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计划范文800字 第1篇
关键词:根肿病;致病机理;生理小种鉴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
Review of Cruciferous Root Disease Research
TIAN Ya-lin
(Liaoning Key Lab of Plant Biotechnology,School of Life Scienc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81,China)
Abstract: Clubroot expanded rapidly in most regions of world, it has restricted the income of vegetable farmer.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industry biologists through unremitting efforts have made breakthrough progress in taxonomic status of Plasmoodiophora brassicae, physiological race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inoculation technique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methods and so on.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study of clubroot molecular pathogenesis, physiological race differentiation, biological controls, the future of clubroot culture technology in the recent years, which ma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clubroot; molecular pathogenesis; physiological race differentiation
目前,仍有很多地区正受到白菜根肿病的威胁,根肿病是十字花科植物的世界性病害,被根肿病侵染的田地,在自然状态下10年之内都无法再种植十字花科植物,而且根肿病是土传病害,对周围的农田也造成威胁,对菜农造成了特别大的经济损失。国内外对根肿病的研究一直都很重视,通过不懈的努力在致病机理、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根肿菌的防治、病原体离体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 致病机理研究
根肿菌是一种寄生在十字花科植株根部细胞内的寄生菌,不能进行纯培养,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其致病机理有很大的困难,在根肿菌侵染植株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状况在文献中很少被提及,全世界也有很多研究机构做了这方面的探索,但是进展缓慢。Feng等[1]在根肿菌中发现了一种能够刺激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的丝氨酸蛋白酶,该酶是由一种广泛存在于根肿菌致病型的单拷贝基因编码的。榨菜在根肿病发病初期时通过RT-qPCR技术分析氰水解酶的3个相关基因表达时发现,BjNIT1基因能提高生长素的表达量[2]。
在发病过程中,植物明显的表现就是细胞不断地增大和分裂,并形成了根部肿瘤,这些症状都表明了在根肿病的发病过程中植物激素可能发挥了作用。十字花科植物在根肿菌侵染以后和肿根的形成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激素起作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3-6]。这两种激素的比例决定了肿块的形成,前期主要是细胞分裂素调控,后期是生长素调节[7]。研究表明,芜菁在感染根肿菌之后根部肿瘤形成之前,芜菁细胞内细胞分裂素合酶BrIP1,3,5,7的表达产量都有提高,在芜菁内细胞分裂素合酶BrIP1,3,5,7的表达产量的部位都形成了根瘤,而在根瘤形成后其合成就受到了限制,说明细胞分裂素和根瘤的形成有关且在形成根瘤的早期起作用[8]。也有人认为在根肿菌侵染之后,菌体内的IPA的量增加,IPA导致了十字花科植物根部细胞内的细胞分裂素合成增多,诱发了根部细胞的再分裂,从而形成了新的组织,为根肿菌的生长发育提供养料和能量,导致了更多细胞的形成并进而形成根瘤[9]。目前对致病机理的研究还不是特别的深入,更深层次的研究及细化是制定防护措施和控制根肿病蔓延的前提。
2 生理小种的鉴定
从发现十字花科植物的病菌为薹根肿菌以后,关于该菌是否存在生理小种分化的问题存在着种种猜想。不同的研究团体使用不同的生理小种鉴别系统,用不同的根肿菌侵染不同的植株根部,根据不同的植株对根肿菌的抗感反应来划分生理小种。这在研究结果的分享和交流上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后来为了方便大多数人,研究人员都采用现在国际上通用的鉴别系统:威廉士(Williams)法[10]和ECD(European Clubroot Differential Host)法[11]。
(1)威廉士(Williams)法。是由Willianms制定,是由被感染的4种十字花科植物的表现型来决定的一个根肿菌小种的鉴别系统。4个被感染植株的排列组合,分为16个小种,标记为小种1―16。应用此方法鉴别根肿菌的生理小种的优点是简便,但最大的缺点是鉴别的寄主少,对很多小种无法准确鉴定,存在局限性。
(2)ECD(European Clubroot Differential Host)法。Buczacki等人在Williams小种鉴别体系的基础上创建了ECD法,此法是在欧洲通行的鉴别体系,可以对世界各地的十字花科植物根肿菌的生理小种进行鉴别。它克服了Williams鉴别体系鉴别小种数量有限的缺点,还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变异和地里扩散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12]。
3 根肿菌的防治
(1)农业措施方面。可通过实行和非十字花科植物如豆科植物、水稻、小麦、大麦等轮作的方式来控制根肿病的发生。要加强田间管理,一旦发现发病株要立即烧毁并对病窝进行消毒。采收完全部菜后,要对田地进行彻底的清理,特别是病残体一定要彻底清除。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使改良后的土壤不适合根肿菌的生存。可以利用石灰来调节土壤的pH值,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根肿病,但是长期使用对植物的生理生化性状和土壤结构都有不良的影响,不适合长期使用。在农田中使用腐熟农家肥和石灰水浇灌法,成本低,对植物和土壤结构影响都很小,可以长期使用[13]。
(2)化学防治方面。基硫菌灵、根佳、硫酸钾、多菌灵、氰霜唑、五氯硝基苯等对根肿病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用8种杀菌剂对油菜根肿菌的田间试验表明:对根肿菌控制效果好且持续时间长的药剂有根佳、百菌清、基硫菌灵等,对根肿菌有一定效果并持续到开花的药剂是硫酸钾、多菌灵、甲霜灵锰锌等[14]。在化学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目前多数人采用这种方法[15-17]。但是此方法有可能对植物造成药害作用,对植株的长势有一定的影响,药剂的残留物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化学药剂污染环境,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很大且成本高昂。
(3)抗病育种方面。在国外做了大量的抗病育种工作,日本的蔬菜和观赏植物试验表明,白菜类比甘蓝更加容易感染根肿病,欧洲芜菁抗病和感病的植株都有且发病程度不一样。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抗病品种特别多,根肿菌有明显的生理小种的分化,抗病品种也具有很强的小种专门化,所以这些抗病的品种的抗性存不存在是未知的。
Bradshaw等[17]用多倍体杂交培育出了抗根肿菌的甘蓝、芜菁,Masashi Hiral等[18]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对根肿菌有抗性的大白菜。
在对我国四川栽培的油菜品种和德国引进的油菜品种的抗根肿菌的研究发现,我国四川栽培的油菜没有抗根肿菌的品种,德国油菜具有高抗品种。
(4)生物防治方面。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渗透效果强,专一性好,具有防病效果。在枯草芽孢杆菌XF-1中用盐酸和甲醇抽提法提取代谢产物作用于根肿菌孢子,发现其明显抑制根肿菌休眠孢子的活性和萌发[19]。真菌也可以用来抑制根肿病,田间施用木霉菌肥后根肿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有所下降,木霉H6及其发酵物影响核盘菌菌核形成及萌发、菌丝生长,都说明了木霉对根肿病有生物防治潜力[20]。放线菌种类繁多,代谢产物更是多种多样。已知有多种放线菌对根肿病有生物防治效果,放线菌也极具研究价值[21]。
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防治根肿病方面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但是取得的成就都是室内大于大田的防治效果,在田间时受到各种外界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子影响,效果不是特别的理想。
4 展 望
(1)根肿菌的生活史。对根肿菌生活史的研究国外比国内早,大部分实验室是在明确生活史的前提下通过双重培养技术和悬浮细胞培养技术来研究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的发病全过程。在我国这方面的报告还很少,处于开始的阶段。我国地域辽阔,气候跨度很大,不同的地区根肿菌的生理小种不同,不同根肿菌的生理小种的生活史是否相同也不清楚。国内的根肿菌的研究可不可以利用国外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是未知的。这些妨碍了根肿病的研究进程。所以要先研究清楚分布在我国的根肿菌的生活史,然后才能更好地研究十字花科植物发病过程中植株信号传导、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为根肿病的防治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根肿菌生活史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大趋势。
(2)根肿菌的离体培养技术。在研究根肿病的过程中根肿菌需要不断地培养与繁殖,特别浪费时间、人力及大量的温室资源。根肿菌是土传病害且是专性寄生菌,很难得到纯培养的单孢菌系,更不能获得大量的肿根,十分妨碍十字花科植物根肿菌的研究进程。
现在,研究人员在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时采用单孢接种技术,但是这一技术既耗时耗力、发病率低,还需要多代的培养及观察。只有建立科学的离体培养技术才能加快十字花科根肿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生理小种鉴定及抗病品种培育的效率,最终实现对根肿病持续蔓延的控制。所以根肿菌离体培养技术是未来根肿菌的又一大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 Feng J, Hwang R, Hwang S F,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seine protease Pro1 from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that stimulates resting spore germination[J].Mol Plant Pathol, 2010(11):503-512.
[2] Liu Yan,Yin Youping, Wang Zhong kang, et al. Expression of nitrilaes in Brassica juncea tsen in root galls caused by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J].Jourm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2,11(1):100-108.
[3] Siemens J, Keller I, Sarx J, et al. T of Arabidopsis clubroots indicate a key role for cytokinins in disease development[J].Mol Plant Micrbe Interact, 2006,19:480-494.
[4] Devos S, Laukens K, Deckers P, et al. A hormone and proteome approach to picturing the initial metabolic events during Plasmodiophora brassiace infection on Arabidopsis [J].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2006,19:1 431-1 443.
[5] Cao T, Srivastava S, Rahman M H, et al. Proteome -level changes in the roots of Brassica napus as a result of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infection[J].Plant Science, 2008,174:94-115. [6] Devos S, Vissenberg K, Verbelen J P, et al. Infection of Chinese cabbage by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leads to stimulation of plant growth:Impacts on cell wall metabolism and hormone balance [J]. The New Phytologist, 2005,166:241-250.
[7] Siemens J, Keller I, Sarx J, et al.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Arabidopsis clubroots indicate a key role for cytokinins in disease development[J].Mol Plant Microbe Interact, 2006,19:480-494.
[8] Ando S ,Asano T, Tsushima S, et al.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of puta-tive isopentenyl transferase during clubroot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rapa L.) [J].Physiol Mol Plant Pathol, 2005,67:59-67.
[9] Devos S, Laukens K, Deckers P, et al. A hormone and proteome approach to picturing the intitial metabolic events during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infection on Arabidopsis[J].MPMI, 2006,19(12):1 431-1 443.
[10] Williams P H. A system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races of plasmodiophorace Brassicae that Infect cabbage and rutabga[J]. Phytopathology,1966,56:624-625.
[11] Buczacki S T, Toxopeus H, Mattusch P, et al. Study of physiologic specialization in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Proposals for attempted rationalization though an international approach[J].Trans BrMycol Soc,1975,65:295-303.
[13] 戴玉华,杨莲,李顺德,等.调节土壤pH防治白菜根肿病技术探索[J].中国植保导刊,2004,24(8):20-22.
[14] 杨明英,付明联,李春花,等.油菜根肿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
[15] 李妍,鞋学文,石延霞,等.防治白菜根肿菌的药物筛选[J].农药学学报,2010,1(1):93-96.
[16] 陈瑶,王火旭.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4(4):77-79,85.
[17] Brabshaw J E, Gemell D J, Wilson R N. Transfer of resistance to clubroot(Plasmodiphora brassicae)to Swedes(Brassica naps L. Peterm)from B. Rapa[J].Ann Appl Biol,1997,130:337-348.
[18] Manzanares-Dauleus M J, Delourme R, baron F, et al. Mapping of one major gene and of QTLs involved in resistance to clubroot in Brassica napus[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0,101:5-6.
[19] 贾媛,孙睿揆,吴毅歆,等.枯草芽孢杆菌XF-1提取物对11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38(5):753-756.
科研计划范文800字 第2篇
(一)教研形式陈旧单一,基本就是有名无实
每学期期初都会计划安排每周的教研室活动,但真正用来开展教研活动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就是以开会传达行政消息所代替,教研活动被大量的行政性事务冲击着。即使开展教研活动,也只是表面上的简单交流,趋于形式化、应付化,缺乏深层次的关于教学内容、体系、教材、方法、理念以及教学改革课题等方面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
科研理念陈旧落后,仍停留在中专水平上。我们学院是由几所老中专合并升格组建而成的,由于长期从事中专教育,认为搞不搞科研无所谓,还有的教师认为“平时教学工作忙,哪有工夫搞教研”,即使搞科研,也是为了晋级职称需要而做。这些思想观念已经跟不上当今科技进步与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高职院校教研室科研协作功能的实现,科研质量可想而知。
(二)经费不足,缺乏一定的权威
由于高职院校对教研室建设没有专项的预算经费,因此,对于教师进修与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教研室一般无权安排。在我们学院,即使年终评优,教研室主任的权力也少的可怜,这就造成教研室主任的权威不够,很多时候都是靠面子来工作。
(三)对教研室建设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
别的教研室维持现状,自己也就得随波逐流。久而久之,造成自己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观念和知识上,缺乏与时俱进,缺乏更新,观念陈旧!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现有的高职教师队伍中,符合高职教育层次特征的师资梯队还没有形成。以我们教研室为例,大多数同事都已经晋级副教授,缺乏动力,安于现状。“双师型”教师少,纯理论教学的教师多;有社会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少,从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多;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多,中低级职称的教师少,可以戏称养老教研室。
二、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教研室建设的认识
加强教研室建设,必须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先导,要端正对教研室建设的认识,从高职教育发展的高度认识教研室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学院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基层教研室工作的开展,切实改变教研室工作的职能。在源头加大教研室工作开展的力度,从而改变现有的状况,由务虚到务实!
(二)选好教研室主任
加强对教研室主任的培训教研室建设要以思想好、作风好、业务精为标准,要选好教研室的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本人担任教研室主任一职以后,深感责任重大,学生的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实训方案等等都是由教研室主任来制定。如果一个不负责任的教研室主任,制定出来的培养方案,一定是与时代脱轨,不符合未来发胀的。
(三)确立“科研兴教”意识
提高科研学术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教研室建设来说,科研是重要突破口,应引起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教师通过项目研究,可以获得新信息、新发明、新成果,并渗透到教学中,使教学活动由传统的经验型、继承型转变为创新型与学习型。学生通过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可以形成新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所有这些,都要以教师强烈的研究意识与自觉的研究活动为基础,教师要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才能从容地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教研室主任应该参与教师培养计划的制定,并起到带头作用。“双师型”教师应该是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而不是拘泥于一些证书的获得。近几年,我们通过各种认证考试,获得的职业认证证书越来越多,但是一线的工作经验基本为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无法突出职业特色。因此教研室要制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帮助教师建立明确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调动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企业的课题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其次,要面向社会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要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与科研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要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建设咨询并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可以给学院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以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科研计划范文800字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构建思路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of _academic tutorial system_ for pharmaceutical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innovative experi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XIE Xingliang XU Xiaohong ZHANG Zhonglin ZHENG Xianghui SHENG Yanmei
Pharmacy Schoo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harmacy graduat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occupational area. How to cultivate a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conforming to industry need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to achie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the medi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ave to fa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cultivating model of _academic tutorial system_ for pharmaceutical undergraduates,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 proj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wo goals of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promotion and individual training. Furthermore, the thought on how to construct this cultivating mode is explored and thought, and som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novative experi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harmaceutical undergraduates;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本科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学界研究关注的重点。大学教育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是决定着我国各行业产业结构能否成功D型,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在完成前一阶段的规模扩增后,已进入了提升教育质量内涵的新阶段,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2]。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加快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机制,以显著提高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近年来研讨最为集中的课题[3-4],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5],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该工程中“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部分[6],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提供了平台和支撑[7]。课题组基于历年指导药学类本科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实践体会[8-11],在分析当前医药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创新性实验为平台的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核心思想、学生选拔、团队组建、培养环节与内容设计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以丰富和创新现有药学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构建背景
医药行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医药产业界的努力下[12-13],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药品研发、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均显著提升,行业监管日益专业化、规范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14-15]。这些新形势对于医药从业人员,尤其是药学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药学职业领域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关注其是否具备良好的科研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沟通能力[16-17]。然而,传统培养模式受培养定位、教学方式、内容及资源等方面限制,在科研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个性化培养方面着力较少,难以满足医药行业对药学类本科人才的新要求,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18]。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创新药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已成为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平台
自2007年教育部推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来,逐渐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多个层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资助力度和实施范围越来越大,为广大本科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挖掘自我、提升自我的良好平台。计划实施至今,有关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各种成果屡见报道[19],相关研究已从最初的具体操作、经验介绍,逐步深入到探讨该类计划在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辐射与平台作用,甚至将其视作本科教学观念与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20],如任良玉等[7]提出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构建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董健等[21]提出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动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教学模式的变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推动建立以实验课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新模式,颇具示范意义,也为本文提出构建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实施平台。
2 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思想
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为针对当前传统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不足的两大问题,依托现有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参考研究生的培养思路和模式,并结合药学类本科生学业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实验课题、学生个体两个关注目标,构建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以下两大核心任务。
显著提升药学类本科生以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该培养模式是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依托,在指导教师的带I下,进行科研团队构建、技能培训与考核、项目选择与申报、实验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研讨交流、研究报告与论文撰写、专利申请等各个环节的实践活动,以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力,显著提高其科研素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性解决药学专业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一起共同完成项目各环节的工作任务,提高其团队协作、沟通组织以及项目管理能力。
引导药学类本科生实现学业与职业方向的个性化发展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实施过程中,不仅围绕项目课题展开工作,而且需要密切关注团队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其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鼓励并帮助其克服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通过创新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师生间、团队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一起认识、发现自己的个性特质,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医药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其构建适宜其个性特点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方案,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个性特征,扬长补短,向着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学业、职业方向发展,实现药学类本科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3 构建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
学生选拔
受创新性实验项目数量和老师时间精力所限,同时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预期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从药学类本科生中选择部分学有余力、乐于参与的学生,具体选拔策略如下所述。
选拔时间与对象 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在从药学、药物制剂等药学类专业大二年级本科生中公开招募。大二年级学生已能较好适应大学生活,对大学学习模式有了较多体会,对药学专业领域也有初步了解,为开展创新性实验活动奠定了一定基础,并且根据创新性实验和人才培养周期需要,从大二开始实施亦可保证尚有充足时间完成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内容。
选拔过程及考察因素 选拔过程分为交流考察和实验室考察两个环节。交流考察主要通过与学生直接交流,初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情况:①参与项目的原因和目的;②学习情况,包括专业学习情况和英语水平;③未来学业和职业规划,例如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个人职业偏向;④对自己个性特点的评价和认识;⑤沟通表达能力。实验室考察是根据初期交流情况,选择6~8名学生分配到课题小组,进行为期约1个月的科研实践体验(主要为文献调研、方案设计、项目研讨、实验操作等模块),深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情况:①做事态度,是否主动积极、认真细致、敢于吃苦;②学习兴趣,是否对科研实验感兴趣,乐于思考、勤于动手;③科研潜力,是否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潜心研究精神;④做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否能较好完成分配任务,能否与其他成员配合做事;⑤文字表达能力,能否准确、有条理的用文字表达。
选拔数量 通过前期考察和师生双向选择,结合课题组导师带教实践体会,考虑到导师时间精力、实验室容纳量等方面限制,原则上要求每名导师每年招募不超过5名大二学生,三个年级学生组成的整体学习培养团队的人数以不超过15名为宜。
科研学习团队的组建
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是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团队实现的,整个大团队是由1名指导老师和大四、大三、大二年级共约15名药学类本科生组成。为保证每名学生的实践机会,需要将15名本科生按照创新性实验项目分为几个独立小组,原则上每小组至少应由1名大四学生、1名大三学生及适量大二学生组成,其中大四学生、大三学生是固定成员,大二学生为见习成员,可在各小组流动,其具体人数可根据实验项目的工作量和实际需求进行灵活、动态调整。
科研计划范文800字 第4篇
【关键词】 中国台湾; 中医药; 科研计划; 制定
随着全球性的对传统医学的再认识和重视,中国台湾地区科技、经济、卫生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机构也对中医药研究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推动,希冀通过中医药科研的发展与进步进一步提升科学化研究数据、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以促进民众健康。因此,作为科研导向作用的科研计划的制定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详细阐述台湾中医药科研计划的制定。
1 中国台湾制定中医药科研计划的政策背景
中国台湾地区推动科技发展的方针与原则,是19990120公布施行的《科学技术基本法》。根据该法,每4年召开一次中国台湾地区科学技术会议,官学研各界_科技发展的现况、挑战与愿景拟定具体建议,达成科技发展共识,依据会议重点结论订定“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该计划是各部会拟订科技政策与推动科研发展的依据。200501召开的科学技术会议拟订了中国台湾未来4年科技发展的总目标,主要是: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创造产业竞争优势、增进民众生活品质、促进中国台湾地区持续发展、提升民众科技水准等[1]。会后研拟的“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5~2008年)于200506通过,以作为中国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蓝本。
《科学技术基本法》第九条规定每两年提出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策略及现况说明;第十条规定每四年订定“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鉴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再出版“科学技术白皮书”,提出现况说明、勾绘适当新远景及策略,并滚动修正“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执行计划。《科学技术基本法》公布以来,台湾地区已依次于“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1~2004)”、“科学技术白皮书(2003~2006)”及“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5~2008)”、“科学技术白皮书(2007~2010)”提出科技发展现况说明及远景与策略,作为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依据。
除此之外,还辅以“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行政院”产业科技策略会议及“行政院”会报进行中短期的政策修订、检视与调整。另有“经济部”与“国科会”等各科技相关部会每年召开多次会议,视需要制定与执行其权责内的政策与措施。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迅速成长,以及基因研究技术的发展,给中国台湾中医药科研的新拓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迫切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制定适当的科研发展策略,为此,中国台湾地区相关主管部门逐渐将包含中草药产业在内的生物技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目标之一,予以大力推动与规划。2005年召开的“行政院”生技产业策略咨议委员会会议,主要是为台湾生技产业发展方向作整体的评估与建议,并引导国际联盟布局。200610召开的“行政院”生技产业策略咨议委员会会议重点讨论农业生技、医疗器材和生技制药等三领域。其中,生技制药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以创新价值为目标的崭新育成模式,找出具有临床实验价值的候选药物,辅以商务及技术的育成模式,使其推展至临床实验二期,加速新药的研发速度,提升药物研发的价值创造[2]。
2 中国台湾重大涉及中医药科研的计划
近10年来,中国台湾科研主管部门通过设立大型研究计划的形式,组建研究团队,推动与执行相关的研究,来带动台湾地区经济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并培养一批人才。当前,台湾中医药科研主要纳入“生物技术”领域来规划和执行。近年来与中医药科研相关的重大科技计划主要包括:“生技制药'国家型'科技计划”、“基因体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详细介绍如下。
生技制药国家型科技计划鉴于生技制药产业深具发展潜力,近10年来台湾积极推动发展这一产业。该计划的执行部门是“国科会”“卫生署”与“经济部”。第一期于2000年开始执行,为期3年,总经费为新台币亿元,目标以本土抗癌天然物的研发为主。第二期执行期为4年(2003~2006),总经费为新台币亿元,总目标为:致力于中草药、新药、生技药品的研发,并整合上(“国科会”)、中(“经济部”)、下(“卫生署”)游的资源,以建立新药研究、药理、毒理及临床实验体系,研发治疗中国台湾民众常见疾病的药物,并以本土性癌症与感染症的检验为目标,发展多功能的生物医学芯片[3]。本计划第三期(2007~2010)延续第二期的合作模式,并以癌症、糖尿病、心血管及神经药物为研究主轴,整合各部会的药物研发资源及研究人才,期望促使上游研发成果落实产业界,以期在有限的资源及经费下,能带动中国台湾生技制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小而美并具国际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产业[4]。规划架构包括新药探索、临床前实验及临床实验各项研发,结合“国家”卫生研究院、各大专院校与研究机构、“经济部”支持的研发机构、医学中心及药厂或生技公司等学、研、产各界,以推动计划的进行。
本计划与涉及中医药研究内容的研究重点分述如下:
“国科会”部分,从事的中医药研究包括天然药物组的子课题:以中药、民间药及海洋生物为其研究方向,加强本土药材及海洋生物的研发。
“经济部”部分,与中医药研究最为密切的科技专项有:生技中心的“免疫调节与抗老化中草药产品开发四年计划”、生医中心的“肝病及气喘中草药新药开发四年计划”、药技中心的“提升传统中草药产业研发技术四年计划”等。
“卫生署”部分,与中医药研究关系密切的是两个临床实验:1)中草药临床实验:研究方向包括①西药的辅助疗法;②比西药的副作用低或并用可降低其副作用者;③可取代价格昂贵的西药,具有经济价值者;④不易治疗或比西药更具有疗效者;2)中西药并用临床实验:包括中草药与西药并用,有临床疗效或其交互作用研究等。
基因体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类对自身基因图谱认识的不断深化,全球科学家们都认识到致力于基因体的功能研究已经是大势所趋,基因体的研究不仅可向人们提供窥探自然、了解生命基础奥秘的方法,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所衍生的知识产权、开发的产品等都能产生相当高的经济效益。为此,“国科会”与“卫生署”依据台湾第五次科技会议决议,于1996年开始规划推动“基因医药卫生尖端研究”,并于199808开始执行。2001年,“基因医药卫生尖端研究计划”升格为“国家型”计划,在“国科会”、“卫生署”、“经济部”及相关部会共同参与下,于2002~2005年,执行第一期“基因体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总经费为新台币亿元。此计划的总目标是:以基因体为基础,进行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特别对中国台湾地区常见的疾病,结合基础研究、动物模式测试、临床实验、技术移转及业界发展等研发工作,完成基因医药开发,以促进产业技术生根[5]。研究计划范畴涵盖基因体医学、生物信息学、蛋白体与结构基因体学、基因体科技的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等。为了集中资源,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于200505起以中国台湾地区重要且有特色的三大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及高遗传性疾病等特定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继续进行创新与基础基因体的研究[6]。
第二期从2006~2010年为止,规划方式较第一期更具整合性与一致性。透过部会署的直接参与各分组的工作会议,对规划方向与内容提供双向的直接沟通;“国科会”补助上游的基础研究计划,并建置维运核心设施,以提供必需的基础建设与技术支持,依研究领域规划为肝癌组、肺癌组、感染症组、高遗传性疾病组、伦理法律社会影响组、创新研发组、产学合作组及国际合作组。“卫生署”从法规、遗传咨询、与国民健康相关的癌症与感染症以及中医药基因体相关研究着手,“经济部”则从较具有产业发展性的生物信息、遗传资源保存与开发、基因药物技术开发3方面进行规划[7]。
“卫生署”科技组、中医药委员会、“国民健康局”则积极配合推动“肺癌”、“中医药相关基因体研究”、“基因体医学之健康服务应用计划”三大研究项目。“经济部”科专计划则锁定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与建立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环境建构,并同时以业界科专机制补助生技医药业者投入基因体相关研发与应用,以研发带动外围产业发展,创造生医产业经济效益。此外,另建置包括基础基因体分析、高速基因型分析、生物影像、临床样品、突变鼠模式、疾病表现型分析、蛋白体分析、生物信息分析及蛋白质结构分析等共19个核心设施的建置及运作,2005年已有18个核心设施开始对外提供高质量服务[8]。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是由“国科会”“农委会”“中央研究院”“卫生署”及“经济部工业局”等机构共同推动的跨部会的大型计划。其中,计划的共同研拟整合、推动与执行机构是“国科会”、“农委会”及“中央研究院”;“卫生署”协助办理基因转殖农产品在食品应用上必须的安全评估与管制技术;“经济部工业局”协助办理研发成果的厂商辅导及技术推广。该计划第一期从1999年开始执行,已执行3期,其中与中医药最为密切的是第3期的“中草药及保健食品产业化体系之建立及推动”。
3 中医药委员会制定的科研策略及计划
“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负责掌管中国台湾地区中医、中药的行政管理、研究发展及典籍信息等业务,一直将中医药科技研究列为重点业务项目之一,持续推动中医药的研究发展。
科研策略结合中国台湾地区科研发展的总体方向与策略及重大科技计划,中医药委员会根据中国台湾中医药的特点、面对挑战与机遇,依据“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中草药产业技术发展五年计划”,拟定“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整合型计划”,争取列入“政府”科技预算,积极进行中药质量管理研究、推动中医药科研、临床实验环境及法规的制定等,自此中医药委员会研究经费大幅成长,迄今平均每年约以10%稳定成长。
此外,鉴于中医药基因体研究的重要性,中医药委员会为配合“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邀请学者专家召开了数次座谈会,讨论中医药如何与基因体研究结合的方向,制定了“基因体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中医药基因体相关研究计划”,进行:①中医的基因体研究:建立以基因体学方法研究中医理论的模式及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基因体模式;②中药对癌症患者免疫调控因子基因表现的影响;③建立基因体鉴定为研究平台研发相关中药——以防治肝病为例;④中医药与感染性疾病的基因研究——以中医的辨证论治研究不同感染性疾病的基因体异同及探讨中药抗病毒的效用等项重点。在中医药委员会积极推动下,已在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中医药与基因体相关研究团队,延揽中医、西医、生物科技及统计等人才,建立了研究平台,希望通过此研究计划的开展,了解中医与基因表现的关系及中药对基因表现的效应,建立中医理论的实证基础。
科研计划上述两项计划是近年来中国台湾中医科研发展方向的指导策略,在此架构基础上,中医药委员会每年聘请产、官、学、研界精英召开数次咨询会议广纳意见并配合该会业务需要与工作目标,拟订“中医药研究计划招标公告”,刊登于该会网站公开征求招标。招标公告对每年的中医药研究重点、研究目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这两项指导性计划的具体化呈现。
中医药委员会还制定了计划的审查程序及管理、考核流程,从计划征求至成果呈现,过程可分为“征求计划”、“计划审查”、“计划管考”及“研究成果”等4个阶段共13个步骤,详细管考流程如图1所示。
科研计划范文800字 第5篇
未来的创新者来自今天的青年研究人员,他们肩负着未来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历史使命。只有那些能够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顺利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独立的研究能力并且富于创造精神的青年人,才能够真正成长为卓越的研究者。
科学计量学研究曾基于对诺贝尔奖得主的创造年龄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而其最佳峰值年龄为37岁左右。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为青年研究人员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让他们顺利度过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迅速成长为一线的独立研究人员,成为创新型人才,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
青年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近30年来,我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85年,国家科委、教育部、中科院在广泛吸收留学回国博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借鉴国外博士后制度和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经验的基础上,向_报送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并获批准。至此,博士后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此后,又通过一系列文件,逐步完善博士后制度,形成了突破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在户籍、人事关系、职称评定、人员编制、学科交叉等多方面的限制,保证青年研究人员顺畅流动的新机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我国博士后制度稳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培养好、使用好人才的同时,为我国吸引、稳定和储备了许多高层次青年人才,成为我国培养青年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已达8万多人,其中有不少人已经成长为我国教育、科研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博士后制度快速发展的同时,中科院为加快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步伐,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解决当时面临的人才断层问题,于1993年提出了“百人计划”。当时的计划是,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以每人200万元的资助力度面向国内外招聘100位青年研究人员,将其培养成为各领域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该计划是中科院重要的人才工作计划,也是我国最早启动的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和吸引计划。之后,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百人计划”历经数次调整,从制度上得到了完善,规模上也有了大幅扩充。截至2011年底,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共计2237人,其中绝大多数为40岁以下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有不少目前已经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科技管理人才。
继中科院“百人计划”之后,人事部在1995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培养造就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专项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强中国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并确立了培养的目标,到2010年,培养造就数百名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技术造诣的带头人;数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才。同时,教育部也设立了一些基金,如高校青年教师基金、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培养了一些青年教师骨干。
在实施这些计划的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设立了博士后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处在博士后阶段以及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青年研究人员,以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2012年,为进一步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在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基金委又设立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专门支持具备5至10年的科研经历并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在科研第一线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
通过一系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国家基金委的青年人才资助项目,我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培养瓶颈亟待突破
历经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条规范化的轨道。然而,目前我国青年人才培养仍然面临一些十分严峻的问题。
其一,针对博士后的资助渠道单一,资助强度偏低,博士后的待遇缺乏竞争力。博士后基金是当前我国唯一一个为博士后提供科研资助的基金,从1987年到2010年,已累计为23914名博士后提供了亿元人民币和万美元资助。但每个人的资助额度却并不高:面上项目的资助强度划分为5万元和3万元两档,如果在站期间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和研究能力突出,则可以获得特别资助,资助额度为一次性给予10万元。就是这样微薄的资助,也仍有2/3的申请者无法得到。另外,从薪资收入来说,我国博士后的待遇也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这导致很多优秀的博士去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反观美、日等国家,针对博士后的经费资助途径不仅多样,还同时为博士后设立了一些科研经费等,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科研计划范文800字 第6篇
关键词:医院科研管理统计信息作用
医院科研,即医院的科学研究,主要指针对临床医学中较常见但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所做的多项研究。科研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生存和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中,科技统计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医院科研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的重要保障。
1.我院科研数据信息概况
我院属于综合性医院,集医疗、科研以及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医护人员对医院科研统计信息的需求愈来愈强烈,因此医院科研统计信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2006-2011年我院科研部分数据信息如表1。
上述表格的科研数据信息是我院科研工作的真实记录,反应我院整体的科研水平,是综合评估我院科研项目的重要根据,也是我院监测及管理多项科研活动的重要数据依据,更是我院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合理及科学配置科研资源、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我院的科研管理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我院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发展,提高我院的科研管理水平。
2.科技统计信息对医院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统计信息是医院科研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众多的环节是对科技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科技立项、科研人员投入、经费投入、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管、成果鉴定、成果奖励、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信息反馈,是个循环的管理系统。主要为执行医院的方针政策、服务。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中,科技统计信息可以为医院相关的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全面、有效地医疗信息,使科研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最近的医疗科研发展动态,这些重要的科研信息以及科研动态往往是医院科研活动或者医疗现状的真实反应,通过这些统计信息,可以对医院的医疗科研工作给予综合、客观、全面地评价,为医院科研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这些统计信息制定与医院现状相符合的科研发展规划,使医院科研发展规划更加科学,对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促进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可以说,科技统计信息是医院科研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
科技统计信息是医院科研管理宏观调控的必备条件
科学决策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科学的决策可以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科技统计信息是医院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统计信息是医院医疗工作的真实反应,是医院实际情况的记录,因此,医院决策人员在制定决策时必须参照这些及时、科学、全面以及准确的统计信息,可以促进医院决策者制定出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科学决策,因此,可以说统计信息是医院科学决策的必备条件[1]。
医院科研统计信息主要反应医院科研方面的信息,例如,我院2006年国内中医药研究论文数ISSN为210篇,2011年国内中医药研究论文数ISSN为330篇;2006年在研课题经费总额/每百张开放床位数为年在研课题经费总额/每百张开放床位数为;2006年部市级及以上获奖/每百医护技研数为年部市级及以上获奖/每百医护技研数为等等。从上述例子可看出,医院科研统计信息是医院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对医院科学研究发展趋势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依据这些科研统计信息,医院科研管理的决策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宏观决策,同时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确定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重心,因此,可以说科技统计信息参与医院科研管理的整个决策中,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参与科研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同时参与计划执行的整个过程,为医院领导或者决策者提供宏观监测,为医院的科研发展情况的预测提供决策参考。
第二,跟踪医院在研科与课题方面的情况,统计跟踪医院科研成果中各项基础及核心科研课题的开展情况,不断深化医院科研课题的统计分析。
第三,综合分析医院的整体的科研情况。从这些角度分析,科技统计信息是医院科研管理宏观调控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医院科学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通过对科技统计信息的数据分析,不仅可以客观、公正评价前一阶段科技规划实施的效果,而且对今后科技规划的调整和执行科研管理决策制定以及宏观调控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
科技统计信息是医院评估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
科研计划范文800字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龙头,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围绕学校发展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教科研战略方针,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教育的质量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为重点,以课改为杠杆,以特色教育为突破口,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积极开展各种教研工作,全面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稳步提高,进而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全面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做好“十一五”科研课题的开展和培训工作。
2、科研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3、做好科研成果征集工作。
4、强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加强教学研究力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坚持对骨干教师培训,提高科研工作新起点。
三、实施措施:
(一)课题研究:
1、加强对课题的指导,深入课堂及年级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协调有关问题的解决。
2、在课题实验中采取自学、专题培训等形式,以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水平。
3、组织研究课题汇报会,展示实验阶段性成果。
4、认真组织阶段性验收,并及时总结。
5、注重课题研究过程中各类资料的积累工作。
每个课题组要认真做好课题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工作,包括实施计划、活动记录、个案积累、理论学习材料、阶段性情况汇报、研究课教案等内容,使每个研究专题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学校再对每个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使课题资料积累更规范。
(二)教学研究:
1、各组要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目标,加强集体备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课堂教学中要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努力体现现代教育观念,注重科研与教研活动的整合。本学年起我们将尽可能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使教研活动与科研活动在形式、内容上真正结合起来,逐步提升科研活动与教研活动的水平。
2、认真开展“研训一体化”教研活动,加强以新课程理念和课题研究目标指导自己平时的研究课,课前有明确研究指导理念,课后有反思总结,使自己的每一节研究实践课有所收获。
3、加强听课活动,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广泛了解教改信息,以供更多的教师学习提高。
4、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认真撰写“教学随笔”。各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有计划的组织专题教研和学习活动,做到每位教师都学深学透,都有所得。从而及时了解教改动态和前沿理论,并善于将学习和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对自身的教学情况作经常反思,按时、认真撰写“教学随笔”。
(三)常规工作:
1、认真做好教育科研的调查,分析、后测工作。规范科研管理,建立章程制度。
2、加强学校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提出教育科研三个一要求:每年至少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搞一项教育实验课题,撰写一篇教育论文。
3、重视教师科研论文的撰写及评选工作。继续做好教师各类科研文章的阅读、指导、修改工作,加强向外推荐的力度,争取论文发表和获奖率超过上学期。
四、具体安排:
9月份:
1、制定学校教育科研计划。
2、撰写科研论文。
3、抓好科研培训工作。
4、抓好教师科研学习材料上交工作。
10月份:
1、上一节研究课,并写好课后反思。
2、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时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
3、办好科研报。
11月份:
1、抓好《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时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工作。
2、抓好科研培训工作。
3、办好科研报
4、撰写好教学随笔。
12月份:
1、各课题组整理课题研究成果。
2、抓好教师科研学习材料上交工作。
元月份:
1、各课题组完成课题研究总结。
2、各教师撰写好课题小结。
3、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4、整理一学期学校教育科研有关档案
科研计划范文800字 第8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人才培养
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自2010年进入教务处工作至今,一直从事与本科实践教学相关的管理工作,在长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了管理观念上的三个转变,即从创新创业管理转向创新创业教育,从关注学生创新成果转向关注学生个人成长,从关注项目实践转向关注社会公益。现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搭建创新实践大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相关背景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起源于美国,早在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就制定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推出了“夏季大学生研究计划(SURF)”,之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URAP)”。国内高校起步较晚,1996年清华大学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全国大部分高校从2000年后开始大规模实施科研训练计划,我校在2006年开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2007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重点高校试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国创计划,之后全面铺开实施。“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该项目,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将原来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将项目类型拓展为三类: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目前已在全国117所部委直属高校和751所地方所属高校全面实施,参与学生二十余万,投入经费十几亿元。
二、我校计划开展现状及实施效果调查
我校自2006年至今已开展到第9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2007年开始开展的国家层面的国创项目,也已经开展了8期;省级层面的省创项目今年正式启动,并成功立项。截止目前,我校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3800余项,累计投入经费1500余万元,超过20000名本科生直接参加了这些项目。为了验证项目广泛开展的效果并为后期工作提供指导,今年5月,我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的同学和指导教师进行了随机问卷抽样调查。
首先,通过问卷星(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对370名参与项目的本科生进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欢迎度、满意度、受益度的调查。绝大多数同学表示通过参加项目,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掌握科研技能方面,66%以上的被调查同学认为自己观察、收集、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文献检索、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问题确认与解决能力方面,73%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受益程度很大;在个体、团队工作能力提升方面,77%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的受益程度很大;在沟通交流表达能力方面,76%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在口语交流、书面交流、电子和多媒体交流、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方面受益很大;但是在自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及未来职业规划能力方面,好多同学仍然不是很自信,认为受益很大的比例才达到40%、43%和46%。综上可知,尽管学生在绝大部分的能力提升上取得很大的受益,但在创新能力、创新实践以及未来职业规划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的必要性。
其次,通过发放书面调查问卷的方式完成了20名指导老师对项目的调查。针对指导老师对学生参加SRTP项目受益度的问题,我们选择了和学生问卷相同的内容,分别从了解掌握科研手段,分析与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主科研能力提升与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大部分指导教师认为学生的绝大多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此结果和学生的数据基本一致,其中了解掌握科研手段受益提升最为明显,81%的指导老师认为学生受益最明显的是文献阅读、理解、表达、写作的能力,观察、收集、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而最不足的是自主科研能力和未来职业规划能力,自主科研能力只有,未来职业规划能力为。可见老师和学生的评判基本一致。
我们还从丰富研究资源、增加人才培养经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三个方面对指导老师的受益情况进行了调查。指导老师的受益情况明显偏低,认为受益很大的比例分别为25%、55%和20%,三个类别的受益度排序为:增加人才培养经历>丰富研究资源>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由此可以看出,导师在项目指导中更偏重于人才培养。
三、关于我校计划实施的几点思考
(一)思考一:提升项目的研究性,强化教学科研互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堂课的融贯
我们应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的培养,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做好第一课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以兴趣为驱动、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及重视研究过程。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性,且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第一课堂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同时将创新创业训练内容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引导反哺教学类的项目研发,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基础性和全员性;另一方面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区”,探索建立一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培优性、竞争性和实验性,实现两种培养模式的功能区分和错位发展,从而形成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体系的优势和特色,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提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质量。
(二)思考二: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教结合,搭建多模式的“校―企―研”大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源,拓展合作模式,一方面建立企业导师库,邀请优秀企业家来我校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系列讲座或者聘请企业优秀人员担任我校创新创业类课程校外讲师;另一方面将企业需求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真刀实枪的企业需求类项目训练;再有,在创业扶持、创业资金扶持等方面引入企业资源,拓展大学生创业孵化渠道。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强调人才培养与科研的统一性。提倡科教结合,强调实训培养,使学生在“真实世界环境”中运用和检验他们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把最新科教成果和实践训练融入人才培养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科研训练为重点,注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社会价值,做好选题规划,在“校―企―研”大平台上整体提高项目的研究性和实践性,提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质量。
(三)思考三:加强资源共享,推动多元交流,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学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搭建了系列软硬件平台,不仅在三食堂三楼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供项目组交流研讨展示成果,而且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17个高水平、辐射广、出成果的,体现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的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学校每年举办国创、省创和校级SRTP项目的中期检查答辩会、结题答辩会、优秀项目评选答辩会,让同学交流项目参与过程中的体会;还开展科研训练项目相关讲座,让更多的同学了解项目的申报、开展步骤;再者,举办我的科创之路征文竞赛,在全校范围营造了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激发了广大同学关注科研训练、参与科研训练的热情。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建立集项目管理、项目监控和教师学生互相交流于一体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举行创新创业活动展示宣传周,举办集项目展示、经验交流、工作研讨于一体的综合活动,从而在交大形成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让科创育人、实践育人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思考四:激发主体意识,关注个人成长,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科研计划范文800字 第9篇
本学期我镇小学的教科研工作根据县教育局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党的_精神、新时期的教育课程改革为指南,紧紧围绕县教科室的教科研工作目标,本着我镇小学教科研工作进展的实际情况,趁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以学习新课标为突破口,以活动为载体加强课程的培训力度,牢固树立教育发展,以科研为先导的科研意识,坚持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宗旨,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深化课题研究,强化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
一、健全教科研网络体系
我镇小学一直把教科研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开学初成立以校长室为首的教科研领导小组,认真总结了上学期工作的得失,紧紧围绕县教科研的工作目标,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并切实可行的教科研工作计划。各完小相应成立教科研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每校教成立语、数、英三个教研组。由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责任到人。从而形成校长室——教科室——各完小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我镇小学教科研工作的网络体系。
二、加强科研课题的管理
我镇小学有立项课题6个:2个市级课题、4个县级课题。校级课题4个(每完小1个)。本学期为了保证我校各级课题的正常开展,使教科研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避免“三无”课题的出现,我镇将继续实行‘课题研究情况跟踪记录档案制度’,即每个课题每月上交一份课题研究情况跟踪记录档案表,课题组成员针对表的内容充分认真分析、讨论。每个课题组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并把交流、研讨的过程做详实的记录。中心校分别在期初、期中、期末三次视导中对每一课题进行检查与指导,帮助教师解决在研究课题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我镇的科研课题研究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真正起到指导性作用。
三、积极推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激活了沉闷的课堂,一改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局面,达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的目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反观我镇小学的现状:大部分教育的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式的接受教学为主,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高成绩,至于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就更谈不了。针对这种现状及有效的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学期,我镇小学将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广大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确立以人为本,立足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观,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学生观,确立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观,确立加强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论。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与学。
1、活动形式和内容:
(1)、第一阶段(示范阶段):充分发挥中心小学开课日的示范作用,在学期初安排开设一次课改研讨课(语文4节课,数学2节课,分两天进行)。语文课分第一课时2节,第二课时2节。上课形式尽量趋向于简单化、普通化,在正常课堂上推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探究与展示,以适应广大教师学习与模仿,达到在全镇范围内推进的目的。数学同样如此,分不同课型开设课改研讨课。每次活动,都集中进行交流研讨。以发挥既符合当前的课改要求又有实效的作用。
(2)、第二阶段(研讨阶段):深入两至三所完小,以完小公开课的形式进行研讨。集中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第三阶段(落实推广阶段):组织教干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听课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xx年9月份(具体时间待定)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份(具体时间待定)
第三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7月。
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初步成形后,将作为各种视导、检查的主要评课依据。并且各校均要承担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汇报课,界时将与教导处联手组织教干对各校的汇报课进行评比。望各校各好准备。
各小学要对照计划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科研活动计划,争取把我镇小学的教科研工作抓紧、抓实,使我镇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附行事例:
九月份:
1、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布置本学期工作
2、制订教科研计划
3、举办“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示范课
十月份:
1、课题实施情况检查
2、举办完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研讨课
十一月份:
1、期中视导,课题实施情况检查
2、召开课题组组长会议
3、优秀教案评比
十二月份:
1、课改教学经验交流会
2、举行完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研讨课
元月:
1、评选优秀教研群体
2、课题实施情况总结
3、上报教科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