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高中总结(热门7篇)

时间:2025-03-18 17:29:35 作者:admin

语文知识高中总结 第1篇

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语文知识高中总结 第2篇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

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语文知识高中总结 第3篇

1、字词

符契、修禊、癸丑、流觞、激湍、彭殇、嗟悼、会稽、感慨系之、清流激湍、流觞曲水、静躁、虚诞、世殊事异

2、成语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语文知识高中总结 第4篇

一、鉴赏形象

1、人物形象

(1)、问:人物形象有什么特征(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①概括形象特征:本诗塑造了一位的身份形象。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抓关键、点手法)

③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作用):寄寓的情感、蕴含的哲理。

(2)人物描写手法(怎样塑造、刻画、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怎样表现人物情绪的)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细节描写(依附于其他描写手法存在)等

侧面描写:环境烘托、他人正衬、对比反衬等

借助修辞:比喻、象征等

2、事物形象(咏物诗)(托物言志之物,象征人物品格、理想、情操、)

问:描写(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

答:①概括物象特征

②结合诗句分析(点手法)

③作用:象征什么样的品格,寄托什么样的情感

常见形象:兰花、菊花、梅花、松柏、竹、蝉、马等(分析总结象征内涵)

常用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反衬、等(描写物)

象征、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发情)

3、景物形象:

(1)、意象:(蕴含诗人情感(意)的景物形象,在诗词中设有几个意象、名词。)

积累常见传统意象

1)◆考查意象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营造意境、渲染氛围、奠定基调、表达情感)

2)◆意象作用(见创新大课堂、核心突破)

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语文知识高中总结 第5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余始循以入(表顺承,相当于‘‘而”)

回视日观以西峰(和“上“‘下”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自唐显庆以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是时以大中72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凭借……身份)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并列关系)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顺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方式或手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连词)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

虽董之以严刑方其系燕王父子以组(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其皆出于此乎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

室西连于中闺(和)

师不必贤于弟子其制稍异于前(比)

而耻学于师(向)不拘于时(被)

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或曰:此东海也(有人,代词)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末易量(也许)

或得日,或否(有的,代词)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有穴密然即今之像然在墓者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五人之当刑者,意气扬扬(不过,但是)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腮之下(这样,那样)

沛公然其计,从之(认为……是对的)

然视其左右然余居于此(然而连词)

语文知识高中总结 第6篇

复习要点:

①把握读懂诗词、体味诗人思想情感的方法。

②掌握常见的诗词艺术手法。

③掌握诗词鉴赏术语,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复习措施:

①选择经典诗歌,在阅读中掌握读懂诗词的方法。

②将诗歌按内容(风格)分类鉴赏,掌握各类诗词的一些规律特征。

③进行鉴赏技巧的总结、分析和点拨,学会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掌握一般理论,诗歌体裁(古体诗、今体诗律诗、绝句)、诗歌题材(怀乡、思友、征旅、怀古等)、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作家风格、常见意象等,要求对理论消化掌握,不能只停留简单记忆。

方法:

①阅读——看有效信息(注释、题目、作家、诗眼、诗歌内容、问题提示),注意从“景”、“情”、“理”、“趣”几方面剖析诗歌。

②作答——问什么,答什么,贯彻“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有什么效果”的答题规范要求。牢记运用有关诗歌理论知识,用术语作答。

语文知识高中总结 第7篇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办成年礼,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的源头。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另有“赋比兴”三种手法。赋:直抒胸臆,比:比喻,兴:气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咏之物。例如: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讲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是先讲孔雀东南飞,为了引出下文。

3、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曾子、《中庸》--子思、《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为“大理寺少卿”,从四品。光禄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6、六艺:多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但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的“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比:类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

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8、《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汇编。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9、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10、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合格后取得“秀才”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备注】进身:指被录用或提升。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wéi)”。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1、会试,又称“春闱”或“春试”或“礼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在乡试次年三月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会试的主考官称“总裁”。

12、殿试:是科举制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明清开始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前三名分别为状元(鼎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13、《离骚》:《楚辞》的代表作,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备注:《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抒情诗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14、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韵—没有《离骚》拥有的韵律,因为《史记》是散文,不需要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