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齐鲁文化的作文 第1篇
因工作原因,今年暑假爸爸没空陪我到太远的地方旅行了,于是我们就决定到就近的.山东去走一趟,感受一下齐鲁大地的魅力。
首先我们赶到了日照,准备享受一下海滩、森林公园和美味的海鲜,彻底的放松心情。第一次听到“日照”这个名字,我就对它充满了期待,顾名思义,就是太阳充足天气爽朗的地方。它是座沿海城市,那儿有大片大片的海滩,海滩上的沙子很细腻,软软的,光脚走在上面,一点儿也不搁脚,从脚底传来的感觉非常舒服。今天海风不大,浪不高,很适合爸爸教我的一种游戏——踏浪,就是等浪来到你跟前时,两脚依次跨过浪头,这样就只有零星的海水打在身上,正好消消暑气,减减身心的疲惫,尤其是在晚饭之后,在点点星光下,手牵着手,这样沐浴着海风,被海浪冲刷着,很是惬意!之后我们还饱尝了新鲜美味的海鲜,去了海滨森林公园钻森林迷宫,一切都是这么新鲜又美好。
下一站,我们来到泰安市,在游览了岱庙后,当天晚上观看了《封禅大典》表演。这是结合人工技术、自然景观和灯光的一种大型舞台表演剧,舞台非常大,可容纳近千人同时表演,舞台分为两层,上面的是一层可移动的,再加上周边连绵起伏的山峦,五光十色的灯光,气势宏大,场面轰动!主要讲述了秦、汉、唐、宋、清这五个朝代的6位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宋真宗、康熙帝来泰山封禅,他们在位期间,基本都是这个朝代最强盛的事情,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大舞台上也不断展现出各个朝代的文化魅力:秦朝的战车、兵器;翩翩起舞的汉服、大唐的万千气象、唯美的宋代诗词、大清的康熙字典,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让看得人记住了这几位千古明君,折射出我们国家的世代的盛世繁荣。
看完表演后,我们大展雄心决定次日爬上泰山。这也是本次旅行最锻炼我意志和体力的活动,早就听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早就想去见识下,这次总算如愿以偿。泰山海拔1524米,我们从红门走到中天门,这一路上,绿树成荫,边走边休息,并坐了一段索道,最后来到南天门,单程花了足足5个多小时,感觉把自己的所有力气都花完了,有时甚至头昏眼花,连脚下的台阶都看不清了,加上山坡陡峭,脚底不小心打滑,感觉随时要摔下去的可能。但是,通过这次爬泰山,更磨炼了我们的意志,也懂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要在这样的陡峭山坡上开一条路供帝皇封禅,那可真不是啥容易事。经过一番周折,我们最终登顶了,喜悦感一次次冲击着自己的头脑,这种感觉是没爬过的人永远感受不到的。一句话,这次爬泰山太值了!
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们看见了几个老人,都挑着两个袋子,里面装着游客们登山时丢下的垃圾。他们是当地的“挑山工”,无论寒暑每天要爬两遍泰山,相比他们,我空手爬山并坐了一段索道,就累得喘不过来了,更感受到了他们工作的艰辛。正是有了他们辛苦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美好的旅行环境,在对他们深深感到敬佩之时,我也向大家呼吁:文明出行,方便大家。更可喜的一面就是绝大部分游客的素质都挺高,几乎没有人随手扔掉一次性雨衣、拐杖、塑料水平等,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不用“挑山工”再如此辛苦的帮我们收拾残局了。
山东作为江苏的近邻,孔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我感受到了他的深深魅力。一路走来,虽然手脚身躯很疲倦,但我看到了美景、尝到了美食、了解到了厚重的文化、放松了心情、增长了见识,真是不虚此行!
感受齐鲁文化的作文 第2篇
最近刚学了文言文《曹刿论战》以弱胜强,扬名全国。文中曹刿可谓智勇双全,令人敬仰。由此不难看出齐鲁之地是英才辈出,不乏雄才大略之士啊!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春秋战国时期,当世并称二大现学的文化—儒术便是在我齐鲁之地发扬,当时桑海城内的小圣贤庄何不令人敬畏。百家争鸣的时代如家更是一直领头羊。对人们的思想起着极大的作用式中华文明丰富多彩。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更是被当世人称为圣人。著作更是源远流长,流芳百世。
秦朝宰相;李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公子扶苏又是何等令人爱戴,而前者虽属道家却授业于儒家苟夫子,后者更是在儒学教育下成长。
经历焚书坑儒而屹立不倒。更有杰出学者张亮助;刘邦统一全国为西汉的建立与巩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盛世局面。
再说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在这个乱世纷争的时代,皇室血统的刘玄德渴望为人明结束纷乱开创一个太平盛世。以仁义名满天下。另一方面,向来在我齐鲁之地以管仲乐毅自比,并号称“卧龙”的旷世奇才诸葛亮也在隆中苦等明主的到来为天下人民谋得平安幸福。
在这种情况下,经徐元直的引荐,刘备的三顾茅庐,终于请出有惊世骇俗之才的齐鲁杰人诸葛孔明。
火烧新野,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巧借东风,六出祁山等等一系列的英雄事迹使我们齐鲁之地的才俊诸葛亮之谋略展露无疑,助刘备建立了蜀汉之国。
虽未统一全国,但并非齐过错,而是刘备被仁义所累使蜀汉丢掉了荆州重地,使隆中对的愿望在难实现。
纵观我齐鲁之地上下五千年,英才辈出,要论英豪,谁与匹敌呢?
感受齐鲁文化的作文 第3篇
“诵国学经典,沐孔圣之风。”带着这样的初衷,我们毓秀学子怀着赤诚之心,踏上了这片神圣的齐鲁大地。
之前就已听说,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因此对于这片土地,我们素怀敬重之情。孔子博物馆,是我们初次近距离接触孔夫子的地方,不再是书籍上的略有耳闻,而是真真实实地看到了当时齐鲁大地上的器皿、文书,以及孔老先生所希冀的景象之雕塑,馆内“天圆地方”的设计,则更是体现了古老的文化与智慧。我们一一细品齐鲁大地的文明文化,感受齐鲁之风,这才乘兴而归。
“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我们的第二站。孔庙中柏树环绕,还有不少古代皇帝和文人墨客的题字,令人顿感文化气息之浓。孔府中那所谓的“勾心斗角”的建筑设计,在令人讶异的同时,更彰显了中华文明数千年以来在建筑学上的深入见解以及极致的智慧。对比以上二处而言,孔林,便安静得多。那里埋葬着数千位孔家子弟,可谓是孔家祖坟。每位游客在它面前都主动禁声,望着一个个坟堆、一块块墓碑,由衷地表达着自己崇高的敬意。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正如朱熹说的那般,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对孔子抱有崇拜与敬仰之意,他为我们开了一扇窗,一扇《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窗,一扇仁爱之窗,一扇文化之窗。
要说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第三日的泰山之行。泰山,五岳之尊,在我眼里一座无比神圣的山峰,一想到能有幸攀登它,我便心潮澎湃。
踏着一步步台阶,我兴奋地向上攀登着,眼里满是对于登上山顶的渴望。仿佛不觉得累般,我以极快的速度向前迈着步,最开始只是一段台阶一段平路,还算得上轻松。可是,事与愿违,渐渐地,台阶增多平路减少,再加上艳阳高照,不免有些疲倦,大汗淋漓。望着越来越陡的路,一望不到头的无尽台阶,再望望身后已经累得在石阶上坐着喝水而没有一点起身意思的小伙伴,我终究叹了口气,甩了甩有些酸痛的腿,倚靠在石壁上休息,心里估算着还有多少路程。重新整顿一番,原以为已经斗志满满可以向前冲一冲了,谁知才走完一段台阶便感到浑身无力。这台阶确实是长得过分,供人脚踩的阶面过于狭窄,攀登的确费力。
于是乎,之后的那一段路程,我们便努力保持匀速缓步前进着。路上常见筋疲力尽的游客,就那样半瘫坐在石阶之上,而无数旅客则撑着登山杖,用“三条腿”吃力地爬山,甚至有一人丢了登山杖,双手双脚同时着地向上攀爬。我与我的小伙伴手牵着手,互相给予力量,我们眼下几乎只有这一条条台阶,和一双双疲乏的脚。低着头,感觉着越来越沉重的身体,一步一步费力前行着。
蓦然回首,才猛然发觉,我们已经爬到如此高处。向下望去,是蜿蜒的石阶小径与踩在脚下的诸多小山,心中一喜,爬上泰山之巅的欲望更加强烈。终于,我们见到第一梯队的旗帜,望到了南天门,赶紧踏上最后几百步台阶,终于到达目的地,欣然在那里集合与等待,然后再整装待发,与其余毓秀学子一同携手,最终登上泰山之巅。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在山顶上激情澎湃地朗诵杜甫的《望岳》时,真切感受到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于泰山顶进行的一场以“山”字为题的飞花令,则更为此行增添了无穷文学趣味,每位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场面一度沸腾。
但是,在下山之后,我的内心却升起一丝茫然,登顶之时确实快乐,可是除了山顶上的瞬间震撼与欢愉,似乎别无所获,仿佛只是做了一场梦一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猛然惊觉,缺少的那一部分,是登山过程的感悟,虽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鼓舞,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记得当时无意一扫瞥见的溪水潺潺,却因急于登上顶峰而没有驻足欣赏,不禁万分懊恼,自己为什么只顾一路攀登,却忽略了眼前景呢!
唉,留意脚下,一路向前自然是好,可除了终点,沿途自然还有别的惊喜在等着我们,纵然只是自然的随意馈赠,也足够让心灵收获更多。
此行,精彩有趣而又收获满满,可终究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带着这份遗憾,我坚信,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一定会重来泰山,到时候说不定别有一番风味在等着我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到年轻时杜甫的感慨,我想,我的内心想得更多的,却是日后“凌绝顶”,途中多赏景。更愿齐鲁之文化,在我们心中开花。
感受齐鲁文化的作文 第4篇
齐文化作为山东齐鲁文化的重要一翼,内容丰富至极。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姜太公于营邱(今临淄),就开创了“泱泱大风”的齐文化。到了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又改营邱为临淄。从此,临淄便以地名而出现。此后齐国一直建都于临淄,历时600多年。临淄成为“海内名都”,为中国通衢之一。经济的繁荣同时造就了独具风采的齐文化。齐文化在临淄一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向四周快速辐射,特别是向着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延伸。
在广漠的黄河三角洲,伴随着齐文化的延伸与发展,先是公元前535年左右诞生了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孙子兵法》成于公元前515至512年,影响深远。被后人尊为“兵圣”的孙武与鲁国的孔子“文圣”遥相辉映。数千年后,“孙子兵法”在被世人广泛用于军事的同时,还被用于商业等诸多领域。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应该说,孙武是黄河三角洲文化领域的最亮之星。
其实,黄河三角洲文化是多样性的。在位于广饶县城的东营博物馆里,人们还惊讶地发现中国最早的医学开颅手术阐述与展示。这对今人依然是一种具有强大冲击力的震惊。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人们难以想象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
而作为最具代表山东剧种的吕剧,其发源地也位于神奇的黄河三角洲,且至今在拥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同时,在三角洲领域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在不断地普及与传承不息。
当然,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广漠的土地上,还诞生并漫延着河口文化、湿地文化、移民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也正是这样丰厚的文化,向世人诉说着黄河三角洲的辉煌往昔,同时也向世人展示着今日的秀姿。
Along the Long River of Qilu Culture
Despite being the youngest land in China,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lso has a time-honored Qilu Culture, which is still being spread and developed nowadays.
Economic prosperity has produced a Qi culture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le being rapidly developed in Linzi, the Qi culture also spread to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especially to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o the north.
感受齐鲁文化的作文 第5篇
【关键词】儒家文化;齐鲁民风;影响
民风与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由人类集体创造、人人相习并历代传承,其形成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上承夏商周文明之精华,下开两千年中国思想之正统。虽然因为长期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而不可避免的带有腐朽落后的因素,但它更积淀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经验和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智慧结晶。就当下的山东地区的民风来说,儒家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学影响下的山东人的礼仪修养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学,战国时成为显学,汉武帝时期竖起了“独尊儒术”的大旗,从此孔子居庙堂之上,被尊为万世师表,孔孟之道被历代帝王视为治国安邦的思想和选拔人才的依据,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处于基础与主体的地位,其中的君臣之道、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中庸之道,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的促进了文化繁荣。儒学的尊卑亲疏仁爱之礼,使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等级森严之外又充满了人性。在山东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也塑造山东人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最高准则。
山东人民豪爽、朴实、大方、好客、忠厚的真性情广为人知,山东地区的优良民风在中国大地上是有口皆碑的。例如“风近邹鲁”是对其他地区评价其当地民风民俗的相当高的标准。从以礼治国到崇尚忠孝礼智信,无一不体现着儒家思想中的发光点和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借鉴的地方。《礼记・中庸》中记载“诚者,天之道;诚之道,人之道也。”山东人的诚实也处处体现着。《论语・颜渊》中有孔夫子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人所处位置与责任的一致性。《礼记・礼运》中孔夫子所讲的“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把人放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来定义,所强调的是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双向责任,互相对对方负责,齐鲁人正是在儒家这种人与人的责任中践行着自己的责任,履行着自己的义务,来实现自己心目中的自己所处位置的定义。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中,实现自己作为群体一员的社会价值,这其实也是一个道德自我修养、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儒学影响下的孝文化
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曾说过:“我从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而在地域上我则在山东寻觅,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山东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山东文化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儒家发源于山东,反过来,儒家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山东人。正如孝文化,也是如此。
孝道是中国独有的,近代西方传教士刚刚来到中国时,为了让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接受基督教,特意把祭拜祖先加入到教义中,可见,中国孝文化对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影响。
孝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追溯孝文化的源头,据考古考证,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家庭的形成,孝文化也随着逐渐发展与完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奴隶制度逐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大小分封国家纷纷改革制度,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孔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也就是说:稳定家庭是稳定社会的基础。所以孔子提倡孝道。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要情真意切,而不是单单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更要在精神方面尊重与体谅父母。在《论语・里仁》中提出“事父母几谏”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和颜悦色的劝说,如果父母不愿听从,也不能怨恨父母。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山东人历来奉行百善孝为先,山东人已经把一个人是否孝顺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是否值得信任,是否值得合作的标准之一。山东人对生育自己的父母,养育自己的故土,都有深深的感情牵绊。
儒家十三经经典著作中的《孝经》更是儒家孝思想的集中体现,古代皇帝唐玄宗亲自为其作注,也是古代帝王唯一作注的经典之一,可以看出对儒家孝道的肯定与重视。其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认为指出孝是诸德的基础。世代相传的二十四孝子,其中就有十位是山东人,其中包括孝感动天的虞舜、戏彩娱亲的老莱子、鹿乳奉亲的郯子、百里负米的仲由、啮指痛心的曾参、芦衣顺母的闵子骞、卖身葬父的董永、行佣供母的江革、卧冰求鲤的王祥。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在山东这片孝文化思想的沃土上,更会结出孝故事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