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总结(合集4篇)

时间:2025-05-11 16:20:07 作者:admin

赤壁杜牧总结 第1篇

一、教学效果反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讲解和赏析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杜牧的《赤壁》这首诗。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首诗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二、成功之处

1. 通过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和主题。

2. 通过深入的赏析,帮助学生欣赏了诗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3. 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改进之处

1.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欣赏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2.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面做得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能力。

四、今后教学改进

1. 加强对诗的理解和欣赏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2. 加强探究性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总的来说,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满意,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赤壁杜牧总结 第2篇

有次去长安剧院看京剧,没有预定,是想看就去的,在剧场的售票处现卖的票,多嘴问了一句,是否每场戏都无须预定,在现场就可以买到票,售票员淡淡地幽了一默,说:“不敢保证场场都有票,但基本都能买到。要不然,京剧也就不用振兴了。”确实,这就是称之为“国粹”的京剧在当下的尴尬。

细想一下,也是,凡事到了必须要“振兴”的份儿上,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离玩完不远啦。

京剧的振兴,是个沉重的老话题。京剧从清末民初的盛世到如今,潮起潮落,一波三折,好在,不管在什么时候,总还是有人持续不断地在尝试新路子。这就是希望。

最近由张继钢导演的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

张继钢导演是张艺谋奥运会导演团队的主要成员,也是“千手观音”等著名舞蹈的导演。他导演的京剧其实更类似于歌剧,以歌剧的手法对京剧的剧目进行演绎是毫不奇怪的。所以我偏向称之为“歌剧”,而不是“京剧”,虽然他请的都是有名的京剧演员担纲,唱的也都是京剧的唱腔,但是,这和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一样,这是两个概念上各自建立的体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捏合在一起的。

作为一个戏,“赤壁”在场景的制作上下了很大的投资,充分利用了国家大剧院的先进设施,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效果,场景宏大,美仑美奂。服装,道具等无不精美并有新的创意,颇有奥运会开幕式的遗风,为京剧注入了耳目一新的元素。在场面的调度方面也不在恪守传统京剧的上、下场、定场诗、叫板、起唱等程式,加快了节奏。

在人物的塑造上也不为历来三国人物脸谱化的束缚,周瑜不再是气量狭小的都督,孙刘两家不再相互猜忌和暗算,诸葛亮也还原成致力于结成抗敌统一战线的一位严肃的政治家,脱去了亦人亦仙的传奇色彩。

但是,在剧情的安排上把曹操的战争目的也改了,不再是为了疆土和大一统的统治地位,而只是为了争夺两个绝色的女子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赤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演给外国人看的京剧,对于国人来说,传统的以赤壁之战为背景的京剧“龙凤呈祥”已经是千锤百炼的经典,在剧情铺排上,环环相扣,从政治联姻,权力集团之间的纵横捭阖,情报战,后勤补给,天文地理,战役战术运用等各个方面在一个戏里表现的精彩纷呈,再拿它做文章,颇有费力不讨好之嫌。

况且,看“赤壁”的观众,有相当一部分是冲着名角去的,如果没有于魁智、孟广禄、李宏图、李胜素这些一线的大腕托着,其效果可能就不会这么好。

京剧和歌剧的重点都在于唱,在歌唱的特征上,“赤壁”偏重于“歌”,歌词表达的是思维的结果。“赤壁”中的唱腔快节奏的板式居多,显然是为了迎合当今年轻人的口味,怕哼哼唧唧的人家听的不耐烦。可是,无论歌剧还是京剧,好的戏,能流传开的戏,为观众所喜爱,易于上口传唱的唱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赤壁”中用的都是激昂的词句,歌词显得过于文字化,适于阅读而不适于歌唱,不能不说是个缺憾。而且,京剧偏重于“曲”,长于反映角色内心活动的过程。曲调随着角色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的思维进展抑扬顿挫,这才有了戏曲特有的'韵味。这也是这个“赤壁”我偏向称之为歌剧,而不是京剧的原因。

京剧在音乐方面,通过之前的样板戏,在交响乐队伴奏上积累了经验,“赤壁”在这方面有新的突破,鼓声对场景烘托很有力度。但京剧的特点是京胡的伴奏,在京剧的传统乐队和交响乐结合的主次关系上“赤壁”还需要调整。

京剧的表现方式,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这些在歌剧中是无法一一都表现出来的,我们不必求全责备。京剧的振兴要靠发展。京剧的发展不但是自身的发展,观众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支持它的发展,鼓励和推动像“赤壁”这样新戏的探索和创新。京剧在现在的环境下要振兴,也必须要从多方入手,阐述它,分析它,甚至解构它,才能普及他的基本要素,引领年轻人走进它的殿堂。京剧经过220年的发展,程式化到了至精至细的程度,反而限制了它的创新和发展。但它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它的资源和营养可以引申到电影、动画、音乐、歌曲、舞剧、歌剧等艺术的各个领域。在新的形式中体现出它的艺术精髓。

赤壁杜牧总结 第3篇

读后《赤壁之战》,话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于是吴蜀联合抗曹。由于曹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使用火攻。先是凤雏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曹军用铁索把船只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再是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曹;最后孔明推测出东南风将至。风起时,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本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

孔明在岸上设连环计,杀得曹操四处逃窜,最后只剩数十人。在华容道上,关羽念旧情,就放曹操一马,曹操逃走了。

其中,孔明在七星坛上唤东南风,正好,三天三夜后风起。他猜中曹操多疑的心态,在伏有埋伏的小道放火烟,果然,曹操率军走进了设有埋伏的小道,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赤壁之战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制胜的根本在于诸葛亮聪明的`神机妙算、周瑜足智多谋、曹操的听信谣言。

赤壁杜牧总结 第4篇

在教授杜牧的《赤壁》这首诗时,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我认为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时,他们往往感到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我通过讲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我讲解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以及杜牧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政治抱负,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诗人之所以感叹“东风不与周郎面,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因为他惋惜历史的无常,感慨人生的'无奈。

2. 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我在教学中强调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让学生明白,诗歌不仅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而且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诗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虽然我在教学中有一些成功的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在讲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时,可能过于抽象,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