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案例(必备11篇)

时间:2025-04-24 12:52:24 作者:admin

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案例 第1篇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对原计划修正和调整。首先,重新设计了一些活动,因原有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现实和教材有较大的距离,新活动更贴近学生和教材。第二,有些活动因为放假等原因而取消。第七周的活动是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采用了“推测相似处”的活动方式,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了如下活动:由学生提名选定三对班里的好朋友,每对好友先确定自己的相似之处,运用“They both…, They may both…”. 同时还组织学生故事复述,续写故事等,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案例 第2篇

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两次选题、两次观摩、三轮设计、三次说课、一次讲课”的循环螺旋式课例研修过程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以学习共同体研讨的培训学习方式,通过“专家引领——课例观摩——同伴互学”形成研修结果,经过二至三轮参与式、体验式学习,经历了教学研究的全过程,观摩中学习、研讨中碰撞、引领中进步,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也为其回到学校发挥青年教师骨干作用奠定基础。如培训结束后,邯郸十一中的杜志英老师被邀请在丛台区名师工作室教学活动中作为评课嘉宾,石家庄矿区的赵俊鹏老师为全区初中化学教师做了《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的讲座,均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

3、以培育人,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加培训的学员教龄大多数在1-10年,培训过程中,通过专家引领、名校观摩、同伴交流,在提升自身教学、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员的专业认知和专业成长意识,树立了专业发展目标,初步形成自身专业规划。保定曲阳县南雅握中学的郑晓月老师、唐山开滦第十中学的朱敏老师、雄安新区雄县葛各庄中学的祁星老师等写了多篇学习心得,表达了这种螺旋式培训对一个年轻教师的理念冲击、教学引领和多方面的收获,邢台威县思源实验学校的张贵兴老师、唐山市税东中学唐子建老师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培训的收获体会。

四、经验与创新

1、调研为先,准确定位学员需求是培训的起点和落脚点,也是培训有效性的保障。培训前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走访等多种途径对培训学员进行调研,基于调研结果,准确把握学员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培训主题,让学员带着问题与困惑来,通过培训,获得解决问题的理念、方法、思路,并将其带回到工作岗位,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将来能够学有所用。

2、内容为要,突出重点培训内容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基础,在进一步分析学员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初中学段的教学特点,从培训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全面性、逻辑性、层次性、实践性方面进行课程设计,既注重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全面性,更注重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层次性,整体提升培训课程设计的实践性。

3、行动为术,促进转化行动是保证理论学习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基于学员急需解决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具有学科特色的活动方式,引导学员从被动听课向主动思考、切磋互学、积极展示的方向转变,通过台阶式参与、反思,学员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观摩反思——讨论交流——实践反馈再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五、思考与展望螺旋式课例研修行动研究针对初中化学青年教师的特点,以点带面,通过任务驱动、观摩学习、体验分享、展示评估、专家引领体现了行动研究参与式的特点。此模式将被培训者置于行动学习的大背景中,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经过培训的教师,能够了解一节好课的生成过程和方法,基本能够完成一节优质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经过“一课三备两观摩两展示”的行动研究,初中化学青年教师完整体验学习了课例研修的方法与过程,提升了教学与教研的能力,回到工作岗位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体会分享、辐射给周围的同事,是一种具有实效的培训模式。在后续的培训中,会对这种培训模式进一步实践,积累经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争取形成独具特色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的青年教师行动研究培训模式。

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案例 第3篇

3、再一次调整:编好写作提纲

指导策略的调整,在一些学生身上奏效,但还有不少同学的作文修改只是作了稍稍的改动,改观不大。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照写作要求,觉得相距甚远,修改等于重写,太麻烦。确实,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一次已是不容易,重写更是头痛。为此,我开始强调写作前要精思,编好写作提纲。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作文前没有计划,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写到哪里算哪里。凭感觉写出来的作文,能勉强凑足篇幅,但很难符合作文要求。

起初,学生虽然编写了写作提纲,但作文的随意性还是很强。原因是多数学生写作提纲是为了应付老师。为此,我把提纲的讲评与修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内修改作文提纲,检查提纲与题目是否吻合,并把提纲写具体。教师巡视,挑出较好的提纲作示范。经过几次训练,学生作文偏题情况大大减少,作文讲评讨论后的“修改工程量”大为减轻。学生变得乐于动手修改作文了。

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案例 第4篇

通过收集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行动研究方案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课堂参与活动的人数大大增加,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谐,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但是我们的计划也存在不足。我们发现大多活动都是采用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阅读时间充足,阅读的材料大多是学生感兴趣的,难度适中或偏低的。我们担心一旦学生在限时阅读测试中碰到难度稍高的,而且是他们所不熟悉的阅读内容时,会感到很被动。因此,我们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要教授一些有效的阅读技巧。我们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要开展一些快速阅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适当地提高一些阅读材料的难度,以训练学生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行动研究过程。问题来自于教师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在英语阅读课堂上表现不积极。教师在初步调查中发现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是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教师意识到要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设法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方式为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参考了相关资料,设计了实施的计划。通过收集的数据对行动研究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教学效果明显改观。同时教师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案例 第5篇

Week

Items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1. Simulation refers to the large-scaled role-play in whichactions, props and more roles are involved.

实施计划

在实施计划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得不对原计划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调整。首先,我们对计划中一些活动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因为我们感到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教材的内容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活动的设计上我们采用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和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本中的语法和词汇知识的学习内容。

第二,由于期中复习和考试的原因,在加上‘五一’放假,我们的研究计划不得不减少两周的时间,因此有些活动只能取消,我们采用‘推测相似处’的活动方式,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了如下的活动:有学生提名选定三对班级内的好朋友,每对好友先确定好自己的相似之处,其他同学两人一组,分别描述和推测这三队好友的相似之处,运用所学的语言点“Theyboth…”和“”They mayboth…。在活动中,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推测和发现推测的结果,个个表现都非常活跃,教室里不断传来善意和会心的笑声。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小组复述故事竞赛,将课本的故事改写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复述,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可以有一定的创造,但要基本符合原意。只要复述的基本连贯,每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小组挣得一分。活动进行中,学生表现得争先恐后,积极异常,气愤热烈。还有续写故事的活动等,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评价效果

1. 课堂教学观摩:从观摩记录可以看出,学生从过去每节课仅有5-6名学生发言,到后来十几个,二十几个。把全班的气氛都带动起来了。语言水平稍差的学生也开始主动要求朗读课文,而语言水平较好的学生在竞赛中则大显身手。

2. 问卷调查:调查表明76%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气氛比以前更加轻松和活跃。80%的学生认为课堂活动起到了加深同学间相互了解的作用。85%的学生认为这些活动缓解了他们在同学面前回答问题的紧张情绪。

3. 教师日志:在我们的日志中,记录了很多同学参与课堂活动的事例,特别是我们注意到班级里几个特别腼腆的同学在后来也开始争取发言的机会了。

教师反思

通过收集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行动研究方案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课堂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谐,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但是,我们的计划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发现由于大多数活动采用的是口头汇报的形式,无法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能够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做成墙报或小册子等书面形式,效果一定会更好。我们的体会和大多数教师是一样的,我们恐怕都有类似的经历,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查找各种资料也找不到实际可行的、有效的解决办法,总觉得人家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不怎么相关。与其抱怨,不如自己积极着手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师来说行动研究是最切合实际、也是最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仅能改进教学,还能促进教师的自身职业素养的提高。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行动研究过程。问题来自教师在自己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学习被动,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与教师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所期待学生做到的相距甚远。教师在初步调查中发现她们提出的假设几乎都被否决,这也说明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时候有很多我们的成见和固有的认识,有很多‘想当然’。如果不进行调查,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将会很不一样,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问题找到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参考了相关的资料,设计了实施计划,在实施中对计划有进行了修改以适应教学的需要。通过收集数据对行动研究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教学效果明显改观,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也发现了新问题。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两位研究者对两人的合作研究的有益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没有给予关注和讨论。

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案例 第6篇

教师的立身之本是其驾驭课堂的能力,而课堂教学的能力既包括课堂教学的准备,也包括课堂教学的实施,作为被培训学员的青年教师通过“两次选题、两次观摩、三轮设计、三次说课、一次讲课”的循环螺旋式课例研修的行动研究,亲身体验一节好课的生成过程以及在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中有效呈现,从而提升了教研和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一过程,促进了青年教师将认识、经验向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培训结束时,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形成了9个优质教学设计、9节优质说课和9节微型课视频。培训结束后,邯郸市汉光中学的路佳老师参与了丛台区名师工作室的课堂展示活动,以“金属材料”一节进行了展示,获得了好评。赵俊鹏老师以《溶液的浓度》参加了石家庄矿区区级公开课,获得了好评。石家庄市十七中的侯彬老师为西柏坡交流学校做展示课,并在桥西区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案例 第7篇

week

item

1

2

3

4

5

6

7

8

collaborative strategic reading

head start

self-access reading

group discussion

data collecting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teacher log

数据收集方式:教师日志、观察、问卷调查

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案例 第8篇

1.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改进后的课堂教学方式。89%学生对目前的课堂活动的设计很满意,78%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气氛比以前更加活跃和轻松。93%学生都表示自己的课堂参与机会较以前多了,参与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了。

2.课堂教学观摩:从观摩记录看,学生从过去每节课仅有6-7名同学发言,到后来绝大多数学生在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中发言,全班的气氛都带动了。

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案例 第9篇

二.教育行动研究法的“行动”特征

1.从研究目的看,是为行动而研究

行动研究打破了传统研究在研究目的上的局限性,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和普遍规律的发现,而是为了行动的改进、实践的改进。

2.从研究对象看,是“对行动进行研究”

行动研究是抓住行动中值得关注的对象作为研究的问题的。

3.从研究环境看,是在行动中研究

行动研究既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更不是在图书馆里开展。行动研究的环境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发现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进自身工作。这把研究和教育行动结合起来。

4.从研究人员看,是“行动者进行研究”

5.从研究范围看,是研究者行动所涉及的范围

研究者不是去研究工作范围之外的对象。他研究的是自己工作中涉及的具体人、事、物。其研究结果----问题的解决及由此得到的经验只限于自己特定的工作范围内有效,不一定能普遍应用。

6.从研究进程和方法看,是边行动边调整

行动研究要通过研究者行动上的干预来达到对象的改变。行动干预的进程和方法没有一个严格的程序,也无法预先完整地设定。它具有弹性或动态性,由研究者根据情况边实践边修改。

7.从研究结果看,是行动的改进、发展

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学生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学习行为、品德行为、社会性行为;二是教师行动的改进和发展;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凯米斯的四环节:凯米斯(kemmis)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都包括了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1.计划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它包括了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设想

对于行动研究来说,它不要求设想完善的计划,任何计划都要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作出调整和修改。

2.行动

实施计划,即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动。这里采取的行动,就是对研究对象的干预,即施加自变量的影响。

3.观察

即考察,这一环节的任务是搜集资料,从而对行动的整个过程、获得的结果、行动的背景等尽可能有详细的了解。

4.反思

反思是对行动结果及其原因进行思考。这一环节包括了:整理和描述,评价解释。

以上四环节是不断循环的,每一次循环都有所改进提高。

行动研究案例

研究背景:长沙市一所普通初级中学高中二年纪学生一个教学班共45名学生。指教者为该班的任课教师。

项目时间20043月至200411

发现问题: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上表现不积极,不太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提出假设

1. 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

2. 学生的现有语言能力有限,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

3. 学生担心答错了丢面子。

4. 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单调,学生参与机会少。

5. 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没有轻松的环境,学生不敢发言。

6. 阅读材料过于陈旧、单调或远离现实生活。

初步调查: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

调查结果:

1)89%的同学表示对英语阅读有兴趣。

2)在自我评价中,仅有5名同学认为自己能比较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与我们所观察和感受到的比较一致,占全班总人数的11%

3)认为阅读材料过于陈旧、单调或远离现实生活的有7人。害怕答错问题丢面子的有15人。认为自己现有的语言能力有限,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的6人。

4)半数以上同学表示他们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阅读课堂气氛太严肃,不敢发言。

重新认识问题:大部分同学不积极参与阅读课堂活动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课堂气氛的沉闷。教师需要调整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案例 第10篇

凯米斯的四环节:凯米斯(kemmis)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都包括了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1.计划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它包括了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设想

对于行动研究来说,它不要求设想完善的计划,任何计划都要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作出调整和修改。

教育行动研究计划案例 第11篇

行动研究要通过研究者行动上的干预来达到对象的改变。行动干预的进程和方法没有一个严格的程序,也无法预先完整地设定。它具有弹性或动态性,由研究者根据情况边实践边修改。

7.从研究结果看,是行动的改进、发展

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学生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学习行为、品德行为、社会性行为;二是教师行动的改进和发展;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