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感悟作文400字初中 第1篇
5月1日是劳动节,我想既然是劳动节,那我就劳动劳动,过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节吧。
我想,爸爸妈妈每天那么多事情做,要不我来做早餐?做什么好呢?咦,今天早餐就吃牛奶炖蛋,我对自己还是信心满满的!因为之前妈妈教过我,我也曾经自己独立做过。
想到就做!我先准备材料:鸡蛋两个,牛奶一瓶250ml,一个大碗,两个小碗,冰糖适量,筛子一把,筷子一只,还有保鲜膜。
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动手做了。首先把两个鸡蛋打在大碗里,用筷子搅匀,然后把牛奶倒入大碗中,用筷子搅匀,接着用筛子把大碗中的鸡蛋和牛奶过两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成品更细滑。之后将鸡蛋和牛奶的混合液体分装在两个小碗里,贴上保鲜膜,用牙签在保鲜膜上戳几个小洞。最后把小碗放进盛放适量水的锅里,用电磁炉火锅档蒸十分钟。等待的间隙,我在祈祷一定要成功,让爸爸妈妈吃到我亲手做的美味早餐。时间过得真快,可以把它们拿出来了,我掀开保鲜膜,在滑溜溜的牛奶炖蛋上面撒上坚果。那一刻,我真是太高兴,太激动啦!看看这美味的牛奶炖蛋,我真想马上吃一口。
这次做早餐使我收获了成就感,更让我知道了做父母的辛苦。
劳动感悟作文400字初中 第2篇
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芽苗菜也称豆芽,是各种谷类、豆类的种子培育出可以食用的“芽菜”。它含有丰富的维C、核黄素、膳食纤维等,具有消除疲劳,增加体内抗病毒、抗癌肿的能力。接着,我们还进行了芽苗菜的种植操作。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最激动人心的小农夫体验活动终于开始了。我们分好小组,每组领完农具、蔬菜苗后,纷纷到自家小菜园忙碌起来。大哥哥边讲解边作示范:栽菜要按除草、松土、栽种、浇水的步骤进行,而且蔬菜的间距是20厘米,毎行栽种5棵……我和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除掉杂草,接着我便抢先抡起锄头,有模有样地翻地松土。累了,便把锄头交给其他伙伴接着干。不一会儿,地翻好了。可看起来,高低不平的,旁边凸起,中间陷进去一个大坑。左瞧右看,咋都像个“大萝卜坑”咧!在大哥哥的耐心指导下,我们又用锄头将地慢慢推平。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一块平整的`菜地展现在眼前。接下来,我们用铲子挖一个小坑,小心翼翼地将西瓜苗、辣椒苗、生菜苗分别栽种在里面,然后用手轻轻将土铺平,最后浇上水,就大功告成了!看着分布均匀、排列整齐的小菜苗,在微风中频频点头,似乎在向我们招手致谢,“小农夫们,你们辛苦了!”大伙儿虽是满身泥土,却也开心不已。
灿烂的阳光洒在每株小菜苗上,劳动的快乐在我们心中荡漾。这次体验活动,让我丰富了劳动知识,锻炼了劳动技能,当了一回名副其实的城市小农夫。
劳动感悟作文400字初中 第3篇
一提到劳动,人们常常会想到“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可见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是大家都同意的。
我的外公外婆身处在老家,既然是乡村,那么外公外婆家的主要收益就是他们种的蔬菜了,但是种蔬菜可没有那么简单。下面就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每当早上五六点的时候,我的外公都会准时起床。这时候的公鸡还没打鸣,天空中隐隐约约还看得到弯弯的月亮挂在天空,上午,外公沿着弯弯的小路,来到了田间。外公先是是来播种,他先拿起铲子把泥土翻松了,再用锄头划出一道道的坑,然后把菜籽轻轻地放进坑里,浇上水。下午,外公是来给菜秧除虫的,身上背着喷雾器,左手捏住把手不停地拉上拉下,右手握着喷头,不停地往四处喷洒,把菜秧上的虫子消灭掉。在过几个月外公外婆她们就可以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了,而外婆就要做好做余下的`收尾清扫工作,只见外婆弯着身子,抡起锄头轻轻地除掉一棵棵田里的杂草,稍稍移动脚步,又除去下一棵杂草。此时星光月亮已经慢慢升起,太阳公公已经地落下了,月光照亮了整个乡村。蓝天白云已经变成了黑夜笼罩,萤火虫散发着微弱的荧光,乡村夜晚是漆黑而安静的,没有霓虹灯的闪烁,没有汽车的喧嚣,泡上一杯茶,卸下满身的纷扰,抬头仰望璀璨的夜空,星星闪烁。但美丽的夜景背后有谁知道这乡村的农民是多么辛苦劳动啊!
但辛苦劳动总是有回报的,外公外婆他们经过的辛勤劳动,已经从小茅房变成了乡村别野,每次我们从回到外公外婆家,迎接我们的总是一片欣欣向荣繁忙景象,天黑了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欢声笑语的吃着饭,聊着天,就连外公外婆家养的两只小狗狗也被吸引过来,躺在我们桌下听我们说话。外公外婆通过辛勤劳动改变了生活,说明了劳动是可以创造美好生活的!
“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总是回响在我的耳边,只要我们辛勤劳动,就一定有收获,我们收获的东西就是走向美好的生活的道路。让我们一起劳动起来吧!美好生活,劳动创造!
劳动感悟作文400字初中 第4篇
今天我妈答应让我造个煤炉。
我以为造煤炉容易,其实造煤炉很难。我妈先给我讲了原煤灶的要点:“你是原煤灶的时候,先把锯末、废纸等易燃的火种放入灶内,然后点燃火种,再把煤块轻轻捡起来放入灶内。”说完,我妈就去买菜了,留下我一个人学习。
我按照妈妈的指示,把锯末和废纸放进炉子里,用火柴点燃。但是,因为胳膊短,不是伤手就是火柴灭了。难过的时候突然看到酒。我不禁眼前一亮,拍着大腿。我想起了一个好消息。我用火钳把里面的废纸夹出来,倒了点烧酒,放进炉子里,点了两根火柴,一起扔了进去。“呼”的一声,燃烧起来!我太高兴了,赶紧加纸加煤,很忙!炉子烧红后,我在里面放了一块煤,等着它烧起来。我站在一边想:“所以这很简单!”不禁得意起来。谁知道,“骄者必败”,就在我得意的时候,我看到一股烟从炉里冒出来,煤一下子就碎了。耶!这是怎么回事?我只好哭丧着脸把碎煤夹了出来,然后用钳子夹了一块干煤,踮起脚,用双手捏了捏钳子的手柄,小心翼翼地把煤放进去,才放下那块大石头。
过了一会儿,下面的煤红了,我又放了一个进去。过了一会儿,两块煤都着了火。我高兴的`大叫:“成功了!”
这时,妈妈回来了。我正要告诉她成功的消息,她却看着我笑了。我莫名其妙的走到镜子前看了看,啊!我已经变成一个大脸了。我也忍不住笑了。
劳动感悟作文400字初中 第5篇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李宁司长指出: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这就是缺乏创新,缺乏动手。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我们要进一步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入到素质教育,特别是引入到劳技教育中来。李司长的话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态度和培养学生学会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上,还应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劳动教育在培养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认为:
一、创设情境,营造愉悦的氛围。
心理学家指出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一般是无法有序渐进、不断深化的。只有在轻松、自然、安静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所以劳动课堂上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创设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如教《养金鱼》一课,针对城区学生的家庭条件较优越这一特点,我在上课前组织学生把金鱼缸带进课堂。在一开课我就把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观察金鱼,说说金鱼的外形特点以及金鱼在水中的姿态,从而激发学生饲养金鱼的兴趣,探究饲养金鱼的食谱调配。教师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他们在寻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创造潜能。
二、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人们的头脑中有很多奇妙的想法,当年螃蟹横行祸及农田,于是勇敢的人突发奇想要吃一吃螃蟹。200多年前,世界上还没有飞机,然而人们已想入非非,要是自己有鸟的翅膀,那有多好!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就是这样谱写着创造愿望的生动乐章。在小朋友的头脑中离奇想法更多。因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突发奇想和怪问题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保护他们创造的火花。如教学《洗手帕》一课时,我指导学生不要把洗衣粉和服皂混用,因为洗衣粉是酸性,肥皂是碱性,二者混用酸碱中和,达不到去除污垢的目的,影响洗衣效果,一名学生在回家进行洗手帕的练习时,发现用洗衣粉浸泡过的手帕还是难洗掉污点,便尝试用了少许肥皂洗手帕,洗得很干净。第二天,他就把这个作法告诉我,我适时地表扬了他的这种创新精神,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得知:打破常规消除定势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引导不断质疑,掌握创造方法
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如第八册《生活与劳动》教材中《缝制坐垫》一课,老师先传授知识技能及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坐凳子的样子,裁布做垫子。等学生做好了,让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把刚才做垫子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想法。纷纷加以述说,有的说:我发现坐垫除了用棉花做,还可用其他原料如碎布、麻料等。有的说:我发现我做的垫子人一坐上去就动,我想只要我们在四个角落各钉上布带扎牢或四周再镶上一块长布条,缝上橡皮筋扣住凳子就掉不下来了。还有的说:除了做成正方形、长方形的垫子,我们还可以把垫子裁成各种形状的如爱心形、花边形。于是我布置学生回家把课堂上所做的垫子加以改进,再亲手做一个更好的坐垫给长辈,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初步掌握了缝制技巧,激发了创新灵感,还培养了学生们孝敬长辈的美德及在劳动中的创新精神,也进一步深化了劳动技能的传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帮助学生合作集智,鼓励发明。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辩论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上互相补充,在方法上互相借鉴。如我教《缝制手套》一课时,在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完布手套后,学生掌握了制作布手套的一般步骤,我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创新制作。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交流后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他们根据青蛙、乌龟、鸭子等动物脚上的蹼,联系自己游泳过程中如何排开水的阻力,使自己游得快一点,发明制作了游泳手套,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借鉴、合作发明的结果。学生通过再创造,体会到任何科学创造都要经过不断创新,同时也掌握了创造技法,提高了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