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潞河中学的作文 第1篇
光阴流逝,一晃十八年过去。到了1893年,一个名叫谢卫楼的传教士,开始主持潞河书院的教务与学生工作。然他的手下,仅有7名教师。他们所在的校园,亦只有一座简朴已极的教学楼而已。就在这座教学楼内,几乎见不到什么近代化的设施。哪怕安装steam(热水汀),于潞河书院都成了一件天大的事。然条件差些、学生少些,都还不是谢卫楼们所遇到的最大问题。通州地区民众对于教会的天然敌视态度,才令潞河书院的师生们感到至为恐慌。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潞河书院也成为重灾区(人员被杀、校舍被焚)。而在此前一年,潞河书院培养的学生孔祥熙与费起鹤等人,已经离校赴美。
参观潞河中学的作文 第2篇
初创中的“潞河男塾”,可谓简陋至极。那时节全校的学生,不过三人而已。而这三名学生,也都出自贫寒之家。他们只是听到消息,说学校“每天放学,都会有一碗白米饭”,才被家人送来上学的。学堂管饭,起码省了贫苦人家的一顿嚼谷,不论如何都是极好的。至于官宦子弟、富贵人家,是决然不会送孩子来此读书的。在科举仕途之路盛行的年代,不参加科举考试,便是自甘堕落。这种读书只为求官的社会风气,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才算完结。当然,也不是谁都有能力去吃那碗“白米饭”的。进入潞河书院(男塾更名)之前,贫苦孩子还要先去上文化班,在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之后,潞河书院的大门才会敞开。而文化班的午餐,也是免费的,只是伙食差了些,仅棒子面的窝窝头而已。然聊胜于无吧。有此经历者,如教育家费起鹤,于潞河书院结业后,再由校方资助,与孔祥熙一道赴美留学。其时,为西历1899年。
参观潞河中学的作文 第3篇
当我徜徉于潞河中学的校园之中,且看到眼前这些美轮美奂的教会学校建筑之时,说实在话,我并不会加以详实的介绍。于我眼中的潞河中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老师与学生组成。没有他们参与其中,便无所谓潞河中学。一个没有阅历的男人(或女人)来访,是不足以拿出最香醇之美酒作款待的。一所没有往事的校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想听故事,就请你来潞河中学吧。
(感谢国家级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刘国庆老师推荐,此文曾在《潞河中学》校刊上全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