ) 簪子( )
抽噎( ) 发窘( ) 纸捻( )
2、师:关于小说你知道些什么?
(生举手回答)
生1:小说有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
生2: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中篇、长篇和小小说。 生3: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生4: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人物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
3、师: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看来大家对小说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几个同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的复述是否完整,是否有疏漏。
生: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局要到校听课,程老师为了学校的荣誉,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准备。她提前安排了几个同学朗读《万卡》这篇课文。李京京很想读,可程老师却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最后,在公开课上李京京面对突然发生的变故,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课文。
师:你认为这个同学对课文主要情节的复述完整吗?你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内容吗?
生:小说写了李京京班上要上一节公开课,老师预先指定了六个她信任的学生朗读课文。李京京很想朗读这篇文章,因为李京京和课文《万卡》中的主人公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和感受。可老师却因为他声音沙哑,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京京的请求。李京京只好躲进小树林里去读这篇深深打动了他的文章;他情不自禁地为同学纠正不正确的朗读却遭到同学无端的嘲笑。公开课上,老师预先指定朗读的同学由于f去场没有站起来,京京却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文章,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复述,我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第二个同学的复述更完整,他补充了两个重要情节,一个是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课文,另一个是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师:很好,大家听得很仔细。的确,经过第二个同学的补充,故事的主要情节我们就基本上整理出来了。通常我们学习;小说,可以将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
生: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师:好!本文的开端是……?
生:区教育局要在“我们班”组织一次公开教学课,李京京想朗读课文,可是遭到了程老师的拒绝。
师:故事的发展是……?
生:李京京躲在小树林里朗读课文;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师: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往往联系在一起,本文呢?
生:本文的高潮和结局是:李京京勇敢地举起手,在公开课上用真情朗读课文,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对于文中的各个人物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而且他投入的学习,积极的进取也值得我学习。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正所谓: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太偏心了!学习好就喜欢,学习不好就讨厌。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质疑答疑,更正讲解
师: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