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作文300字(精选4篇)

时间:2025-01-20 16:18:32 作者:admin

黛玉葬花作文300字 第1篇

哎!说来也真惭愧,都初三了,四大名著只读了其中的一部《水浒传》,一部充满战争、血腥的小说,但还是蛮容易理解的。人人都说《红楼梦》是四部名著中最难理解的,我觉得一本书只要用心去读,花时间去读,怎么会不理解呢?我一定要试试。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人们常用一些“体弱多病”、“瘦骨如柴”、“病怏怏”的这类词来形容她,也确实如此。我也觉得这个人像一根枯草,被风吹一下就会倒。但当我看了《黛玉葬花》,我觉得自己错了。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只是一个脆弱无力的美女,只读了《红楼梦》的冰山一角,我却感受到她是一个诗化了的奇女,她的《葬花词》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我越来越被她吸引。她作的每一句词,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她真实的内心情感。即使是一草一水,一山一石这些平凡的景物,她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自己的命运联想在一起,感人肺腑。

感觉她就是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莲。尤其是从她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感觉她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其中一员,是与陶渊明志同道合的一类人。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十分向往、追求的人。特别是那句“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总感觉她又像刘禹锡一样有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这种高雅情操。据说她住的地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但我觉得这与她的性格也是十分相符的。

此时,我感觉她与诗是一体的,是诗展示了她的迷人光辉,是诗抒发了她的悲伤,是诗发泄了她的愤懑,是诗使她表现出了超凡脱俗。

林黛玉悲惨的身世让我感动,娇美的姿容让我羡慕,多病的身体让我怜惜,横溢的才华令我折服,我陶醉于从她身上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可惜天妒红颜。

黛玉葬花作文300字 第2篇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天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段葬花吟,亦是一曲离人之殇,愁断了千古女子的悲伤泪。看过了多少诗词歌赋,最让我揪心回味的还要数《红楼梦》中的《葬花词》。据《红楼梦》书中所说,《葬花词》是黛玉因晴雯不开门,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秋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哭了几声,便顺口念了几句的一时感慨。《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红绡香断了她的梦,谁为她卷起那闺帘?这样的女子像是已看穿了般的凄婉,为谁情钟,为谁暗洒相思泪,离开了父母,失去了亲人之痛,在深宅高院中的无奈,或许在此刻就已经注定她的凄凉结局,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知有谁知呢?

花落,葬了伊人泪。没有了那份清高的孤傲,她躲开众人,手把花锄出绣帘而去,你道是她尖酸刻薄,却不知她有多少泪珠儿在漆黑的夜晚落寞的流下,她的悲哀同这些落花一般,质本洁来却要深陷污淖渠沟,这样的女子如何能忍受,她宁愿拾一抔净土掩风流。即使没有人来明白她,她也依旧那样傲然于世,并非一味哀伤凄恻,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抒发,可惜命运却让她无从逃离,即便满腹才华,即便是世外仙姝,即便是有众人的疼爱,她到底魂归太虚,时代的风刀霜剑让她避无可避,连同她的爱情也无可避免的幻灭在肮脏的尘世。

其实,每天在劳作之余,看一回《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有时总会忘情猜测:假如林黛玉不死,那两位娇生惯养的情痴是不是能经受生活的磨砺?永远都会有人在看完葬花后发出同情的感慨,却没有多少人会想去为她拂去眼角的泪,别说她是个不存在于世的女子,但她却真真的让你为她哭泣,让你为她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而折服。

黛玉葬花作文300字 第3篇

关键词:王立平 美学韵味 《葬花吟》

一、王立平创作风格与审美情趣

作为我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以及鲜明的民族个性完成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创作,其音乐作品之中不仅仅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内涵,还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符合不同时代人们的基本艺术审美。在其创作生涯中,对于《红楼梦》中歌曲的创作无疑是他创作历史上的巅峰,无论是《枉凝眉》还是《葬花吟》,都成为了与87版《红楼梦》一样经典的作品。探究其基本的创作风格,我们可以了解到其根据文学小说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曲目都有着较为深沉的音乐风格,其中,不同角色的特点鲜明,主题旋律较为优美动听,使我国典型的传统文化、民族风格能够在歌曲中被充分的展示出来。从现在来看,王立平所创作的曲目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于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作,满足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于歌曲的不同需求。总结来说,就是其曲目根据自我感悟而创作,带有一定的个人审美风格以及情趣特点,能够在节奏的律动中引起共鸣,其凄婉与优美共存的审美特点也准确而又鲜明的提升了曲目的辨识程度。

对于王立平来说,对于《红楼梦》一系列曲目的创作就是将民族性的审美基调奠定于委婉的主旋律之中,音乐中个人风格所拥有的创造力与感染力提升了音乐的情趣性,保证了音乐风格能够引发聆听者对于《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共鸣,使音乐形象结合了影视剧形象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如今不朽的影视作品之一,在王立平音乐创作史上也有着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与深刻意义。

二、《葬花吟》的美学意蕴分析

《葬花吟》原是在《红楼梦》原著中黛玉感慨的诗句,在诗词中黛玉对于自身的命运以及身世遭遇进行了感叹,是原著中代表性诗词之一。在《葬花吟》曲目之中,王立平选取了较为代表性的二十句来进行情感以及内容的表达,历时将近两年的时间进行了创造。在这首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韵味完全符合王立平的个人审美风格。从整体旋律上看,《葬花吟》还是以委婉而又较为悠长的旋律作为主旋律,以领唱、合唱、多部重唱等音乐形态来进行美学意境制造的,保证在《葬花吟》的部分以吟唱的方式增加神秘性以及艺术性,以朦胧而又寂寥的特色丰富曲目的基本美学韵味,保证不同的运腔方式为这首曲子带来不同的艺术体验。在《葬花吟》中,王立平将其分为了三个具体的部分,首先用女生齐唱来提升旋律委婉凄凉的效果,保证在如泣如诉的音乐中增加黛玉对于自身身世的悲痛之感,使聆听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传统审美下的美学韵味,被歌曲所具有的惆怅旋律真正吸引。而后在第二段、第三段之中,王立平利用了独唱以及男女生齐唱的方式增加歌曲的情绪变化,保证从不同的音域之间寻找其旋律的特点,以传统性的音乐艺术构造来完成基本的情感装饰,使红楼梦这一小说中黛玉心中深藏的疑难与不平都展现出来,使黛玉楚楚动人的形象能够根据音乐而完成基本的设定,以此保证基础性的美学韵味在不同的音乐旋律之中被体现出来,全曲悲剧式的部分能够激发聆听者的强烈情感共鸣。

从美学意蕴的角度分析,王立平在进行《葬花吟》这一曲目的创作中,就根据黛玉所具有的艺术形象特点完成了对于曲目基础性的美学设定,保证无论是曲目中情感的展示还是人物的突出都能够符合古典文化的基础审美以及自我创作的鲜明艺术风格性。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创作更加是对《红楼梦》影视剧神韵的展现,以落花为线索的艺术特点保证了黛玉的内心能够在歌曲中展现出来,原著中人物情绪的多变性能够在寥寥几笔的歌曲艺术创作风格中被刻画出来。在《葬花吟》的歌唱之中,歌唱者也注重对曲目本身所具有的美学意蕴的突出,以合理的情感把握体现出黛玉的心情和对于现实的悲哀,这样的艺术效果,真正做到了在结合艺术背景进行美学韵味传递,保证了声情并茂的演唱方式能够融合曲目中的风格特点以及美学特点完成旋律推进。

三、结语

对于《红楼梦》来说,《葬花吟》是黛玉自身性格特点完美展现的经典诗句,而对于王立平来说,《葬花吟》是其对于自身艺术创作风格与自身审美特点的体现,在这样重要的意义之下,其曲目中的悲伤旋律以及塑造的凄美的人物性格都为这首曲子增加了一定的艺术色彩,保证其美学韵味能够在词曲融合之间展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孟凡玉. 《红楼梦》中的乐人群体及其社会状况分析――兼论《红楼梦》音乐资料的研究价值[J]. 红楼梦学刊,2009,(03).

黛玉葬花作文300字 第4篇

黛玉葬花情节:那天正是芒种节。前一天宝玉和薛蟠他们去喝酒,晚上才回来,宝钗去怡红院造访。黛玉晚上也过去了,叫门,但是当时晴雯和碧痕吵嘴了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叫门,就说是宝玉吩咐的不管是谁来都不许开门。黛玉这时偏偏听到了宝钗和宝玉说话的声音,并且看到他们开门出来,她躲起来伤心,第二天宝玉去潇湘馆她也没好气。她出门去找姐妹们。然后就去花冢葬花了,就有了葬花吟。

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残花飘逝,落红无踪,本是人间常态。

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桃花树下,葬下花魂。已是消逝的花,在她心中仍就珍贵。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她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一生。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逝了,无人怜爱,而她自己终究也不过如这一场落花,就那样死去。

《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用他美妙的乐谱为世人重新演绎了《红楼梦》,被誉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他谱写的《葬花词》及红楼十二曲,旋律优美动听,凄婉深沉。音乐有着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与震憾力。但愿,通过他的音乐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真正体会《葬花词》的黄钟大吕之声。

每天在劳作之余,读一点《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