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袁隆平总结 第1篇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缅怀袁隆平总结 第2篇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电影开始前,报告厅循环播放着这段熟悉的旋律,这是袁先生生前挚爱的一首歌,也是家人在他病床前不断吟唱的一首歌。国士无双,袁老千古,先生之风,山高稻长。
影片记述了袁隆平先生30岁至60岁阶段的故事,以杂交水稻始祖——“三系配套”的研究为主线展开。年轻时的袁隆平亲身经历了三年饥荒,从那时起便下定决心,把让百姓吃饱饭牢牢记在心上。安江农校里一株偶然发现的特殊性状的水稻开启了他杂交水稻的选育之路。这条路上困难重重,国际上的杂交水稻工作全部以失败告终,国内的很多专家也对袁隆平的工作不报以希望和支持。可是这位面朝水田背靠蓝天,为人处世朴素,把解决百姓温饱作为第一要务的科学家从来没有被苦难所打败,历经10多年刻苦的研究实验,终于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缅怀袁隆平总结 第3篇
首先,党员张xx带领大家对《中国_简史》进行学习,第一议题学习内容为“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观影活动开始之前,大家为逝去的伟人默哀三分钟,缅怀致敬!
随后,由党员张兴达进行电影放映。影片通过再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一幕幕动人情景在同学们眼前帧帧放映,一字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在耳边掷地有声,历史鲜活起来,焕发强韧的生命力。人们怀念他,因他不问名利,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怀揣“禾下乘凉梦”,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观影结束后党员张兴达组织积极分子谈观后感,积极分子谈到“持之以恒,贵在坚持”,受到农业这个行业所限,一年往往只有一两次机会实验,一坚持就是十余年,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向袁隆平先生致敬!
国之大者,经世济民,归根结底一切为了人民。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辛勤者,为国奉献着,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榜样,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光。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颗赤子心,感动天地!袁爷爷用一辈子的奉献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希望,我们也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记得他。袁隆平这个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流传在历史的长河里。致敬袁老!吾辈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