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作文事例 第1篇
舍青春给茫茫大漠,半个世纪的风沙吹染了白色的头发,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的苦旅。她的心归处是敦煌,她是时代的楷模,她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获奖者,她是令人赞扬的樊锦诗。
樊锦诗出生于1938年,浙江杭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是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
无论是从她的敦煌的一生来看,还是从她自诩为敦煌的女儿,我们都敬佩这样一种择一物终一生的精神,我们也都坚信在她的努力下,敦煌能变得越来越好。当然,事实也是如此。
1963年7月,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择,她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来到莫高窟中研究。这是她的初心在40余年中从未改变。在漫天的黄色沙漠中,狂风肆虐的咆哮着,天像是塌下来的样子,令人心头一颤。我们无法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否取得成功?但不久的将来,樊锦诗用她的赤子之心告诉了我们答案。她最早提出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首次利用媒体及智能技术将莫高窟展现到人们面前,同时在充分的研究调查基础之上,提出了数字敦煌,治沙工程等13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关于敦煌的一切,她总是亲力亲为,从不放松。
如今,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了。在她的奋斗上,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给观众提供了了解敦煌文化艺术的全新视角。
2019年樊锦诗已经是81周岁的迟暮老人了,在记者面前她常常回到:_别说我了,还是说说敦煌,说说莫高窟吧。_她还有这样的愿望:_余生只要有力气,我会终老在敦煌里。_这是敬业精神,是她对敦煌的热爱,是我们所有人该学习的模样。
红尘的纷扰太多,于清平中寻一颗初心,方得始终。
樊锦诗作文事例 第2篇
1983年的一个夏天,一个瘦弱的年轻女孩在北京火车站背着大大的背包,戴着帽子,怀着理想,准备出发———奔向敦煌。
这个年轻瘦弱的女孩是谁?她,就是年轻的樊锦诗!
樊锦诗是谁?她就是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获得者,她就是今年国家特别拿出2000万奖励的人,她就是被称为“敦煌的女儿”,甘愿来守护敦煌的人。
她曾经说过,如果让我在死去时留下一句话,我会说:“我只是为敦煌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是的,她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成功的保护了敦煌。记得曾经有一次,某个大牌旅游公司想在莫高窟不开放的时候,让游客进入,而她硬是顶着层层压力把这个情况给制止了,她说“如果因为对莫高窟保护不当,而使它被破坏了,那我就是民族的罪人。”她用自己的铮铮誓言践行着自己的行动。从年轻的.小姑娘直到现在的白发苍苍,她一直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保护敦煌的行动之中。对的,正因为她的执着和坚守,才令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樊锦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英雄的事迹也值得我们铭记,我们一定以她为榜样,刻苦学习,执着坚守,长大后也为国家的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樊锦诗作文事例 第3篇
在敦煌的文化宝库中,有一位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杰出人物——樊锦诗,她如同一位孤独而坚毅的面壁者,用一生的坚守和奉献,为敦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樊锦诗的一生,与敦煌紧密相连。从她踏入敦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将自己的命运与这片古老的土地融为一体。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她,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条件艰苦的敦煌莫高窟。那时的敦煌,风沙弥漫,生活条件极为简陋,然而,樊锦诗却没有丝毫的退缩,她被莫高窟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所深深吸引,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守护这片人类文明的瑰宝2
在敦煌的岁月里,樊锦诗始终坚守在保护工作的`第一线。她深入洞窟,仔细研究壁画和彩塑的病害情况,探索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她和同事们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等重要研究成果,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她对待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都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爱。
面对日益严峻的保护形势,樊锦诗深知传统的保护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需求。于是,她大胆创新,积极推动“数字敦煌”项目的建设。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莫高窟的珍贵文物进行永久保存和展示,让更多的人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欣赏到敦煌的绝美艺术。这一创举,不仅为敦煌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樊锦诗的奉献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她对文物保护的专业工作上,还体现在她对敦煌文化传承的不懈努力中。她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举办展览、讲座,出版相关书籍,向世人宣传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热爱敦煌,从而加入到保护敦煌文化的行列中来。
樊锦诗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坚守与奉献。她放弃了个人的利益和幸福,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敦煌文化的保护事业中。她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坚守初心,不畏艰难,勇于担当。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像樊锦诗这样的人,他们能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让我们以樊锦诗为榜样,像她一样守护我们的文化瑰宝,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樊锦诗作文事例 第4篇
中华民族英雄辈出,家国情怀传承千秋万代。你,樊锦诗,是我心中的明星。或许是为了年少时的一腔热忱,或许是为了敦煌文化长存,又或许是为了家国情,您,目光所及是敦煌,悄然间,与它结下半生的缘。
您并非土生土长的西北人,而是从小在江南水乡待惯了的女子。1962年,您和另外3名大学同学一起,来到甘肃敦煌实习。那个时候,敦煌的条件差极了。白天气候炎热干燥,夜里十分寒冷。那里黄沙漫天,与世隔绝,喝的水是又苦又咸的盐碱水。
您的'身体状况不容许您燃烧自己的生命来为敦煌作贡献。实习期没满,因为生病您不得不提前返校。最令我吃惊的是,毕业分配工作时,当得知自己被分配到敦煌这片贫瘠的大漠,您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志愿。”您全然不顾自身,又一次回到了敦煌。坚定信念,坚守初心……我已找不到什么词来描绘您大无畏的家国情怀。
面对恶劣的环境与艰苦的生活条件,您坚持下来了,忘记江南的多娇,忘记城市的繁华,忘记大房子的舒适。“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这是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当南方的鸟儿掠过西北的高空,您是否曾期盼它们带去你的思念?当如盘的满月亲吻您的脸颊,您是否透过它,看到家中其乐融融的景象便心满意足?您扎根敦煌的信念,如荒郊的藤蔓,生机勃勃,尽情舒展。我想,于家,于亲人,您并非不思念,只是先国家之利而后个人情思罢了。
我心中的英雄——樊锦诗,您的人格魅力如同您的名字一般,充满诗情画意,令人敬之、爱之、尊之、护之。您点燃了我信念的火。既然身为中华民族新青年,自当弘扬中华民族英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