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十则读后感悟 共66句
1. 牛刀小试
2. 阅读第2则
3. 子 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 乎?有 朋自 远方 来,不 亦 乐 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到这里,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 乎? 人 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 子 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乎?‛ 人吗?‛
4. 教师点拨, 触动心灵
5. 走进课文, 理解内涵
6.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7. 孔子,名
8. 阅读题典
9. “温故而知新”对于知道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10. 重点字词 重点词语
11. 阅读
12. 《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全书共()篇,是()体散文。它与()()()()是合称“四书”。
13. 师生双向交流, 提出、解答问题
14. 写出文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一句
15. 《论语》是一部
16. 《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17.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学而》)
18. 找出课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则,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体会。
19. 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2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卫灵公》)
21. 孔子认为哪句话可以终身奉行
22. 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23. 文学常识:
24. (1)A(√)
25. 写作
26. 归纳
27. 走进《论语》, 了解其意
28.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29. 提高部分
30. 儒家
31. 判断下列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错的画“×”,对的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2. ①聪明的人不会疑惑,能看清问题;仁爱的人不会忧愁,性格乐观;勇敢的人不会害怕,敢于拼斗。②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③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④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靠勤奋敏捷地学习才得来的人。”
33. 学生讲述心中的孔子
34. (1)C
35. 审美之书
36. 子 曰:‚温 故 而 知 新,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 以 为 师 矣。‛ 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37.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传不习乎?
38. 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就是
39. 从文中找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句子。
40. 阅读第1则
41. 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学习情况座谈会,让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名言。
42. 子 曰:‚ 学 而不 思 则 罔 ; 孔子说:‚光知道读书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43. 写一段有关学习方法的心得,200字左右。
44. 祁黄羊的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45.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 享受语言美
46. 为别人谋事应当忠诚,对待朋友应当真诚,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应当认真学习。
47. “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顺接,指用“而”字连接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如“学而时习之”这种情况,在白话里通常不必用起连接作用的词。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这里的“而”字同白话里的“可是、但是”相当。从课文中找出顺接、转接的例子。
48. 课外延伸, 潜移默化
49. 阅读其他各段
50. 赞扬了祁黄羊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51. 阅读易中天《中国智慧—我读先秦诸子》、于丹《〈论语〉心得》
52. 教师点评、补充、归纳
53. 如何理解空子所说的恕?这种待人接物的态度对我们日常处事有什么启示?
54. 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55. 学生交流, 互相启发
56. 你对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怎样看?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57. 人生智慧之书
58. 口头翻译下列短文。两小儿辩日 《列子》
5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60.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
61. 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
62. 拜访孔子, 了解其人
63. 孔子说:多好呀,祁黄羊的话!对外人不因为同他有仇而不推荐,对自己人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推荐,祁黄羊可以说是很公正的。
64. 内容要点 文意概括
65. 文学常识
66.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