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感悟100字作文(精选3篇)

时间:2025-01-06 15:05:38 作者:admin

红山文化感悟100字作文 第1篇

[关键词]中国东北;西辽河地区;龙;起源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龙”的起源及发展,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觀。在中国文化史及文明史上,当然也具有特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有龙就有中国人;同样,哪里有中国人,哪里也就有了龙——这一起源于早期巫术觀念的灵物,在中国文化中一脉相传,几近万年,最终取得与“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和“皇权崇拜”并驾齐驱的历史地位,直到今天还发挥着强大的向心与凝聚作用,这一文化现象,亘古仅见,举世无双。

目前,在中国南北各地的考古学文化中,都发现了诸多龙迹:较早阶段的有河南濮阳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用蚌壳摆塑的龙;安徽含山距今5000年的凌家滩墓地出土有玉龙;湖北黄梅县距今5000年的遗址中也发现有用河卵石摆塑的龙;属于良渚文化的瑶山墓地还出土了龙首形玉镯。到距今4500年左右,陕西北首岭遗址中出土有彩陶类龙纹;山西陶寺龙山文化墓地出土有在陶盆内底彩绘的盘龙纹等。这些龙迹,主要分布在中原及江南地区,而西辽河地区发现的龙迹,无论是数量、造型还是分布范围,都明显地表现出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差异性。

随着中国考古学中早期的龙迹越来越多,相继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一是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但在起源阶段,它的主根、直根究竟为何物?--是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客觀条件及物质基础,那么,龙起源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是什么?三是原始龙从起源、发展到最终定型,它的演进轨迹如何探讨?四是龙在起源的早期阶段,其发展究竟是单一系统、两个系统抑或是更多系统等等。这些问题,在黄河与长江流域的考古资料中是很难找到答案的,而在西辽河地区,我们或许能够凭借着丰富的考古资料,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

二、西辽河地区“龙”起源的几个特点

首先,我们要对所讨论问题的范畴大体做一个时空界定:在时间上,以距今8200年-5000年为限,在这一时段内,西辽河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兴隆洼文化(距今8200年-7400年)、赵宝沟文化(距今7200年-6400年)、红山文化(距今6600年-5000年)。这些文化,横向有交错分布;纵向有传承关系,因而学术界称之为“红山诸文化”或“红山系列文化”。这些文化,加上其后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920年),也被中国考古界视为中国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可资借鉴的一把时间标尺。”

在空间上,西辽河地区涵盖辽宁朝阳、阜新地区及内蒙古赤峰地区,这一区域处于东北文化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是东北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

西辽河地区,龙的起源及发展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年代最早

阜新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块浮雕着一段蜷曲龙身的陶片;其聚落广场中心部位出土有一条长达米的用自然石堆塑的“龙”,因其年代很早,体型硕大,故而被学术界称为“中华第一龙”;敖汉兴隆沟兴隆洼文化聚落灰坑中,出土了两条用真实野猪头骨为龙首,身躯用陶片、残石器及自然石摆放而成的一作“S”形,一作“C”形的“猪首龙”。发掘者认为:“这是中国目前所能确认的最早的猪首龙形态”;赤峰翁牛特旗大新井遗址,其年代与兴隆洼文化大体相当的素面陶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件双猪首联体石雕。据觀摩者介绍,这件石雕,其猪首的造型风格与其后本地区的红山文化玉猪龙如出一辙。

兴隆洼文化的考古资料表明,仅以距今8000年为限,西辽河地区的龙迹,不但数量多、类型多,其年代也要比中原与江南地区早一两千年,有的甚至早到3000年以上。

(二)分布集中

中原及江南地区的龙迹,其分布较为零散,每类龙迹,在其相应的考古学文化中也多为孤例。而在西辽河地区,诸多的龙迹,却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集中分布,至红山文化繁荣期,几乎所有重要的遗存都有龙迹的发现。这一方面,反映了本地区先民们的早期信仰与原始意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辽河地区当时崇龙习俗的普遍与滥觞。

(三)造型丰富

仅上述兴隆洼遗址中,就发现了多种龙的造型。至赵宝沟文化时期,龙有了更加清晰、完整的形象。小山遗址F2中出土了一件陶尊,刻划的猪首龙、鹿首龙及神鸟纹饰绕器腹一周(见下图),其想象之丰富,造型之精美,令人叹为觀止(这应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龙凤呈祥”图案。关于龙凤起源问题,郭大顺先生曾有精当的论述,可见《文化学刊92006年1期。还有学者认为,陶尊图案中还有一对水牛角,整个纹饰应为“四灵神”,对此,本文不作讨论)。红山文化时期,是西辽河地区龙崇拜的发展高峰期,表现在玉器上,大量出现形态各异的“C”形玉雕龙、“块”形玉猪龙,此外还有双龙首玉璜、双猪首三孔玉器等。在红山文化古玉群中,还有两类玉器也应属于猪龙的另类表现形态,一类为兽面玉牌;一类为兽首丫形玉器。据田广林先生考证:所谓兽面玉牌,其实就是块形玉猪龙猪首的正视展开图。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兽面丫形器柱状体上的弦纹,表现的其实是块形玉猪龙或“C”形玉雕龙的蛇身压缩形态,一如现在的蛇形管,压缩起来是柱状,伸开来便作蛇形(见下图)。除玉器外,红山文化中还有彩陶上习见的各类龙鳞纹。概略统计,西辽河地区5000年前的各类龙的造型,大体有4类15种之多,这在中国南北各地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中是绝无仅有的。

(四)形成系统

龙的原始形象,从兴隆洼文化发端,中经赵宝沟文化升华,至红山文化定型,其间经历了3000余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崇龙文化系统,其后经过商文化的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中国文化与中国文明的核心内涵,这也是西辽河地区崇龙传统区别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如果认真觀察,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西辽河地区整个崇龙发展系统中,兴隆洼文化崇龙本身就有一个明晰的“起源发展一成型”的演进轨迹,这一点,我们在下节将详加讨论。

上述资料或可表明,西辽河地区是中国龙的起源地、发祥地。

三、“龙”起源的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及文化背景

西辽河地区崇龙源于崇尚野猪,这与西辽河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结构直接相关。

环境考古研究表明,在距今8000年-6000年间,西辽河地区的气候温暖潮湿,其植被为大面积的山地森林及森林草原地带;在距今5000年前,该地区的气候环境出现了由暖湿向温干的转变,这一带出现了夏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和森林草原景觀。西辽河地区优异的生态环境,加之河湖、丘陵密布的地理特点,为各种动物的生息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尤以野猪和鹿最为繁盛。

西辽河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了本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经济结构为采集一狩猎渔捞的复合型经济形态。至兴隆洼文化中期,本地区出现了农业,从而在经济结构中又增添了农耕,其经济构成为采集、渔猎业为主,农业为辅;到了红山文化时期,农业虽然高度发达,但仍呈现出渔猎业与农业并重的经济形态。由此可见,在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3000多年的总体发展过程中,渔猎业在其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据着突出的重要地位。

红山文化感悟100字作文 第2篇

我们一起来龙文化看看玉猪龙属于什么文化?“玉猪龙”又称“玉兽形”,学术界为取名曾有争论,有人认为是猪,有人认为是龙,在没有结论的情况下才定名为玉兽形,“玉猪龙”是俗称,还有叫猪母龙的,叫龙胎的,不一而足。

玉猪龙

我国古代对发现于红山等地的一种玉器的称呼,又名玉兽玦。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但由于外形特殊,考古界对于该玉器定义为猪还是龙争议颇多,还有人认为这是熊。其用途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宗教礼器。

大量红山玉器的造型反映出很多很多动物如蝉,鸟。鸭嘴兽,鱼,龟,及四肢动物均和玉猪龙共同出现,如此表达出玉猪龙是各种动物的最早期胚胎,包括人类,即人和动物最早期胚胎。也就是说玉猪龙是胚胎而且非某种特定动物

玉猪龙是熊龙?

“玉猪龙”又称“玉兽形”,学术界为取名曾有争论,有人认为是猪,有人认为是龙,在没有结论的情况下才定名为玉兽形,“玉猪龙”是俗称,还有叫猪母龙的,叫龙胎的,不一而足。有人说它不像猪不像龙却像熊。理由如下。

红山古玉中有“丫形器”,有人认为是玉兽形?的一种变体,其模样是两耳耸立,看上去确实很像熊。猪的耳朵虽大却耷拉下垂的。而熊则形神兼备,耳朵耸立有神韵,不仅会站立而且会行走。与器形相比较,熊直立时似“丫形器”,蹲下时似玉兽形。二、红山文化地域博大,除东北地区外,还包含内蒙古。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历史上确有熊崇拜的风俗。鄂温克族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把图腾上的熊尊为祖先熊,为该教的守护神。

红山文化感悟100字作文 第3篇

关键词:桥北组团规划本质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一张白纸上可以勾画出美好的设计,却难以编制出合理的规划,因为评判合理与否的标准缺失,即没有“守”之坚固哪知“攻”之勇猛。赤峰市桥北组团分区规划正是在“强攻”与“死守”之间的博弈,规划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以及打破行政壁垒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赤峰市位于蒙冀辽三省交汇处,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而桥北组团与赤峰市老城区的红山区、松山区隔锡伯河与阴河相望,毗邻赤峰市核心商业步行街(新华步行街),同时与红山[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隔英金河相连。规划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处于锡伯河、英金河与阴河的“三河”交汇之处,是赤峰市最重要的形象区域。

一、限制规划的核心要素

1、物流园区

2006年6月8日,红山物流园区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完成了一期1450亩建设工程,启动了二期2750亩建设工程,园区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一监控”标准,已初具规模。但是暴露出很多问题:①园区建设“就物流建物流”,生活配套支撑不足;②市场寻租导向下,部分地段建设与规划脱节;③物流园区的道路建设与赤峰市路网衔接不畅;④物流园区生态景观体系还有待继续完善。

2、生态林地

桥北地区地处丘陵地带,其中平川土地占30%,丘陵山地占70%。境内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林地总面积为677公顷,其中松林更为珍贵,桥北地区境内共有152公顷。

3、红山及红山文化

桥北地区毗邻红山,受到来自红山以及红山文化的强烈影响。另外,在赤峰市桥北组团内曾有龙头山,由于采石等挖掘造成现在只剩下传说而没有具体的山体。龙头山对面有蜘蛛山遗址,现在已经被确定为内蒙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区内还有钓鱼台等带有历史传说和文化内涵的旧址。

二、桥北组团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目标与定位

规划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双重角度出发,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从而确定该地区的规划目标与定位。首先,规划从桥北地区现状及资源禀赋出发,研究桥北组团能成为什么?桥北地区有红山、松树(杨树)经济林、河流水系、物流园区(包括规划铁路专用线)和高速公路等。其次,规划从赤峰城市发展诉求出发,研究赤峰市发展需要什么?最后选者两者的“交集”。因此规划确定桥北地区发展目标为:将桥北地区建设成为经济高效、居住和谐、交通便捷、生态优美、文化繁荣、充满时尚活力的现代化新区,成为赤峰市的生态-休闲商务中心(Ecological-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商业商务、文化娱乐、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和高档居住六大功能。

2、结构与布局

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禀赋,从生态优先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规划形成“一核一带、三楔三片,三楔通三山、三片含三心”的空间结构。即:“一核”即生态景观核,依托现状经济林和松林形成生态绿心,保障该地区生态环境。“一带”即滨河休闲带,沿阴河的东岸和英金河北岸的滨河地带。重点建设赤峰市的休闲商务中心、以红山为背景的休闲主题公园和高档居住区。“三楔”即三条生态景观廊道,分别通向红山、大王山和松山。“三片”即生态生活片区、现代物流片区和中心生活片区。分别形成生态旅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行政休闲中心。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方公里,其中物流园区已建成用地5平方公里。

规划结构图用地规划图

三、桥北组团分区规划的编制策略

1、核心思路

(1)“文化提取”与“肌理延续”

延续城市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塑造城市未来生活、工作和环境的典范。将龙头山在原址上以广场或公园的形式保存,并以其作为核心区的中心景观,以中心雕塑或中心景观为寓意,与蜘蛛山遥相呼应。在道路系统规划上延续赤峰市的原有肌理。赤峰城市肌理提取即方格路网、南偏东布局。方格网是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既容易拓展,又易于分割,土地利用最有效,利于城市持续发展。

(2)“功能复合”与“磁极法则”

引入乘数效应理论,使滨水区融合城市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等不同内容,相互促进,乘数增长。在滨河地区建立复合功能圈,将居住、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不同功能用途相聚,产生乘数效应。将发展功能视作磁石,第一磁极是生存空间,包括开敞空间和新型综合社区;第二磁极是教育科研;第三磁极是中心核的休闲、商业、娱乐、商务、办公。

(3)“景观视廊”与“生态廊道”

三河交汇口的核心功能区通过绿带、步行道和公共活动走廊等多种路径向外辐射。以放射性路网强化桥北地区的景观中心,形成赤峰市的视觉中心。分别形成与红山、英金河和阴河等多条生态廊道,确保桥北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宜居性,建立适宜物种栖息的开敞空间和迁徙廊道,在总体布局上形成组团发展模式。

景观视廊生态廊道

2、编制方法

(1)GIS地形分析

规划借助GIS计算机技术,对规划区内的地形进行系统分析,包括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同时对生态敏感度、交通可达性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定规划区内的已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限制区(即四区划定)。

(2)sketch up模型分析

规划借助sketch up计算机技术,对核心区的建筑空间形态进行模拟与示意,比选出与红山、河流及老城区的建筑相协调的建筑布局,反过来指导用地布局。

(3)生态优先与文化传承

规划区分松树与杨树经济林,严格保护松树林,有限度的占用杨树林,利用现有林地形成规划景观核心。在规划布局中对红山进行避让和生态廊道预留。同时将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融入到规划布局和城市设计中,龙头山旧址和钓鱼台旧址均以广场的形式进行保留,延续和传承文化。

四、对规划本质的探寻

2009年城市规划年会上,仇保兴在主题报告中指出:规划的本质在于前瞻,城市规划的变革与发展源自解决问题。同时,当前我国的城镇化面临着机动化引发的空气污染、郊区化加剧、东西部城镇化不均衡、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与二氧化碳排放限制5项挑战。

桥北组团分区规划正是从解决现状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诸多矛盾,弱化物流园区管委会与桥北组团管委会之间的行政壁垒,协调物流园区建设与桥北组团开发之间的功能冲突和干扰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其实质上也是作为规划专业人员为维持规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坚持职业操守的行为。

该规划在2009年度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评选中获得城市规划类二等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