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语录体 合集61句
1. 单选题
2.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对比法 C.演绎法 D.类比法
3.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认为为文立言的根本是() A.“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B.“行之乎仁义之途” C.“惟陈言之务去” D.“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
4.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运用白描手法的词句有() A.十年生死两茫茫 B.不思量自难忘 C.尘满面大鬓如霜 D.小轩窗正梳妆 E.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5. 鲁迅《风波》的主要艺术特点有() A.即小见大展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B.通过富有个性色彩的对话刻画人物性格 C.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巧合结局 D.精选细节提示人物心理暗示主题内蕴 E.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为用
6.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不堪: 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
7. 《麦琪的礼物》中提到的麦琪是指(). A.这篇小说的女主人公 B.这篇小说的男主人公 C.这篇小说男主人公给妻子买的礼物名称 D.《圣经》中记载的^v^降生时从东方耶路撒冷来朝圣的三位贤人
8.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9.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10. 下列《论毅力》中的论断说法不够严密的是() A.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B.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 C.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D.盘根错节之既经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11. 至于此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东面: 东面:面朝东面向东脸朝东脸向东
12. 在庄子和惠子的这场辩论中,到底谁是胜利者?为什么?
13. 《报刘一丈书》中引发作者大做文章的一句话是() A.上下相孚 B.才德称位 C.人生有命 D.乡园多故
14. 儒墨在先秦如冰炭不相容,《庄子》等先秦典籍都如此记载。不是争权夺位,而是双方的理论有重大矛盾——“以是非相也”。“是”字核心含义是“遵从”,而不是后世简单的“正确”“错误”含义。儒墨“以是非相也”指的是双方遵从的东西不同。不可能像近代注家所言:墨孟多有相通之处。双方相通之处不过是表面言辞罢了。比如双方都重“义”,但儒家本于自心,而墨家本于外。完全不同。比如对“仁”的解释,儒家是“亲亲为大”的亲爱——厚爱,而墨家是能互相体验的“体爱”——薄爱。
15. 《天下(一)》
16. 《天下(二)》
17. 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掩其上: 掩其上:盖过他超过他
18. 冰心散文《往事》的主旨是要赞美大海开头却两次说大海“太单调了”这里用的手法是() A.欲扬先抑 B.欲抑先扬 C.对比反衬 D.铺垫手法
19. 《徐无鬼》
20.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21.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2. 下列《今》中的语句论证“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论点的是() A.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B.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 C.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和空间 D.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
23. 判断句
24. 以《麦琪的礼物》为例谈谈欧·亨利小说的基本特色 一.构思精巧; 二.通过外部行为和表情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三.“含泪的微笑”; 四.语言诙谐幽默
25. 在《报刘一丈书》中作者在描绘干谒者、权者、门者等人物时所运用的突出的艺术手法是() A.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B.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 C.略带夸张的漫画笔法 D.以不动声色的客观描写表现人物
26.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开篇并不切入正题而是先写平日游览众山的情景这里采用的表现方法是() A.侧面衬托 B.铺垫 C.暗示 D.烘托
27. 下列文章属于书信体驳论文的是() A.《秋水》 B.《答李翊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报刘一丈书》
28. 多选题
29. 阅读分析茅盾先生的《香市》请简析“香市”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写作上有什么主要特色? “香市”是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主题思想:大革命后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中国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变农民的贫困.写作特色:即小见大;对比反衬;场面描写
30. 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先贱而后尊贵: 先贱而后尊贵:把低贱者放在前面而把尊贵放在后面
31. 下列作家常被后人并称的有() A.老子庄子 B.韩愈柳宗元 C.李白杜甫 D.王安石苏轼 E.元稹白居易
32. 背景普及
33. 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 A.贾家父子失和 B.贾宝玉结交戏子蒋玉函 C.被贾环诬告枉加罪名 D.鄙视功名利禄不走仕途经济之道
34. 李商隐《无题》中借神化传说抒情的诗句是()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6. 通过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你能看出他们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吗?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思考123
37. 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8.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谏议”是指()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司马昭 D.司马相如
39. 《至乐》《盜跖》
40. 说一说本文的写作特点。
41. 安知鱼之乐。
42. 戴望舒《我用我残陨的手掌》中“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写的是() A.作者生活过的地方 B.解放区的景象 C.作者家乡的景象 D.江南水乡的景象
43. 《胠箧》
44. 培根在他的《论学问》一文中认为读书为学的目的是() A.娱乐 B.装饰 C.增长才识 D.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45.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46. 《诗经•氓》中比喻女子不可沉溺爱情的诗句是()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47.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选自() A.《史记》 B.《战国策》 C.《左传》 D.《资治通鉴》
48.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几: 几:近
49. 在《灯下漫笔》一文中作者用钞票折价兑换银元的叙述是为了引出() A.袁世凯的^v^ B.鲁迅经济的拮据 C.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论述 D.银行即将倒闭
50. 《灯下漫笔》一文收入鲁迅的杂文集()中. A.《野草》 B.《坟》 C.《三闲集》 D.《朝花夕拾》
51.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所采用的主要反驳角度是() A.反驳论点 B.反驳论证 C.反驳论据 D.反驳态度
52.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 随意:任随
53. 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54. 简答题
55. 《在宥》
56.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57.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非特: 非特:不仅不仅仅
58. 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59.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殆: 殆:大概是恐怕是
60. 茅盾在《香市》中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时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A.反衬手法 B.对应手法 C.象征手法 D.暗示手法
61. 《张中丞传后叙》树立忠贞爱国的英雄形象南霁云,主要写了三件事。
庄子是语录体 合集61句
1.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2. 《张中丞传后叙》全文的最大特色是() A.议论与叙事并重 B.议论与描写并重 C.议论与抒情并重 D.议论与说明并重
3. “儒者伪辞,墨者兼爱”。首先注意用词,这里的用词明显表现出倾向性。儒者所说是“伪”。而双方“俱述尧舜”。也就是说儒墨都以叙述先王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主张。那么“儒者伪辞”当然是指儒者所述历史不符合事实。儒者修改了历史用于教化君王、百姓。以名正实。可以联系孔子删改《春秋》“微言大义”。再联系《天下》篇“古之道术”诸子,其中有墨子,但并不包含任何儒家或者所谓魏秦法家人物。互相印证之下,很明显孔子是独创了一个学统,并非“古之道术”的继承者,而仅仅是“伪托”先王而已。至少庄子学派是这样认为的。这种认识与墨家相同。
4. 梁启超在《论毅力》一文中以操舟作比将“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放在一起加以描述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递进 B.层递 C.类比 D.对比
5. 庄子认为贵贱的区别在于“行之美恶”,与墨家主张相同。《经下》说「高下以善与不善为度」。在前面《晏子春秋》,我们也看到墨家主张脩行优先于脩心。不过,如果此处“行”是“践行”,则得不出庄子也认为脩行优先于脩心。需要进一步考察。杨朱是脩心优先于脩行。从庄子书看,对杨朱多有批评,不太可能学出杨朱。
6. 下列作品中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有() A.《答李翊书》 B.《始得西山宴游记》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答司马谏议书》 E.《前赤壁赋》
7. 在《论学问》中培根用^v^射箭有益于胸肺^v^来证明^v^精神的缺陷都可以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v^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8. 理解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能正确认识辩论结果。
9. 庄子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10. 魏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11. 《天下(三)》
12. 子非我。
13. 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性格?
14. 为了证明中国是一个“人肉筵宴的厨房”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这里所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是() A.对比与例证 B.类比与对比 C.演绎与类比 D.例证与演绎
15. 下列作品中属于寓言性传记文的是() A.《李将军列传》 B.《种树郭橐驼传》 C.《马伶传》 D.《五代史伶官传序》
16. 《天道》
17. 《骈拇》
18. 先秦时期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论语》 B.《庄子》 C.《左传》 D.《战国策》
19.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 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焦点是什么?
21. 《马伶传》铺陈第一次技艺较量情景的描写是() A.社会环境描写 B.自然环境描写 C.场面描写 D.行动描写
22. 《短歌行》中诗人用“山不在高水不厌深”所表达的意思是() A.思慕贤才 B.优礼贤士 C.虚心接纳贤才 D.渴望自己多多招纳贤才
23.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莫能如: 莫能如:没有人能比得上
24. 《春江花月夜》中“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碣石潇湘无限路暗示天南地北。
25. 体会语录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26. 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的是韩愈。
27. 李斯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所列举的辅成秦国帝业的客卿有() A.百里奚 B.商鞅 C.孙武 D.张仪 E.范雎
28. 在《爱尔克》中作者所写的“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灯光”象征了() A.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B.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 C.对已故的姐姐的思念 D.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
29. 词语解释题
30.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A.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满招损谦得益 D.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1.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少: 少:稍微
32.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新法是^v^生事^v^王安石在《答司马谏义书》中驳斥这一指责时所依据的主要理由是() A.新法是^v^受命于人主^v^ B.新法是^v^辟邪说难壬人^v^ C.新法是^v^为天下理财^v^ D.新法是^v^举先王之政^v^
33.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敢: 敢:怎敢岂敢
34. 下列作品中通过对话形式展开的有() A.《季氏将伐颛臾》 B.《答司马谏议书》 C.《爱尔克的灯光》 D.《门槛》 E.《炉中煤》
35. 引读提高
36. 倒装句
37. 理解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理解并能翻译文中句子。
38.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39.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0. 下列文章运用类比推理手法的是() A.《论毅力》作者:茅盾 B.《选择与安排》作者:朱光潜 C.《秋水》作者:茅盾 D.《论学问》作者:朱光潜
41.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为什么?
42. 庄子《秋水》一文记叙的是()之间的对话. A.河伯与海若 B.庄子与河伯 C.庄子与海若 D.庄子、河伯与海若
4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三部分共305篇. A.大雅、颂、卫风 B.卫风、小雅、颂 C.风、小雅、商颂 D.风、雅、颂
44.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尊.罪岁: 罪岁:怪罪于年成不好
45. 在《选择与安排》中朱光潜以^v^常山蛇阵^v^为喻证是为了说明() A.安排材料要突出文章主旨 B.刻画人物要抓住典型细节 C.艺术品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 D.层次安排要做到轻重分明
46.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绝: 绝:横渡
47. 散曲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48. 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49. 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是以()事件为社会历史背景的. A.1911年辛亥革命 B.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 C.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D.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
50.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西山的高峻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A.侧面衬托 B.正面描写 C.对比 D.象征
51. “苏门四学士”之一是秦观,张若虚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52. 在《李将军列传》中写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坠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这种写作手法属于() A.对比映衬 B.细节描写 C.剪影勾勒 D.侧面烘托
53. 贯穿《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全文的线索是() A.偃竹图 B.胸有成竹 C.画竹 D.文与可的生平事迹
54. 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一文的动人力量主要来自() A.作者的真挚感情 B.文章结构的巧妙安排 C.选择材料的丰富 D.语言的简洁
55. 在《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作喻来说明() A.安排材料要顾全大局 B.选择材料要抓住主旨切中要害 C.安排结构要周密、严谨 D.提炼主题要正确、新颖
56. 《天地》
57. “求!无乃尔是过与?”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设问 B.呼告 C.反诘 D.惊叹 E.提问
58. 《列御寇》
59. 李广死后^v^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v^对刻画李广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铺垫反托 B.对比反托 C.侧面烘托 D.象征暗示
60. 《郑伯克段于鄢》中略写了() A.母子、兄弟矛盾激化的原因 B.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 C.颖考叔“食舍肉”劝说庄公的经过 D.母子“隧而相见”和好如初的经过
61. “多行不义必自毙”指的是() A.郑武公 B.郑庄公 C.共叔段 D.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