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命名规律总结(精选5篇)

时间:2025-01-13 10:11:44 作者:admin

红楼梦命名规律总结 第1篇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文化的悲剧、人生的悲剧融为一炉,显示出小说内容的博大精深和主题思想的多元意蕴。具体说来,《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三、家族悲剧和社会悲剧。《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副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至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荣宁二府功名奕世、赫赫扬扬历经百年,却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走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衰,表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族悲剧。小说揭示出这一家族必然崩溃的深刻原因:物质生活上穷奢极侈,导致坐吃山空;精神生活上腐化堕落,导致后继无人;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再加上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即使没有抄家之类的外来冲击,它也难以维持下去。贾府的由盛而衰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实际上就是它所寄生的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红楼梦》又是一出巨大的社会悲剧。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能透过表面的繁荣,看到封建末世不可逆转的衰亡之势,反映了他对时代脉搏的深切感受。

四、人生悲剧。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突出的叛逆性格,以及他身上透露出来的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他生长在功名富贵之家,却极为鄙视功名富贵。他生活在科举是正途出身的时代,却极端鄙弃科举制度。他处在封建伦理观念巩固等级制度森严的环境里,却痛斥八股文为“饵名钓禄”的工具,讥讽“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忠臣,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因此,在正统者和卫道者眼中,他自然是不折不扣的“似傻如狂”的“混世魔王”。他身为大观园里的“金凤凰”,从小在女儿国中长大,他不但对众女儿不加以轻视和玩弄,反而格外同情和尊重,以至于为她们“爱博而心劳”。其“水泥骨肉论”更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公开挑战,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有力冲击,这种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他虽然与封建秩序格格不入,但又对周围环境无可奈何,他虽然满怀希望寻求新的出路,但又无路可走,所以他的人生备感痛苦、困惑。当他目睹了发生在身边的一幕幕丑剧和悲剧后,对人生和尘世有了更多的独特感悟,产生了浓厚的失落感和幻灭情绪,出家就成为他唯一的归宿,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红楼梦命名规律总结 第2篇

宝钗与黛玉的丫环分别为莺儿与紫鹃。当宝玉第一次见到宝钗的金锁时,莺儿适时地说出了主人欲言的心里话。此外,“莺儿”又使人想起一首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隐含宝玉、宝钗之后成婚,婚后宝玉出走,宝钗独守空闺之事。与莺儿对照,紫鹃对黛玉一片忠心,让人想起杜鹃啼血的典故。

风花雪月也是女孩子人名的常用字,丫环檀云、麝月,名字在云和月前加了两个表示香味的 字 “檀”和“麝”,使互不相关的事物联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

红楼梦命名规律总结 第3篇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借香菱之口告诉我们:“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 一句说'此乡多宝玉’ ,……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

循着这条线索,我们看到《红楼梦》中不少人名都可以从诗词中找到。如:迎春,刘庭芝诗中就有 “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 句;探春,郑谷《巴江》诗中有 “朝醉暮醉雪开霁,一枝 两枝梅探春”; 惜春则可见于韩偓的《春尽》诗 “惜春连日醉昏昏 ,醒后衣裳见酒痕” 句 ;史湘云的“湘云”二字在张籍的《楚妃叹》中:“湘云初起江沉沉,君王遥在云梦林”,另在_的 《送僧归江南》 诗中有 “麻衣行岳色,竹林带湘云”句。 袭人的名字则取自陆游《村居书喜》 诗中的“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书中已经点明了的。

红楼梦命名规律总结 第4篇

钗、黛代表着传统社会两种不同类型的少女。 “宝玉”二字,“宝”字与“钗”字相连,就是宝钗; “玉”字与“黛”连,就是黛玉。这种 “拆字法”,从名字上使这三个主要人物结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宝玉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结了姻缘。

妙玉则是与宝、黛最相近相似的一个人物。妙玉与黛玉同品性,与宝玉为知己。黛玉对妙玉、宝玉的友情了解信赖。黛玉是宝玉现实世界心灵的影子,妙玉是宝玉宗教世界心灵的影子。妙玉可以说是另一个世界的黛玉,她俩人都是宝玉心灵上的知己。红楼 “三玉”,都是 “不合时宜”的、为传统社会所不容的悲剧人物。

红楼梦命名规律总结 第5篇

《红楼梦》问世之后,成为文人竞相阅读和研究的对象。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形成“红学”。“红学”学派主体可分为索引派和考证派(自传派或可称家事派)。 《红楼梦》并非自传,但也非以下几种观点:与清宫有联系的贵族家事说;顺治与董小宛的故事;康熙政治说;刺杀雍正说等。而是隐写明清之际文人。

证据如下:

一、第一回明言 “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则书中女子是隐写真人。士的一个意思指读书人。而甄士隐本是一读书人。

三、曹雪芹把女子与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相关联是《红楼梦》隐写文人的铁证。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此诗中以碧桃、红杏象征以功名为目标的文人。芙蓉象征洁身自好的文人。碧桃、红杏借帝王而扬名,芙蓉生不逢时,但并不改变自身,以求功名。总之碧桃、红杏与芙蓉在高蟾诗中是指两种类型的文人。

《红楼梦》多处直接、间接把女子与高蟾诗之碧桃,红杏,芙蓉联系在一起:

《红楼梦十二曲——虚花悟》“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李纨所居稻香村(浣葛山庄)“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十七回)。林黛玉居室潇湘馆“这个院子里头有没有个桃杏树”。六十三回“除了他(黛玉),别人不配做芙蓉”。六十三回探春所得签“日边红杏倚云栽”;四十回湘云道“日边红杏倚云栽”。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一诗碧桃、红杏、芙蓉写文人这是曹雪芹必然所的,而《红楼梦》把女子与高诗关联,所以红楼梦隐写文人是必然的。

四、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暗示《红楼梦》隐写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