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答题公式总结(汇总3篇)

时间:2025-03-06 20:08:13 作者:admin

初中语文答题公式总结 第1篇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象征手法:……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8.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①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②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③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④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⑤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⑥开门见山。

⑦倒叙开头

9.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①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又称卒章显志)

②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③ 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④照应开头

初中语文答题公式总结 第2篇

节选自何君华的《礼拜二午睡时刻》,全文请大家自己寻找。

问题:分析“背包客发表游记”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回答: 交代了驴友蜂拥而至的原因,为“奇迹”消失作铺垫,使小说情节急转直下。 (总共3分,如果只写出一点给2分)分析: 这是小说的第27段,写了游客发表游记,小小的善意带来意想不到的坏的结果。按照答题套路,题的角度都可以归纳为:结构+内容+具体内容作为一道分析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试题,在答题的时候,需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 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 与中心内容有何关系? 结构上有何作用?按照公式操作,可以看出,这结构上是“铺垫”.为什么铺垫呢,当然是为奇迹的消失,奇迹消失的原因,就是因为驴友的蜂拥而至。 虽然给大家展现了答题公式的作用,但是公式真的不是万能的,只是辅助手段,仅仅提供思考的方向。 要想真正的答好题目,还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分析。

初中语文答题公式总结 第3篇

A.比喻:生动形象

B.比拟:生动形象

C.夸张:突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D.排比: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E.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

F.反复:强调突出某种事物或某种感情。

G.设问:引起注意,引发读者思考。

H.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R.引用: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或者文化内涵,有时候也加强真实性或起印证作用。

J.反语:加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性或更加强烈地表示亲密有好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