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语录体散文(共138句)

时间:2025-04-17 08:14:24 作者:admin

先秦儒家语录体散文 共114句

1. 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2. 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左传》开创的既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写史传统;

3. 组织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4. 荀子的生平。

5. 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

6. 教有侧重,不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7. 《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8. 《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9. 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的主要思想,在政治上强调“宗周”,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在思想上提倡“仁”、“礼”学说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教学方法和治学态度。,孔子讲学图,孔子思想体系图,仁爱 (核心),信义 (人际 关系),和平 (人际 关系),忠恕 (组织 关系),孝悌 (家庭 关系),忠恕 (组织 关系),孝悌 (家庭 关系),仁爱 (核心),论语的文学特征,(一)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以片言只语表现人物性格 通过简短故事叙写思想政见 通过行为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态 (二)语言精炼平实,含蓄隽永

10. 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

11. 《论语》

12. 孟子的生平。

13. 文学成就:

14. 在人神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在君民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

15. 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如:

16. 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构成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两大基石。

17. 《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

18. 《庄子》的艺术成就。

19. 创立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0. 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和纵横家人生观的史书是()。

21. 先秦历史散文的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也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

22. 在诵读实践中修身养性

23. 处理好选修课和高考古文教学的关系, 以线串珠, 知识系统化。

24. 我国叙事散文的发展是怎样的?(萌芽——发展——成熟)

25. 《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

26. 儒、道两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后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

27. 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28. 记忆生命的智慧, 记忆有生命力的名句。

29. 思想倾向:主要反映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在神与人的关系上人神并重,由崇天命,转向重人事。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向背为施政依据。如《鲁语上》鲁太史里革评晋人弑其君厉公时,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

30. 什么是叙事散文?

31. 文艺上。儒家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作家的主观修养,强调文质统一,提倡兴寄讽谏。道家强调法天贵真,反对雕饰,追求得意忘言、物我合一的境界。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构成了古代文艺思想的骨干。

32. 《晋语》篇幅最长,共9卷,较为全面,叙事成分较多,侧重记晋文公事迹。

33. 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是()。

34. 学讲方法, 不用一种模式框架所

35. 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36. 《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内容及流传情况。

37. 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38. 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诸子散文语言的发展,论语多为口语记录,朴实简明,“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孟子明白晓畅,长于辩论,“渐有繁辞,而叙述时特精妙。”开始向书面语转化。庄子散文气势宏大,文辞富丽,描写传神,舒卷自如,极富情感性。文学色彩更浓。荀子、韩非子重视语言的修饰和锤炼,准确生动,富于变化要,文辞丰美,含义深刻,已是纯熟的书面语。,诸子散文修辞的发展,论语修辞,手法简略。孟子为文,长于比喻,创造寓言式比喻,运用排偶、对比,增强气势与说服力。庄子修辞丰富而独具特色,灵活自如地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寓哲思于形象,仪态万方,瑰丽多姿。荀子擅用譬喻说理,明喻、暗喻、引喻、博喻及

39. 总结

40. 庄子的生平。

41. 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过程。

42. 思想上。我国古代各种思想学说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先秦,而这些思想又突出地体现在诸子散文中。对后代知识分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更是深远。

43. 语言:

44. 《楚辞》

45. 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

46. 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

47.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一个人应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束缚,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48. 内容: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49. 《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50. 长于叙事——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

51. 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谋臣策士们在政治舞台上的卓越风采,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叙写一个人的事迹,又用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表现人物性格,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52. 春秋末期儒学的传播

53. 《孟子》的艺术成就。

54. 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谋异策,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事迹,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带有传奇色彩。

55. 《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

56. 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57. 叙事特色:举例

58. 实施以诵读悟情为手段的教学方法

59. 《曾子》十篇内在的思想歧异

60. 先秦叙事散文记述历史事件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左传》、《战国策》的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影响。

61. 简答

62. 请同学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63. 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64. 韩非的生平。《韩非子》的篇数及作者。

65. 战国出土简牍与儒学的传播

66. 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

67. 在反复诵读中指导涵泳

68. 教有侧重, 不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69. 记忆生命的智慧,记忆有生命力的名句。

70. 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

71. 在写人叙事时,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几次揽镜自照的心理活动,《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与赵太后对话的情景以及赵太后态度的转变,都写得细入毫发、惟妙惟肖。

72. 《左传》记事起于()年,止于()年。

73. 对早期儒道关系的重新审视

74. 学讲方法,不用一种模式框架所有文章。

75. 《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

76. 我国古代小说写人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如:通过人物个性化言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77. 《国语》的文学成就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

78. 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79. 问题探索。

80. 练重感悟, 不让哲人的智慧束之高阁。

81. 历史散文

82. 奠定了古代史传散文的传统。史家用记载史实的方式总结历史经验,表达思想见解,或在叙事中寄寓褒贬爱憎,或敢于秉笔直书,体现了以史见志的精神。

83. 我国古代的小说与史传文学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先秦历史散文是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源头。

84. 叙事。

85. 《荀子》和《韩非子》

86. 注重形象,富于情感。

87. 概论和上古歌谣神话

88. 《庄子》

89. 《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完整,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90. 体例、思想、艺术等的影响。

91. 西汉前期出土简牍与儒学传播

92. 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明确:

93. 在涵泳中体悟经典的深度

94. 《左传》工于记言,主要是行人辞令。

95. 《庄子》的主要思想。

96. 《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97. 练重感悟,不让哲人的智慧束之高阁。

98. 叙述历史事件时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左传》、《国语》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对事件进 11

99. 成书:作者并非一人,或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记述,或是策士自己所记。初名《国策》、《国事》等,西汉刘向整理考订后,名为《战国策》。

100. 先秦学派的判断标准与郭店儒简的重新定位

101. 《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为后代史家所继承;

102. 关于《吕氏春秋》。

103. 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格,由此又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104. 先秦时代,“文学”一词的概念是指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到了汉代,随着文学(主要是辞赋和散文)的日益繁荣,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逐渐发展,文学有与一般学术分离而独立的趋势。《史记》为文学家单独立传或合传,而没有把他们写进《儒林列传》,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105. 诸子散文

106. 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

107. 历史散文是叙事散文吗?先秦重要的历史散文有哪些?

108. 怎样理解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叙事散文的萌生与成熟?

109. 《庄子》的作者、篇数及内、外、杂篇的区分。

110. 请同学们先阅读该单元前面的概说,以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前面的说明。在同学们阅读正文之前,首先应该通过自己动手,来了解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111. 体例33卷,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v^政大事。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112. 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

113. 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和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是什么?

114. 语段解读:

先秦儒家语录体散文 共24句

1. 能够结合注释会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2. 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受先秦叙事散文启示。

3. 处理好选修课和高考古文教学的关系,以线串珠,知识系统化。

4. 《诗经》

5. 填空

6. ,概括力强, 语句生动形象而富于哲理。,孔子的宗周与礼乐思想,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一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孔子谈治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7. ;荆有长松、文梓、楩、枬、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

8. 《史记》的奇谲文风与《战国策》的辩丽恣肆有关系。

9. 《左传》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视,对历史事件故事化的描写,历史事件的叙述条理井然而又富于变化等特点,在后代史传文学中都有体现;

10. 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11. 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周王室衰落和诸侯争霸,表现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趋势。

12. 思考问题。

13. 关于《墨子》。

14. 概述:

15. 关于老子的生平和《老子》的作者、成书时间。

16. 文学上。在体裁方面,语录体是后代笔记体散文的源头,诸子文中的寓言是古代寓言文学的开端。《庄子》等的人物对话和铺陈描写,又为后代赋体文学所借鉴模仿。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作家都注意学习诸子散文的创作经验和文章风格。

17. 关注现实,崇尚理性。

18. 在涵泳中拓展经典的宽度

19. 思想倾向:纵横家思想。

20. 论述

21. 把严谨的史笔与生动的文学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达到了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22. 实现以砥砺人格为重心的难点突破

23. 在专题研读中教导涵泳

24. 郭店儒简学派研究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