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课听课记录 第1篇
《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情境导入,诱发美。
课前,龚老师先以一组反映小兴安岭的图片(包括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让学生们欣赏,当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出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时,他们不禁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与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起来。于是,龚老师马上让学生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激起,纷纷举手,有的说“我看到了好多好多的绿树”;有的说“这里的景色真美啊”,还有的说“一大片一大片的树,就像绿色的海洋一样”……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但使学生们有了美的体验,还可以让他们更快地进入课文,与文章融为一体,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好了基础。
二、自读课文,初识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想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必先让他们进行充分地朗读。龚老师没有急于把自己准备好的“大餐”给学生“端”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收获,通过自读和指名分段朗读,不仅理顺了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方法(按时间顺利来写),而且让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了初步的印象——美,有的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美美地读了起来。
同时,龚老师还注重了字词的教学。在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时,她出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又松又软、又香又脆、又肥又厚;第二组:密密层层、严严实实、葱葱茏茏;第三组:挡住视线、遮住天空、抽出枝条,在学生认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词语中的秘密。这下,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聪明的他们一下子就发现了“又()又()、AABB式、动词+名词”这样的构词特点。这样的设计对帮助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也使词语教学不仅仅流于形式。
三、学习课文,感受美、欣赏美。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我们的语文课堂应重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美丽的小兴安岭》词藻华丽、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露着小兴安岭的无穷魅力。
1、树的海洋:
课文第一段向我们描绘了小兴安岭数不清的树木,龚老师先请一名学生来读读这一段,问:“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从“……”知道了树很多。(这里龚老师很自然地又补充了一些树名,让学生无形中知道不仅仅有红松、白桦和栎树,还有许多其它种类的树。)
生2:我从“数不清”读懂了这些树是非常多的。
生3:我从“几百里连成一片”知道了小兴安岭很大很大。(龚老师顺着追问:“也说明了——”)生马上接着说:“树很多很多。”
生4:我还从“绿色的海洋”知道小兴安岭的树就像海洋一样,也知道了树很多。
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小兴安岭的树多学生都感悟到了。于是,龚老师便请学生用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树多的感觉。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把“数不清、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读成了重音,让我们听着不仅感受到了树多,而且还是那样的美,就像绿色的海洋。
2、春天的小兴安岭:
美丽的小鹿、抽出枝条的树木和淙淙的小溪构成了春天的小兴安岭。在教学“春天的小兴安岭”时,龚老师从那只可爱又美丽的小鹿入手,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小鹿们,你们在做什么呀?”龚老师的话语使“小鹿们”的情绪高涨,这里的师生互动很精彩,特别是老师的评价既简洁又贴切。
生:我在散步。(动作演示)师:你真悠闲。
生:我在喝水。(动作演示)师:有什么感觉呢?(生:很爽)
请生带着此种感觉读句子。
生:我在侧着脑袋欣赏自己在水里的影子。师:请你高兴地读读句子吧。
师:可爱的小鹿们,让我们高兴地来读一读句子。(生齐读)
散步时,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流淌的小溪。师:你真会欣赏。
生:积雪融化。师:你真仔细。
生: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师:是呀,——(出示学习树木的句子。)
语文作文课听课记录 第2篇
一、 听课时间:xxx—4—1
二、 授课教师:谢xx
三、 授课学校:xx沛鸿民族中学
四、 授课年级:不祥
五、 授课题目:《背影》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是爱我们的,你在生活中从哪里感受父母的爱。
(二)、介绍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的来历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①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②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四)、朗读课文,把认为课文内容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
(五)、你对课文的感受,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六)提问,既然课文是写父爱的,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说明:背影在这有特别的涵义)。
(七)、课文共有几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 第一次在课文哪里提到背影,有什么涵义?
② 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有什么意义?
③ 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课文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④ 第四次的背影在课文哪里出现,有什么涵义?
语文作文课听课记录 第3篇
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过程,说明确点就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即教学意见。
(一)教学实录教学实录包括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课时等;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学生活动情况;教学效果等。教学实录记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每次听课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通常有三种形式:
(1)简录:简要记录教学过程、方法策略、板书设计等。
(2)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过程、方法策略、板书设计等都记下来,甚至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师生的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失误等。
(3)实录:把教师从开始讲课到下课结束的整个教学环节、内容、时间、师生双边活动等一点不落的如实记录下来。
(二)教学评点教学评点是指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教材的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等等。写教学评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
(1)简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记录下来。
(2)总评:就是对简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二.做好听课记录要注意以下几点应该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如教师讲和学生发言时,以听为主,兼顾观察;教师板书和学生演练时,以看为主,兼顾其他;学生练习时,以思考为主等。
(一)听记要分清主次。听课应该以听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和思考上。思考什么、怎样思考?
①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好不好;
②对教师的成功、不足或错误,要思考原因,并预测对学生所产生的相关性影响;
③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应怎样上,进行换位思考;
④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
⑤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方法、要求如何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⑥这节课是否是反映教师实际水平,如果没有听课者,教师是否也会这样上等。
(二)记录要有突出重点。一般来说,记录要详略得当,简明扼要,对内容要选择,文字要精炼。对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有创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可以详细地记录,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见解也可详细记录,以免遗忘。
(三)听课后要及时反馈,研讨和交换意见。反馈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抱着虚心、诚恳的态度,热情主动地与教师交谈,以平等商量的语气,指出成功和不足或改进的地方。对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不要把问题讲得太多,应有重点地指出突出的问题,并以建议的形式提出,多谈优点和经验,尽可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快乐成功中成熟;对有经验的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认识到还有改进的地方和提高的空间。通常情况下,一般不是去做定性的分析和评价。
(四)对听课记录评议要进行整理总结,弥补自己的经验不足。整理时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改进意见、要求和方法等,以便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借鉴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真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品德、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语文作文课听课记录 第4篇
上午,xx老师的本色作文导写课,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深深地涤荡我的心怀。她那精巧的教学流程,充满青春活力的课堂,富有人情味的评价……让我深深地震撼。我品味着,思索着,努力使自己也成为一棵会思考的芦苇。
下面,我就xx老师的课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发掘“材”源,独具匠心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可是,城市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及各种特长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xx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把写作内容生活化,具体化。精心设计了一次特殊的默写——默写一同听课的同学的名字,整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笔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二、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次作文前导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xx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指点。这次自由写作的重、难点是“怎么样才能抓住场景特点”,整节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学过程的着力点放在了这一重、难的突破上,在xx老师不着痕迹的亲切引领下,学生对自己刚开始默写时的心理,默写中遇到的困难,身边同学的表现,以及老师欣赏同学作品时的神情等,由点到面,娓娓道来,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融洽,学生轻轻松松地收获了习作素材和习作方法,课堂效果好。。
这次作文导写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得益于教师成功地引进口语交际。xx老师这堂课先口语交际,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文章。
总之,xx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是一堂难得的好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语文作文课听课记录 第5篇
一、 听课时间:
20xx—4—5
二、 授课老师:
王xx
三、 授课学校:
xx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 授课年级:
五、 授课题目:
《岳阳楼记》
六、 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语文作文课听课记录 第6篇
前几天有幸聆听了我校几位老师的展评课,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主要针对姚敏老师和刘君碧老师的习作教学,谈谈我的收获.
习作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许多学生面对作题仍然无言以对、空话假话连篇,而这次两个老师的习作训练内容,更有利于老师去引导学生说出学生的心里话,不再惧怕作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在本节习作指导课上他们把这一要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习惯,培养学生表达有序的能力,以及由感到说,由说到写的正确表达的方法。
语文特级教师高林生在《小学作文教学应有的突破》一文中提出“作文是一个人在表述动机的驱动下,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以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以线性文字编码显现其结果的过程”。这其实点明了作文的实质,“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而现在学生为了作文而作文,提到作文就头痛,我觉得这两节节习作课的重点还是要让学生打开话匣子,说出真话,然后,顺水推舟,由说到写。写作文的难点放在了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怎样抓住事情中的主人公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来写具体”。另外,让每一个学生从别人的评价中完成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那些写得好,那些还不足,可以怎么修改,这也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
说到这节作文课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句俗话“落在猫脚爪下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表达氛围、和蔼的创作气氛,让学生尽情地释放生命的活力,尽情地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变“要学生写”为“学生要写”,把学生引入“成长”、“有趣”的境界,文思如泉,妙笔生花。这样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出发,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引导学生走出怕作文的怪圈,让他们自由的去表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谈话法,谈论“成长”,”回忆童年“这样一个话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关键是唤起学生的童心,”学生可以在这节课上愉快地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把真实的心境说出来,写出来,与别人交流,这是讨论法。另外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习作和别人的习作,从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知识,培养了能力。这是评价法。在这节课上,如果要把教学方法归纳出来,大概有谈话法、疏导法、讨论交流法,评价法。
这两节课的设计上从习作本质的特点出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课上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语文习作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内容的四结合。让我们非常明了的感受到从激趣——审题——选材——说作文——评作文——写作文——改作文这一教学流程的清楚和流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倾吐真言。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语文作文课听课记录 第7篇
《绝句》
二.学这首诗。
1、 听老师范读,孩子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谁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师读后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两只黄鹂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师马上在黑板上板书简笔画,你是从哪里看到的,请读读......全班齐读
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积雪。
那老师要画应画远还是近(远)齐读
哪里的雪(成都西岭的`雪)
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来因而用了一个含字)
生3:我看到了遥远的东吴门口停了许多船
师板画,生读出远的感觉
生4:我看见白鹭
师:应画在哪?(远)怎样读?(飞得有劲)
、 师:难道我们的大自然就这样单调吗?请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读,师启发:开动你的耳、眼你又发现了什么?
汇报:生1:我看到了春天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1;“翠”字
师:从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码头(从门泊看出)
生3:房子(从窗含看出)
师启发:我还从赵尘(生1)的“翠”看到柳树是绿的,[给板书柳树涂为绿色。]你还看到、听到什么?
生1:听到鸟叫
生2:我听到船的汽笛声
生3:流水的哗哗声。(师:你的耳朵真灵)
生4:我看到长江很长,还有船在往这靠。
师小结:我们想象后,让树有了绿色,鸟在叫,这叫有什么有什么?
三、小结: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有什么?(读板书)
听课后点评:
1、读的形式多:初读——个别读——评价——评价过程中读——齐读——范读——想象景物中读——读中打开耳、眼——夸夸诗读——读出感觉。
2、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听到什么?让画面更丰富。
3、小结(有什么有什么)孩子概括令人折服。
4、 师声情并茂将生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
5、 读、听、看、想后再落实每一句诗意——水到渠成。
6、 考大家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7、 读、听、练。
、简笔画板书形象、直观
语文作文课听课记录 第8篇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 ,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语文作文课听课记录 第9篇
一、听课时间:xxx—4—2
二、授课教师:王xx
三、授课学校:xx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四、授课年级:七年级第十课
五、授课题目:《戏曲》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带着音乐欣常戏曲
(二)、提问:戏曲的含义,内涵。
(三)、脸谱鉴赏
用多谋体来展示脸谱,透过脸谱认识人物的性格,历史事件,个性
(蓝勇 红忠 黄智勇 白奸 黑有正义感 绿鲁猛)
(四)、戏曲中的脸谱有什么作用。
(五)、观看京剧录像。
(六)全班分为两个小组进行一次知识竟赛。
知识竟赛共十道题,分为必答题、抢答题、指定题。
必答题:
① 请说四类戏曲的名称。
② 请说出戏曲的四大角色,按什么分类。
③ 我国国粹的戏曲是什么,又称为什么。
④ 我们的故乡的戏曲是哪一类戏曲。
⑤ 2001年联合国指定哪种戏曲为国际戏曲。
抢答题:
⑥ 该戏曲是哪一部。
⑦ 生觉可分哪几类。
⑧ 旦觉可分为哪几类。
指定题:
⑨飞虎队派一名队员扮演动作,下面同学猜出是哪个角色。
⑩咚咚将队也派一名队员上来扮演戏曲动作,下面同学猜出是哪个角色。
附加题:
① 四大角色中的生是根据什么划分年龄的。(胡须的角色)
② 四大行当中的大姐是谁,二妹是谁?
(七)、总结:戏曲是通过表演来表现的一门综合艺术。
(八)、欣赏戏曲片断。
戏曲发生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表现出来。
(九)、继续欣赏片断,注意人的特技表演。
听到这音乐,想到是什么场面,舞台上有多少人,运用戏曲知识,来剖析动作的意义。
(十)、欣赏片断
唱觉是谁?(曹操)
票友的意思(业余的戏剧角色)
(十一)、请几位同学扮为票友
①《附马戏》
②《帝女花》
(十二)、提问:
戏曲包涵了很多内涵
分组讨论:
① 说说你学习这堂戏曲没有什么样的真实感受,对戏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②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底蕴,想想爱它不容易,在戏曲与流行音乐等艺术形式中,你更喜欢哪一个?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你戏曲这样的文化艺术?
③ 戏曲与语文有什么关系?了解戏曲对语文有什么帮助?
(十三)、齐唱华夏民族的家乡戏曲,唱词非常优美。
(十四)、总结
七、课文评析
① 让学生观看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②学生自由地想,自由地说,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僵硬的形式。师生民主交流,平等对话,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③ 通过设计竟赛,让学生上台扮演戏曲的角色,使学生能够在运用中加深对戏曲的了解,巩固知识,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④ 在表演中,学习戏曲,生动而形象,容易理解,了解文化内涵,丰富语文知识,开拓视野,同时强调学生应该做一个文明人。这些都说明了这节课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是一节相当成功的课。
语文作文课听课记录 第10篇
第一课时
一、 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 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 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 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 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 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 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 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 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 听(动作) 摸(动作) 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 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 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 逐段指名朗读。
三、 作业
1. 认读、练写生字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松树 比多少 回答 孩子 听 低头
2. 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 精读训练
指名口头填空:--------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 (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 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 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 看到很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 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板书:比你高 大山托)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 讨论:小松树会怎么想呢?
(谢谢风伯伯,不然,还真的以为自己最高呢)
(刚才太不礼貌了,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要是我也在山下,和大松树站在一起,他肯定比我高好多好多呢)
(谢谢风伯伯,是你让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的功劳)
(如果大松树也长在山上,他会看得更远更远)
7. 教者小结:小松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8.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 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多 你呢 回答 风伯伯 听 孩 比 低
2. 自主学习,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根据学生发言,知道写字。
四、 作业
1. 按笔顺描红。
2. 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