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语录三则原文 热门100句
1. C
2. 学而时①习②之,不亦说③乎?《论语.学而》
3. 巩固梳理本课内容。
4. ⑴D ⑵A
5. ⑴思而不学则殆。⑵愤 启 悱 发 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 ⑴广泛请教(可以向“贤于己””等于己”“不如己”的人请教),各有所获;突出强调了问的重要性(或“问”的价值)。⑵问焉以资砌磋。
7. 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8. 布置作业。
9. 学生结合注解及工具书,试着读文章。要求尽可能地读准字音和停顿。
10. 文本阅读练习
11. 了解传统文化,掌握立足文化背景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12. 通过学习,了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有关学说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13. 孔子,名
14. 昭示个性光彩
1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6. 爽
17. 写作、论证方式的特点。
18. 欢奲
19. 思考提问法:学生手上资料太多,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可采用思考提问法。让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其次划出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标出来;并试着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用现代文的形式向同位讲述。并以问题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列出。
20. 板书重点、难点字词。
21. pù yì huì hú zhuó
22. 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23. (思想积极,言之有理即可。)
2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5.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26. 质疑思辨
27.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28. 比较拓展
29. 诵读:读顺畅
3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1.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32. 翻译:
33.
34. 比较孔孟议论方式的特点和优点。
35.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6.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37. 丘 仲尼 春秋 鲁 儒 思想 教育 《论语》 柯 子舆 儒 《孟子》
38. 教学过程
39.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40. 出示学习目标
41.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42. ⑴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提出)疑难问题,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⑵这就叫做互相提出疑问,共同深入探讨,使道理明确起来。
43.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44.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提示: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意的阅读技能。
4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为:动词 是。知:通“智”聪明。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学习态度)
46. 讲故事。
47.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48.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49. 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50. 教学课时:1课时
51.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章,并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段落,同位之间互读。
52. 词语积累
53.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54. 通过对孔孟两人差异性的学习、研究,启发学生用辨证辩证的唯物的、历史的观点思考问题。
55. 介绍作者
5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57. 假如你参加《孔孟论学习》的综合性活动
58. 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59.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成语。评价任务:
60. 与古人谋---我是“孔孟”(吟诵之美)
61. 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6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63.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64.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65. 老师补充《尚书》中周武王伐纣的不实故事,启发学生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的道理。
66. 导入课文:
67. 疏通文字、初步理解
68. 讨论质疑。投影显示讨论题:
69. 下列“也”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70.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71.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而言,还相当宁静。”从文中的分析来看,当时社会“闲雅”“宁静”的原因有哪些?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7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3. 巩固积累。
74. ⑴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奕秋所讲的。⑵这是因为(不专心学习的)这个人的智力不如(专心学习的)那个人的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75. 本文所论述的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宽对即可)
76. 感受思想之美
77. 《孔孟论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请至少写出六个来。
78.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79. 导入---回归古典
80. 教学导入
81. 学生大声诵读,注意诵读的抑扬顿挫。并相互评价。
82. 导入新课
83. 通假字:不亦说乎 左右逢其原 今夫奕之为数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是知也 一日暴之 辟若掘井
84. 完成《助学》第72页刘开的《问说》片段第7——10题。指导完成。积累名句“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85. 理解积累由本文衍生出来的成语。
86.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87. 教师范读,学生标出字音和停顿。
88.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89. 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90. 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则谈自己的体会。
91. 结语
9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
9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94. 综合分析
95. 拓展延伸
96.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容丰富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97. 作业布置
98. 检查预习。
99.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暴()
100. 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试着背诵。
孔孟语录三则原文 热门77句
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 文章第4段对比了孔孟对“礼”的态度、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两人的不同个性。有什么不同? 探究学习: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3. 与古人居——神交孔孟(再读文章)
4. 对应翻译法:也可叫字句落实法。即对每一个字词要一一对应地落实。。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听老师讲解。
5. 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
6. 积累重点字词
7.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 古今异义:
10.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1. “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
12.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非学无以致疑
13. 研读:读明白 第一则
14. 各组推举一人讲“奕秋学棋”故事。引导学生悟出学习专心致志的道理。
15. 导入语
1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 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18.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举一反三 左右逢源 一暴十寒 专心致志
19. 默写:
20. 基础识记
2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2. “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句话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23. 品词析句,探究质疑。
24. 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25.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26.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
27. 语意推断法: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并可联系旧有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猜想。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8. 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证方法和层层深入的论证逻辑,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意、揣摩语言等阅读能力。
29. 学习课文,把握孔孟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辨析造成二者不同的根源。
30. B
31. 演读。试学着古人的样子,读出喜悦和蔑视之情。
32. 积累词语:
33. 感受孔子、孟子的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容丰富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4. 好之乐之---“孔孟”是我(文白之美)
3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6. 介绍作者及论著
3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 而: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可以 古:可以把
38. ⑴“暴”通“曝”,意思:晒⑵“辟”通“譬”,意思:比如⑶“奕”通“弈”,意思:围棋⑷“知”通“智”,意思:聪明⑸“原”通“源”,意思:水源
39. 反复朗读,合作探究每则语录的思想
40. 了解孔子、孟子的有关知识。
41.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师强调语气,“之”“也”“矣”“乎”“者”读出古人的味道,或拉长声音或短促收音,特别是警言警句,加重语气以引起同学们的深思,真正发挥读的作用。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4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思想美。
43. 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44. 学而时习---认识孔孟
45. D
46. 研习课文内容
47. 文章主旨。
48. 感悟思路之美
49. 朗读课文。分组朗读,各组选择一位同学上讲台面向学生读,尽量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有,以便于指出错误,共同提高。
50. 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
51. 譬如闲
52. 理解运用
5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而: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词类活用
54. 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多元化,人们对这句名言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对此,你又是怎样看待的?请联系实际,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
55. 疏通课文。
56. “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怎样理解这句话?
57. 作者的论述研究方法有什么可取之处?还有什么欠缺?
58. 掌握常用虚实词,结合个人体验,理解文中的思想、方法。
59.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60. 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名句。评价任务:
61. 一词多义
62. “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63.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64. 背诵默写
65. 探讨论学习的角度。
6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7. 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探究学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68.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69. 鼓励学生对中国历史名人、历史文化进行趣味性探讨,提高质疑思辨的水平。
7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71. 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探究:
72. 讨论
73. 品味语言之美
74. 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但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中,“仁人”处处被骗,时时受欺,几乎寸步难行。针对此,你怎样理解这个“仁”字?(字数不少于50字)
75. 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推论? 探究:
76. 导入新课。
7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