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俗的作文(7篇)

时间:2025-02-27 08:00:12 作者:admin

传承民俗的作文 第1篇

冬天已悄然来临,我们一群活泼的小记者来到了临顿路王金山大师缂丝工作室。

小记者们陆续来到了王金山大师缂丝工作室,在人民小记者教师们的带领下,见到了工作室的王金山大师。首先我们参观了工作室里摆放的一幅幅精美的缂丝作品,然后王金山大师给我们做了讲解,给我们介绍了苏州缂丝的历史,大家都认真的记了笔记。使我明白了缂丝最早产生于唐代,据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缂丝的织造工艺十分特殊,它以通经断纬的手法表现出不一样的花纹和繁复的颜色。之后小记者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缂丝技艺,我先在缂丝机上用梭子穿了线,又用拔子把线缕紧,我感觉缂丝技艺繁琐而趣味。

先是欣赏了优美的缂丝作品,然后王大师向我们介绍缂丝和他的故事。王大师讲得引人入胜,我听入了迷。

小记者们都好奇缂丝的生产过程,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来到了作坊。只见两位王大师的徒弟一梭子一梭子地制作缂丝,我认真的看,不一会儿就跃跃欲试。

一个大哥哥教我们做缂丝。我看着大哥哥认真的背影,心中若有所悟:耐心,才能制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呀!

采访环节开始了。大家面带微笑,有礼貌的问候,王大师也极力配合,每一个人都很欢乐。

最终我们对王金山大师进行了采访,我也准备了一个问题进行了提问,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王金山大师告诉我们织一副好的作品大概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绣一朵牡丹花都需要六个月的时间,可想而知,缂丝的工艺流程是多么的复杂。

今日,我们明白了很多,懂得了许多,体验了更多。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经过这次对缂丝工作室的参观与采访,使我接触到了苏州缂丝文化,了解了苏州缂丝的历史,学习了缂丝的织造工艺,体验了缂丝的特殊技艺。我会发挥自我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缂丝,保护缂丝文化。

传承民俗的作文 第2篇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着称,而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民族的希望,我们更有责任传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从古至今,青少年人才辈出,古代就有融四岁,能让梨。到了现代,更是有独自照顾瘫痪养母十二年的孟佩杰,在他们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文化的

缩影。他门的心都是最美的。孟佩杰照顾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养母十二年,十二年,难以想象十二年中她上如何用她稚嫩的肩膀撑起这个家。可是,她从来不

说苦不说累,没有一丝怨言。她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人吗?

其实,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只需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件小

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啊,美德就是藏在在点点滴滴的小事里。在生活中我们应树立起我们的'榜样,树立自己的理想,积极学习,用我们的

实际行动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诠释美德,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美德感染更多的人。

每一个人都是美德的化身。青少年时期是我们一生中的黄金阶段,也是我们性格形成的阶段,我们更要挖掘自身的潜能,开发自己的优点,让自己的优点

变成一种美德。“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多的是要唤起我们心中的美德。时间匆匆,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心中的美德。我们要

努力,要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要让自己的美德在中华文化中熠熠发光。

传承民俗的作文 第3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经过弟弟的房间,只听见从房内传来一阵洪亮的读书声,我忍不住站在门口,跟着他一同背起了那陌生而又熟悉的《三字经》……

《三字经》这本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作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不知道陪伴多少代人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书中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让我们既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又明白了如何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

在这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国学像一颗最亮的星,在夜空中闪烁着自己独特的光芒;似一杯清茶,散发着淡淡清香,细细品味,更能使唇齿留香。所以只有去读,去细细品味,才会领略到它的魅力所在。

小时候,父亲常在夏夜时,抱着我坐在家乡的小院,有时会指着满天繁星,给我讲一些美丽的传说,虽然现在已记不清了,但更多的时候,父亲都会给我背诵《三字经》,似乎是启蒙要趁早的缘由吧。小小的我,听着他流利的背诵,也咿咿呀呀地想要背上两句。

时光荏苒,我渐渐明白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道理,而这句话也时刻提醒着我,孝心就像“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小事一样,并非整天纸上谈兵,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做到时刻为父母着想,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两袖清风、孔子学琴、不食周粟”等故事也让我受益匪浅。

读国学,使我明智,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养,更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善恶冷暖。

所以,同学们,国学是国家、民族的思想根基,我们要好好学习国学,领会其精华,传承其中华文化,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颗璀璨的明珠。

传承民俗的作文 第4篇

我们对传承是很重视的,人们代代相传,永不停止,无论你经历了多大的流离患难,都不会忘记“传承”这个词。

一个头上插着火焰的蜡烛人爸爸正带着自己的儿子在陆地上极速奔跑,教它本领。小蜡烛人也跟着学。可过了几天,小蜡烛人问父亲:“爸爸,为什么这样没日没夜地教我学习呢?”蜡烛人爸爸说:“等你长大后就知道了。”就这样,它们继续奔跑。有时候,大风一吹,眼见这微弱的焰火要灭吧,但是蜡烛人爸爸用手挡住了风,那火又重新燃烧了起来……

过了几个月,老蜡烛人的头没有了,小蜡烛人就用手轻轻地推老蜡烛人走。那老蜡烛人一边走一边还用手向前摸索着,似乎怕“烛光”和儿子遭到不幸。又过了几天,老蜡烛人的身体也不见了,但是小蜡烛人还是没有放弃它,不畏艰辛地用肩膀推它向前,推不动还用背向前压。没多久,老蜡烛人的生命即将结束,小蜡烛人双腿“扑通”一声跪在烛光前,说:“爸爸,再见了,你不要担心,我一定会将这火焰传承下去了。”小蜡烛人等爸爸含笑九泉,便毫不犹豫地将火焰插在脑袋上,跑向传承的海洋,双脚一蹬来了个“信仰之跃”,跃入“海洋”中,远远看去,真像一颗美丽的流星划过了漆黑的夜晚,发出的`璀璨的光芒普照着大地……

这种习俗叫作传承,是父母教给我们传统文化,是父母教会了我们各种本领,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他们吗?

传承,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与沧桑,也是不会断绝的。

传承民俗的作文 第5篇

煎饼果子是一类广为人知的小吃,历史悠久,最初以源于天津。色香味美,十分好吃。它的外皮酥脆,内馅软绵。虽然它的制作过程很简单,但也需要足够的熟练与耐心。

今天上午,我和同学一起去小吃铺观察了煎饼果子的做法。我们点了两份,然后就各自聚精会神的观看了起来。制作煎饼果子的材料有和好的面糊,鸡蛋,配以面酱,葱花,火腿肠等自选材料作为佐料。只见老板先把锅烧热,倒入少许的油,用厨纸把油抹匀锅底。然后用大勺从桶里舀出一勺面糊,铺在铁锅上,用刮板以顺时针方向将面糊铺均匀,观饼面,隐隐约约能看见黑铁锅,但饼却无一处漏洞。接着他拿起一个鸡蛋,打碎后把蛋黄撒在面糊上,还是用刮板将蛋黄和蛋清均匀搅拌混合,再均匀铺在面糊上。这饼便从淡黄色变成深黄色了。接着拿起胡椒瓶往面糊上撒入一些胡椒。然后老板左右手各拿一个铲子将面糊翻了一面。在这烙好的'一面上用刷子刷酱,酱的种类可以顾客随意挑选。师傅刷的那是我最喜爱的甜酱,把甜酱撒之后,这煎饼果子就变得更诱人了,因为已经能闻到一丝香味了。接着老板从一个盒子里拿出一些肉,撒在甜酱之上。然后抓起一撮葱花不紧不慢的也撒在面糊之上。这位师傅又拿出一个大油条,将它用手掰成两半,放在面糊上,我还要了一个火腿肠,最后师傅迅速拿起一把小刀,将煎饼果子十分均匀的切成两半,然后用小刀压平,分别装进一个袋子里,那刚做好的煎饼果子十分烫手,但那位师傅就像没感觉一样,直接用手拿起来,装进袋子里。就这样,一个煎饼果子就完成了。

看完之后,我觉得任何一样技艺都有它的不易之处,我们所尝到的可口的食物做起来却很不简单,所以说,我们应尊重它们,不能因为某种原因而歧视某种技艺或工作。

传承民俗的作文 第6篇

每一个人的梦想都必须要以国家的强大为坚强后盾上个世纪火得一塌糊涂的美国梦,都是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为依托的,而那正是美国经济最繁荣的一段时期同样,随着我们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们现在完全有资本,有能力畅谈“我的中国梦”。

以前我们国家积贫积弱,饱受欺凌,那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想自己的`祖国强大,祖国强大了,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有家让祖国强大欺凌,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这是我们上一辈人执着追寻的中国梦啊!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上一辈人的梦想已经实现了,看看我们的周围,看看洋溢着笑容的你们作为上一辈人梦想的见证者,我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他们把更大的梦想交给了我们,时至今日,我们要将这中国梦继承下去我们的祖国现在强大了,人民富足了我们没有理由做得比上一辈差我的中国梦就是继承了上一辈们的执着,让祖国更强大,人民更富有同时,让我们的下一代有更好的条件实现他们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继承上一辈的中国梦,为了下一代的中国梦,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对梦想的追求;而今迈步从头越,是对梦想的执着!来吧,让我们携起手来,响应时代的号召,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光荣的未来,前进!

传承民俗的作文 第7篇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书写着又不停息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的探寻。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没有中断过。

我们在圆明园里认识了祖国的屈辱和悲愤;在长城岭上,认识了祖国的雄伟和磅礴;在绿色的草原、无边的海洋,认识了祖国的广大和辽阔;在丝绸大道上,认识了祖国的悠久和渊博。

穿越历史的长河,在这段悠长的记忆里,涌现了许多的少年英雄:王二小、刘胡兰……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多少人,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鼓舞着我们奋发向上,继续前进……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用革命烈士的生命换来的,看到那闪着光的五星红旗,我们心中是否会响起这样的信念:祖国就是母亲,国家重于小家,我长大后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在我国的文化史上那些诗人、文学家是不可缺少的,孟郊的《游子吟》赞颂了伟大的母亲;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还有那些著名的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孙武的《孙子兵法》是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这些文化都经过了历史摧残,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而这些传统文化的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及其珍贵的部分。

造纸、火药,是中国人的骄傲;泰山,黄山,风景秀丽;故宫、长城,气势辉煌。今天,我们更应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学习的报负,有为祖国富强献身的伟大志向,用全部的智慧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