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材料作文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指导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人根据在小学阶段的任课经验,对结合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展开朗读指导提出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用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和顺应,每个人的语言知识结构都是由一个巨大的语义场形成的。简单来说,语感就是学生用于理解语言最直接最基础的感受。学生的语感可以通过大量的语言材料的获得进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感培养的最佳阶段,这时候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正误、含义,体味语言在使用中的产生的细微差别,就能够通过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二年级上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一课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分角色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与情感,如母亲说“小兵,咱们回家吧!”时的无奈、售货员说“多懂事的孩子呀!”的感慨,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进行体味,在无形中夯实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并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用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的重要性体现在学生的朗读过程就是一个语言材料积累和语言技能运用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根据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剖析与讲解,指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疑问都放到朗读的过程中去,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深层理解后对自己自问自答的机会。如,在《丑小鸭》这堂课中,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丑小鸭经历曲折之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段的朗读。通过朗读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文章中找到“大家为什么会欺负丑小鸭?”“丑小鸭离开家后遇到了那些困难?”“丑小鸭离开后为什么悄悄地过日子?”等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也培养起学生用朗读加深文章理解和解答自身疑问的能力。
三、用朗读巩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应注意到语气、节奏、用词、句式以及文章的整体格调等方面的问题。所谓的朗读,并非是传统上学生喊读、哼读、以及拖长声的念读,而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和主旨,并将字、词、句、语法等零碎的语言基础知识内容通过学生有效的朗读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将文字语言同有声语言结合起来,从而不至于使得学生的内在知识框架结构成为零散的、分割性的系统。二年级课文《小鹿的玫瑰花》中,有一些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相对较难识记的字词,如“一瘸一拐”“惋惜”“黄莺”等,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诵读,能够让学生对字音和字形掌握得更加熟练。这种学习方法要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学生机械性的练习更有效果,也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技能与技巧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上,朗读指导教学作为听、说、读、写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和学生突破文字到有声语言的转化障碍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上应得到认可教师的充分认可与重视。
参考文献:
教育惩戒材料作文 第2篇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的导向, 传统教学总是“重结果、轻过程”。语文新课程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几个维度重建课程目标体系,指出过程本身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确立和突出了过程的地位。教育理念具有实践性品质,它引领着教育实践,同时承受教育实践的诘问。直面当下的教学实践,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情景已日见式微,过程与结果相互交融的教学景观数见不鲜,但同时重视“过程”而对“结果”的正确与否轻视甚至忽略的教学现象也时有所见,后者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深刻反思和激烈争论,由此引发一些困惑和质问:过程重要,结果就不重要吗?过程与结果,到底谁更重要?这些问题不仅观念层面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思辨,更关涉到实践层面中过程与结果的权重把握,按的观点,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正确释晰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过程与结果互相对立
语文教学的结果是指语文教学活动发展的最终产物,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则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教学结果所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前者与语文知识几乎是同义语(狭义的知识观),主要是一些经过严格检验,被证明是真实可靠的、能够用文字符号加以明确表达的事实,包括字、词、句、说话、作文等;后者具体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度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谋求建立新旧知识之间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在性质上存在着差异:结果通常只涉及认知的层面,而过程则不仅仅涉及认知层面,常常渗透着活动主体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结果通常是以“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封闭的、固定的、静态的,而过程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发展变化的;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教学结果,往往是比较客观和确定的,而过程常常是主观的、不确定的,与特定的个体、特定的时空情境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结果(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具有公共性,而过程则通常具有个人性,并且过程的丰富多样性也与结果的“贫乏单调性”——后者仅仅是由若干词语所构成的——形成鲜明的对照。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对学习者而言,结果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消费”价值或使用价值,“由于其具有普遍适用性,学习者获得这些知识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直接使用它们,由此使得学习者的行为和生活能基于前人和他人知识经验,避免行为和生活的盲目性”,增强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而过程具有“生产”价值或发展价值,它对于学生身心素质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果说前者追求的是对学生的即时效用,那么后者则是着眼于它对学生的身心结构的改造、丰富和发展的作用,追求的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二、过程与结果相互依存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彼此对立,但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或结果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什么样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肌体”与“灵魂”总是相依相伴、密不可分的。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结果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它是基于过程的结果,是过程的沉积物。对结果的追求是过程展开的动力源泉,同时结果又为过程发展提供方向导航。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它总是朝着结果并受结果的引领与规限。“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三、过程与结果辩证统一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统一。其直接的教
教育惩戒材料作文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改革途径
在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小学语文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给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必然引起教学界的密切关注,并促使人们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改革措施的探索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较慢地区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对小学语文教学涵义和我国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找到有效的改革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涵义
小学语文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开展的以语文为教学对象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就是面向小学生们而开展的对字、词、句以及文章等知识的教学活动。
从方法上看,在课堂上,教师会向学生们展示语言和文字的使用,通过记录、朗诵、表述等手段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
从外延上看,小学语文教学应包括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的组织、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价、语文的课外活动和语文竞赛、语文教学的研究设计等部分。
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具体词文解意,而忽视育人的大目标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一种严重的分本位思想。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较慢地区,师生们想要摆脱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格外积极地迎合应试教育。“分分分、小命根”,成为当下指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无形的手。所以,该地区的小学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具体词文解意的传授,强调对课文的背诵和记忆,对解答语文试题基本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几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而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
2.语文实践活动缺少人文关怀
我国孔子等古代教育学家以及当代教育学者都认为,教学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实践为本,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小学语文教学是众多教学门类中的一种,当然也符合上述认识。可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很少,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的语文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3.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与评价存在模糊之处
目前,由于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其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与评价,存在着模糊之处。其中,过分强调形式上的求新、求变,而对实际教学效果重视不足。评价一堂小学语文课是否成功,最基本的标准还是要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真正被提高,要看学生是否在难度合适的活动中提高了理解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途径
1.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面向现代化
21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的时代,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也正处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指向现代化,首先实现现代化。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现代化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1)在大方向上要符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需要;(2)要将小学语文教育与时俱进,紧跟语文科学发展的步伐,为学生了解和运用现代语文科学的成果打下基础;(3)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要包括课程内容设置和体系的现代化、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测试和评估的现代化及教师素质的现代化等。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课下教学探索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模式要有利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开展,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学习变成自觉主动的学习。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编成语文兴趣课下学习小组,把兴趣相投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共同探讨和研究语文知识。
3.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整体处理和创造性处理问题的能力
语文是实际问题与理论问题之间的桥梁,而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时,就需要学生深层次地分析问题,发掘实际问题与语文问题之间的联系,构建相应的语文模型。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语文思想,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处理和创造性处理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人结合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该地区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因本人水平有限,其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同行和有识之士能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张岩.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山西出版社,2011.
教育惩戒材料作文 第4篇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何为惩戒,惩戒何为?》。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表示,教师拥有一定的惩戒权。这不免引起各位家长的担忧,万一老师不按惩罚尺度处理学生怎么办?担心是不可避免的,谁会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担心之余,我们就要更清晰的认识惩戒这个问题。
何为惩戒?一提起惩戒人们闪现在脑海里的都是过重的惩罚甚至是酷刑。此惩戒非彼惩戒。在教学过程中的惩戒只是助你人生梦的推力。为什么会这样说?惩戒帮助你在犯错的时候走向正确的道路。当遇上上课捣蛋的学生、当遇到反复讲的问题学生就是不往心里去,那么就要实行”一些手段“了。这些手段不外乎就是罚抄,罚站。用这些手段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记住。记住这次教训,以后更好的去做一些事情。何为惩戒,惩戒何为?就是为了让你变得更优秀而已,教师行使惩戒权只是个学生而已。
适度惩戒方可行。并不是所有的惩戒都是好的,从新闻中也听过不少老师过度体罚,殴打学生致伤致残。这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都给学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所以,教育部在推行惩戒权的时候也提出了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过度惩戒终究是不对的,没有人有任何的权利可以去伤害他人,教师惩戒权就是不以伤害学生为前提而施行的,适度适量是惩戒的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是惩戒的目的。
惩戒创造了一个更有组织有纪律的班级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惩戒恰恰就是规矩的基础,学生可以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这只有在极少数的可能下,团体中总会出现一两个活泼的人来带动班级。活泼的氛围一涌现,真正静下心来就很难了。惩戒在这之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惩戒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成为前进道路上的警示牌。学生用心投入学习怎么会不拿到满意的成绩呢?怎么会不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呢?这一切的一切,惩戒的行使功不可没。
没有惩戒,就没有纪律。没有惩戒,就没有规矩,惩戒就像是空气,时刻伴随着我们,时刻不能失去它们。没有惩戒的世界是不完美、不精彩的,多一点鞭策,让学生在高考中跑向成功之路。
学校教育不可少,家庭教育也不能缺。家长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理性支持的对待惩戒权是对教育最大的鼓励,学生也会在受教育的同时更好地去了解,去探索学习之路。学校与家庭相伴,让学生前途更加明亮,这才是现阶段的目标,是共同成长的标记。
演讲接近尾声,最后祝愿高一的新生前程似锦,一片繁华,家长们同学校共同努力,在高考中为学生打下一片天地。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育惩戒材料作文 第5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传播学要素分析
1.教育者(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即传播者,是传播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力量,对信息的收集、选择、删除、保留、发出起着把关作用,是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的“守门人”,是后续环节中的教育信息编码者、发送者和控制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作为传播者,教育者功能的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2.受教育者(受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即受众,是传播的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最终效果的直接体现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方”,受教育者出于自身需要,对教育者发送的教育内容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并将其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受众的受教育者本身并不是消极的被动接受,甚至在有条件的选择和接纳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斥和反抗,这就决定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性作用。
3.教育介体(传播内容和方法)教育介体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传播中的传播信息和传播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各种方式与手段的选择,都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要把特定的教育内容有效的传播给受教育者,必须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和方法的选择影响着传播信息的效果。教育方法是传播者进行说服教育的辅助条件,决定教育效果的速度和程度。有效的传播介体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4.教育情境(大众传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大众传播环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通过传播媒介传播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和规范,对人们施加广泛而有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大众传播所传播的信息造成的不良的舆论环境也会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注意抑制和消除大众传播环境的的消极影响,利用并强化其中的积极影响。同时受教育者在信息接受过程中要培养自身信息辨别能力,主动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传播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传播学理论分析
1.运用“把关人”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交流,交互作用。其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活动的传播者、组织者,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1947年,美国传播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了“把关人”的理论。“把关人”(gatekeepers)是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的个人;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它是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素质和对传播信息的筛选能力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2.运用受众选择性心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需要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是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者(受教育者)处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导者(教育者)所传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内化、外化及反馈调节等一系列完整的连续性活动。”[4]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传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信念、立场、需要、兴趣等有选择的接受信息。1960年,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伯(JosephKlappe)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将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由于过多信息的干扰,受众会产生于传播者意图不符的理解偏差。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善于了解、利用受众的经验、态度、立场,改进传播方式,从尊重受众需要的角度进行传播活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选择性心理的作用,调控和引导传播内容,传播受教者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3.运用个体差异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发展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作为主体性的能动活动,对接受客体也会形成创新期待。主要表现为接受对象在理解选择过程中,通过自我更新和文化自觉调适,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是对信息认识深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接受主体的个性和接受差异由创新期待体现,而创新期待也是接受主体主体性的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没有创新期待就没有接受主体的超越自己的主动性。对于知识结构丰富的接受主体,其思维往往比较活跃,要求打破原有知识水平,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超越。1946年霍夫兰首先提出个体差异理论,经德弗勒加以修正形成。每个人的成才环境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信息的反应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简言之,由于个性差异会对信息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态度和行为也会因人而异,同样的信息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把握接受主体的个性特点和层次需求,有的放矢的教育,对于塑造和转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运用“培养”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环境制约外在环境制约规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来自其他方面外在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的因素十分广泛复杂,这里主要是指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事物的外部环境,即大众媒介环境,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学者G•格伯纳等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提出的“培养”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倾向性,使得人们的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存在很大的偏离,这种长期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现实观。一方面,大众媒介环境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判断。提高信息接受者的媒介素养,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使用能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的传播学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的传播学视角解读,从不同视角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对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探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创新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教育惩戒材料作文 第6篇
学生被老师扇耳光,被老师逼迫去打扫厕所等事件时有发生,不断地被曝光。老师对学生们进行这样的惩罚,是令人憎恶的。但是,学生殴打老师,甚至持刀杀害老师的新闻也屡见不鲜。所以,我认为惩戒是必须的,但惩戒需适度。
惩戒是什么?它不是体罚,更不是老师用来折磨学生的工具。它应该是一种管理学生,规范学生行为的措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学生进入了学校,就应当被约束,被规范。学生犯了错,老师应适当提醒,防微杜渐,而不是等到发生了极端事件发生后,再去挽救。因为,那时候的挽救,已经是悲剧了。
学校或老师应当如何控制惩戒的力度呢?俗话说,有再一再二,无再三再四。既给机会,又不纵容,这就是惩戒的最好尺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青春年少的未成年人呢?
当学生第一次犯错时,老师可以适当提醒。这样做,既不会让他滋生对老师的厌恶之情,又可以使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如果他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就可以对他进行适当的处理。
有时候,即使老师对犯错学生合情合理地进行处理,依然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某市一家医院凌晨接到一位割腕自杀的男孩,原因竟然是老师提醒他不要在校内玩手机。老师一句简单的提醒,居然酿成了悲剧。
难道学校对玩手机的孩子们放任不管吗?当然不行。
这起悲剧告诉我们,告诉学校,除了把握好惩戒的力度外,还要向学生和家长公开明确惩戒的范围和方式。我认为,很多悲剧的发生,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原因,还有家长对孩子们过分的宠溺啊!
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很多学校和老师宁可背负骂名也要去惩戒学生呢?因为惩戒是有作用的。通过惩戒一两个学生可以规范大多数学生的行为。惩戒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所以惩戒是必须的。如果放任学生们随意干自己想干的事,那学校和老师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
没有惩戒,部队里面的军人在与敌人打仗的过程中,早就当了逃兵;没有惩戒,马路中央早就乱成一片。惩戒就是一道防线,一座界碑,越过了线,就要受到惩罚。
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学生,惩戒虽好,但不可过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