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作文袁隆平 第1篇
昨天一条新闻在各大平台上传开了:袁隆平院士逝世了,全国人民哀悼。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句话感动到内心深处袁老几乎倾尽所有心血研发了杂交水稻,让全国人民不再饥饿,都得到了粮食。
反转又反转,终究巨星陨落,杂交水稻之父,那个让中国不再惧怕饥饿的袁隆平爷爷终究还是离开我们了,多希望这依旧是一条假新闻,多希望再辟谣一次。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大,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来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获得共和国勋章时曾说:“我不能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这样伟大的科学探求精神多么宝贵,虽已获得共和国勋章,但已高龄的袁老却说要继续努力。
我们也应该学习袁老的不放弃,努力的精神品质,在自己的学业上多下功夫,就像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时一样。禾下乘梦凉梦,丹心映青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神农氏返回了他的天国,留下人间稻米满仓,永远怀念您、永远感恩您,风吹稻花香两岸,国士无双,缅怀!
英雄人物作文袁隆平 第2篇
他在人间播种子,在天上撒甘霖,把一生浸在稻田中,把功勋写在大地上——题记
他解决了中国的饥荒问题,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即使早已硕果累累却从未停下,他有着黝黑的皮肤和简朴的衣服,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与说其是成功人士,他更像一位朴实的农民工,他守护着大地,让我们吃饱饭,吃好饭。
袁隆平爷爷出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有许多人吃不饱饭,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所以袁隆平爷爷选择了农业,并立志要让中国人吃饱饭。他在一次工作时发现了杂交水稻,于是开始实验,杂交水稻刚开始是失败的,但他并没有放弃,经过八年的时间,最后成功培养了人工杂交水稻。并继续延伸杂交水稻的技术,最后以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21%的人口。
在功成名就年过花甲的年纪,本应享天伦之乐,但他从没有懈怠,他为人民的食品着想着。他得到过无数个荣誉但他为人行事一直很低调没有过繁杂的饰品,他的房间模样也一直没有改变过。他也说过:有他在的一天,就让每个人吃饱饭。就这样一个伟大又低调有底气的老头停留在了91岁
在听到袁龙平爷爷逝世的消息之后,心里空落落的,那样一个为我们着想和蔼可亲的老头与我们分别了,他是我们的英雄在袁隆平爷爷身上我学到了心怀大志、坚持不懈、低调、的精神他用朴素的双手给我们创造奇迹他保障着我们的餐桌,小时候我们常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我们珍惜粮食,现在袁隆平爷爷与世长存,我们更要珍惜吃的每一次饭,珍惜袁隆平爷爷的劳动果实。
感谢袁隆平爷爷留下人间的稻米满仓,感恩您的付出。
英雄人物作文袁隆平 第3篇
就在前天下午1:07分袁隆平爷爷去世了,这个名字几乎家家知晓,当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悲痛万分。
他是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造福了世界。
袁隆平爷爷生于1930年9月1日。1953年袁隆平爷爷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上个世纪60年代,袁隆平爷爷禁言。见到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事情。他便决定要造福人类,在他和他的团队经过一次次研究,终于研究出了一种新品种,叫做杂交水稻。袁隆平爷爷曾对记者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同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在袁隆平爷爷过90岁大寿的时候,他许下了一个愿望,就是早日能够实现一亩地种3000斤的`粮食。在这之后,袁隆平爷爷,他们又给国家带来了一个奇迹,就是每亩地种够了,一千多公斤的粮食。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想,一个梦想是:一个禾乘凉梦。另一个梦想是:杂交覆盖全球梦。袁隆平爷爷还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天。
袁隆平爷爷临终前躺在床上,他的家人都来到了他的身边,袁隆平爷爷有一个要求,就是让他的家人给他唱我的祖国。
当我坐在饭桌前,看着碗里的米饭总能想起袁隆平爷爷,向袁隆平爷爷致敬
英雄人物作文袁隆平 第4篇
想必大家都一定认识袁隆平爷爷吧,没错,他就是我们中国最了不起的爷爷,可是他因为在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去世了,袁隆平爷爷说过他有两个梦想,一个的梦想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想是杂交水稻覆盖梦。
还记得在1953年8月时,袁隆平大学毕业,在袁隆平种水稻时,他发现一个粮食可以增产1亿五千万呢,今后要1300斤的冲刺,在1970年时,原平的杂交水的.突破了,自此也有很多个国家都在给袁隆平爷爷发众多的奖状,1981年袁隆平爷爷获得了国家科学奖,在2004年时,袁隆平爷爷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还记得袁隆平爷爷在毕业时,他的母亲把她送进了长沙,袁隆平爷爷的母亲说:“孩子把你送在这里,可是要吃苦的呀。”把袁隆平送到长沙之后,他的母亲就被送到了安江,在这么多年里,袁隆平爷爷总想着,总会有时间去的,一定会有时间去的,可这一年一年就过去了,他的母亲有一天等不到他了。
在端午节时,袁隆平爷爷听到他的母亲去世之后,非常伤心,后悔,就写了一封信,他后悔在这些年来总忙于工作和实验,没有一次看过他的母亲,袁隆平爷爷又多想一下看望他的母亲,可他的母亲已经等不到了。袁隆平爷爷后悔就哭了,因为在每个人的父母去世时都会伤心。
这就是袁隆平爷爷,我很佩服他这种伟大,无私奉献的精神,袁隆平爷爷的精神,我们永远都值得学习!
英雄人物作文袁隆平 第5篇
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一粒米变成饭,来的不容易!”吃饭要吃干净,不能浪费粮食。也经常听爷爷奶奶说以前的人吃不饱饭、饿肚子的故事,就觉得有点太不可思议了。而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住在城市、远离农村,从不缺衣少食,更不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
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或许有人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而我想到的却是把双脚浸泡在稻田里,把功劳写在大地上,把稻香留给人们、解决一个国家14亿人吃饭问题的大功臣!他不是明星,而是我心中的巨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爷爷。
5月22日下午,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袁隆平爷爷逝世的噩耗。看到新闻的那一刻,竟忍不住鼻头一酸,眼圈瞬间变红。我感到非常难过,德高望重的院士袁隆平爷爷还是离开了我们。
袁隆平爷爷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他曾说过:“搞研究的人就不怕失败,怕失败的人就不要搞研究。”他一直秉持着自己的理念,本该颐养天年的袁爷爷却依然坚持在科研的第一线,不忘初心,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视频回顾着袁隆平爷爷的生平事迹,袁爷爷还说过:“我有两个梦,一个梦就是高产、更高产,就是‘禾下乘凉梦’,这是真正做到的.梦,在我们高产杂交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梦就是杂交稻走出国门,覆盖全球,让杂交稻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看完袁爷爷的事迹,我非常震撼,感触颇深。91岁高龄的袁爷爷还在努力地去实现梦想,而正直年少的我们还以何理由不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呢?
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纯朴高尚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数十亿中国人民心中的神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袁隆平爷爷我们会永远记得您,您是我们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忘怀的大英雄。
英雄人物作文袁隆平 第6篇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英雄人物作文袁隆平 第7篇
谁是我心中的英雄呢?我心中的英雄不是有名的歌手,也不是有名公司的创始人,他是一个伟大又无私奉献的人。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1960年,人们很缺食物,每年都有大批大批的人因饥饿而死去。于是,他在农校的试验田里种上了水稻。有一次,他偶然发现了杂交水稻,在春天播下了杂交水稻的种子。袁隆平的腿上、脚上都是泥,他却毫不在意。即使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他也不肯休息,他说:“为了全国人民能吃饱饭,再累也值!”
袁隆平和同事们种下了这些宝贵的种子,让杂交水稻大量生产,并成功解决了人民的饥荒的问题。
袁隆平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即使有了伟大的成就,也不四处宣传。而是谦虚地说:“这没什么,是我应该做的。”
九十年代,袁隆平领衔的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的`五个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刷新着世界纪录。袁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稻田,他的事迹告诉我们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对生活
“我见过最有品的男人,就是会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袁隆平”被记录在史记里的袁爷爷,抛开所有的滤镜光环,其实他还有不为人知,亲切又有趣的一面:喜爱打球,擅长游泳,爱好唱歌还会温和的对待小动物。大学毕业后在安江农校工作时,袁爷爷用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小提琴,他说那是他的梦想。
袁爷爷工作的地点几乎都是田间地头,时常忙的满身泥土,在育种阶段,工作忙的日夜不分,睡觉的时间都少的可怜,拉小提琴对他来说是一种奢望。
在安江农校的时候,白天他在田间忙活,是一个朴实的劳动者,夜晚他拉琴时就变成阳春白雪:广袤大地,繁星满天,稻田蛙声,琴声悠扬……
这个农业科学家在闲暇时也会听听柴可夫斯基,舒伯特……他也是一个亲切的邻家爷爷。
对金钱
在袁爷爷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个人名利最轻。耄耋之年仍然投身于稻田之间,他是为了金钱和名利吗?不,不是的。他身上穿着几十元的衬衫,过着最朴素的生活。袁爷爷说过“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最重要的,钱来路要正。第二,钱是要来用的,有钱不用就等于没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要用,不该用的不能用。”
我喜欢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淳朴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的偶像,一个真正能让我们吃饱饭的英雄——袁隆平。
你把双脚浸泡在稻田里,你把功劳书写在大地上,你把稻香留在了世界上!致敬,我心中的英雄!
英雄人物作文袁隆平 第8篇
《稻香绵长》
袁公千古,稻香绵长。
——题记
我和您似乎有一面之缘,在书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但是,上天却无情地把您给带走了。
中午,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一时间在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传播开来,我望着央视新闻文章的标题,心头一震,只见上面写着“巨星陨落!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我点进的页面那行字是那么醒目,也是那么的悲伤:“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
您是那么的伟大,解决了中国人民的饱食问题;您又那么的平凡,没有逃过死神的魔爪;您是那么的严肃,一丝不苟的做科学研究;您又是那么的慈祥,微笑着抚摸“杂交水稻”;您是那么的熟悉,我们中华儿女无人不晓;您又那么陌生,我们无法再次相见……
“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这是您在获得“共和国勋章”后的发言,我们看到了您的行动,您的努力,您的成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您为亿万中华儿女谋幸福,造小康。我们的饭碗渐渐丰满起来,那一粒粒饱满洁白的`大米,呈现在了千家万户的饭桌上,稻香绵长,飘向四面八方。
朋友圈,微博,抖音……刷屏了您的光辉事迹,您看到了吗?中华儿女在呼唤您,您听见了吗?我们敬爱的袁隆平爷爷,您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拯救了这个曾经饥饿的民族,养活了这个当时年幼的民族。我似乎看见您了,您手摇蒲扇,背靠秸秆,在茂盛的水稻下乘凉;我似乎看见您了,双手捧着那再次丰收的杂交水稻微笑着,我似乎看见您了,您闭合双眼,脸上露出了慈祥的微笑,您累了,我们的英雄该休息了,您看着我们吃完了午饭,之后去了一个需要您的世界,那里有人民需要您,也愿您可以在那里永远开心。
袁公千古,稻香绵长,您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您的光芒将会永远熠熠生辉,您的事迹将会流芳千古。我们敬爱的袁老,感谢您的出现,拯救了我们的民族,您放心,我们一定会乖乖的把饭吃光。
最后,以我读过的一首诗来寄托大家对您的崇敬和哀思:
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
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什么区别,
平时你总不大会时常想起他们,
你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
然而他们却又和日月星辰不同,
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
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
他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
你越会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
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稿,
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
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陨落的注脚。
英雄人物作文袁隆平 第9篇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
但袁隆平呢,已经“满足于”自己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而且,尽管自己尚有一些“积蓄”,但他却会穿15元一件的衬衫,100多块的鞋子,260元的手表……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不仅如此,已经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100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那么,无数相对于袁隆平老人年龄的“年轻人”,是否该以袁隆平老人为榜样,为着更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只考虑更“赚钱”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奋斗不息呢?
英雄人物作文袁隆平 第10篇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题记
当初,谁也不会想到,在庚子年1月23日那天,便是一场噩梦的开始。在人们高兴而激动的盼望中,一个美好的年份——庚子年来到了大地。可是,一切的温馨与美好却被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所打破,化为泡影。
疫情却偏偏发生在我的家长——湖北武汉。放眼窗外,武汉似乎被谁按下了暂停键,整个城市被一层悲伤而痛苦的阴影所笼罩。热闹的大街上空无一人,若大的商场寂静无声,人们无法正常作息与学习。“呼——呼”的寒风猛烈地拍打着玻璃,夹带着片片雪花。远处,大地像是被铺上了一层白棉被,昏昏欲睡,这个冬季也显得十分漫长……
我和爸爸妈妈在家,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每天吃同样的饭菜,每天在小小的天地里不停地徘徊。但我能做什么呢?此时,待在家里少出门,才是对祖国最大的帮助。
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医护人员每天加班加点的忙着,他们任防护服穿上后流淌的汗水,任护目镜带上后雾蒙蒙的白气,哪怕口罩把脸庞勒出了深深的痕迹,哪怕不能与心爱的亲人们团聚,甚至为此牺牲的生命,他们也毫不在乎,只为化作一道光,冲出疫情的迷雾,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已是八旬的钟南山院士,依旧奔波在抗疫前线;身负重症患者区的李兰娟院士,在防护服上写下“加油”二字,令人感动。
不止他们,还有许许多多伟大的医护人员,与病魔作斗争。随着疫情逐步控制刘,武大的樱花开了,春天也终于来到了!
粉嫩的花瓣在风中舞动。春天,就要推开武汉的大门了……
英雄?英雄是谁?英雄是他——记得那是一个明朗的早晨,我去同学家玩,在半路上,却发生了眼前的一幕:一位小女孩被一辆骑得飞快的摩托车碰到在地,小女孩的膝盖上擦破了一大块,小腿上擦破了皮,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而手上扎进几片玻璃渣。可是那个骑摩托的人,头也不回的匆匆离去了。
过路的人看见了都停下脚步,很快,一大群人围住了小女孩。小女孩豆大的泪珠掉在她雪白的连衣裙上。一群人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二话不说,抱起女孩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他给小女孩付清了所有的费用,才问小女孩她妈妈的电话,那个人告诉小女孩不要乱跑,一会她妈妈就来,便离去了。
有的人将这个事迹写在网络上,过了几天,网上、微博上都传遍了这件事,可是却没有他的照片,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没有。有的人评论到:他为了什么呀!救了人,付了钱,可人们却不知道他长什么样!这人真傻!
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他就是那开放的杜鹃花,默默无闻,却给人间带来无限生机!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不是心中不害怕,却有责任在肩头。明知前路有风险,越是艰难越向前。
庚子风寒,祸起冬春。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医护人员义无反顾的走向了最前方。截至2月11日,就有3019人被感染,6人殉职。这种奉献自我,极具正能量的行为被广泛报道。他们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哪里最危险,就到哪里去。大批大批的医护人员自愿上前线。有一个姑娘年纪不大,特别想去前线帮忙,却又怕家里人担心,偷偷买车票去武汉。到了之后,哭着对父母说:“对不起。”在前线,不管什么活,她都干。有人采访她要她说说,在医院都干些什么。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说:“在发热门诊,有时要进行150人次以上的穿刺,持续几个小时的操作……”谈到最想放弃的那一次,她说“我搬着沉重的氧气瓶,要从一楼爬楼梯,送上十九楼,我那时候是多么的想放弃,可是我知道。我停下一秒,就可能有一个生命因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离开。”有人夸赞道,“你们是勇士,在危难面前义无反顾。逆向而行”她却说,“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不上,谁上?”
简单纯朴的话,却道出了他们的担当,面对风险,他们没有高大上的豪言壮语,而只是平静的直视着你的眼睛:职责所在,理所应当。
一对夫妻在医院工作,怕感染给孩子,几个月都没有回家。一个节目组让他们再次相聚,可父母却站的离孩子远远的不敢靠近。孩子兴高采烈的说着重逢的欣喜。可母亲却总是不开口,孩子走后,母亲终于开口:“不是不想说话,只是我怕,再相处一会儿,我就想回家了……。”说罢,眼泪就簌簌而下。
看过一个视频,一个护士穿着厚重的仿佛透不过来气一般的防护服,认真地为人们解答“小姑娘,你不累吗?为什么从来没有看见过你脱下防护服?“身上的防护服是不能随便脱的,医院储备不够。全国上下屋子都很稀缺而且换防护服,耽误时间……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穿一整天的……”“那还怎么生活啊?”“我们都是来的时候就吃的很饱,很饱,支撑一天的体力工作……大概是一天两顿饭。想上厕所了,就垫上尿不湿……”大概是说到伤心处,触语生情,却又说“别再说了,我不想哭了,哭了,护目镜就花了……”心中刺痛,心疼至极,看着那一张张稚嫩又坚强的脸庞,我突然就红了眼眶。
他们砥砺前行,不畏风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防护墙,他们是大灾大难面前冲锋在前的人更是在乎关键时刻中流砥柱的人,他们身着白衣,扛起担当忠诚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们就是新时代最美的人!
昨天一条新闻在各大平台上传开了:袁隆平院士逝世了,全国人民哀悼。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句话感动到内心深处袁老几乎倾尽所有心血研发了杂交水稻,让全国人民不再饥饿,都得到了粮食。
反转又反转,终究巨星陨落,杂交水稻之父,那个让中国不再惧怕饥饿的袁隆平爷爷终究还是离开我们了,多希望这依旧是一条假新闻,多希望再辟谣一次。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大,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来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获得共和国勋章时曾说:“我不能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这样伟大的科学探求精神多么宝贵,虽已获得共和国勋章,但已高龄的袁老却说要继续努力。
我们也应该学习袁老的不放弃,努力的精神品质,在自己的学业上多下功夫,就像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时一样。禾下乘梦凉梦,丹心映青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神农氏返回了他的天国,留下人间稻米满仓,永远怀念您、永远感恩您,风吹稻花香两岸,国士无双,缅怀!
一日三餐,人之所需。当你手捧香喷喷的白米饭时,也许脑海中会浮现出李绅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如今我唯纪念这位“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
第一次听到袁隆平爷爷的名字是在我上中班的暑假。那一日,也许因为天气炎热,当妈妈做好饭菜时,我无缘无故发脾气不肯吃饭。妈妈劝着我多少吃点,一不耐烦,我挥手将饭碗打翻在桌上。瞬间,餐桌上,地上,一片狼藉,一粒粒雪白的米饭如星辰洒落在餐桌上。妈妈生气地让我把米饭一粒一粒捡回到碗里,餐桌上没有弄脏的全部吃完。起先,我不依,就闹腾,妈妈拿出戒尺,“啪啪啪”三下,打在我的小屁股上。“哇”地一声,我忍不住大哭起来。这是出生以来,妈妈第一次打我。等我抽泣完,我还是顺着妈妈的意将饭粒全部捡起,伴着泪水吃完了捡起的米饭。
睡前,妈妈捧着平板电脑,走到我床前。“萌萌,妈妈首先和你道歉。今天冲动打你了。但是妈妈希望接下来和你说的话,你要认真听哦。”只见妈妈打开平板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位爷爷的照片,“这位爷爷,他叫‘袁隆平’,他是我们国家的‘杂交水稻之父’!”
“他是水稻的爸爸么?”我抬起脑袋,满脸问号。
妈妈扑哧一笑,摸着我的脑袋接着讲:“袁爷爷非常的厉害。他仅仅用了世界7%的耕地,就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你还记得爷爷奶奶和你说过他们小时候吃不饱饭的事么?”
我重重地点点头。虽然那时的我内心并不明白为什么爷爷奶奶会没有饭吃。
“因为我们国家有了袁爷爷,我们才能今天吃饱,吃好……”妈妈一边抱着我,一边给我讲述起袁爷爷的故事。
听着袁爷爷的事迹。我不禁有点惭愧,“妈妈,我以后一定好好吃饭,珍惜每一粒粮食。”我笃定的和妈妈保证。说话算话,至今我真的有坚持在做:不挑食,不浪费,坚持光盘,珍惜粮食。外出旅行,不论点菜还是自助餐,吃多少点(拿)多少,坚决抵制浪费行为;在家用餐,每日都是光盘行动。
时间拉回5月22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中午11点我参加完四手联弹钢琴表演刚下台,就看到妈妈眼圈红红的,一问得知,袁爷爷去世了。顷刻间我难以接受,因为袁爷爷的伟大,让我以为他会永永远远地活着。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妈妈拍着我的背和我一起相拥落泪。突然,旁边的阿姨和我们说,这是假新闻。我一度喜极而泣,“真的吗?是真的吗?袁爷爷没事对吗!”我内心迫切地想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袁爷爷很健康,他没有离开我们!正当我们沉浸在斥责假新闻,袁爷爷没事的喜悦中还不足3小时,央视新闻报道:“袁隆平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我忍不住嚎啕大哭。
今天是送别袁爷爷的日子,我想:怀念您最好的方式,就是珍惜每一粒粮食。“饮水不忘挖井人,吃粮不忘袁隆平。”袁爷爷,您将永远在我们心中,永远!永远!向您致敬!
英雄人物作文袁隆平 第11篇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老先生,于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全国各地的群众都以自己的方式寄托着自己的哀思,这无疑是对这位91位老人一生奉献事业的最大肯定。
我第一次了解袁隆平是在高中的历史书上,犹记得照片上的袁隆平院士正在稻田中认真研究水稻。我当时觉得这一定是一位伟人,才能够被写入教科书;然而,真正去了解袁隆平院士、了解杂交水稻,却是在他逝世后,去网上搜集他一生的伟业,甚是惭愧。
回顾袁老一生,他的一生都在编织超级水稻梦,是什么的信念能支持他一生为水稻事业不懈努力呢?我想,一定是他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
袁隆平如果因循守旧、盲从权威,也许会成为一名很好的中专教师,但永远成不了伟大的科学家,更遑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于此,袁隆平先生有自己的见解:要是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不園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正是在这样的创新思维的指引下,才有了袁隆平一步一步培育出杂交水稻的成功。
袁隆平也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唯有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坚持实践出真知,才有可能跨进科学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