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古诗词常用的赏析术语
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故,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平时接触过后和常识的一定要尽可能多掌握。如“武陵人”、“烂柯人”、“廉颇老矣”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等意象,抒愁写恨的常用“流水”、“春雨”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古诗词常见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
1、写景诗:写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的写法描绘山川美景,抒写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或抒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的高洁品格。
2、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3、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颂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4、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宝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
5、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东晋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
6、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_,这类诗成就明的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2篇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3篇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②《宋史-刘敞(字原甫)传》: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真,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4篇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拟成花香。
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把人拟成花。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5篇
律诗上句尾字为仄声,下句尾字为平声,因为平仄的限制,有时候会调整语序,使诗句既符合平仄,又具有韵味,更加生动别致。词牌也有自己的词谱,词中的语序也会有调整。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应为目欲穷千里。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应笑我多情。
③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应为旧时淮水东边月。
八、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①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软和轻都是使动用法,使一江水软,使九子山轻。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是使动用法,使江南岸绿。
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惊和泣都是使动用法,使风雨惊骇,使鬼神哭泣。
④叶上初阳干宿雨:干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宿雨变干,引申为晒干。
2.名词作动词
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锦帽貂裘指戴锦帽,穿貂裘。
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名指名传。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指刮起东风。
3.名词作形容词
①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曛本指日落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
②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秋这里指衰老。
4.形容词作名词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贫贱指贫贱之家。
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黄指黄狗,苍指苍鹰。
5.意动用法
①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重指以晚晴为重。
②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重和轻都是意动用法,以利益为重,以离别为轻。
6.名词作状语
①樯橹灰飞烟灭:灰和烟都是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夜指在夜晚。
7.形容词作动词
①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横指横卧。
8.动词作名词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指无眠的人。
9.为动用法
①多情自古伤离别:伤指为离别而伤。
②庄生晓梦迷蝴蝶:迷指为蝴蝶着迷。
九、被动句
①石破天惊逗秋雨:破指被震破,惊指被震惊,这一句的意思是彩石被震破,天幕被震惊,引来一场秋雨。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字表被动。
③帘卷西风:卷字是
念被动,帘子被西风卷起。
十、运用修辞手法
1.互文手法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寻常几度闻见。
2.比喻手法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应该是山河破碎如风中的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浮萍。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6篇
边庭落日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7篇
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8篇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鞍马”代“客人”。
例4:“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9篇
3.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4.铺排。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8.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9.化动为静。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10.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11.抑扬。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2.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气度豁达,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8.沉郁顿挫
“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运用铿锵的音韵。杜甫的诗,为沉郁之极致。如《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悲慨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陈子昂以诗风悲慨而驰誉诗坛:“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0.华美绚丽
于华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中寄托奇幻的情思。如韦庄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1.冲淡
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王维是冲淡派大师。如《鸟鸣涧》:._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2.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新奇。如李白的《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_极言蜀道的雄奇险峻。
13.明快
干脆利落,斩钉截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分为五种: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
二、描写手法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
1.白描:指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_父耕原上田,子屬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勾勒出农人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
2.正侧结合:正面描写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如“明眸皓齿、貌若天仙”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为侧面描写。
3.渲染:指用景物进行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气氛,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的手法。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就渲染出苍凉雄浑的气氛。
4.细节描写: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_借助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5.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树林中蝉的叫声、鸟的鸣叫来衬托山里的安静。这是用声音衬托安静,更能突出树林的安静。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在树上栖息,是静止的画面,僧敲门是动态的画面。这样画面显得生动。
化动为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把流动的瀑布化为静止的挂在山前。
以静写动:群山万壑赴荆门。群山本是静止的,奔赴荆门是动态的。
化静为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是静止的,如同聚集在一起,变成动态的。
6.视听结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鸣叫是从听觉角度写,白鹭上青天是视觉角度写。
7.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写指不在眼前,由联想或者想象形成的景象。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后两句为虚写。
8.点面结合:广镜头的、粗线条的为面,特写镜头、细笔描绘的为点。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前两句为面,千山无鸟飞行、万径无人行走;后两句是点,一位披蓑衣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9.移步换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从孤山寺北走到贾亭西,后来又到湖东,不停走,变换眼中的景物。
10.衬托:衬托又称“映衬”“陪衬”, 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_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2.比兴:“比”不是单纯的比喻,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劝告女子不要迷恋爱情。“兴”就是托物寓情引起人的兴致。
13.抑扬结合: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两种。欲扬先抑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欲抑先扬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4.以小见大: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三、描写角度
感官角度:指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
方位角度: 仰观、俯瞰,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四、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 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比拟:分为 拟人和拟物两种,使描写的人、 物、事表现得更形象、 生动的作用。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4.借代:借用事物的特点来代替事物名称。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6.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阿鲁威的《[双调] . 蟾宫曲怀古》:“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7.反问:问句中包含答案,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8.双关: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上是说另外一个意思。双关可以分为 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大类,在诗歌中常见的是谐音双关。如“也无风雨也无晴”。
9.顶真: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句作下文的开头。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槳;泣寒漿,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10. 反复:指为了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气或语势,增强感染力和表达效果。如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1.互文:指在古诗文中相邻的句子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2.通感:指把感官沟通起来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如“冷月无声”“唱得腊梅句句香”。
13.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而构成。可以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木兰辞》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
五、抒情手法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例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鉴赏四步法
一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
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
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拟人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