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 第1篇
我捧着鲁迅的《祝福》,本是为了放松消遣,读后却让我倍感压抑,心情如同这夜晚一般的凝重沉郁,几欲窒息。整篇文章旨在通过对祥林嫂的描写揭示封建制度的残酷性和对受害者精神上的摧残,把当时社会的黑暗,迂腐,愚昧,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小说展示了一个悲惨的女人——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她结婚后丈夫死了,伤心之中,她又被逼改嫁,然而平静生活不到三年,第二任丈夫又死了,甚至连儿子也被狼吃了。她不爱说话,只是时常与人诉说心中的苦:“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时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碗豆,叫我们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
呢??”句句都那般真切,满怀一个母亲丧子的痛苦与悔恨,催人泪下。可是说多了,说久了,便引来了众人的厌烦和唾弃,而她却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安慰自己,让自己活下来,还苦命挣钱去买门槛为自己赎罪,可同时,许多人又拿她脸上的伤疤作趣。她变得胆怯,苍老,健忘,她在世上无依无靠,最终沦落成一名乞丐。她精神失措,充满
与亲人团聚的幻想,她对鲁迅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她在痛苦不解中死去??
合上书,我深深叹了口气,无奈,对祥林嫂的无奈,对那个时代的无奈;幸运,为自己的生活而感到幸运??
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 第2篇
两年后,卫癞子终于千方百计地打听到了祥林嫂的下落。首先,他明目张胆地以“父债子还,夫债妻填”为理由,索走了祥林嫂靠帮佣攒下的辛苦钱。然后,又和她婆婆串通一气,设计抢走了去河边淘米的祥林嫂,把她卖给了深山密林里的贺老六。 起初,祥林嫂死活不从,还想一死了之,并为此碰得头破血流!无奈,在众人的强拉硬扯下,还是“拜了堂”!酒席散后,凑热闹的众乡亲相继离去。
从昏迷中醒来的祥林嫂,心中充满了怨愤,她含泪反复哀求贺老六:“放我回去!放我回去!……”心地善良的他,不忍再伤害眼前这位可怜的人!于是,他答应了祥林嫂的请求。
但当他问道:“你是回鲁家帮佣,还是回家”时,一句话却触动了祥林嫂的满腹心事:“回家,我哪里还有家?”是啊,天地如此之大,竟然没有她的落脚之处……于是,两个苦命人儿又相帮相依,组成了一个“新家”!
秋去冬来,岁月更替。五年后的一个春天,他们夫妻俩生下的“小阿毛”也已长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好孩子了。他是那样听话,那样乖巧,那样讨人喜欢。妈妈让他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此时的祥林嫂心中充满了幸福感,她是那样满足,那样快乐,那样满怀希望!
一天,阿毛爹上山去打猎,突然被乡亲抬了回来,说是“伤寒”病又犯了。贺老六还挣扎着说:他刚打死了一只狼就犯病了,另一只狼却逃走了!祥林嫂忙于抢救丈夫,就让阿毛去门口剥豆吃。不想,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此时,卫癞子又闯进贺家逼债,惹恼了本已生病的贺老六要与他拼命。卫癞子乘机将贺老六从胸口猛填一拳,他顿时口吐鲜血,倒地身亡。而此前祥林嫂为了安慰病中的丈夫又出门去找阿毛,却猛然发现踪影皆无!忽听有人高喊:“打狼,打狼……”待她失魂落魄地和乡亲们一起追去时,孩子已被狼吃了!“五脏都已被挖空了,但手里却还紧紧地抓着那只篮子……”
此时的祥林嫂又该如何呢?面对丧夫失子的不幸,面临卫癞子“抢房又将穷家端”的悲惨结局,无奈之下,她只得又奔鲁家去帮佣。但鲁家对她的态度,上至老爷、太太,下至佣人柳妈都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人人厌来个个嫌!”——“皆因我两次守寡命运贱!”老爷、太太还吩咐柳妈:“只可让她做些下人的活,祭祀时是千万不能让她插手的!”柳妈又恐吓她:“你如今嫁了两个丈夫,那两个死鬼在阴间都等着你,等你死了要将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并送给她一本关于“阴曹地府”的画册!
夜幕降临,孤独的祥林嫂拿着它,越看越心惊,越看越害怕!耳边还不时响起柳妈的那些话……万般无奈之际,她不得不听从柳妈的建议:“现唯一的办法是:去土地庙敬个神,捐个门槛让千人踏,万人踩,那样就赎了你一世的罪名!”于是,祥林嫂又把“多年辛苦”换来的工钱全部交给了“庙祝”,并赊账“捐了门槛还了愿”!
一年一度的“祝福”又到了,鲁家上下,忙碌中透出丝丝喜气。当祥林嫂“高高兴兴到堂前”,为鲁四老爷家端来“祝福”的年饭时,“忽听老爷太太一声喊,”说她“是不祥之物,伤风败俗,除夕之夜赶外边!”……这下彻底打破了祥林嫂继续生活下去的梦想,使她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绝境!
痛定思痛,绝望、愤怒的祥林嫂终于鼓起勇气,手执利斧走进了那座“土地庙”,她要去“砍门槛”!
她要把这象征着封建迷信的神权统统毁掉!她满怀“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天地和神仙!”“到阴间即便是刀劈斧剁也心甘!”
的一腔豪气和怨气,砍掉了那个曾被“千人踏、万人踩”的“门槛”!在又一个“祝福”的风雪之夜,倒在了鲁四老爷家的门前……至此,全剧画上了一个凄凉而悲惨的句号!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自其问世以来,相继被改编成各种戏曲,我观赏过的有:越剧、黄梅戏等,它们的改编可谓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剧作家都能吃透鲁迅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精髓,着力塑造祥林嫂这个凄惨的悲剧形象。
但秦腔的.改编却又将这一悲剧人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即增加了“砍门槛”这一重要情节,还增添了一些必要的次要人物和必要情节,使得这幕悲剧比小说更令人玩味,更令人荡气回肠!尤其是“砍门槛”这一情节,使原本柔弱、卑微的被损害、被侮辱的
“小人物”——祥林嫂,具有了坚强不屈、不甘屈辱、与命运做最后抗争的光辉形象,使她的反抗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观众从她那如泣如诉的哀怨声中,听到了她痛苦的呻吟,听到了她愤怒的控诉,更听到了她不平的心声!
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令人思考,催人奋进,教人学会生活,学会珍惜。
记得当代著名作家丁玲曾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都把她往死里赶!”此话的确很精辟。她本是一位勤劳、善良、倔强、坚强的农村劳动妇女,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最终被旧社会所吞噬。面对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也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然而最后还是被彻底压垮了。
《红楼梦》中妙玉曾说过:“哀莫大于心死!”当绝境中的祥林嫂“抬头问苍天:‘魂灵究竟有没有?魂灵究竟有没有?’”时,“苍天——不开言!”又“低头问人间:‘地狱到底有没有?……死了的一家人还能再见面吗’”然而,“人间也无言!”
祥林嫂就在这“半信半疑难自解”中,“似梦似醒”地离开了人间……她的死,固然是由于贫困、潦倒所致,但更重要的却是精神的崩溃。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悲剧。
只有彻底埋葬那个时代,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才会有活路,才能过上劳动致富的幸福生活。
所以,生活在今天的广大妇女,一定要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打造一片新天地,创造一种新生活,也为家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剧作家的良苦用心,亦能对得起鲁迅先生的伟大灵魂。
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 第3篇
鲁迅的《祝福》这篇文章是我在学校里读的一篇散文。本来我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但读后我倍压抑,心情十分沉重。
我个人认为,《祝福》是鲁迅写得最能反映封建社会的愚昧无知的小说。他用“我”的眼光(“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把祥林嫂这个人物鲜活地表现出来,把世态的苍凉,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无论是从写事还是写人上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能反映旧社会丑恶的文章。在我认知鲁迅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语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对他的看法渐渐改变,觉得他是一个凭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泰斗。
鲁迅的《祝福》一开始就给人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感到荒凉痛苦。然后鲁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剧。鲁迅的叙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绑走——再嫁——失去丈夫和儿子——再打工——遭唾弃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达出来,全文鲁迅用一个见证人的叙述方法叙述祥林嫂的一生,没有直接在文章中表达出对祥林嫂的同情。但他在叙述中让读者深深被故事吸引,使大家同情祥林嫂,这表现他的深刻的文学造诣是极高的。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我觉得文章最费解也最发人深思之处是文章的题目“祝福”,文章为什么不叫“祥林嫂”呢?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先生最高明的地方,简单的“祝福”两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现生活的。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昧展示给读者。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鲁家打工,主人并没有关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现比不上以前了,而且还认为她是个克星,在祭奠的时候不让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去捐了条门槛,但是却仍然没有法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过不了自己一关,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杀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却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待,只是说她死的不是时候。
鲁四老爷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所持有的是保守的封建道德观,对祥林嫂是鄙夷的;而小说中的我是小资产阶级,是萌发的新生力量和先进思想的代表,虽说唯唯诺诺,但对祥林嫂的遭遇是抱以同情的。从西汉至清末,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深扎在中华民族的头脑中,男子三纲五常,女子三从四德,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两千多年的根深柢固,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面临进步思想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封建的道德准则是与社会现实脱轨,无视人权的。思想的因循守旧是当时中国落后而不奋起的根源。鲁迅呐喊着,以慰籍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和前驱者,唤醒麻木的人们,鼓舞进步青年寻求救国之道……
所以,我要说,站起来吧!迷茫中的人们。起来奋斗吧!
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 第4篇
《祝福》是鲁迅的一篇小说,小说主要是通过文中人物鲜明形象的描绘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文章中每个人物都有特别的人物形象,而鲁迅则用一双巧手,运用许多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通读了全篇小说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可能要数祥林嫂了,祥林嫂在小说中一直充当一个下层阶级的妇女形象,起初,她的生活还是比较幸福,早先嫁了祥林,后来祥林死了,她便一个在家中帮别人干活,后来这家主人准备把她嫁给另一个人,而她自己却不知道,后来强行让她去拜堂在礼堂上她还不惜头破血流也要反抗,由此可以看出祥林嫂真的是一个敢于斗争的人但却永远无法冲破封建思想禁锢,所以永远也只能四社会下层的妇女,后来她和老六日久生情结婚生子,漫漫的生活恢复平静。可老六在一次活动中一累之下昏了过去,从此一病不起直到后来东家来收房子老六也从此倒下,后来祥林嫂的儿子在深山里玩又被狼吃掉,从此祥林嫂变的疯疯癫癫,见到别人就说自己的儿子被狼吃掉的事,因此大家都疏远了她后来她又经别人介绍去了镇上的一个大户人家干活,后来这家老主人知道她嫁了两次说是白虎星转世,有煞气,所以什么事都不敢让她做,而祥林嫂却一直想不通,后来又经别人说捐门槛可以去煞气,所以祥林嫂便一直捐门槛,而老夫人还是一直不放心,所以把她逐出家门,在风雪之中漂泊而死。
小说一直都是以祥林嫂的个人生活来贯穿全文,社会阶级的矛盾在祥林嫂身上完全得到了顶峰,祥林嫂的一生都背负着祥林这两个字,充分说明了她一直都没有走出死去丈夫的阴影,没有走出社会的黑暗。
那么,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也存在着相类似的问题吗?现在的人们有的依旧守着古代人的思想观念,无法突破这种传统,这样人类就无法得到进步,而鲁迅在文中为我们展示的祥林嫂的形象,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在读完全文后,我不禁想,到底是水害了祥林嫂,是鲁四老爷?是鲁夫人?是四嫂?还是她自己。我想这些都可能与祥林嫂的死有关,但都不是主要原因,原因是什么呢?祥林嫂一辈子都是一个有活力的人最终是什么炸干了她的精力?最后只能是无人问津在风雪中漫漫倒下,她这一倒为鲁迅的文章画了一个句号,而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是对政府的抗议?我想应该抗议的不是政府,而是那一颗早已尘封且思想禁锢已久的心。
我为祥林嫂祈祷,也为全人类祈祷,祈祷那一颗灵魂最黑暗处的心灵,以此来使它明亮,展露人性的光芒,敞开,迸发希望的火光。
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 第5篇
《祝福》的故事,在读书人中广为流传。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剧中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十岁半被婆婆买来做了童养媳。而当时的小“祥林”却还在“摇篮眠”!
“白昼间我喂他三餐饭,到晚来我给他把尿布来添!含辛茹苦十余载,成亲半年命归阴!”这便是三十岁刚满、一个连自己的姓名都不知道,只被人唤作“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的开始。
庆幸的是祥林和他弟弟祥根都很善良,祥林死前硬是恳求妻子逃离了家园,因为此刻卫癞子正在设计出卖她!
此时的祥林嫂,有的是力气,而且又聪明、又勤快。
她经人介绍,初次来到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去帮佣,鲁四太太说她:“力气大来工钱低!”所以很愿意收留她。
而鲁四老爷却从心里嫌弃她是个“寡妇”,但迫于雇人难而不得不暂时留用了她。
他还忠告他的太太:“对下人满意,只可喜于心,莫可露于外!”可见,他是一个多么阴险、狡诈的家伙啊!
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 第6篇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鲁迅而已。
他看透了那个黑暗时代的悲哀,于是他写下了《祝福》——一部叫人难以呼吸而领会的悲剧。
文章中的每个人都是悲哀的,而祥林嫂仅是那最不幸的一个。从祥林死去的那一刻,她就注定了结局的悲剧性。在那个女性只能依附于夫权而生活的时代,她失去了可以依附的丈夫便失去了人生自由和尊严。成了累赘的她自然是要被卖掉,她开始尽力守着这夫权,却再三因夫权所伤。哪怕逃至鲁家做帮佣,她也没逃过被婆婆抢回改嫁的命数。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活的主要悲剧,就是停止斗争。”而鲁迅更加狠心,给了她从未停止斗争却只有更加绝望的结局。她逃了,她也撞了,撞得头破血流,始终没能撞破被族权束缚的枷锁。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祥林嫂仅仅是为了逃避被改嫁的命运,就换来了再度丧夫丧子的苦。此时的她因封建_受尽冷嘲,可鲁先生叫她死后也尽受神权压迫。她吃尽两年苦头求来门槛,也求不来对福礼的触碰。她再也抗争不动了,只能在一片唾骂中死去了。
祥林嫂的悲剧更是当时所有女性受四权压迫的悲剧。无论柳妈还是鲁四婶,谁都只能以夫家的姓氏相称,作为夫权的依附品,谁都无法摆脱悲哀的命运。只是她们——津津有味戏弄着祥林嫂悲剧的她们,有着更可悲的人性。
“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这些同样深受压迫的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改换鄙薄的神气,寻来要她反复撕开自己痛苦的伤疤。托马斯·霍布斯说:“幽默来源于人们突然察觉到自身优越感。”怯懦的她们忘记了抗争,选择将他人的痛苦审美化。借祥林嫂更为悲惨的故事,使自身的.痛苦暂时排遣、遗忘,这种扭曲的崇高感却满足了她们的自我崇高性。而本身更为优越的男性们只“没趣的走了开去”;唯一有内疚感的“我”也是懦弱的离开了。这时,祥林嫂一个人的命运悲剧,映射出封建女性的集体悲剧,更全面托出了一味漠视亦或只择逃避的社会性悲剧。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这笼罩在华林的悲凉之雾,鲁先生领会了,所以他呐喊,他批判。他深知如死水般的中国社会不该如此悲哀,他深知只有“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才能欣欣向荣。”
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 第7篇
《祝福》长期以来是在不考虑叙述方式的情况下被评论的,评论者将目光集中在小说中祥林嫂的故事上,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角度,于祥林嫂的故事中归纳出故事的思想文化意义。但是《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是在“我”的叙述中出现的,“我”为什么要叙述祥林嫂的故事?这个问题,是研究《祝福》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看。祥林嫂的故事其实是“我”的一个回忆,在本文中已经强调过,人物的回忆话语的意义,主要不在其回忆的内容,而在这个回忆对于回忆者的价值与意义。在“我”回忆中,祥林嫂的悲剧的原因是明确的,即她的悲剧概归因于社会。祥林嫂的悲剧归因是如何完成的?我们可以引一段用传统研究方法作的概括来说明。
祥林嫂是病态社会中正常悲剧的典型。悲剧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是按照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进行的。小说不是以特地设计的个别好险邪恶的人物,而是以社会关系中的内在矛盾必然性作为推动悲剧情节发展的动力的。讲理学的监生鲁四老爷,俨然是封建势力的道德化身,所谓“事理通达”,表示他是按照最规矩的封建教条办事的;所谓“心气和平”,表明他并非格外奸诈凶残之徒。对于再醮重寡的祥林嫂,他用“伤风败俗”来评价她的生存,用“谬种”来论定她的死亡,均是从程朱理学的“道德心性”演绎而来,完全符合当时中国乡村小镇根深蒂固的占统治地位的伦理观念。连柳妈渲染地狱恐怖,也并非由于她心地歹毒,而是出自她对鬼神的虔信,她的思想和鲁四老爷的“不净观”一脉相通的。因此鲁家把她归入“善女人”,以示跟祥林嫂的区别,“有其主必有其仆”,写柳妈也是为了写鲁四老爷们的社会。即便是鲁镇的人们,对于祥林嫂痴心复述不幸的故事表示冷淡、嘲笑,把它咀嚼赏鉴成渣滓之后,更加以烦厌和唾弃,尽管气氛略嫌阴冷一点,但也是封建宗法制社会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淡漠关系的表现,如鲁迅所指出:“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正是在封建宗法制社会正常的秩序中,一个善良的生命被套上无以洗刷的罪名,带着滴血的人生和滴血的灵魂走进地狱。人们从祥林嫂被劫回并卖进深山,看到夫权与族权的交结;从再醮重寡的祥林嫂被视为不祥之物以至连奴隶也做不成,看到道统与权势的交结;从柳妈宣扬阴司把再婚女人锯成两半的酷刑,又看到夫权与神权的交结。因此,鲁镇社会成了以_、族权、神权、夫权为四大支柱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缩影。祥林嫂受苦难、受宰割、受歧视、受唾弃的命运,成了封建宗法社会中千百万处于奴隶地位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命运写照。
这个概括对于祥林嫂的故事而言,不可谓不全面,但是问题是“我”为什么要讲一个因社会而死的下层劳动妇女的故事呢?
我们首先研究在“我”回忆之前发生的事。
第一是“我”与鲁四老爷的故事。
他是我的本家,……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_。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从“还是康有为”一语可知,“我”是更新的_类人物,但是时间对于鲁镇只是自然的时间,仿佛一切都已经停止,“我”已经与鲁四老爷一类的人无对话的可能。不仅鲁四老爷如此,鲁镇的人们都如此: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而这故乡与故乡的人们生活得很满足,一至祝福,全镇家家都在预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而他的住的地方也无可心解闷的可看的东西:……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所以,他呆不住了,“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在我与鲁镇社会的关系中,反复叙述的是“我”之新,而在其叙述语调中透出高高在上的新人物对于陈旧落后社会的优越感。
在“我”与祥林嫂的关系中,这种优越感受到了挑战。这个自命不凡的新人物“我”遭遇祥林嫂的连环三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正是祥林嫂的连环三问使“我”精神上有了负担: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这个“我”因此不断千方百计地自我开解而又觉得有危机:
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在内心的矛盾中,主人公“我”决计走,也就是逃:
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请墩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但是事与愿违,“我”还没有走,祥林嫂却真的死了。“我”为此惊惶,但是短工的一句话给了他安慰: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
“渐渐轻松”的心境与已经决定离开(正是逃离)之际,“我”进一步思索了祥林嫂的死:
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正是在这样自我安慰、辩解之后,“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正是在这自我辩解的舒畅中,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连成一片了”。
综上分析,祥林嫂故事的被讲述,正是进一步证明了她的死的责任,在鲁镇社会,而与“我”无关。研究者已经注意到“我”、与“鲁镇”、“祥林嫂”与“鲁镇”、“我”与“祥林嫂”之间的三重复杂关系,但是,小说中还有一重关系,即叙述者与小说中的人物“我”与鲁镇世界的关系。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指出,在第一人称小说中,叙述者与人物“我”并不是同一的:
叙述者――“我”回忆(讲述、叙述)/“我”之往事
话语行为者――故事中的人物
自称“我”――第一人称叙述
故事中的两个“我”: “经验之我”与“回忆”、“讲述之我”是同一个人,他们有时间上的先后,他们与话语行为的叙述者“我”不是一回事。当回忆的“我”讲述自己的往事时,过去的那个“经验之我”在时间上总是在前的,回忆之“我”总是在事后才能讲述,但是那个叙述故事的叙述者,在叙述故事之前总是对于故事的一切了如指掌的,回忆的讲述之“我”与经验之“我”其实都是叙述者的创造,它创造了“讲述之我”与“经验之我”的想象的生活时空,它凌架于“讲述之我”与“经验之我”的生活时空之上。正是这个叙述者“我”以超然的态度讲述着“我”与鲁镇世界的遭遇的故事,引导读者去寻思一个知识者与乡土中国的关系。而叙述者的这一呈现的结构方式,正体现了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价值意义的思维模式。
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 第8篇
《祝福》写了“我”回家过年时,听说了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是外乡人,初来鲁镇时活泼开朗、勤劳朴实,深受大家喜爱。但她丧夫后被逼再婚,而后来的丈夫和孩子却都因意外丧生,她沦为了乞丐。在被大家欺辱,嘲笑后,自闭起来,最终不得不自了终生,期盼着下地狱与家人重逢。整个故事充满了悲情色彩,读后心情十分沉重。
值得学习的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普通民众毫无觉悟,在千百年延续下的封建思想中混沌地活着。在这种条件下,怎样才能使人们觉醒呢?事实证明,直接攻击旧思想,宣传新思想,不但不会被接受,还会被当作反动思想而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于是,鲁迅便富于战略性地用叙事的方式,婉转地让读者自己觉醒。人们一开始读来,不会存有戒备心理,只是当作一个微不足道的故事来看,或许它平常的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但随着阅读深入,他却不知不觉地发现,主人公的命运多舛,似乎并不是偶然。再一琢磨,便不难察觉这些悲剧都是由封建思想导致的。即便思考到这也就足够了,在这类文章的影响下,久而久之,他便对封建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厌恶,便会毫不犹豫地推翻它。
由此可见,斗争不能只靠冲动和热血,更多的是需要智慧。今天,我们在赞叹鲁迅的文笔和构思时,更应该感谢他,是他为黑暗的中国带来第一缕曙光。
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 第9篇
《祝福》读后感 我捧着鲁迅的《祝福》,本是为了放松消遣,读后却让我倍感压抑,心情如同这夜晚一般的凝重沉郁,几欲窒息。整篇文章旨在通过对祥林嫂的描写揭示封建制度的残酷性和对受害者精神上的摧残,把当时社会的黑暗,迂腐,愚昧,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小说展示了一个悲惨的女人——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她结婚后丈夫死了,伤心之中,她又被逼改嫁,然而平静生活不到三年,第二任丈夫又死了,甚至连儿子也被狼吃了。她不爱说话,只是时常与人诉说心中的苦:“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时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碗豆,叫我们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
呢??”句句都那般真切,满怀一个母亲丧子的痛苦与悔恨,催人泪下。可是说多了,说久了,便引来了众人的厌烦和唾弃,而她却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安慰自己,让自己活下来,还苦命挣钱去买门槛为自己赎罪,可同时,许多人又拿她脸上的伤疤作趣。她变得胆怯,苍老,健忘,她在世上无依无靠,最终沦落成一名乞丐。她精神失措,充满
与亲人团聚的幻想,她对鲁迅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她在痛苦不解中死去??
合上书,我深深叹了口气,无奈,对祥林嫂的无奈,对那个时代的无奈;幸运,为自己的生活而感到幸运??
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 第10篇
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就如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概括的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两种表现形式:一“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当女工,可以说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她在鲁四老爷家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残汤剩饭,工资十分低微,但她却十分满足。不仅卖力干活,而且“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并不认为鲁四老爷家压迫她,剥削她,反而对鲁家还有一种忠实得感激之情。这就是中国农民忠厚善良却缺乏阶级觉悟的悲哀。然而,连这样的时代也并不能维持太久,随之而来的是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由于封建的“夫权”,她被婆婆绑架回去,而且卖给了深山里得贺老刘。好不容易和贺老刘在一起度过了两年对她来说已经非常幸福得时光。但很快,贺老刘病死,心爱得儿子阿毛也被狼叼去,大伯趁火打劫,前来收屋,她被封建得“族权”赶出深山,不得不再度到鲁家当佣人。而因为她的过去经历,在鲁四老爷心目中,她以成了“不干净”,“败坏风俗”的人,被无情剥夺了参与“祭祀’的权利。正当她困惑不解得时候,又受到封建”神权“的进一步打击。做了封建迷信牺牲品得柳妈得一番话,又向祥林嫂心灵深处狠狠得剜了一刀。当她支取历来积存的全部钱,指了门槛,她内心舒畅,坦然地回来,本以为一切都会好转,得到的却仍是“放着吧,祥林嫂”这样的拒绝。
祥林嫂已然已经受不住这个以外得沉重打击,她当时就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一个善良的灵魂被彻底摧毁,欲做奴隶而不得的祥林嫂,终于一步一步地被推上了死亡的深渊。
而然,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祥林嫂这一连串悲惨的遭遇,而在于她一再地把自己的不幸当成幸福。这才是祥林嫂不幸中得最大不幸,悲剧中的最大悲剧。
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 第11篇
读过《烛光祝福》这本书后,我被文中一个又一个的真情故事所感动,故事所体现的友爱、公平、民主,所体现的军民之间的关爱,晚辈对长辈的感恩之情,都让我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有了新的认识。
在地震中还坚持留在手术台前的曾令春“我们都在,不要担心”,这轻轻的一句话,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健康,还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连续工作16天的电力工人曹响林,因劳累过度,倒在110千伏21米高的铁塔之上,为了他热爱的事业,为了保一方电路通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还有为保卫祖国边防,三年没有和母亲见面的马文,他们隔河相见的场面,让我哭了一回又一回。
在看完为妈妈洗一次脚的文章后,我也为妈妈洗了一次脚,虽然没有人给我分配这项工作,但我知道妈妈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每次我学习有了进步,都能看到妈妈幸福的微笑,而每次的头疼脑热,感冒发烧,都给妈妈增添一丝皱纹。
我爱妈妈,但我从没想过能为妈妈做些什么,这篇文章使我深受教育,也给了我许多启迪:原来,能为妈妈做的事太多太多,一个问候、一句关心的话;倒一杯水,盛一碗饭,都能表达我对妈妈的爱,对妈妈的情!
我们的中国是强大的,我们的民族是团结的,我们的社会是和谐的`。级大地震让我们中国人更加坚强,让世界为我们的精神震惊!虽然我们是孩子,但我们一样有力量!马健同学就用自己的双手,扒出了自己的同学向孝廉。带伤却坚持留在校园营救自己同学的佘友富,还有我们敬爱的刘宁老师,为了59名学生,不顾自己女儿的呼救。虽然他失去了一个孩子,却得到了59名孩子的尊敬和爱戴!还有很多很多,每一篇短文都是对我心灵的洗礼,每一个小故事都让我感动,让我知道和谐的重要和来之不易。
《烛光祝福》让我感受到关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无论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战胜!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无穷的力量!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关爱他人,关爱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校园。我们更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受灾地区的小朋友,给他们再多一份关心,再多一份温暖,愿灾区的同学们早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更体会到帮助别人,奉献爱心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快乐的做事,快乐的生活,我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 第12篇
个人认为,《祝福》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这个人物活生生地表现出来,把世态的苍凉,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无论是从选事,还是从写作方法上来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语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对他的看法改观,觉得他是一个凭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祝福》一开始用一种很悲凉的手法渲染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们满目疮痍,感到荒凉和痛苦。然后鲁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剧。鲁迅的叙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绑走——再嫁——失夫失儿——再打工——遭唾弃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达出来,没有丝毫的拘束。鲁迅没有在文中对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却能在叙述中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这表现他的深刻的文学造诣,我想这种文章写作方法是我们最难学习但是又是最需要学习的。
我觉得文章最精彩之处是文章的题目“祝福”,文章为什么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最高明的地方,简单的“祝福”两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现生活的。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昧展示给读者。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鲁家打工,主人并没有关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现比不上以前了,而且还认为她是个克星,在祭祀的时候不让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去捐了条门槛,但是却仍然没有法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过不了自己一关,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杀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却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待,只是说她死的不是时候。我看完这篇文章时,觉得很压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会推翻才能松一口气似的,我想,这就是鲁迅的精神力量吧。鲁迅用笔和黑暗作斗争,用文章来解放人们的思想,鲁迅堪称中国精神领域界的教父。鲁迅在文章中设计了一个麻木的祥林嫂,当她在面对别人的嬉笑时,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我想,这也表达了鲁迅那当他面对愚弱的国人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