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案例分析总结(汇总4篇)

时间:2025-04-14 17:26:33 作者:admin

安踏案例分析总结 第1篇

以消费者大数据驱动商品运营,逐步实现商品全价值链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进阶,提升商品效率。

安踏整合线上线下一盘货,用最快的速度,把商品部署到终端门店,用大数据优化选品。如在2021年的“双11”,安踏集团旗下各品牌通过深度洞察“双11”期间的消费需求,根据客户的行为变化,及时调整了此前将备货重点放在中间时段的打法,转而将爆品好货放在“双11”的开头和结尾。

提前一步备好大量趋势好货,用丰富的爆品持续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预售期间,安踏品牌加大了羽绒服、篮球鞋和女性商品的占比。结果因为预售做得到位,安踏羽绒服在10月20号即去年“双11”预售的第一天就卖掉了18万件,直接卖断码。

优化配送过程,提升零售直配能力。2021年“双11”期间,安踏依托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和物流数字化的精准分析和配送,以及自动化技术等智能化设备的运用,安踏物流在“双11”期间发货超千万单,绝大多数在48小时之内完成配送,大大提升了消费体验。

2021年安踏投资兴建的整合自动化存储、分拣、配送及大数据中心的“一体化物流园”发挥了作用。实现由总仓向门店直配铺货、补货及调拨,推动线上线下业务无缝衔接。通过数字化 ,安踏实现销售排单效率、发货过账效率、盘点效率、与订单处理效率等关键指标的提升,使得系统效率提升了80%以上。同时也利用从电商平台和门店获取的大数据来指导产品设计和研发。

利用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来指导产品设计和研发。数字化生产制造方面,安踏服装数字化智能工厂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全流程贯通,从原材料到成品,再到包装,实现一体化的智能制造。

安踏案例分析总结 第2篇

系统搭建完成后,如要将其产生的大量数据更好地转化为决策参考,便离不开数据分析。实际情况下,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由非专职BI的业务人员完成,专业工具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针对负责数据分析相关工作的员工,开展了数据分析工具认证班。

工具学习任务繁重、技术难度大,大家需要大量刻意练习才能掌握新技术。为了激发学员的动力,采用押金制、小组课题练习、社群运营跟进、每周直播等方式持续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促进知识内化成业务数据分析模型,认证结束后这些模型被大量复用,合计全年可节省230天。

安踏案例分析总结 第3篇

比如2021年针对人力部门定制了一个数字化能力提升班,召集了全集团各个事业部的人力部门同事,一起将现有的指标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指标进行分层分类,然后再进一步细分到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呈现的人力价值报表,也大大提升了效率。

2021年是安踏的“数字化教育元年”。

在数字化转型初期,秉持“文化先行,技能在后”的理念逐步推进数字化教育工作。

第一,安踏针对全员开展了数字化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让员工对数字化概念和定义有初步了解,并形成基本的认知。

第二,在后台开发了多个系统来推动前台的知识普及,让员工通过数字化平台了解安踏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战略的推动背景,理解数字化能带给其工作的益处。

数字化过程中的“内外结合”:

1、从外部引进数字化相关的课程;

2、与IT总裁在内部开展了“什么是安踏数字化”的总裁课,通过高管授课的方式引发“爆点”。

3、在线上平台推出了 “数字化词条大赛”,即把数字化的相关名词嵌入平台,以“好玩”“创新”为宗旨,开展比赛,让员工在比赛中掌握更多与数字化有关的知识,至少能在看到某些数字化名词时知晓其意思,不至于完全看不懂。

04 安踏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

安踏案例分析总结 第4篇

安踏的DTC模式转型源自一场危机。2008年奥运后因为高估了市场对体育用品的需求,2011年全行业迎来了库存危机。

2011年起,安踏总部取消各大片区的运营管理中间层,扁平化组织结构,精简分销架构和渠道,直接设立销售营运部对接各地区的加盟商,以对市场做出更及时准确的判断。

同时提升渠道信息化水平,要求加盟店导入ERP系统,覆盖率已接近100%。通过信息化,总部能够实时了解分销商的零售、折扣、存货情况。考核指标从原来考核出货量,改为考核库销比、连带率、客单价等零售指标,提供订货指导、门店陈列指导和店员培训。

2012年,安踏回购经销商多余库存后,变革订货会模式,将一年四季改为“4+2”模式,对经销商订货给予指导,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也是加盟商愿意导入ERP系统的关键。

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安踏总部在库存处理、产品设计、新货补充方面拥有了主动权。在渠道多维改革提效后,安踏终端销售自2014年率先回暖,折扣率、售罄率均呈现持续好转象。

经过两轮信息化规划的推动,安踏集团的信息化水平已达到了行业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在渠道管理智能化、商品调配智能化以及CRM等管理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再加上新冠疫情的暴发让集团开始全面向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