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年终总结(汇总4篇)

时间:2025-02-09 10:02:40 作者:admin

博士后年终总结 第1篇

博士毕业论文提纲的例法

第一章,介绍本文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以及结构安排。本章构成全文的基础与起点。

第二章,在查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资本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对国内外大量资本结构和税率相关性研究文献进行详细回顾与综述,并对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博士毕业论文排版要求有哪些?8大要点该怎么看

第三章,揭示我国税率变动与上市公司的相关性的现实基础。搜集中国在实行两税合并后相关公司相关财务数据,整理并进行对比,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以及两税合并带来的变动情况进行阐述。

第四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现代统计分析技术,构建反映中国公司资本结构与税率的数据模型,对我国公司资本结构与税率相关性进行全面检验。并对对计量实证得出的检验结果进行综合经济解释,同时与国内的其他实证研究结果展开对比分析,揭示异同。本章是全文重点。

第五章,讨论资本结构与税率相关性的实践应用情况,并且根据现实情况对前文得出的理论进行修正。

博士后年终总结 第2篇

本刊讯(记者 杨曙光) 2月23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在昆明理工大学召开全省高等教育专题会议,组织全省高校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总结2012年的工作,具体落实2013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2013年全省高等教育工作。委厅领导陶晴、邹平、张之政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总结了一年来全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明显成效:2012年,云南高校在校生规模扩大,新组建2所高职专科院校,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万人,高校“质量工程”取得成效;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各高校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推动,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比上一年同期递增个百分点,年终就业率,比上一年同期递增个百分点。

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陶晴在讲话中指出,2013年,云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万人,就业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贯彻十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求,创新举措,抓出实效,推进工作再上台阶。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及外资工作方面,云南省已经初步建立覆盖学前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各级各类教育(义务教育除外)资助学生近万人,资助资金亿元。2013年,要紧紧围绕党的十“提高学生资助水平”的要求,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学生资助长效工作机制,提高资助工作的水平,拓宽教育外资融资渠道,推进各项工作再上台阶。

邹平副厅长在讲话中强调,2012年,高校综合改革进展顺利,分类管理正在形成,科技创新有所增强,科研项目和获奖有突破,学科专业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成效显著,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高校化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全省高等教育要做好党的十精神“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大力建设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深化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努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高校科研水平与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快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张之政副厅长在讲话中指出,在2013年的工作中,民办学校要强化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质量,按照有关要求加强规范管理,自力更生。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要不满足现状,加强引进来、走出去,抓好项目,广泛开展云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新型人才,推进云南教育国际化进程。在高校人事方面,要强化人才立校理念,加大奖励力度,推动职称评定工作,加强人事工作管理人员培训。

博士后年终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评阅意见

一、国际化评审的重要意义

博士培养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即论文采用全英文书写,主要由外籍专家评审,并采用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博士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有利于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评审促进博士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提高,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国际化评审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一些高校花大力气建设了一批全英文专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我国攻读全英文博士学位。有些高校甚至聘请了国际知名外籍教授担任全职教授或兼职博导。这部分博士生毕业全部撰写英文论文。采取国际化评审的方式,更符合这些师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众多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双学位博士生项目。试行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吸引了国外优质留学生生源来我国攻读双学位项目。

三、国际化评审的实践背景

此前,国内少数高校曾进行过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的尝试[5],但是并未有大范围的实践。国内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尚待完善和改进。因此,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实践为借鉴,通过分析和总结,试图为今后国内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探索提供参考。

我校的生物学科近年发展迅速,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三,且博士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生物学科成为我校985三期试点国际化评审的学科之一。本文以该学科进行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为例,通过分析专家的评阅意见,力求从国际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总结出先进经验,为今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四、评审的侧重点分析

参加评审的既有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欧美专家,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亚洲专家,还有来自欧美著名大学的华裔专家,以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对总计32份国际评审专家的评阅意见的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评阅的重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侧重点的不同。

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科学,讲究的是发现未知,各国专家都关注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创新的实用价值。不过专家们评阅关注的点各有不同。

(一)欧美专家

博士后年终总结 第4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金大地,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曾留学瑞士苏黎世大学。脊柱骨病外科主任、脊柱外科中心主任、国家骨质疏松诊疗研究中心主任。享受_特殊津贴。

广东省“五个一”重点学科带头人,国际内固定学会(AOI)、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会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关节外科学组委员,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关节外科杂志》等编委。1992年被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在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领域造诣颇深。在国内率先开展颈前路单枚中空螺钉直接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率先开展脊柱结核渗出期的一期病灶切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提出了新的胸腰椎骨折分类系统;率先在国内开展人工髓核置换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先后承担国际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及省部级基金12项。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

科研成果:

1、“脊柱内固定术的推广应用及新型脊柱内植入物的研制开发”-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

2、“颈椎外科几种内固定的临床与解剖学研究” -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001年;

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骨修复和骨改建中的作用及机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

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促进骨修复及其机理研究”-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

5、“罕见巨大副神经节瘤抢救手术成功”-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997年。

2、赖新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赖新生,男, 福建武平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后在山东医学院医学系任教,1984年至1990年在广州中医学获医学硕士、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针灸研究所所长,系党总支书记,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医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常务理事、广州中医药针灸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等、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对针灸治疗脑病,针灸对学习记忆神经机制的调节研究有较深造诣,率先在国内开展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机理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擅长补泻手法及子午流注针法,近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厅局、校级科研课题共十余项,其“针灸治疗1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颈部穴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阳虚模型微量元素与助阳方药调节作用”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循环与部分中老年病症关系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承担_科学研究课题“华伦夹脊穴镇痛效应及机理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省_“电针对中风模型大鼠基因表达的影响”。

3、柴家科

柴家科,男,总医院304临床部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52 年 5 月生,1979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军医系,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304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中华烧伤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军烧伤与整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烧伤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华烧伤杂志》《医学杂志》《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实践杂志》《人民军医》编委,《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烧伤整形外科杂志》《北京医学》审编。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总后“科技金星”,享受_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烧伤整形专业20余年,基础理论扎实,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烧伤代谢、营养、感染、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免疫、氧自由基损伤、皮肤储存、皮肤组织生物工程、功能康复等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较系统地研究了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发展的规律,率先提出符合烧伤临床实际的脓毒症诊断标准,研究总结出了烧伤脓毒症防治综合措施,使我国脓毒症的临床防治有了突破性进展。率先应用血仿膜吸附无肝素血液透析为烧伤脓毒症并发高钠血症,尤其伴有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创造性地开展了皮瓣应用的新途径,组织缺损修复的新方法,如应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头颅、颜面电烧伤创面,指固有动脉修复鼻尖、鼻小柱缺损等。20年来,他参与或负责救治烧伤病人5000余例,总治愈率达,LA50为99%,Ⅲ°烧伤面积LA50为90%,高于美、英等发达国家水平。

4、丁新生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