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语录的理解与感悟 合集126句
1. 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2. 说教法、学法
3. 语意推断法: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并可联系旧有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猜想。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4. 1.2.(略。)
5. 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6. 查阅工具书,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7. 大词小用,用语夸张,庄重的文言和通俗的口语混合使用,于叙事生动中别具独特的幽默趣味,令人会心而笑,又深深地同情书主。大词小用如“人赃俱获”、“宣称”等,夸张用语如“使出十八般武艺”、“恐吓、哀求”、“忍无可忍”、“夺回”、“驾风而逃”“胆敢”等,文言词语如“光临”、“尊之”、“阁下”、“爱不忍释”、“声言”、“音讯全无”、“诧曰”、“以示薄惩”等,口语很多,如 “烧冷灶”、“他瞪的眼比我还大”、“恐怕床头那个钻戒也会不见啦”等等。
8. 通假字:说、原、奕、轫、知、暴、辟
9. 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0. “子曰”的“子”是
11. 掌握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文学常识。
12. 从《论语》《孟子》中衍变过来的成语你知道的有哪些?你能熟练的解释它们的意思吗?
13.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14. 质疑解难(展现自我,我最强)
15. 设疑自探
16. 综合分析
17. 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8. 教学目标
19. 两人一组,互相比一比,看谁吟读得好。
2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思想美。
21. 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
22.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义。
23. 布置作业
24.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25.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6. (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2)为什么和昨天的话不同呢?
27. 在笔记本上准确翻译课文一遍。
28. 学生大声诵读,注意诵读的抑扬顿挫。并相互评价。
29. 掌握常用虚实词,结合个人体验,理解文中的思想、方法。
30.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31.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 、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32. 教学重点难点: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33. 通假字:不亦说乎 左右逢其原 今夫奕之为数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是知也 一日暴之 辟若掘井
3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5. 品味语言之美
36. 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37. 理清层次的方法:先了解各段内容,归纳段意;然后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并;最后弄清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38.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
39. 分清论题和论点。
40. 将课文至少诵读三遍,抄写一遍。
41. 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42. 导入新课
43. 古今异义:
44. 翻译:
45.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第三则)。
46. 预习要求
47. 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48. 默写。(每条横线上填写一句)
49. 1.迷惑而无所得2.疑惑3.机敏,聪敏灵活4.比不上5.苦思苦想仍然不能领悟的样子6.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样子7.请教8.相约、会面
50. 研读:读明白
51.
52.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53. 导入正课:
54. C.
55.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56. 注意论点的位置:头尾、自己概括。
57. 指两名学生分别介绍孔孟的知识。(根据自主学习内容演板填空。)
58. 展读课文,飞扬神思
59. 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工工整整地抄写在卡片上,然后写下对自己的“青春寄语”。
60. 教学过程:
61. ①学而时习之;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受学重问;④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⑥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62. 板书设计:
63. 了解作者资料;
64.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6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66. 学而时习---认识孔孟
67. 写作特点:
68. “自得”就是自己的独立探索、亲身体验而得到的认识。因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看法略。)
69. 齐读课文。
70. 易读错的字音:罔、殆、悱、寓、奕、悔、鹄、缴
71. 齐读课文,感知探究。
72.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每人翻译一则,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73. 文章主旨
74. 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和语言运用部分。
75.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76. 导入---回归古典
77.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资料;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78.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79.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0. 课后练习解答
81. 文章思路
82.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3. 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多元化,人们对这句名言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对此,你又是怎样看待的?请联系实际,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
84. 假如你参加《孔孟论学习》的综合性活动
8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6.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87. 圈点批注疑难字词句,通过查字典、看注释、同学交流、师生交流,尽可能疏通句意。
88. 字词积累。
89.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90. 阅读课文《孔孟论学习》,回答问题。
91. 下列句子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92. 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93. 比较拓展
94. 《孔孟论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请至少写出六个来。
95. 巩固检测:
96.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97. 重点语句
98. 布置作业 (二选一) 多媒体出示习题:
99. 引言
10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01. 查阅工具书,把下面关于孔孟的知识补充完整。
102. 《论语》的“论”字读________,它是记录的一部书。
103. 一次多义:道、居、虽
104. 常见结构:总分式、层进式
105. 以上几则孟子的'语录分别从哪几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06. 与古人谋---我是“孔孟”(吟诵之美)
107. 说教材
108.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109. 教学时数
110. 翻译;
111. 写作特点
112. 比较孔孟议论方式的特点和优点。
113. 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
114. 《论语》的议论方式与《孟子》有什么不同?
115. 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16. 背熟全文。
117. 明确学习目标
118. 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19. 默写:
120. 基础识记
121. 背诵并默写全文
122. 出自这四则语录的成语有:
123. 复习有关孔孟的文学常识导入。
124. 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125. 课文第九段叙写了“吾友李大人”借书不还,“我”最终以智取回,并施以“薄惩”的事。这一段的叙述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126.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孔孟语录的理解与感悟 合集104句
1. 演读。试学着古人的样子,读出喜悦和蔑视之情。
2. 积累与运用。
3. 教学重、难点: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因而疏通文意、深层理解文章内蕴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内化,并能学以致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4. 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 课堂展示(表现自我,我最棒)
6. 悟——经典之美
7. 作业:
8. 词类活用:时、故、新、耻
9. 检查字音。(演板自主学习中的注音字词)
10. 在这9则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解释:
11. 导入
12. 感受思想之美
13. 课外可读读《论语》《孟子》。推荐杨伯竣先生的注本。也可读读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对于理解《论语》有很大的好处。
14.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15.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17. 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吟读一遍课文。谁尝试着吟读一遍?(生读生评)
18. 学习古人的读书精神。
19. 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20. 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试着背诵。
21. 理解运用
22. 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但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中,“仁人”处处被骗,时时受欺,几乎寸步难行。针对此,你怎样理解这个“仁”字?(字数不少于50字)
23. 老师示范吟读。(师读生品)
24. 对应翻译法:也可叫字句落实法。即对每一个字词要一一对应地落实。。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听老师讲解。
25. 出示学习目标
26. 理解文中孔孟所论述的读书之道的观点;比较其观点和论述方法的异同。
27. 教学目标:
28. 将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9. 出自这9则语录的成语有:
30. 恶客虽恶,终究还是爱书的,为了将绝版珍本据为己有,“可能举家潜逃”,至少他心里是知错的。雅贼则不同,并非真正读书、爱书,而且态度恶劣。这两种人都于书主不利,但本质不同:恶客还是“客”,雅贼终是“贼”。
31. 感知探究(团结协作,我做主)
32. 课后反思:
33. 本文所论述的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宽对即可)
34.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35.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36. ①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②知,知道;知,同“智”,聪明。③愤,苦思苦想仍然不能领会的样子;悱,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④暴,通“曝”,晒。⑤原,同“源”,水源。⑥辟,同“譬”,譬如;轫,同“仞”;及,到达。
37. 下列“也”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8. 感悟思路之美
39. 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40. A.①成为,作为②作为B.①生活在一起②保有
41. ①之:A、学过的知识。B、指所学的东西,学问。C、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②而:A、C、就,表顺接。B、D、却,表转接。③以:A、因为。B、遵循。C、用。
42. 学习孟子的读书观点,能够熟练的翻译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43. 在这四则语录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解释:
44. 教学过程
45.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46. 熟读课文,直至背诵。
47. 昭示个性光彩
48. 教学课时:1课时
49. 过程与方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运用课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50. 教学设计:
51. 整体感悟
52. 与古人居——神交孔孟(再读文章)
53. 赏读课文,吸取精华
54.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55. 学生结合注解及工具书,试着读文章。要求尽可能地读准字音和停顿。
56.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章,并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段落,同位之间互读。
57. “自得之”的“自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58. 诵读:读顺畅
59.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纠正字音,然后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音?
60. (1)热水(2)对……感到惊奇
61.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62.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63. 太阳何时距离人远(近);长安和太阳哪个远(近)。聪慧。(意思相同即可)
6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5. ①孔子说: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②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③这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如吗?④仁德之人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天下最仁爱的贤君去讨伐纣王那样最不仁爱的暴君,又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连舂米的大木棒都给漂走的事情呢?
66. 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
67. 说教学过程
68.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69. 思考提问法:学生手上资料太多,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可采用思考提问法。让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其次划出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标出来;并试着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用现代文的形式向同位讲述。并以问题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列出。
70. 教师范读,学生标出字音和停顿。
71. 品——回归古典
72. 写一篇对于《孔孟论学习》的读后感。
73. 根据课文内容,简要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74. 教学重点难点
75.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有老师先生的言义。
76. 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77. 学习孔子的读书观点,能够熟练的翻译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78. 1.学习的内容2.知识、道理3.指所学的东西,学问
79. 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80. 结构、层次:
81. 文章思路:
82. 指名轮读1遍,齐读。
83.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84.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孟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孟子》的主要内容。(可参考助学)
85. 孔孟以其精辟的论述,阐明了读书之道。请同学们联系实际,结合现实,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86. 孔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大 家,大 家。《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87. 作者简介
88. 质疑解难:
89. 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90.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 料。
91. 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能统摄全文、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92. 小结
93. “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
94. 解释下面二组加点词的意义。
95. 作者、作品简介
96. 背诵默写
97. 一词多义
98. 提出疑难问题。
99.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100.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01. 教学内容: 《孔孟论学习》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 一 篇课文,该单元以读书妙语 为主题展开,学习本单元,意在让我们聆听先哲的教诲,学习大师的读书之道。本文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和《孟子》,是记录孔子孟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古代圣人孔子和孟子谈论读书学习的名言。课文中所选的《孔孟论学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或者劝勉后人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102. 好之乐之---“孔孟”是我(文白之美)
10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04. 古今异义词:缴、策、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