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学总结(实用7篇)

时间:2025-01-06 16:02:16 作者:admin

学前儿童卫生学总结 第1篇

青春期(adolescence)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逐渐过渡的时期,是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极其 重要的阶段。年龄区间定为 10~20 岁。

WHO 在“青少年妊娠与流产”全球会议上,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发育特点, 把青春期定义为这样一个时期:

①是个体从出现第二性征到性成熟的生理发展过程;

②是个体从儿童认知方式发展到成人认知方式的心理过程;

③是个体从经济的依赖性到相对独立状态的过渡。

(二)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①体格生长加速;

②各内脏组织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功能日臻成熟;

④ 分泌功能活跃;

④生殖系统功能发育成熟;

⑤男女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

⑥青春期特有的心理行为问题。

青春期的年龄分期

1) 青春早期:主要表现为生长突增,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开始发育,一般持续约 2 年。

2) 青春中期:以性器官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为特征,出现月经初潮/首次_,持续 2~3 年。

3) 青春后期:体格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直至骨骺完全融合;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继续发育至成人 水平,社会心理发展加速,持续 2 年左右。

二、青春期形态发育特点

(一)青春期生长突增

青春期的生长速度与童年期相比明显加快,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生长突增即生长速度在 童年期比较平稳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快速增长的现象。 在青春期生长突增过程中,出现突增高峰。突增高峰也叫生长速度高峰,对于身高和体重, 分别称之为身高速度高峰”(peakheightvelocity,PHV)和“体重速度高峰”(peakweight velocity,PWV) 。

一般女童10岁、男孩12岁进入青春期突增阶段。

(二)青春期生长突增的阶段变化

1、身高体重随年龄的增长中水平曲线男、女出现两次交叉:

1)第一次交叉:出现于 10 岁左右,原因:女生突增期已开始,男生还未开始。 2)第二次交叉:出现于 14 岁左右,原因:女生突增开始下降,男生突增开始。

2、青春前期,身体各部增长顺序大致是足长-下肢长-手长-上肢长。由于下肢增长早,青春 前期坐高指数(坐高/身高)逐渐下降,中期降至最低点,因此出现青春期长臂长腿不协调的体 态。青春期中、后阶段,躯干增长速度加快,坐高指数再度增大,成年时,男性为 ,女性 为 。

(三)生长模式及发育类型

从发育成熟的起始时间来看,青春期发育类型通常分为一般、早熟、晚熟三种类型。

1) 早熟型:盆宽、窄肩的矮胖体型;开始最早;突增持续时间 1 年左右

2) 晚熟型:盆窄,肩宽的瘦高体型;2-3 年

3) 一般型:2 年

(四)体成分变化 体重(W)=脂肪重量(f)+瘦体重 性别差异:

1)体脂肪

2)瘦体重(LBM);除脂肪以外身体其他成分的重量,肌肉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三、青春期性发育 青春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性发育。它包括内外生殖器官的形态变化、生殖功能的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发育等。

第二性征是指进入青春期后,男、女之间出现的除生殖器官以外,在性别上的外在差异。

(一)男性性发育 男性生殖器官分内、外两部分。内生殖器包括睾丸、输精管道和附属腺,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和阴茎。_是男性青春期发育的正常生理现象,作为男性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标志。

(二)女性性发育 女性生殖器官分内、外两部分。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外生殖器包括 阴阜、大小阴唇、_、前庭和会阴。 月经来潮:为生殖功能成熟的外在标记。

a. 矮身材:即身高低于其性别-年龄组正常值的第三百分位。

b. 高身材指个体身高处于其性别-年龄组正常值的 P97 以上。

c. 性早熟(sexualprecocity)是一组以性成熟提前出现为主要特征的性发育异常症候群。

从性发育角度,青春期性早熟和晚熟型的青少年,表现出不同的时间特征。

青春期性早熟一般指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来月经初潮者。性早熟一般又分特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特发性性早熟的病因不甚明了,继发性性早熟多由颅内肿瘤、脑炎后遗症或使用外源性促性腺类药物等引起。

晚熟型的青少年,以男童14岁未出现睾丸增大,女童13岁未出现乳房发育为判断标准。晚熟的原因包括下丘脑、垂体、性腺疾病,染色体异常,全身性或消耗性疾病,体质性或家族性因素以及营养、心理、运动训练等。

(三)青春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性发育。它包括内外生殖器官的形态变化、生殖功能的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发育等。

_是男性生殖功能开始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

首次_一般在12-18岁之间

首次_后,身高发育速度逐渐减慢,二睾丸、附睾、阴茎等迅速发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四)乳房发育:最早开始,平均开始年龄11岁;阴毛、腋毛出现:乳房开始发育后6个月到1年出现阴毛,腋毛的出现一般在阴毛出现半年至1年后。

音调变高脂肪呈女性分布。

(五)青春期性心理发育

1.性生理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2.自我意识迅猛增长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3.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

学前儿童卫生学总结 第2篇

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征及其卫生意义:(问答)

⑴优势法则:指从大量刺激中,选择少量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灶,大脑皮层的其他部位处于抑制状态。

卫生意义:利用优势法则提高学习效率;考虑儿童不同年龄特点,确定教学持续时间;多样的教学方式。

⑵始动调节:大脑皮层在工作刚开始时工作能力水平较低,经启动过程逐渐提高。在学日、学 周、学年开始时均可见到。

卫生意义:教学过程应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工作难度。

⑶动力定型:当身体内外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重复多次后,大脑皮层上与此有关神经环路被固定下来,形成所谓的“习惯”。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按一定顺序、强弱而配置、构成的暂 时神经联系,称动力定型。

卫生学意义:一切技能、习惯的训练与培养都是动力定型形成的过程。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力定型。要从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不要轻易改变已经完成的动力定型。

⑷镶嵌式活动:学习中的大脑皮层表现为一种兴奋区和抑制区,工作区和休息区互相镶嵌的活动方式。

卫生意义:不同性质的课程轮换,脑力和体力活动交换;年龄越小,各种活动的轮换越频繁。

⑸保护性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超过其功能限度时,反馈性地进入抑制状态。

卫生意义:注意学生疲劳的早期表现,及时组织以促使大脑皮质功能活性的恢复。 ⑹终末激发:大脑皮层对即将到来的休息活动引起前驱性兴奋,脑力工作能力回升。在学日、 学周、学期末均可见到此现象。

卫生意义:教学中适当利用此特点,以提高学习效率。

4、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 ⑴学日变化:

1 I型:开始后工作能力逐步升高,约两小时后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午间休息后 回升,又逐渐下降;学日末时,下降到略低于学日开始时的水平。

2 II 型的表现与 I 型相似,区别在于学日末出现终末激发现象,即工作能力略有回升。

3 III 型表现为工作能力从学日开始到学日末持续性升高。

4 IV 型与 III 型相反,表现为工作能力迅速地下降

Ⅰ、Ⅱ型符合皮质功能活动特点,学日末工作能力无严重下降,休息后恢复。

Ⅲ、Ⅳ型是不理想的变化类型。Ⅲ型提示大脑皮层的功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势必导致皮质抑制和能量耗竭。Ⅳ型兴奋性迅速下降,提示皮质的功能已处于抑制状态。

1.学日中 开始时不高→经一段时间后逐步↑→约2小时后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午休后又回升→ 然后又逐渐↓→学日末下降到略低于学日开始前的水平;或者由于终末激发→工作能力略有回 升。

2.学周中 周一工作能力不高→周二开始↑→周三达高峰→以后逐渐↓;或在周末前由于终末激发→ 工作能力略有回升。

3.学年中 第一学期前半段不高→第一学期后半段↑达高峰(第一次高峰)→寒假前经常可见“终末 激发”现象→第二学期开始,又出现一次高峰,但峰值低于第一学期,以后便逐渐↓→第二学 期末(学年末,暑假前)降到全学年的最低点。 总的规律 开始不高→经始动调节逐渐↑达高峰→以后↓→末期降到略低于开始水平;或者由于 终末激发→工作能力略有回升。

5、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

①年龄(关键) ;②健康状况;③性别因素;④学习动机;⑤学习兴趣;⑥情绪和情感 因素;⑦学习和生活条件;⑧遗传。

二、学习负荷的评价

1、基本概念:

⑴学习负荷(learning load)是指学习时脑力工作的强度和时间。 评价指标:学习时间 研究学习负荷的目的是制定学习负荷卫生标准和评价作息制度卫生,及时发现早期疲劳, 采取措施,防止慢性疲劳的发生。

⑵疲劳(fatigue):在过强、过猛的刺激,或强度不大但持续长时间作用下,大脑皮层细胞功能耗损超过 限度而引起的保护性抑制。

⑶疲倦:是人的主观感受。 (年龄越小,疲劳与疲倦越不同步)

⑷过劳:慢性疲劳,因长期学习负荷过重而引起,属病理状况。(疲倦、过劳均不宜作为制订 学习负荷卫生标准的依据)

(5)学习负荷和学习疲劳

疲劳产生途径:早期疲劳 — 慢性疲劳 — 过度疲劳

疲劳:是在过强、过猛的刺激,或刺激强度虽不大但持续长时间的作用下,脑皮层细胞的功能消耗超过限度所产生的保护性抑制。

早期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短时间即可恢复;出现早期疲劳是学生生理负荷达到临界限度的指标。

过度疲劳:是因疲劳的长期延续导致慢性疲劳并进一步发展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无法通过短期休息而恢复。对学习效率、身心健康危害都很大。

(6)学习疲劳的阶段表现

时相Ⅰ-早期疲劳:优势兴奋性降低,出现以下两方面变化之一

内抑制障碍,不能实行对周围区域的抑制,只能对个别条件刺激反应

兴奋的泛化: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时相Ⅱ-显著疲劳:内抑制障碍和兴奋的泛化同时出现

上课时打哈欠,瞌睡

对条件刺激反应异常,对强刺激引起弱反应,对弱刺激引起强反应,或对强弱刺激都反应

时相Ⅲ-过度疲劳

记忆力下降,逻辑思维、想象、判断、推理能力全面障碍

对周围事物冷漠,情绪消沉,爱发脾气

体征有皮肤、黏膜苍白,萎靡不振,软弱无力,有时手部震颤。

2、学习疲劳的表现:

3、学习疲劳的评价方法:

⑴体征与行为观察法:包括直接、间接观察法,健康调查法。

⑵教育心理学方法:短时记忆力。

⑶生理学方法:⒈明视持久度测定;⒉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定。

⑷剂量作业测定、语言强化运动条件反射法(视觉-运动反应、听觉-运动反应)。 评价方法的注意事项:

①本人工作前后对比;

②选用方法要适合受试者年龄特点;

③先训练至结果稳定,才正式试验。

三、作息制度卫生

1、作息制度:一般指一日生活制度,即对人们一昼夜内各生活要素的时间安排合理分配并规 定交替顺序。

2、儿童少年作息制度的基本原则:(问答)

①按照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点和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的交替;

②适合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儿童少年的需要;

③既能满足学习需要,又能满足生理需要

④学校和家庭的作息制度相互协调统一;

⑤作息制度一经确定,不要轻易改变;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1) 适合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3) 循序渐进

4) 全面锻炼

5) 要有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6) 运动与休息适当交替

学前儿童卫生学总结 第3篇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概述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youth health-risk behavior)概念: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特征

1. 明显偏离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期望。

2. 对健康的危害程度各异。

3. 个体聚集性和群体聚集性。

4. 鲜明的后天习得性。

5. 良好的可塑性。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可导致即刻或深远的危害

1. 危及健康及生命

3/4以上的青少年死亡与危险行为有关

伤害成为青少年的首位死因

2. 产生潜在危害 成年期疾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

3. 引发性传播疾病 无计划性、无保护性和不安全性

二、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分类

易导致非故意伤害的行为(behavior contributing to unintentional injury)

致故意伤害的行为(behavior contributing to intentional injury)

物质滥用行为(substance abuse behavior)

精神成瘾行为(psychoactive behavior)

危险性行为(risky sexual behavior)

不良饮食和体重控制行为(unhealthy dietary and weight-control behavior)

缺乏体力活动行为(physical activity-absent behavior)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形成模式和预防控制策略

1、问题行为理论

健康危险行为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人与环境复杂交互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三大心理-社会因素:

个性因素:个体对自我、他人、所属群体、团体的态度、价值取向、期望和信仰

环境感知因素:个体回顾自身行为表现,同时感受伙伴、父母、教师、亲友和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态度社会认同因素: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否被社会认同的感受。

2危险和保护性理论

危险因素:是指那些能直接诱发、增加健康危险行为及其消极后果的社会心理变量。

保护因素:指那些能直接/间接降低健康危险行为的消极后果,或使青少年远离此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要有效消除健康危险行为

改善环境至关重要:必须不断改善青少年生活环境(充满关爱、无暴力家庭,支持性学校氛围,良好的伙伴关系);

提高自觉意识:人的需要、动机、健康认知、个人信念都是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因素

3、社会生态学模式:健康危险行为的产生是个体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4、预防和控制策略

1.在健康促进学校基础上建立干预平台

2.伙伴式生活技能教育

3.加强监测

4.建立社区综合体系

学前儿童卫生学总结 第4篇

体格发育(physicalgrowth)指人体外部形态、身体比例和体型等方面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

一、体格发育的阶段

1、第一生长突增期:孕中期到一岁末。身长在全孕期平均增长50cm。

2、相对稳定期。2岁到青春期发育前,儿童身高每年约增长5-7cm,体重增长2-3kg。

3、第二生长突增期 身高突增高峰PHV 身高一年增长10-14cm,体重一年增长8-10kg。

4、生长停滞期:青春期中后期,身高生长逐渐停止,体重也停止明显生长。

身高突增高峰 PHV:个体的身高增长速度达到最大的时期。女:11-13 岁,男:13-15,常作 为一种标志青春期各种征象的发育顺序。

意义:①补充适当的营养;②保证充足的睡眠;③保 证足够的锻炼。

二、生长长期趋势 :是指 19 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全面出现的儿童 少年群体身材一代比一代长得高、性发育提前、成年身高逐步增长的趋势,是近 150 年来人类 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现象。

原因:遗传和环境 主要表现: 1)新生儿的体长和体重增加 2)儿童平均身高增加,身高停止增加年龄提前,成人身高水平增加 3)性成熟提前 4)其他: 脑重量;第一恒磨牙;骨龄

体成分发育的性别特征

体脂发育的性别差异

1) 在儿童期,男女童体脂均出现下降。

2) 进入青春期,对于女童主要是大量 FM 的增加。

3) 总的来说 0~20 岁女童体脂含量均高于男童。

瘦体重的性别特征:从生命早期男孩就有更高的瘦体重;儿童期,男孩仍较女孩有明显较多的瘦体重增长;进入青春期,男孩主要变现为瘦体重增加,10-20 岁增加高达 30kg,女孩仅为男孩一半。

uSheldon体型分类

① 胚层体型(endomorphy):身体圆胖、消化 器官发达等。

② 中胚层体型(mesomorphy):身体健壮、骨 骼肌肉发达。

③ 外胚层体型(ectomorphy):身体瘦长、神经 系统、感觉器官发达。

三、体能发育的特点

1、体能发育过程的不均衡性

不同体能指标在不同年龄的发育速度有快有慢,如心血管和肺功能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有明显的生长突增表现;而心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2、体能发育的阶段性

①男孩6~14岁、女孩6~12岁是快速增长阶段。 ②男孩15~18岁、女孩在12~15岁是慢速增长阶段。大约 85%的女童在这一阶段运动能力发育停滞或下降。 ③恢复性增长阶段,仅女性在16~18岁有这一阶段。 ④稳定阶段,男性为19~25岁,女性为19~22岁。

3、体能发育的不平衡性

在机体整体协调趋势下存在着不同部分发育的不平衡性。

在青春期,四肢的肌肉发育早于躯干,躯干大肌群早于小 肌群发育;整体上大肌群的肌力发育比身高落后8~10个月, 小肌肉落后12~16个月;全身肌肉的协调一般在青春后期才会逐渐完善。

四、体脂发育的年龄变化

男女孩在青春期突增前%BF均上升,男孩的增长高峰在11岁,其后下降,青春后期再度持续上升,女孩则整个青春期%BF,突增高峰也不下降。BF%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明显。

五、瘦体重发育的年龄变化

瘦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扩大。LBM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女孩13岁和男孩15岁为增长高峰年龄。

六、生命早期脑发育

生命早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出生后2年),大脑以惊人的速度生长。胎儿期的最后3个月和婴儿出生后两年被称作“大脑发育加速期”,0-18个月期中枢神经系统开始髓鞘化。大脑最先发育成熟的部位是初级运动区、初级感觉区。

髓鞘化是随着脑细胞的分裂、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被称作髓磷脂的蜡性物质,目的是提高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

2-6岁儿童脑重量增加仍较快,6岁达到成人的90%以上。前额叶的髓鞘化甚至可能持续到30岁。

学前儿童卫生学总结 第5篇

研究意义:

①探讨生长发育规律、机制特点和动向

②研究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③为制定发育评价标准及卫生政策、措施 提供科学依据。

一、生长发育概念

1、生长(growth):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

身体各部以至全身大小、长短、重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包含形态生长(morphologicalgrowth)和化学生长(chemicalgrowth)。——量变。

2、发育(development):指身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功能上的不断分化和完善过程,包括体 力、心理、行为的成熟。——质变。

3、成熟(maturity):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运动 能力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的能力。

4、成熟水平或称之为成熟度(maturity degree): 是指特定的生长发育指标的相对发育水平,即当时的发育水平与成人水平的百分比。

5、生长发育可塑性:是指人体的结构、功能为适应积极或消极的内外环境及生活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能力,也就是生长发育的可能性,意味着生长发育的状态可以被生活经历塑造。

生长发育的可塑性还表现为神经发育的可塑性,即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神经元对神经活动及环境改变作出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应答反应。

二、生长发育指标体系

(一)体格发育指标

体格发育(physicalgrowth)通常是指身体外部形态的发育,是人体整体发育的重要方面。体 格发育有很多测量指标,大体归为三类,即纵向测量、横向测量和重量测量。

1. 纵向测量

2. 横向测量 包括围度和径长。

3. 重量测量 主要是体重。

4. 体格发育派生指标 也称体质指数

(1)Quetelet指数 或称为身高体重指数,与人体充 实程度有关。

(2)Kaup指数 或称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较敏感的反映人体的胖瘦程度,与皮脂厚度相关性亦较好。

(3)Rohrer指数 用(W/H3)×107表示,反映身体的充实程度。

(二)体能发育指标

体能(physicalfitness)是健康概念的重要延伸,用以全面、准确评价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

1. 生理功能指标:心血管功能、肺功能、肌力发育。

2. 运动能力指标:力量指标、耐力指标、速度指标、灵敏性指标、柔韧性指标。

3. 体能发育的派生指标:主要有肺活量、血压、心率等。

(三)心理行为发育指标

1)认知能力指标

2)情绪状态指标

3)个性发育指标

4)社会适应能力指标

第二节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问答)

生长发育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现象。

一、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是量的积累和功能成熟。

1. 生长的轨迹现象 (growthcanalization)指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按遗传潜能所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

2.追赶性生长(catch-upgrowth) 当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个体受到疾病、营养、心理应激(stress)等因素作用时,会出现暂时性的生长发育迟缓,一旦这些影响因素解除,机体表现为向原有正常轨迹靠拢并具有生长发育强烈的倾向。可分为完全赶上生长和不完全性生长。能否恢复到原来的正常轨迹,取决于致病 的原因、疾病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二)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许多重要器官和组织都有“关键生长期”。此时的正常发育受到干扰,常成为永久性缺陷或功能障碍(脑细胞,骨细胞)。

1.发育关键期(critical growthperiod)

(问答) 某些机能或技能的获得也存在关键期或敏感期,此时,适宜的刺激或训练即可获得该机能或技能,否则无法获得或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常见的发展关键期:

② 0~2 岁是运动发展的关键期;

②1 岁半~3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③ 4~5 岁是辨识字词的关键期;

④ 0~4 岁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⑤ ⑤6 岁前是良好习惯培养期

2. 发育年龄分期和发育任务

分为六个阶段:

A 婴儿期(infant period):0-1 岁

B 幼儿前期(toddler period):1-3 岁

C 幼儿期(early child period):3-6 岁,也称学龄前期

D 童年期(child period):6-12 岁;

E 青春期(addescence):约 10-20 岁,女比男早 1-2 年

F 青年期(youth period):约 18 到 25岁。

发育任务(developmental task)在一定的年龄段,个体的心理行为成熟程度应能达到一定的水 平。这些发育任务是特定年龄的基本任务,既是教养目标,也是判断发育水平的依据。

三、程序性和时间性的协调

发育过程是按一定程序由先到后、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这一过程遗传因素起 主要作用。但个体达到的生长发育水平和发育现象的出现早晚受遗传、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生长发育的程序性

1.动作-语言发育和线性生长规律

①头尾发展律(cephalocaudal pattern)在婴幼儿期,粗大运动(grossmotor)按抬头、翻 身、坐、爬、站、走、跑、跳的发育程序进行。胎儿期和婴幼儿期身体比例发育也遵循头尾发展规律。发育是从头、上肢、躯干、下肢,从上到下发育。

②近侧发展律(proximodistal pattern):粗大动作和精细运动遵循,即近躯干的四肢肌肉先发育,手的精细动作后发育。特点: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

平衡和大动作:2抬4翻6会坐,7滚8爬周会走

③向心律(centripetal pattern)是童年期和青春期指形态发育的顺序。

特点:下肢先于上 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2.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类型 (问答) Ø

生长模式(growthpattern)是指器官、系统的成熟度随年龄而发生变化。 Ø ScammonR.通过发育水平曲线的描述,发现人体器官、系统的生长曲线可分为一般型、淋 巴系统型、神经系统性和生殖系统型,称之为 Scammon 生长模式(Scammon’sgrowth pattern)

⑴一般系统型:包括肌肉、骨骼、主要脏器和血流量等。 特点:两次生长突增(胎-婴儿期和青春期)。

⑵神经系统型:脑、脊髓、视觉器官和反映头颅大小的头围、头径等。 特点:只有一次生长突增,先快后稳,其快速增长阶段出现在胎儿期至 6 岁前成熟度达90%左右。

⑶淋巴系统型:胸腺、淋巴结和间质性淋巴组织。 特点:只有一次生长突增,有升有降。

⑷生殖系统型:对个体最为重要的系统,最后发展。除子宫外的生殖系统,青春期前几乎停滞生长,青春期开始后迅速加快。

(5)子宫型:子宫和肾上腺发育在出生时较大,其后迅速变小,青春期开始前才开始恢复到出生时大小,其后迅速增大。

(二)生长发育的时间性

当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或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时,儿童少年身体和心理发育方面的表现则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三、生长发育生态观

在考虑个体发展时,应将其嵌套在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和个体相互之间作用并影响个体的发展。

空间维度:最里层的是微系统是个体活动和人际交往的直接环境,不断发展变化。如家庭、幼儿园、学校等

第二个环境系统是中系统,指各微系统间的联系或相互联系。

第三个环境系统是外系统:指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

第四个系统是宏系统: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

时间维度

学前儿童卫生学总结 第6篇

伤害(injury)是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事件和心理行为因素等导致个体发生暂时性 或永久性损伤、残疾或死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儿童非故意伤害(),又称儿童期意外事故(childhoodaccident)。是指由 于意想不到的原因造成儿童发生暂时或永久性的损伤、死亡或残疾。目前已比较一致地认为意 外伤害虽然是突发事件,但也是一种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的疾病。

伤害预防的四 E 策略

a. 工程干预():目的在于通过干预措施影响媒介及物理环境对发生伤 害的作用。

b. 经济干预():目的是用经济鼓励手段或罚款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c. 强制干预(enforcement intervention):用法律及法规措施影响人们的行为。 d. 教育干预():通过说理教育及普及安全知识影响人们的行为。

模型,即“三因素三阶段”的理论

伤害的发生取决于宿主、媒介物和环境三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三因素的互相作用贯穿在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的全过程,应根据三大因素的不同阶段特点,制定干预措施,控制伤害发生。

第二节 校园暴力

一、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一类行为。

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包括发生于校园内、上下学途中、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及其他所有与校园环境相关的暴力行为。分为躯体暴力、言语/情感暴力、性暴力。

表现有:

①学生间的暴力;

②教师体罚学生,或学生对教师施暴;

③校外人员对校内师生施暴。

二、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干预

“社会生态学理论”是迄今最理想的预防校园暴力理论模式,其干预步骤主要为:

①全面了解群体健康危险行为(包括暴力倾向)的发生状况。

②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危险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③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联屏障。

常见的三级预防模式:

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联屏障

②将预防暴力纳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干预体系

③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④及时启动应急机制

三、儿童虐待与忽视(child maltreatment and neglection)(以下简称儿童虐待)指因成人(在有能力情况下)未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蓄意或非蓄意地对儿童施加各种身心虐待、忽视和剥削行为,是对后者的健康、尊严、生存和发展造成的一类伤害总称。

(二)儿童虐待分类

1.躯体虐待(physical abuse) 如鞭打、用工具(如扫帚把)抽打,踢、摇晃、掐、烧烫或使小儿窒息。

2._待(sexual abuse) 迫使儿童接受或参与自身并不理解、无法表示同意,违法或触犯社会规范的一组性活动,包括_、_、口交、抚摸性器官、逼迫女童卖淫或制作色情录像等。

3.情感/精神虐待(emotional/psychological abuse) 包括限制活动(如关黑屋),责骂、威胁、恐吓、歧视、嘲笑及其他非躯体形式的拒绝或敌视。让儿童目睹暴力事件,也是情感虐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4.忽视(neglect) 包括身体忽视(具备物质条件但不为儿童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衣食、住处和安全的环境)、教育忽视(剥夺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情感忽视(没给儿童应有的关爱和情感支持)等。

三、自杀和自伤

1、自杀(suicide):是个体在意识清醒情况下自愿(而非被迫)以伤害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

自杀行为是15~34岁青少年的第3位死因,且有持续低龄化趋势。

自杀和自伤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是值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WHO从2003年起,将每年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呼吁全社会关注和预防自杀,善待生命。

2、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有结束生命想法,但未付诸行动。

自杀未遂(attempted suicide):采取行动,但因方式不当或中途被救活而未成功。

自杀死亡(completed suicide):有意图并采取行动而最终导致死亡,其死亡有鲜明的“自我施予性”(self-inflicted)。

3、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autolesionism)

广义:泛指自杀、企图自杀以及以任何方式伤害自己身心健康的行为;

狭义:专指刻意的、直接的造成身体的伤害。目的并非想造成死亡结果,又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学前儿童卫生学总结 第7篇

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

1、视力不良(lowvision)又称视力低下,是指采用远视力表(标准对数视力表),裸眼视力低 于 为视力不良。视力不良包括远视、近视、散光等各种屈光不正、弱视和其他眼病。

二、近视

近视 (myopia),指眼睛辨认远方(5m 以上)目标的视觉能力低于正常。此时从远处来的平行光 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在视网膜前聚焦成像,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象。

2.分类

(1)根据近视屈光度分类,分为:低、中、高度近视。 低度近视(~) 中度近视(~) 高度近视(~)

(2)根据有无调节因素参与,分为假性、真性、半真性近视。

(3)根据屈光要素改变分类,分为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

儿童少年近视眼的性质

3、性质: 由于眼对光的屈折力与眼轴长度不相适应造成的。 „

4、分类及近视的形成

„屈光性近视: 眼轴的长度正常,眼的屈光系统的屈光 能力过强所致。

„假性近视、调节性近视、功能性近视

轴性近视:由于眼球的前后轴过长所致,眼的屈 光系统的屈光能力正常。

(真性近视)

„混合性近视:具有屈光性近视和轴性近视的共同特点

近视形成使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

三、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的特点为:(问答)

1) 近视患病率随着年龄和学龄的上升而增高,学龄的影响比年龄更为重要;

2) 近视程度在青春期进展加速

3) 发生年龄有提前趋势

4) 城市高于乡村;

5) 汉族高于少数民族;

6) 重度近视的构成比较大

四、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措施(问答)

(1)将预防近视作为学校卫生工作重点

(2)培养良好读写习惯

(3)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4)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5)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发生。

(6)定期检查视力

(7)健康教育

五、近视矫正的原则:安全、可靠、简便、易行

近视的矫正

主要针对调节紧张性近视进行矫治。

„解痉药:阿托品类 云雾法:凸透镜 配戴眼睛 手术治疗:

第二节 龋齿

龋病(caries,dentalcaries)又称龋齿(俗称虫牙),是牙齿硬组织的一种慢性、细菌性疾病, 机体在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下,在细菌作用的参与下,牙体硬组织的无机盐脱钙、电解质分解造 成牙体组织破坏、缺损的一种疾病。

1、流行病学评价指标

1) 龋患率=(龋、补、失人数)/受检数。是反映龋齿流行情况的主要指标。

2) 龋均=龋失补牙只数/受检人数;

3) 患者龋均=龋失补牙只数/患者人数。是反映患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4) 龋失补牙只数(DMFT):是反映儿童龋齿治疗情况的指标。

2、流行特点(问答)和卫生学意义

①龋患率:比外国低,但处于上升趋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提示: 防治的重点地区和人群。

②龋补率: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农村。提示:及时矫正成为防龋重点。

③龋均和患者龋均:乳牙龋均:1 岁 2 个,3 岁 5 个,7 岁 个,以后逐年下降。恒牙龋均:6 岁 个,16 岁 个。提示防龋重点应该在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

④龋齿的度数分布:浅龋率高于深龋率

⑤好发牙和好发部位:磨牙是好发牙,磨牙的咬合面是好发部位

二、致病因素(问答)

“四联因素论”指出:影响龋齿发生发展的四个因素(细菌与菌斑、宿主、食物和时间)缺一 不可,共同作用时发生龋病。

② 细菌(根本原因):变形链球菌、放线菌(根面龋)、乳酸杆菌(深龋)。

②食物(物质基础)。

③ 宿主(重要条件):全身和局部,包括牙、唾液、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④ 时间(发展过程)。平均需 18 个月

三、龋齿的预防措施(问答)

(1)定期检查、早期诊断

(2)控制牙菌斑

(3)将就饮食卫生,增强宿主抗龋力

(4)健全学校口腔疾病防治网

第三节 单纯性肥胖

是指由于营养过剩、缺乏运动及遗传因素共同 作用引起的身体中脂肪过度堆积。

一、、肥胖的易发时期

儿童肥胖有四个多发期: „

孕后期 „

婴儿期 „

青春早期 „

青春后期

这与儿童少年发育的几次脂肪重聚相吻合.肥胖发生的年龄越早,肥胖度越高,日后发展为成人肥胖的可能性越大。

儿童时期的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过多

成年时期的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

儿童和成人时期的肥胖都以单纯性肥胖为主动。

二、糖尿病

1.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会影响身体对能 量的使用,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2.糖尿病分型

(1)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岁以下儿童少年 症状: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三多一少)。 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无效,需使用胰岛素。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多见于30岁以上者。 治疗;饮食控制,规则运动可控制血糖; 严重时需口 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

三、单纯性肥胖采取策略

1、“预防为主”、从小开始

2、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的防控网络。

3、发挥个人健康潜能

4、发挥公共卫生的优势

5,将全人群分为一般人群、易感人群和超重肥胖人群三类,从普遍性、针对性、综合性等三个层面。

1)普遍性预防:创造社会支持环境和物质支持环境;动员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培养健康知识和技能;提供健康服务;将防治肥胖工作提前到婴幼儿阶段

2)针对性预防:建立良好膳食制度,保证三餐热量合理分配,平衡膳食;纠正不健康饮食行为;减少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使用电脑等静态活动的时间;除每天保证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积极参与各种体力活动;防止盲目减重。

3)治疗性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