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1篇
我眼中的史湘云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里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何等自然,在曹雪芹笔下,一个娇憨纯真的女儿跃然纸上。史湘云虽然是贵族小姐,但却没有贵族小姐的矜持忸怩之态。
她心直口快,在宴席上,只有他敢拿戏子比林黛玉;她纯真阳光她能给大家带来无限的欢乐,一扫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她乐观开朗,她的命运很苦,父母自幼双亡,住在叔婶家地位低下,与林黛玉一样寄人篱下,但却能劝林黛玉说:“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她热情大方,当香菱向她学诗时,她便“没日没夜的高谈阔论起来”。
我最看重的,却是他的才气。他才思敏捷,在大观园中鹤立鸡群,堪与宝、黛相比。芦雪庵联诗时,她独战黛玉、宝琴、宝钗三个;凹晶馆对诗,有了他的'“寒塘渡鹤影”,才有林黛玉的“冷月葬花魂”。
她的敏捷、灵活、新巧都令人叹为观止。但她却不像黛玉恃才自傲,也不像宝钗巧言藏拙,她的一举一动都光明磊落,实在可爱的很。“富贵又何为?襁褓之中父母违。展眼调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虽然她的身世孤苦,但他的诗句“清冷香中抱膝吟”中却又香,有抱膝的悠然,有吟诗的心境,透着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我眼中的史湘云,豪迈而不空疏,生动而不矫作。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电视剧;人物;比较
中图分类号:J99
曹公笔下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也是我们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经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新旧版电视剧《红楼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屏幕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观众对其也是褒贬不一。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他叛逆、大胆,追求自由与平等。在他的眼里,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的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鄙视功名利禄,痛恨“八股”这些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生活的道路,否定封建社会主义秩序,但贾宝玉的性格又有些趋于消极。
87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由欧阳奋强来扮演。人们对于87版欧阳饰演的宝玉有些不满,是因为欧阳这张娃娃脸不能演绎出书中那个但欧阳奋强与生俱来的“憨”将宝玉的痴态演绎地恰到好处,反而把宝玉给演活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87版中的宝玉“目若秋波”,他的叛逆,他的大胆,他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内心,都饱含在他那既有神又有情的双目中。
新版中小宝玉纯真可爱,大宝玉痴情风流,虽更能符合观众内心对宝玉形象的期待,但他们的眼睛里没有内容,只是很机械地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展现人物性格以及内心世界。剧中大量的旁白也使观众的注意力并不完全在人物的演绎上,而是兼顾多方面来对人物性格以及内心世界进行理解。
二、林黛玉
林黛玉,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曹公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她美丽才高,不为世俗所容。她的外貌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与诗人般高贵的气质,更体现了悲剧之美。黛玉与宝玉一样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批判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的话来劝宝玉,因而被宝玉视为“知己”。
87版《红楼梦》是大家公认的经典,这主要归因于已故的演员陈晓旭把林黛玉表现的生动而贴切。她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了对林黛玉骨子里的精神的阐释。林黛玉特有的柔弱美、病态美,被陈晓旭演绎地淋漓尽致,她那似喜非喜、深情凝驻的眼神;她那柔情似水,忧郁细腻的表情;她那纤纤瘦影,楚楚动人的体态,无一不撩动着观众们的心。但缺乏些许对林黛玉内心的表达,影响了人们对黛玉的全面认识。
新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表演清淡如白开水,表情言谈起伏都不大。她的眼神没有内容,只能通过两行清泪来表现黛玉伤感忧郁的气质。虽没有太多的表现,但好在自然平稳。
三、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一个很成功的反面形象。她生性尖酸,个性泼辣。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阴险的阶级本质。但不可否认的是,王熙凤确实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由她说了算。凤姐的性格,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87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由邓婕饰演。因邓婕具有四川人特有的泼辣味儿,与王熙凤的俗称“凤辣子”相吻合。她所扮演的王熙凤,丹凤眼,柳叶眉,俊俏之中透出狡猾之态、刁钻之貌、凶狠之气。因其曾学过川剧,举手投足之间都有浓厚的戏曲痕迹,所以扮演的王熙凤一角俊美中带着成熟与干练,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邓婕说:“演《红楼梦》不光靠一张脸,还要熟读《红楼梦》,热爱《红楼梦》,勤学苦练,别无他径”。
新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由外形漂亮乖巧,气质温顺平和的姚笛扮演,饰演钗黛二角都颇为合适。她所饰演的王熙凤表演痕迹较重,感觉吃力,缺了点“辣味儿”。没有完全展现凤姐的阴险狡诈、八面玲珑的特点,生气时怒目圆睁的样子倒多了几分可爱,似乎有些驾驭不了王熙凤这个角色。
87版《红楼梦》上演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剧中的演员将原著人物演绎的活灵活现,几乎达到了与原著人物神韵合一的境界,被誉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而在新版《红楼梦》里,演员扮相戏剧味十足,但表演相对平淡,大量的旁白和配乐的运用,分散了人们对表演的关注度。翻拍旧剧现已成为潮流,旧版经典剧作给观众带来的审美惯性,以及现代各方面技术水平提高的条件下,新剧在真正拍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忠实原著人物、升华原著人物并超越旧版人物塑造这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姜维枫.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J].红楼梦学刊.2009(5).
[2]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讨论[J].红楼梦学刊.2002(3).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3篇
红楼梦 袭人人物分析
袭人,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位,宝玉房里四个大丫鬟之首。
袭人,宝玉的大丫头。书中重要人物之一。她与宝玉的关系既有亲昵、体贴的一面,又充当了宝玉身边时时规箴防范的卫道角色。历来有“袭为钗副”之说。
袭人姓花,原为贾母之婢,本名“珍珠”,程本及原人文通行本作“蕊珠”,宝玉据“花气袭人”之句更其名为“袭人”。始见于第三回。第五回判词“枉自温柔和顺”一首,隐含袭人命运和结局。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可知袭人是丫鬟之中为一和宝玉有私情的一个。
全书中关于袭人的描写很多,重要的有: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借赎身之论,规劝宝玉百事检点,读书上进。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嗔怪宝玉吃胭脂,只和姊妹厮混,以柔情警之。三十二、三十四回写宝玉倾诉肺腑,错将袭人当作黛玉,听得袭人魂飞魄散,因向王夫人进言,王夫人深取袭人识见,殷嘱重托,并悄将袭人分例提高,与姨娘等同。三十七回,怡红院众丫鬟取笑袭人为“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五十一回,袭人归省母病,贾母重赐厚待,一如姨娘之例。关于袭人后来故事,脂批提示颇多,“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始终者”,直至近结尾处尚有“花袭人有始有终”的标目。
袭人虽然只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丫鬟,但她几乎贯穿了《红楼梦》所有篇章,这个人物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在《红楼梦》中众多的少女中,对于袭人的评价,贬低,批评者最多,《红楼梦五家评本》姚燮总评说“花袭人者,为花贱也,命名之意,实在有因。”还认为“宝玉恶而不能去” 俞平伯先生也认为袭人“引诱、包围、挟制宝玉,排挤陷害同伴,附和讨好家庭的统治者王夫人”等。对袭人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是众口一词,极力否定,袭人果真是这样一个灵魂肮脏的卑污形象吗?虽然袭人具有较浓厚的封建意识,但她主要还是一个思想上的受害者,而非迫害者,该追究谴责的主要还是毒害她的那些腐朽的理学思想,社会制度;而不能过多的指责受害者,袭人为人处世有世俗的一面,这也只是一个纯洁青春少女的世故心计,其性格的主要方面还是善良的。
一、如何看待袭人的思想倾向
一向温柔和顺的贤袭人,其封建正统思想倾向是非常明显的。但我以为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是比较朴素不成系统的,它不是在严格的封建教育下,而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自发形成的。其封建正统思想不仅表现亲钗疏黛上,也表现在对宝玉言行的规谏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她日常言行中时时不忘“王法”、“礼节”、“道理”不忘主子奴才的等级界限上。
薛宝钗是一个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而林黛玉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袭人结交宝钗而疏远林黛玉很明显的表现出袭人的封建正统思想倾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过袭人的亲钗疏黛的原因,细细想来,除了她思想倾向的原因外,应该还有钗黛二人的性格原因,宝钗的精明伪善会作人,几乎迷惑了贾府上下所有的人,就连精明敏感的林黛玉也被她玩弄于鼓掌而全然不觉,更何况袭人,另一方面,林黛主又一惯目无下尘,孤标傲世,敏感多疑,又不能不令人难以相处,因此,袭人亲钗疏黛也就势在必然了。
袭人以她万般柔情来规谏宝玉,书中第一次出现的规谏是在第八回贾宝玉要撵李嬷嬷和茜雪时,在这里,贾宝玉表现了较深的态度的表现,对宝玉最成系统、最具规模的一次劝谏,大约要数第十九回“情切切良霄花解语”中的那一次了,其所劝的第一件事是少说化灰化烟那一类悲观虚无主义的痴话,这也是两个人的朴素的人生观有所不同而已,一个悲观虚无,一个现实、实用。她所劝的第三件事是那爱红、吃胭脂的毛病,对此不仅史湘去反对,就是作为叛逆形象的林黛玉也不满于他的失于检点,袭人对这些行为的规谏,大我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是非观的自发行这。当然其中不无传统观念,正统思想的倾向。
袭人希望宝玉走读书上进的正统道路,这是无疑的,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不认真读书,喜欢在女人堆里的少男绝对人人不赞成,袭人当然痛恨这样的男人太没出息了。但她的规劝较多的还是出于求存安的本能。她规劝宝玉的目标有二:从长远看,希望能维持现状。“有吃有穿”“又不朝打落骂”“不至于潦倒一辈子”,从近期看,不让老爷生气,以免挨打,从而做下人的也落个平安,对这两个目标,宝钗等固不必说,就是叛逆性很强的林黛玉也不能顾及,在贾政回家前夕,不仅袭人劝其理书习字,黛玉也为他代写了许多钟王蝇头小楷。既然黛玉都不能不向封建正统势力让步,作为负有责任的丫头袭人能如何呢?
以上方面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其封建正统思想倾向,但还不能从本质上说明问题,最能从本质上反映其思想倾向的是那些不太引人注目的日常言行,她念念不忘主子奴才的界限,并说宝玉“虽说是姐妹,但到底是男女之分”“姐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老祝妈好意让她尝个新鲜葡萄,她却正色教训人家,“上头还没供鲜,咱们倒先吃了……难道这个规矩都不懂了。”对于宝玉挨打,从情感上她是心疼并为之流泪,但对保护宝玉的王夫人却说:“论理二爷也该老爷教训两顿才是。”不难看出,这些道理、礼节、规矩是其头脑中封建等级观念最自然,最深刻地流露。袭人像一个虔诚的信徒,把封建正统思想等级制度当作天经地义的_义信仰遵循,这是一曲比肉体摧残更深刻的心灵摧残的悲剧。
为什么出身城市贫民,卖身为奴,身为下人的袭人,其思想竟是如此倾向封建正统思想,深受其害而不自知呢?其实也不奇怪,马克思早就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住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③而袭人所处的贾府又是正统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耳濡目染,她的.思想不能不打上这一思想的烙印,就连晴雯这样的“战斗着受压迫者”也难幸免。她指责赵姨娘“乱为王”任意打骂比自已地位低下的小丫头,这些无不自然流露着封建思想。
二、袭人的际遇
第一,家中有亲娘,亲兄长,不管怎么说也是个依靠。过时过节的光景,还可盼着母兄接了回去团聚团聚。只要她一句话,便随时可以被赎出去,重返自由之身。
第二,她与宝玉的关系己非一般的丫头可比。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其对象便是袭人。“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彼此心照不宣,竟似结发夫妻一般。这层关系,别说是宝钗,就连和宝玉有着“木石前盟”的黛玉也不能及,怪不得冰雪聪明的黛玉常开玩笑地称袭人为“嫂子”,虽说难免泛着薄薄的醋意。
第三,袭人被王夫人百般看重。这位对奴婢的命运有着生杀予夺大权的贵夫人使袭人的命运压上一枚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重磅筹码。第三十四回,因袭人说了几句“不知好歹”的话,王夫人如雷轰电掣的一般,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你今儿这一番话倒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你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了你。”
第四,宝玉成亲后,袭人还能颇得正室宝钗的心,一妻一妾相处得情同姐妹一般,要不是宝玉疯疯癫癫地参禅悟道,离家出走,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幸福也还差强人意。
第五,就算宝玉出家之后的凄惨,关系到最紧要的两个人,一个宝钗,一个袭人,然而袭人的惨还不及宝钗的惨。宝钗肚子里有了宝玉的骨肉,改嫁他人是万万不能的,无论贾家此后是否如前一般风光繁华,从此孤儿寡母一辈子是注定的了,年纪轻轻,独守空房,情何以堪!而袭人不愧是“久已出了名的贤人”,虽说宝玉出走,她痛得晕死过几次,几欲送了性命,悲痛之情更胜宝钗十分,然而在是嫁是守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如王夫人主子等料想的那样“寻死觅活”,而是“薛姨妈劝一句,他应一句”,非常听话地顺从了主子的安排,嫁到了城南蒋家,“现在有房有地,又有铺面,姑爷年纪略大几岁,并没有娶过的,况且人物儿长的是百里挑一的”。虽说新的生活在向她招手,然而怎奈从小与宝玉一起长大,她念念不忘对她体贴入微的宝玉,因此几次三番有寻死的念头,但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终于没有死的决心。她先是不忍心死在贾家,怕“倒把老太太的好心弄坏了”;(连死都要先为主子考虑,可知她“忠”的程度。)及至到了家里,又不忍心死在家里,“岂不又害了哥哥”;及至嫁到了蒋家,又不忍心死在蒋家,“又恐害了人家,辜负了一番好意”……
“那夜原是哭着不肯俯就的,那姑爷却极柔情曲意地顺从”。读到这里令人感叹这袭人也太没有性儿了,难道只是软绵绵地任人揉搓?难道她把为奴婢的本性也带到蒋家了?“旧爱”还没有走远呢,就和“新欢”进行到这种程度!
从袭人的一生,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她那典型的奴婢性格,典型的奴婢语言,典型的奴婢姿态举止,成就了她虽甘为奴婢却胜似奴婢的命运。
三、袭人性格分析
袭人是一个性格鲜明独特形象丰富复杂的人物。
袭人是丫鬟中唯一与宝玉结有私情的,在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一节中,宝玉神游太虚境后,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袭人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自此,宝玉视袭人更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越发尽职了。俞先生说袭人是在勾引宝玉,平心而论,袭人并无任何勾引宝玉的言行,小说中明写宝玉强拉时,她还扭捏了半日,才半推半就的顺从。她是贾母安排给宝玉的,而宝玉素喜袭人柔媚娇俏,袭人又一贯性格温柔和顺,是宝玉甘心情愿的亲近她,爱惜她,故而从袭人的角度看,关于她们的私情,无可非议。
当袭人发现宝玉和黛玉在园内互诉肺腑之言时,使她感到又吃惊,又难堪,又失望,但袭人不可能像有些丫鬟那样,偷着帮助公子小姐恋爱,做一个红娘式的人物,她本人比较正统,是一个循规导矩的女子,她又深知贾府家规极严,绝不容许发生此类事件,她作为丫鬟,在宝玉的纠缠强求之下,与宝玉结有私情,主子们知道也不认为有伤大雅,但宝玉如头脑发热,与黛玉暗恋,即便是暗恋不慎暴露,必将大祸临头。她想要制止事态发展,于是,宝玉挨打之后,王夫人召见,得到王夫人的鼓励,她说:“论理二爷也该老爷教训两顿才是呢!”她还建议王夫人:“怎么变个法儿,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大吃一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连忙回答:“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况且二爷素日的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偏好在我们堆里闹,倘或不防,前后说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嘴杂——那些坏人的嘴,太太还不知道呢,心顺了,说得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没有忌讳了。”王夫人听了袭人一席话后直叫“我的儿!真真好孩子”④袭人分析宝玉在贾府中的形势合情合理,更符合事实。从此袭人得到了与赵姨娘同等的月钱,就此有人认为袭人是告密,有意陷害同伴,甚至把她晴雯之死联系起来,这纯属主观臆断,很难自圆其说,晴雯和宝玉说话时毫无防人之心,让平时妒忌怀恨着这些年轻、美貌、得势的丫头的老婆子们听到后,不断有人去告密,这才是事实的真相,周思源先生在《百家讲坛》节目里,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晴雯之死是王善保家的进谗和告密,而并非袭人。要说袭人向主子表扬邀宠还可以,说她有意陷害同伴则不妥,再则,袭人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宝玉不出事。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4篇
关键词:意 情 格 《红楼梦》 林黛玉 英译
一、引言
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林黛玉作为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人物典型,其丰富多彩的言辞是其卓越诗情、才情的体现,更是其特殊人格、心性的折射。文学翻译强调信息与美学价值并重(萧立明,2001:112),本文根据“意、情、格”美学原则对照分析了霍杨两个译本对林黛玉话语的处理,提出了笔者的翻译见解。
二、文学翻译中的“意”、“情”、“格”
三、林黛玉的语言特点
林黛玉出身于封建贵族,满腹诗书,口齿生香。但年幼丧母、寄居贾府的经历,却让她渐生自卑,“不肯多说一句话”;然而贾府这没落的封建世家已经开始有民主思想的启蒙(参见任明辉, 2006),故黛玉在优雅谈吐之外也会插科打诨,或含沙射影,或指桑骂槐,或取笑戏谑,或真情流露。修辞、用典,审美意义非常,是成就红楼梦艺术价值的重要部分。
四、林黛玉话语英译研究
通观《红楼梦》,林黛玉的语言可谓缤纷多彩且内涵深刻。英译时如何根据信息――美学原则,达到“意、情、格”三字标准,值得深究。下面试举几例供读者玩味思考:
例1.第七回中,周瑞家的最后一个送花至黛玉时,她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
“I thought as much,”said Dai-yu sneeringly. “I get the leavings when everyone else has had their pick.” (H1, 130)
“I might have known.” Tai-yu smiled bitterly. “I wouldn’t get mine till the others had taken their pick.” (Y1, 108)
黛玉这个“冷笑”是在自己的猜疑得到印证之后的反应,既含有下人不将自己与其他“主子”一视同仁的悲愤,也有对这个大家族里人人抬高踩低的鄙视,译作sneer比smile bitterly意义更准确。杨译显示出主人公无助的可怜伤感,而霍译用尖酸讽刺表达了不满情绪。霍译更为贴切,更符合黛玉此时的“小性儿”。
例2:第四十九回黛玉打趣湘云的红外套:“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
“Look, Monkey!’said Dai-yu, laughing at this furry apparition.“Trust Yun to turn the need for wearing snow-clothes into an excuse for dressing up! She looks just like a Tartar groom!” (H2,927)
“Look, here comes the Monkey King!” exclaimed Tai-yu laughing. “She’s got a cape too, yet she’s dressed gerself up like a saucy little Tartar.”(Y2,133)
孙行者美猴王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最光辉的人物,只译作monkey远远不够;Tartar(鞑靼)指蒙古和突厥人,意为凶悍,groom指马夫,笔者认为此处霍译意与情皆缺损。杨戴不译“雪褂子”,直说湘云与孙行者的可比之处在“She’s got a cape too”,“故意装小骚达子”蕴含着对湘云娇俏活泼的赞美――事实上黛玉虽然尖酸挑剔,但对湘云这个才情极高又心直口快的妹妹还是有喜欢和欣赏成分的,故saucy、little是画龙点睛之笔,且与黛玉博学多识的修养和雅趣的风格相称,颇为精妙。
例3:第七十三回,嬷嬷丫头偷了金凤去赌钱,黛玉笑道:“这倒不是道家玄术,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
It’s not witchcraft, it’s generalship,’ said Dai-yu. “Don’t you remember what it says in The Art of War? A shy maiden in defence, but swift as a hare in the attack. In good generalship surprise is of the essence”. (H3,1455)
“This is not Taoist magic”, Tai-yu chuckled. “It’s the first rate military tactic called ‘guarded as a virgin, swift as a hare’ to catch your opponent off guard.” (Y2,569)
witchcraft顺应了英语读者接受心理,又与generalship形成了对应,gengeralship意为“将才”,可见霍译对意义把握得比较准确。但他漏了黛玉的“笑”,而杨译“chuckled”一词使戏谑欢情跃然纸上;对“守如处女,脱如狡兔”的处理,霍克斯或许是为了完全尊重原文,具化为in defense和in attack,不如杨译本对仗工整、简洁明了,更符合黛玉气质。
五、结语
本文通过杨霍两个译本中几处对林黛玉话语的处理,分析了如何在文学翻译中落实“意、情、格”美学原则。翻译人物语言,应当深入人物内心,了解人物话语思想(意)和背后的情感(情),把握好人物的整体气质(格),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再现原作“意、情、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翻译人物话语时要注重伴随动词,如冷笑、啐道这样的字眼,往往是传递人物情感的关键。《红楼梦》中此类动词诸多,译者须仔细斟酌。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 李治翰.《红楼梦》人物语言研究――以人物对话的功能
为中心[J].红楼梦学刊,2001(1).
[3]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4] 任明华.红楼人物百家言――林黛玉[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5] 宋柏年.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
版社,1998.
[6] 王汝成.文学及其语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 David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 Ltd,1980.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5篇
红楼梦秦可卿人物分析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旨在警戒妄动风月之情。鉴,是古人用铜制成的镜子。小说中所写的“风月鉴”,为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姑所制,专治斜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景幻仙姑是专司人间风情之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的神仙。小说中金陵十二钗之一秦可卿就是景幻仙姑之妹幻化而成,仙界薄命司她的判词是“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后文有:贵族女子俱属从情天孽海而来,大凡古今女子,“淫”字固不可犯,“情”字也沾染不得,凡是情思缠绵的,结果便不可问询。偏偏秦可卿在小说中即犯了“情”字,又犯了“淫”字。曲子《好事终》言其“画梁春尽落香尘”,所以其命运结局正如薄命司金陵十二钗正册首页图画上所画的,一个美人悬梁自尽。小说以“风月鉴”警示世间男女应及早跳出欲望苦海,远离风月之情。
赏析秦可卿这位神秘的红楼梦中人,要从梦幻中说起。秦可卿是太虚幻境景幻仙宫景幻仙姑之妹,乳名兼美,字可卿。兼有薛宝钗之鲜艳妩媚、林黛玉之风流袅娜。因警幻仙姑受贾府荣宁二公魂灵所托,引导贾宝玉魂灵游历幻境,以情欲声色警醒痴顽,使其跳出温柔之乡,归于正路。便将其妹可卿许配贾宝玉,并传授云雨之事,令其领略仙闺幻境风光,感悟仙界不过如此,何况尘世情景。警示其改悟前情,留意孔孟之间,委身经济之道。于是贾宝玉便恍恍惚惚,柔情缱绻,与可卿软语温存,难解难分。携手游玩时,行至迷津渡口,河水深有万丈,遥亘千里,无舟楫可通,正犹豫间,听见迷津内水响如雷,众多夜叉鬼怪来拉扯宝玉,吓得他汗如雨下,失声大喊“可卿救我!”真是:一场幽梦,千古情人。秦可卿是宁国府长孙贾蓉的妻子,贾宝玉是贾蓉的叔叔,梦中喊出侄媳妇的名字,已经是很不正常的事了,还有许多更为不正常的事情发生在她的周围,这就使得人物更加具有神秘感觉,使读者感觉到疑惑难解。
疑点一:身世。秦可卿是从养生堂抱来的弃婴,父亲秦业任职营鄯郎,是工部级别不高的官职。家境平常,连为送弟弟秦钟入贾家私塾读书送见面礼都要东拼西凑。在讲究门第观念的时代,贾家贵为国公府第,连秦业也知道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在社会地位方面,择偶标准应该是很高的,从贾珠、贾琏、贾宝玉婚姻上可见一斑。与秦家门不当户不对,联姻略显牵强。书中也只是用简短几个字轻描淡写“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此处似乎隐瞒了有关秦可卿身世的事实真相。
疑点三:品行。在贾府,上至老祖宗贾母、尤氏、凤姐儿,下至管家奴仆,对秦氏都称赞有嘉。长一辈的.爱她素日孝顺;平一辈的念她和睦亲密;仆从老少敬她惜老怜贫;秦氏行事温柔平和,是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王熙凤精明强干,为巾帼须眉式的脂粉英雄,与出类拔萃的林黛玉、妙玉等人格格不入,曾经因丫头名字中有“玉”字,便皱眉扭头说:“讨人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对秦氏却异常亲近,可卿生病期间,多次前去探视劝慰,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知秦可卿和凤姐儿一样有思想有见地。临终前托梦给凤姐儿,预言贾府将要“树倒猢狲散”。不如趁着兴旺之时,筹划下将来衰败时事业。这些都是对秦氏品行的正面描写。负面描写在仙境判词曲子中有所涉及,判词称秦氏所在的宁府为“造衅开端”,曲子中直言风情美貌是败家的根本,给秦氏良好的外在形象涂上模糊的一笔。判词曲子以外相关方面的描写闪烁其词,借众人之口透露出来:焦大是宁府劳苦功高的家人,喝醉了酒,破口大骂后代子孙不孝,扒灰养奸。扒灰暗喻公公与儿媳有不正当的关系。贾琏与贾珍兄弟感情厚密,而且知情“贾珍贾蓉等素有聚麀之诮”。麀,母鹿。这里暗喻父子共占同一女子的伦乱行为。秦氏去世的消息传出,几个人的不同反应,也是从不同角度对她品行的写照:凤姐儿正在梦中听秦氏临终嘱托之语,闻讯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贾宝玉闻讯心中似刀戳了一下,急火攻心,直奔出一口血来;贾珍拍手顿足,哭得泪人一般;尤氏此时犯了胃疾,睡到在床上,不能料理丧事;丫头瑞珠触柱身亡殉主;贾敬怕影响了成仙而不闻不问。奇怪的是此时并没有提及贾蓉的丧妻之痛。为了葬礼上风光一些,贾蓉还意外地捐了个五品龙禁卫官职。年轻夫妻,新婚燕尔本该如胶似膝,恩爱缠绵,最悲痛的人也应该是亲夫。而这里最痛苦的俨然是公公贾珍,他痛不欲生,恨不能代替秦氏死去。这一系列反常举动,都足以说明秦氏与贾珍有着难以启齿的关系,其品行颇受质疑。秦可卿之死在不同版本中,没有正面描写,初读时还以为是死于疾病,书中只有“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寥寥数字。疑似这是将真事隐去的又一重大事件,比这更大的事件接踵而至。
疑点四:寿木。贾珍善后秦可卿丧事,可谓倾其所有,极尽奢华。看寿木时,几副名贵的杉木板皆不中用,最后还是使用薛蟠提议的一副蔷木棺材入殓。这寿木更是非同寻常,本是义忠亲王老千岁订制的,后来因获罪革去官爵,没人敢用。一直存在薛家店里。寿木纹若槟郎,味若檀麝,以手轻叩,叮铛如玉。按官衔,贾府高不过义忠亲王府,况且义忠亲王坏了事成为犯官,为免遭牵连避躲还来不及,为什么还要用他订制的寿木?
疑点五:葬礼。秦可卿的葬礼是小说故事情节中最宏大的场景之一。丧仪标准之高、规模之大、气氛之隆重实属罕见,就算其爷爷贾敬宾天,奉旨治丧也没有风光如此。宁国府府门洞开,灯笼照如白昼,哭声摇山振岳。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又请来一百零八位禅僧念经超度亡魂,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醮。另外还有五十名高僧、五十名高道按七做好事。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有当朝四大王爷,公侯伯子男等文官武将。轿马车辆排出三四里远,路旁高搭彩棚,设席张筵,和音奏乐,具是四大郡王的祭棚。北静王水溶穿了素服亲自到场吊唁。出殡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行进。一个宁国公的冢孙媳离世,如此兴师动众,不得不令读者疑惑其身份非同寻常。难道秦氏婚前的身份要高于死后的贾氏冢孙媳身份?
秦可卿来自“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的太虚幻境景幻仙宫。在仙界已洞悉世间“堪叹古今情不尽,可怜风月债难偿”,知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结局的情况下,幻化人形,降落到尘世间度脱痴男怨女跳出情欲火坑。所投身之处贾府,虽为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然百年望族,运数终尽,子孙有违祖训,多有不孝。贾珍、贾琏、贾蓉等均骄奢淫逸,放荡形骸。其伤风败俗行径是“风月宝鉴”所无法箴劝的,连下凡的景幻神仙也无可奈何,反为淫奔不才之人所累,玷污了清廉名节。“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难以警醒的不肖子孙们自食恶果,登高跌重,乐极生悲,由于没有遵从景幻仙子所嘱咐的贾家后事安排,最终落得个大厦倾倒难扶举,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悲惨结局。
《风月宝鉴》的意义在于警醒沉溺于风月淖泥中的痴迷者及早悟觉,走上正路。秦可卿以神秘的身份,认真履行神秘的使命,也给名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两百多年来,引无数读者探秘研读。《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面警示读者反身自省宝鉴,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传奇。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6篇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在王熙凤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王熙凤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王熙凤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王熙凤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王熙凤不过。”
这样对王熙凤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王熙凤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王熙凤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王熙凤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7篇
大观园中有一大群美人,她们处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而贾宝玉则是这个女儿园中惟一的男性公民。这个园中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极有享受和自由。
贾宝玉真的是“美玉无瑕”吗?
有人说是,因为他不谙世事,他尊重女性,把她们当人,跟她们玩闹,与她们相处亲切,不分等级。他对人对事总是情入三分,对己总是随波逐流。他身上没有仕途功名的牵挂,没有世事的污浊,更多的便是情。所以,讲他公子多情,美玉无瑕。
有人说不是,因为他毕竟也是封建家族中的一分子。就算是再美玉无瑕,也终究会有些瑕疵的,就好比在处理金钏丫头这件事上,他害金钏被罚被打,自己却见“王夫人醒了早一溜烟跑了”,可见他不负责任,最后金钏落下了投井的悲剧。
贾宝玉不是完美的,但相比之下他要比在同一时期的男子强上百倍。
在读《红楼梦》时,有时觉得宝玉真有意思,太傻或太痴了,这也许只是当时片刻的想法,之所以会有此感觉,就是因为宝玉与别人不同,按黛玉的话叫“狂病”。袭人的.话叫“呆病”,而警幻却说他“痴儿”,狂、呆、痴也应了宝玉独有的性格。
宝黛的爱情当真叫人心痛,他们爱得小心翼翼却又明目张胆,爱的情真意切却又人仙殊离。说宝玉钟情,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对林妹妹始终喜欢没有变心,他为她痴为她病为她流泪,这足以证明;有人认为他既钟情林妹妹却为何还要去沾惹宝钗,最后宝钗有了胎,自己却独去空门。
这一切都可惜在宝玉他是个情种,钗黛各有各的美,却终不得两全。
在贾宝玉的生活中还穿插入一个叫甄宝玉的人,这其中也许另有玄机。“贾宝玉,甄宝玉”暗喻“假宝玉,真宝玉”,到底何为真,何为假?也就不了了之了,只能借曹雪芹的一句话: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世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不过是一场梦罢了,梦醒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8篇
红楼梦金钏人物分析
打开《红楼梦》那绯红的书页,扑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栩栩如生的众多人物形象,怦然心动,激动难以言表。里面的金钏,大家知道?
人物生平
金钏的正式出场是刘姥姥去后,周瑞家的回王夫人话找到梨香院时,与香菱(此时是英莲之名作古的开端)一起出现。此前收养林黛玉一段,拜见二舅舅的时候,曾有见一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是金是玉、是霞是云并未做介绍。
出场便如画如描“向内努嘴”,一副虑事的样子,又多少有些顽皮。此处应是香菱正文,偏以她做陪。
再出场就是老爷叫宝玉,他浑身打颤地蹭过去时,金钏在明知老爷今天喜欢的情况下对他的奚落:“我这嘴上才擦的胭脂,这会可吃不吃了?”
出来时逃过劫难,向金钏伸伸舌头,一副小儿女一起长大,天天玩在一处的样子。
清虚观看戏,王夫人未去,而他跟了凤姐去。可见是个开朗、爱热闹的。
其中还有一段写及湘云送戒指,概取她地位与鸳鸯、袭人之流属于一等。
金钏的正面描写出自宝玉那次不明不白的祭奠上。合家热闹之时,清洁井台之上,茗烟奇巧乖觉之语,终于给金钏的生命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不枉此生,不枉因他而命入黄泉。
金钏所行虽有欠妥之处,然自始至终给人以不谙世事,天真烂漫的印象。投井自杀的结局也就更点明其人刚烈、其质清洁。
借影关系
金钏之名正与宝钗相对,小红之名正与黛玉相对。何也?由小说交代可知,金钏本姓白,即“白金钏”,正可与“薛宝钗”三字相对。小红本名红玉,乃林之孝之女,即“林红玉”,正可与“林黛玉”三字相对。“白”,“雪”之色也,“金”与“宝”均示其贵。“林”与“林”同姓,“玉”与“玉”重名。“钗”为头簪,“钏”为手镯,都是女子首饰之物。点唇用“红”,画眉用“黛”,皆系妇人化妆用品。这样的对映关系,不可谓不巧妙啊!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9篇
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本就是栙珠仙草转世,注定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她,原本是富贵人家的女儿,可是自小丧母,10岁丧父,小小年纪就如此悲惨,虽然得到祖母的照顾,但是她的内心是孤独的,因为她失去了父母的爱和温暖。在我看来,她孤标傲世的性格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掩盖自己的孤独、自卑和悲哀。
她是孤独的,经典的“黛玉葬花”中的场景,黛玉把花用布袋装起来,用土掩埋,一边落泪,一边埋葬。“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觉得那落花就是自己,孤孤单单的来到这个人世,孤孤单单的落下,孤孤单单的埋葬,孤孤单单的消失在这个世上,没有人会为自己哭泣。她的悲,又有谁能理解?很多人喜欢薛宝钗的处事风格,大气圆滑,而黛玉却心思细腻,敏感多疑。可是,她们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黛玉才会如此,总是独自流泪。
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黛玉在薛宝钗处,薛宝钗一进门就奔向在妈妈的怀里,黛玉看了看,独自落寞的低下头。虽然宝钗很快发现了,化解了黛玉的自卑,可见黛玉多渴望能有父母的温暖和爱。
黛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才女,或许,她在书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元春省亲时,为了帮宝玉,替宝玉做了一首《杏帘在望》,才气外露。一句“”把田野的景观描绘的惟妙惟肖。在大多数时候,读到黛玉,就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最经典的一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黛玉最终的结局,我们总是在替黛玉惋惜,觉得她应该大度一些,认为黛玉豁达一点,乐观一些,她的命运或许就会改写。可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样一个悲剧人物身上的真实才是最可贵的,有多少次,看着她的眼泪,看着她的跌宕起伏,找到了自己的某一处影子……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10篇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特点!
林黛玉
人物外貌
陈晓旭饰林黛玉(87版红楼梦剧照)10岁时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1]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 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
人生经历
林黛玉本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林家虽是富贵之家,却亦是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小一岁的幼弟,养到三岁死了。所以父母对她爱如珍宝,见她聪明清秀,便请了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假充养子之意[6] 。林黛玉六七岁,母亲一病而终。
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在与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孤傲来防卫自已,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小心眼。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她焉能不自卑呢?她唯一能够凭以骄人自傲的美貌和才学,在宝姐姐来了以后,就有了势均力敌的对手。与薛宝钗初次相见的那一瞬间,她最后的自信,她爱情的堡垒就开始摇摇欲坠了。。。。。。
既然有木石前盟,又何来金玉姻缘?说明白了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以至于不断地折磨他的感情为乐。看他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了。池莉在小说《来来往往》中提到“男女私情是千万揉搓不得的。”而宝玉就是在林黛玉的这一小性子下,被弄得柔肠百转,不能自持,看客们也无不心思萌动,一至叫嚣要找个黛玉做情人,才不枉负平生。与她相比,宝相庄严的薛宝钗就有点可亲可敬不够可爱了。
黛玉的尖锐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共同的根源,都是因为爱的缺乏,对外界的`不信任,没有信心和骨子里的反抗精神。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难掩内心深处的悲凉。
黛玉常常提到死这个字眼,仿佛跟喝杯咖啡一样容易。死是她对于生活的最后反抗。现在小资们对于死亡的迷恋,不知与黛玉有没有关系,但不能不说,死亡确是她的生命中最精采的一笔。在凄艳夺人的高潮,一个美丽的生命戛然而止,就象樱花因它的易落而美丽一样,从此,她永远停留在了她如花般的岁月,在读者心目中成了永恒。如果曹雪芹不让她死,让她满脸皱纹地老去,和宝玉柱着拐杖坐在墙角昏昏欲睡晒太阳。或者嫁给别人,成了黄皮寡瘦,咽泪装欢的怨妇,那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象现在这样爱她的。
在书中她对于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的尖刻嘲讽,一直是我困惑不解的事。当然,对于她这样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小姐,不能希望她对普通老百姓有我们现在的共产主义觉悟。但这样一位小姐出风头骂农妇也未免有点可厌。主要原因我以为,刘姥姥进贾府是为了乞得物质上的帮助,其动机市侩,诌媚粗鄙。黛玉在贾府,也是一个乞食者,刘姥姥的出现与作为刺伤了她敏感的神经,她的嘲骂,似乎是想彻底划分开她与她的不同之处,本质上是对乞食这一行为的厌恶和无奈。
再看她葬花时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托物言志,借境抒情,自是香艳凄凉至极,谁读了不洒一掬同情之泪呢。然再一想,不免叹其矫情。居此富贵人家,锦衣玉食,呼奴唤仆,只不过,因为终身大事的无着落,就做此消极绝望状,那天下千千万万忍受着物质的贫寒,精神的溃乏和处于被侮辱被欺压地位的女子们,包括现在受了爱情的伤,还要每日为生存和男人们一样打拚的女子们,是不是都该纷纷自尽呢?
她的过分夸张的痛苦体验,她厌世的颓废思想,她对爱情只是呻吟,从不争取主动的消极态度,不能不说,其中都有自卑感徘徊不去的鬼影。平常的人物分析中,总是把她当做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一直不解她逆在何处。如果说表现在她对爱 情的追求上,那她远没有尤三姐的大胆,也没有薛宝钗的主动运用手段。 她是方式是隐晦的,被动的,温文的。。。。。。而从来不是叛逆的,因为相爱是每个男人女人都会有的正常心理需求,算不上叛逆。 她因为自卑而过分自尊,她因为自尊而易受伤害,因为伤害而忧愁。忧愁,是她美丽的一部分。 戴望舒《雨巷》诗中那是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谁呢?就是林黛玉。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注定,她是薄命的,“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 注定,在被她泪水织成的雨巷中“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她病态的美,被曹雪芹描摹到了极致。让人如何不爱她。。。。。。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11篇
红楼梦贾菌人物分析
贾菌是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荣府今派的重孙,娄氏之子。
特点/贾菌
少孤,在家塾中读书时与贾兰最好,年纪虽小,志气却大,极是淘气不怕人的,在顽童闹学时,他不肯吃亏,十分顽皮。
贾菌的读音/贾菌
贾菌(Jùn)的菌(Jùn),乃是蘑菇之类,应读jùn,非指细菌(jūn)(那时也没有细菌(jūn)这一概念)。《红楼梦》第十三回:“彼时贾代儒……贾兰、贾菌(Jùn)、贾芝等都来了。”贾菌(Jùn)、贾芝同辈,“芝”为灵芝,与“菌 (jùn)”同类。
描述/贾菌
贾菌亦系荣府近派的重孙,其母亦少寡,独守着贾菌,这贾菌与贾蓝最好,所以二人同桌而坐。谁知贾菌年纪虽小,志气最大,极是淘气不怕人的`。他在座上冷眼看见金荣的朋友暗助金荣,飞砚来打茗烟,偏没打着茗烟,便落在他座上,正打在面前,将一个磁砚水壶打了个粉碎,溅了一书黑水。贾菌如何依得,便骂:“好囚攮的们,这不都动了手了么!”骂着,也抓起砚砖来要打回去。贾蓝是个省事的,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贾菌如何忍得住,便两手抱起书匣子来,照那边抡了去。终是身小力薄,却抡不到那里,刚到宝玉秦钟桌案上就落了下来,只听“哗啷啷”一声,砸在桌上,书本纸片等至于笔砚之物撒了一桌,又把宝玉的一碗茶也砸得碗碎茶流。贾菌便跳出来,要揪打那一个飞砚的。金荣此时随手抓了一根毛竹大板在手,地狭人多,那里经得舞动长板。茗烟早吃了一下,乱嚷:“你们还不来动手!”宝玉还有三个小厮:一名锄药,一名扫红,一名墨雨。这三个岂有不淘气的,一齐乱嚷:“小妇养的!动了兵器了!”墨雨遂掇起一根门闩,扫红锄药手中都是马鞭子,蜂拥而上。贾瑞急拦一回这个,劝一回那个,谁听他的话,肆行大闹。众顽童也有趁势帮着打太平拳助乐的,也有胆小藏在一边的,也有直立在桌上拍着手儿乱笑、喝着声儿叫打的,登时间鼎沸起来。
《红楼梦》之贾菌之母是谁?
贾菌,《红楼梦》里一个不大不小的配角。曾经在第九回大闹学堂一节出现过,是这样说的:“这贾菌亦系荣国府近派的重孙,其母亦少寡,独守着贾菌。这贾菌与贾兰最好,所以二人同桌而坐。”
贾菌的身份,在第五十四回得到了印证:
贾母便说:”这都不要拘礼, 只听我分派你们就坐才好。“说着便让薛李正面上坐,自己西向坐了,叫宝琴,黛玉,湘云三人皆紧依左右坐下,向宝玉说:”你挨着你太太。“于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中夹着宝玉,宝钗等姊妹在西边,挨次下去便是娄氏带着贾菌,尤氏李纨夹着贾兰,下面横头便是贾蓉之妻。
这样看来,贾菌的所谓“荣国府近派的重孙”的身份不是吹出来的。尤氏是宁国府贾珍之妻、贾蓉之继母,李纨是已故贾珠之妻、贾兰之母,所以带着贾兰,而贾菌犹在之前,是“娄氏带着贾菌”。以此类推,这娄氏就是贾菌的母亲。
当然,印证贾菌之母身份的非此一处,也在五十四回,还有这样的话:
凤姐儿笑道:”好的,幸而我们都笨嘴笨腮的,不然也就吃了猴儿尿了。“尤氏娄氏都笑向李纨道:”咱们这里谁是吃过猴儿尿的,别装没事人儿。_
这样的对话以及打趣凤姐,想来这娄氏的身份不低,而且和凤姐和尤氏和李纨关系应该很密切才是。
由此,第九回关于贾菌及其寡母的叙述至第五十四回得到了互补性的叙述印证。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大书中叙事之缜密,可谓不废一字,信矣。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12篇
提到宝钗,也许在许多人心中你不是一个讨喜的人,你没有黛玉的率真可爱,讨人喜欢,也没有探春那侠肝义胆,令人钦佩。我甚至对你也谈不上喜欢,但不可否认的是,你的的确确是个复杂,深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人物。
初读红楼,薛宝钗这个角色倒是十分讨喜,你宽容大度,善解人意。不管是对小姐,还是对丫头们,都一视同仁,都那么友好。比如:宝玉房里的小丫鬟林红玉,因怕黛玉多心改了小红,就是这么一个连宝玉都不认识的.小丫头,你见了也能主动打招呼,可见你待人之友好。对于我这个慢热、交往恐惧者来说,就需要你这份热情。
可是,在我第二次翻阅《红楼梦》时,发现宝钗不那么讨喜了,甚至惹人讨厌!这时我发现你之前的待人友好,善解人意都是伪装的,只是为了在贾府收买人心,成为贾府的宝二奶奶,想到这我不禁大失所望,我最喜欢的大家闺秀,居然只是一个城府颇深的心机女!对于我这个思想简单、没有能力洞悉人心的人来说,最怕的就是你这样的人!
但是在我第三次细细品味《红楼梦》时,我又对你有了深深的怜悯。你之前拼命把自己伪装得完美,只是为了成为一个别人眼里无可挑剔的宝姑娘,却丢了真正的自己。我认为,没有一个女孩子天生就想做一个恪守妇德的大家闺秀,可是你为了延续家族的繁荣,不得不这么做。你为了家族的荣耀,白白蹉跎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实为可怜。这时我对你的厌恶瞬间消失了,剩下的有悲悯,有遗憾,也有了些许敬意……
都说:少不读红楼,老不看三国。我在还未到豆蔻年华的年纪就迷上了《红楼梦》,不知是喜还是忧。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13篇
黛玉,一个中国古典名著中看似娇弱的女子,却曾多次在我心中引起千层波澜。黛玉,你是奇女子,我欣赏你,我要把掌声送给你。
他人说你尖酸刻薄,我知道这正是你率真的体现,为此我要把掌声送给你。
他人说你不懂得人情世故,我知道你是不愿口是心非,如薛宝钗圆滑。为此我要把掌声送给你。
他人说你是娇滴小女子,称你为“颦儿”。我知道你是长年多病,抑郁才使身体弱。但谁能不说你坚贞不屈。为此我要把掌声送给你。
香菱学诗,我可以看出你认真、善良、有责任心、无封建等级关键。对于薛蟠的小侍妾,你坦诚相待,毫无保留,尽全力帮她学懂诗文。当香菱有错误时,你可以一语道破。倘若如宝钗般委婉,香菱怎能如此快得学成。你是一个好老师。为此我要把掌声送给你。
你与宝玉真心相爱,当所有人都希望宝玉走入仕途,你却让他遵循内心感受。他人说你与宝玉同叛逆,但谁人不知你和宝玉是志同道合,你是最了解宝玉的,当得知宝玉之妻另有其人,“焚稿断痴情”。体现你对宝玉一片痴心,对爱情坚贞不屈。虽然抑郁而死,死的悲惨,但也壮烈,谁人不说宝玉一心向你,为此看破红尘出家落发为僧。我认为《红楼梦》中也就只有尤三姐的忠贞可以与你相媲美。为此我要把掌声送给你。
黛玉,一个曹雪芹著作中的传奇女子。虽人无完人,但那一点点的.缺点怎么掩盖住你在我心中的美。我要赞扬你,我要把掌声送给你。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14篇
红楼梦鸳鸯人物分析
红楼中的人物,鲜少有毫无争议的,然而却有一个丫鬟,几乎没有人会对她有所偏见或厌恶,而是普遍地抱有好感,这个人,就是贾母身边的大丫鬟——鸳鸯。
鸳鸯是自幼随侍在贾母身边的,其地位之重要,自不必说。鸳鸯的重头戏是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且看事后贾母是如何评说鸳鸯的:
“有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他还想着一点子,该要去的,他就要了来,该添什么,他就度空儿告诉他们添了。”“我这屋里有的没的,剩了他一个,年纪也大些,我凡百的脾气性格儿他还知道些,二则他还投主子们的缘法,也并不指着我和这位太太要衣裳去,又和那位奶奶要银子去。”
贾母这段话,是对刑夫人说的。平时文中少有写鸳鸯的文字,而这一段话,却将平时的情形与鸳鸯在贾府的地位交代得一干二净,不能不佩服雪芹的文笔。再来看看鸳鸯有哪些优点。
第一,克尽职守,对贾母非常忠心。
第二,心细,事事都料想得到,不会有遗漏。
第三,不贪财,不趋炎附势,不仗势欺人。
鸳鸯的这些优点,都是被身为“主子”的贾母等人所称道的,鸳鸯的确好,然而却是作为一个“奴才”的定位,这不能不说是鸳鸯的可悲之处。在红楼中,还有许多像鸳鸯这样的人物,比如紫鹃,彩云,翠缕,但她们都不如鸳鸯来得出彩,来得深刻,这自然是因为鸳鸯“誓绝鸳鸯偶”的关系。
且看鸳鸯那些震撼的话语。大观园中鸳鸯对平儿表白了心迹,甚至说:“别说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是太太这会子死了,他三媒六聘的娶我去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
这样的话,无疑是对赵姨娘与秋桐等人的一大鞭笞!鸳鸯也是一个貌美的姑娘,正值妙龄,她心中也是有许多心事的,然而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面对贾赫的淫威,她只能说出这样的狠话:“老太太在一日,我一日不离这里;若是老太太归西去了,他横竖还有三年的孝呢,没个娘死了他先纳小老婆的!等过三年,知道又是个什么光景,那时再说。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做姑子去;不然,还有一死。一辈子不嫁男人,怎么样,乐得干净呢!”
这样的话,不能不说是太过绝情了,然而鸳鸯也只是被-逼无奈,方才如此,后来她在贾母面前的表白,才是真正惊天地泣鬼神,她“一面说着,一面左手打开头发,右手便铰。”还发誓说“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鸳鸯的性情是刚烈的,这是她最值得称道之处。鸳鸯也是个灵巧聪明的好女儿,她在红楼中的地位,看那隐藏了全书内容的牙牌令全由她一人提出,便可知。贾母行酒令,必得要鸳鸯在一旁提着,她是聪明且招人喜爱的。鸳鸯也是个善良的女子,贾琏托她帮忙,她即使冒着闲言碎语,也应承了下来。这样的好女儿,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是红楼之悲,亦是女儿之悲矣。
鸳鸯的“忠”
曹雪芹没像他人一样明确赐鸳鸯一个“忠”字。但是鸳鸯在入们心目中是认“忠”显示她的入格魅力的。她以“忠”处事,以“忠”感人,以“忠”结束自己生命。她的“忠”是人的性本善的表现,没有造作,没有伪善,也没任何势力的逼迫,更没有私心。她的“忠”不是一种焦大式的“愚忠”。
在贾府那样的大家族里,鸳鸯深获各阶层人士的敬重和好评。当家人贾琏及女管家王熙凤,竟有时称她为“鸳鸯姐姐”,而贾政也能对她客气三分;这固然是因鸳鸯的地位不同于其他婢女,但也是因为鸳鸯行事自我要求高,志行洁,能够守住本分,而不越“礼”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有权有势者的“秘书”、“司机”、“服务员”,他(她)们对上巴结、奉承、拍马屁,一副奴才相;对下呢,换了一副面孔,狗仗人势,胡作非为,骄横恣肆,仿佛他就是主子了。过去老百姓恨“二鬼子”,就是指这些人。因为这些人比真“鬼子”还要坏千百倍,面目可憎,行若狗彘。
有一位想象力极丰富的红学评论家说,贾赦看中鸳鸯,要娶她为姨娘,目的是从贾母那里多占一份遗产。很难从小说的描写中得出证明这种臆测的情节;但是,鸳鸯的特殊地位,却是千真万确的。
一次李纨评论贾府中的人物,很强调鸳鸯的特殊地位:“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从太太起,哪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她现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她一个人的话。老太太的那些穿戴的,别人不记得,她都记得。要不是她经管着,不知叫人诓骗了多少去昵!”李纨此段此论极其准确。鸳鸯把刘姥姥开涮时,李纨笑劝,鸳鸯抢白说:“这不与你相干”,众人庆贺凤姐生日劝酒,凤姐实在喝够了,鸳鸯等也来敬,凤姐仍不敢不喝;何至如此,行酒令,赌钱,没有鸳鸯在旁边也不行。因为“贾母所行之令必得鸳鸯提着”,有如今天某些上司万一丢失了秘书起草的讲稿就讲不出一段完整的话。
七十二回,贾琏实在应付不了贾府的偌大开支:“前日老太太的千秋,所有的几千两银子都使了。几处房租地税通在九月才得,这会子竟接不上。明儿还要送南安府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还有几家红白大礼(包括太监们来“暂借”),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用,一时难去支借”,于是,只好求“好姐姐”鸳鸯帮忙,“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这类事情,机要秘书也未必有胆量背着首长干,鸳鸯却有勇气大力承担下来。鸳鸯权力之大,由此可见。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15篇
[关键词]红楼梦佛道悟道人物
以前由于条件不允许,笔者并没能完整地看《红楼梦》的电视剧,缺了一些。近期各个电视频道都在重播,于是认真的将其看完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卷。一件件曲折的悲欢离合之事令人百看不厌。原著中,前生奇缘、绛珠神瑛之事跟宝黛爱情悲剧,甚而整个贾府的悲剧都笼上了一层冥冥中自有分数的因果色彩,但电视剧中却省略了“太虚幻境”等情节,这是比较可惜的。虽然电视剧淡化了神话色彩,但在剧中依然能看出佛家的色空观和道家的梦幻观在贾府的盛衰变迁中、在十二金钗的命运跌宕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红楼梦》剧中的赏花吟诗,省亲祝寿等等热闹帐幕下暗示的却是盛极必衰,盛宴必散。万事皆空的佛、道思想。《红楼梦》一剧其实是贾宝玉的人生故事,电视开始的画面便是一块石头。就是这块顽石使得这个电视剧具有了一种寓言的性质,隐含着一种深刻而又丰富的寓意。大观园的十二钗都是神仙下凡。姐妹们的禅机谶语,拢翠庵的香烟缭绕,以及前前后后一大批的出家人。尤其是赖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贯穿始终。使得大观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佛、道氛围。若以悟道人物而论,诸如甄士隐、贾宝玉、贾敬、贾雨村、柳湘莲、妙玉、惜春,小戏子芳官、葵官等等,其悟道的类型又各有不同。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分析其中的几个人物。
一、身心俱悟型
佛教常常用“根器”来形容参禅悟道者禀赋的高低。即有没有悟道的天生素质。若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红楼梦》剧情中真正演绎出具备悟道根器的人有四个――甄士隐、贾宝玉、柳湘莲、惜春。不论是从本质上讲还是从表象上看,这四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佛门情结。禅宗在中国分为南、北两宗。南宗主张顿悟,北宗主张渐悟。甄士隐、柳湘莲属于顿悟型,贾宝玉属于渐悟型。当然,尽管他们悟道的过程不同,时间也有先后,但其结果却殊途同归。
甄士隐是《红楼梦》中出场的第一个人物。在元宵佳节他的女儿英莲由家人霍启抱出去看灯,不幸被人拐走。接着,由于葫芦庙里失火。祸及一条街,他家也被烧成一堆瓦砾。投奔丈人家,又遭冷遇。一次偶然的街上散心,跛足道人的一首《好了歌》,仿佛象昏迷中的一剂醒药,使他刹那间幡然了悟。柳湘莲的出家也是如此。尤三姐因为五年前和柳湘莲有过一次谋面,风流侠义的柳公子使三姐终生不忘,许下了“非此人不嫁”的誓言。柳湘莲也以传家的鸳鸯剑为聘。可后来柳湘莲误听传言,认为东府里出来的人,“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以外。就没有干净的东西了。疑心尤三姐。并要求索还宝剑退婚。忠贞刚烈的尤三姐拔剑自刎,以死明心。三姐的死使柳湘莲痛悔不已,柳湘莲在昏昏然中,于一座破庙旁遇见了个瘸腿道士,经点化,便随那道士。不知往哪里去了。
同样是悟道,与甄士隐、柳湘莲的顿悟不同,贾宝玉十九年的红尘历劫其实是一个渐悟的过程。从本质上讲,贾宝玉与甄士隐、柳湘莲一样,都有悟道的根器。但从表现形式上看又不同。宝玉喜聚会、爱热闹,但身处热闹中,他想到的却是热闹后的冷清,目睹“绿叶成荫子满枝”的美景,他就联想起众女子嫁人、衰老后的悲凉。宝玉最大的一病就是“有情极之毒”。何为“情极之毒”?即宝玉的情在发展升华过程中,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便走向反面,做出“世人莫忍为”的极端选择,这就是割断情缘,离家出走。但这个出家的过程不是象甄士隐、柳湘莲那样是“立地成佛”,而是经历了一个“追求――满足――痛苦――解脱”的过程。最终达到“白色悟空”。
二、身心不一型
其实,妙玉的内心深处是七情六欲俱全,特别是那个“色”字,她是根本丢不开的。但出家人的规矩。“槛外人”的身份又必须把这个“色”字包得严严实实。所以她内心是很痛苦的。尤其是当这种感情包不住的时候。宝玉送妙玉回到庵里后,妙玉的心情自然难以乎静,只好坐禅静虑,断除妄想,趋向真 如。不巧恰恰在此时,两只猫一声接一声的叫春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静,不由地“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自己连忙收摄心神,走进禅房,仍到禅床上坐了。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禅床便恍惚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来娶他:又有些媒婆,扯扯拽拽,扶他上车,自己不肯去。一会儿,又有盗贼劫他,持刀执棍地逼勒,只得哭喊求救。”这时众道婆拿火一照。只见妙玉两手撒开、口中流沫。显然是走火入魔了。而这种走火入魔,实际上是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内心痛苦,感情压抑不住的一种变态的发泄。所以说,妙玉出家只是形式上的出家,尽管她和惜春关系比较好,但她们俩个绝对是两股道上的车。
三、口有心无型
这种类型以黛玉、宝钗为代表。客观地讲,黛玉、宝钗的佛经禅理知识远远胜过宝玉。庄子的文章她们烂熟于心。佛家的教义她们耳熟能详。但遗憾的是对花花世界他们更是充满了欲望,一个用生命去追寻那唯一的知己,一个在雍容大度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最典型的是贾母设戏为宝钗做生日,为使贾母高兴,宝钗专拣那些热闹戏文。先点了一出《西游记》,又点了一出鲁智深闹《山门》。殊不知,迎合了贾母,却恼了宝玉。为了安慰宝玉,她投其所好,极力赞赏里面的辞藻。惹得宝玉直央告她:“好姐姐,念给我听听”。于是,宝钗便念出了那首《北点将唇・寄生草》:漫韫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每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首词禅味非常浓,恰好与宝玉的潜意识产生了共鸣。听得宝玉是拍膝摇头。赞赏不已,直夸宝钗无书不读。但令宝钗没有料到的是,正是这首充满了禅理机锋的词却触动了宝玉灵魂深处的悟性。就象助推器一样将宝玉推向了悟道之路。戏后。由于湘云的一句玩笑,说演戏的小旦“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宝玉怕黛玉多心。忙向湘云使眼色,谁知,此举惹恼了湘云,待他去向湘云解释时,湘云不仅不领情,反而说道:“我原不及你林妹妹。别人拿她取笑都使得。我说了就有不是。我本也不配和她说话。她是主子姑娘,我是奴才丫头吗?”宝玉讨了个没趣。来找黛玉,又被黛玉抢白:“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我就自轻自贱了?她是公侯小姐,我原是民间的丫头。”两面受气的贾宝玉意冷心灰。联想到白日间宝钗所诵读的《寄生草》的词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似乎心领神会一般。提笔占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正。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接下来,就引出了黛玉的续偈和宝钗的一段话。黛玉对宝玉说:“你道‘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还续两句:‘无力足境,方是干净。”’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很显然,黛玉的悟境要高于宝玉。宝钗接着对宝玉说:“五祖欲求法嗣。令众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春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宝钗讲的故事见于《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讲的是五祖弘忍选继承人的事。宝钗讲这个故事主要是想比较说明。黛玉的最后两句,才真正达到了彻悟,宝玉还不行。就象南宗的代表惠能胜过北宗的代表神秀一样。看着宝玉的尴尬样子,黛玉笑道:“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什么禅呢!”宝玉自以为觉悟,不想和黛玉、宝钗一比。“原来她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16篇
红楼梦贾蔷人物分析
红楼梦贾蔷的地位是否很高?贾珍为什么溺爱贾蔷?贾蔷的人物性格是如何的?
贾蔷是一个红楼梦中的人物角色,宁府的正派玄孙。他父母早亡,从小跟贾珍过活,比贾蓉生得还风流俊俏。虽然每日应名去上学,亦只不过虚掩眼目而已,仍旧是斗鸡走狗,赏花阅柳。他上有贾珍溺爱,下有贾蓉匡助,越发自大起来。后成了贾府小戏班梨香院的总管,与小旦龄官相好。后来宫里薨了老太妃,贾家遣散戏班子,是他接走了龄官。
管理戏班/贾蔷
这时,贾府要建戏班。戏曲演出,是我国古代唯一大型的文化活动。唐朝就有专门为戏曲艺人设立的梨
园。到了清朝,王公贵族之家,有两个炫耀自己的显摆行为,一是设寺观、二就是建戏班。当时宫廷戏班演员达到400多人,绝不逊色于当今国家大剧院。
虽然大户人家少不了戏班,但伶人的地位又很低。清朝法律,两种人是无资格参加科举的,一是理发的、二就是伶人。所以,当有人把林黛玉比戏子,林黛玉会那么生气。
因为贾珍与贾蔷的特殊关系,修盖为贾元春准备的'省亲别墅(即后来的大观园)时,贾珍派贾蔷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负责整个戏班筹建工作,后来贾蔷就做了大观园戏班的总管。
贾元春省亲,看了贾府戏班的演出,对小旦齢官特别满意,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说“龄官极好”,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并要齢官再作两出戏。
龄官亮相/贾蔷
贾蔷忙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执意不作,认为,这二出戏,不是自己的行当本角,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她。龄官第一次亮相,就展现出倔犟的个性。哪怕是贵妃、哪怕是领班,她也不给面子。原因是不串行当。可见她对职业存着一种敬畏之心,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
情份各定/贾蔷
一个夏日,赤日当空,树荫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贾宝玉刚走到蔷薇花架下,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地上,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
贾宝玉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不忍弃她而去。
这个女孩子用金簪向土上画字。贾宝玉就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地看了去,又在手心里用指头写,原来是个蔷薇花的“蔷”字。
贾 宝玉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
夏日的天,说变就变。忽然,一阵凉风吹过,唰唰地落下一阵雨来。贾宝玉看那女子头上滴下水来,纱衣裳登时湿了,禁不住喊了起来:“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
我们看到,龄官对贾蔷的爱,已到了无法排遣的程度。
过了几天,贾宝玉听人议论,梨香院的龄官戏唱得漂亮,于是来找龄官。贾宝玉来到梨香院,只见龄官独自倒在枕上,见他进来,纹风不动。贾宝玉在她身旁坐下,央她起来唱《袅晴丝》。龄官见他坐下,忙抬身起来,正色说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言外之意,你算老几?
贾宝玉再一细看,原来就是那日蔷薇花下划“蔷”字那一个。
贾宝玉从来未经过这番被人弃厌,只得出来了。
另一个伶人宝官对贾宝玉说道:“只略等一等,蔷二爷来了叫他唱,是必唱的。”
放生戏雀/贾蔷
一会儿,贾蔷从外头回来了,手里提着个雀儿笼子,上面扎着个小戏台,里面装一个会衔旗串戏的雀儿。贾蔷看贾宝玉来了,少不得客气,告诉贾宝玉,这个雀儿,是花一两八钱银子买的。
贾蔷进去,对龄官笑道: “买了雀儿你顽, 省得天天闷闷的无个开心。”说着,便拿些谷子哄得那个雀儿在戏台上乱串,衔鬼脸旗帜。
龄官冷笑了两声,道:“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生干这个。你分明是弄了他来打趣形容我们, 还问我好不好。”
龄官对这个玩艺的敏感,出乎贾蔷意料,也出乎所有人意料,透出她对自己伶人地位的不甘。
贾蔷听了,连忙赌身立誓道:“ 罢,罢,放了生,免免你的灾病。”说着,将雀儿放了,将笼子拆了。一两八钱银子,打了水漂。
龄官还在感叹,又说:“那雀儿虽不如人,他也有个老雀儿在窝里”,“偏生我这没人管没人理的,又偏病。”
贾蔷忙要去大夫。
龄官又叫:“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地下,你赌气子去请了来,我也不看的。”
骂过之后,露出爱来。
贾蔷与龄官,互相爱恋着、关心着,他们的生活,有情感的滋润,显得如此有韵味。
贾宝玉见了这般景况,不觉痴了。
一瓢饮情/贾蔷
贾宝玉回到怡红院就对袭人说,“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各人得各人的眼泪”。
“各人得各人的眼泪”。80回以后,贾宝玉还说过一句更明确的话:“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是贾宝玉对人生、对爱情的新认识。是对自己泛爱行为的反思。而这变化,来自于龄官。龄官是贾宝玉的人生之师。
宫中老太妃薨了,朝廷下令,各官宦家,凡养优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发。
结局/贾蔷
结局一:贾府决定,买来的十二个伶官,愿意回去的,叫父母来领回去,有不愿意回去的, 就留下。愿去者四、五人,其中就有龄官。龄官一走之后,杳无音信。她与贾蔷的爱情,那么浓烈,也就此终结。龄官的远走高飞,让我想起了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龄官为了这难得的自由机会,割舍了贾蔷。说她是贾府伶人中人格意识最强的人物,并不为过。也许,她意识到,与贾蔷的爱,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结局二:根据刘心武先生的考证,龄官很有可能离去并嫁给了贾蔷。而贾蔷最后也脱离了贾府,自力更生,从而贾府抄家时,没有牵连到他们。在后来,王熙凤在狱神庙时,他们还去看望王熙凤。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17篇
《红楼梦》贾宝玉人物分析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红楼梦>人物分析——贾宝玉。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
然而,旧世界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狂、疯、痴、呆、傻,无复人理。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贾宝玉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人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王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形像?他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这一形像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关于贾宝玉的来历,《红楼梦》开篇讲了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炼成了三万六干五百零一块;结果单单剩下一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顽石自经女娲锻炼,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原来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莹明洁的宝玉模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它上面缕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于是,石头城中,荣国府内,生下一位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这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相。
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人间的种种痛苦。但最终还要变成石头,还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是一个圆环,无始无终。这不但是贾宝玉的“历史”;也是宇宙和人类的历史。——如今且书归正传,分析一下贾宝玉这个人物形像。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有时还用神话(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描写)和夸张的笔墨(如“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口开河信以为真)渲染强调这一特征。他还没有出场之前,别人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骨肉。”后来书中又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又一次,当晴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而心劳”。也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惟其“博爱”,所以“心劳”。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老师笔记《<红楼梦>人物分析——贾宝玉》。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即以其对林黛玉的爱而言,如果仅属单纯的性爱,也不至于“劳心”到那种地步。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同情和爱情自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支柱。这边,一曲《葬花辞》尚未吟罢;那边,早已恸倒在山坡之上了。足见宝玉对黛玉的身世、处境、病体、心性体察最深,感受最切,这些绝不是单纯的性爱所能包容的。贾宝玉的“多所爱”的确包含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这种性质的爱,或许就叫人道主义吧!
《红楼梦》用许多笔墨描写和渲染了贾宝玉的这一性格特点,使之异常鲜明和突出,并且又是如此重要:去掉了它也就没有贾宝玉。这就是这个叛逆者得以鲜明地同文学上和历史上其他叛逆者区别开来的缘故。这就是曹雪芹的独特的创造。
贾宝玉的这种崇拜女性的性格特点,是和他身上的整个叛逆精神一致的。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而贾宝玉竞翻了个过儿:“女清男浊”。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一种叛逆,自然会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而且贾宝玉完全否定了他的家庭给他规定的道路之后,除了少女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现实生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了,特别是对林黛玉的坚贞不变的爱情,成了他精神上的唯一支柱。第七十一回,鸳鸯和探春诉说着大家庭的矛盾和苦恼,尤氏说宝玉“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句话虽是玩笑话,却说得很悲伤。宝玉为什么那样爱和女孩子亲近?怎样解释他的“女神崇拜”的特点?第七十八回,贾母曾这样说到她对宝玉的看法:
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更叫人难懂。我也为此提心。每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顽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奎试,究竟不是如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少年男女本来容易有互相爱悦之情。贾宝玉又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和很多美丽聪明的少女很接近。而那些男人和已婚的女人本来没有或极少使他喜欢的,只有少女们比较天真纯洁,而那些被压迫的奴隶身分的丫头,其身世遭遇更容易引起他的同情。贾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是一个有着诗意像征的概念,跟林黛玉以花自喻是很一致的。“女儿”是像花一样鲜艳、美丽、芳香,像水一样的清澈、晶莹、明洁,她们的青春生命里闪耀着真和美的光彩。贾宝玉正是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优美的灵魂和纯真的爱情。这感动着他,使他甚至忘却了自己。他对少女的爱,本质上是纯真无私的。这正反映着他的人本主义的理想。
但是,贾宝玉的女性崇拜并不是无限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书中小丫头春燕评论得很对,她说:“这话虽是混说,到也有些不差。”为什么说不差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不论是统治阶级的结了婚的妇女,还是他们的女仆,也是年龄越大就沾染恶习越多。抄检大观园时,斥逐司棋的周瑞的老婆气势汹汹的样子,曾经深深地激怒了贾宝玉,他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子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这说明贾宝玉并非无缘无故恨结了婚的老婆子,而是她们沾染了恶习,失去了纯朴,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再如到别人身上。
贾宝玉对待妇女的态度,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这不是“性爱的美感”,而是充满了社会的理想。贾宝玉所爱的正是受压迫的一群弱者,而他所憎恶所痛恨的却只是压迫者及其爪牙。这在客观意义上,就有着从封建礼教压迫下解放妇女的要求。这种初步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一致的。构成贾宝玉叛逆性格的还有其它方面,如他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科举,反对八股文,反对封建礼教等等。他是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他是新生的市民阶层的典型。他的出现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意味着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明白曹雪芹用他的高度的想像力所创造的石头故事的深刻寓意,以及那个通灵宝玉究竟实质是什么。原来问题的核心是:贾宝玉处于荣国府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于特别高特别殷切的希酬要求;然而,他不仅丝毫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家经国,而且他对那个家、国已经彻底绝望,并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亲是那样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爱和那些峨冠博带的家伙应酬,偏偏逼他出去应酬;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孩子们的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的父亲总要把他拉出这片净土,他的母亲总要来摧残这一片净土,还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辈之流总要来污秽、践踏这片净土。特别是,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个人物就是处在这样纠缠不解的矛盾痛苦中。所谓顽石幻化通灵宝玉,无非就是对于这种纠缠不解的矛盾的解释。这就是说:贾宝玉的本质,对于封建贵族家庭来说,本来只是无用的顽石;而他的地位和天赋,却又使他在贵族家长心目中是“宝玉”。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18篇
红楼梦人物数量分析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录721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23人,古人115人,后妃18人,列女22人,仙女24人,神佛47人,故事人物13人,共262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983人。
徐恭时作新统计。基础工作是:在历年阅读过程中,先以庚辰本作底本,逐回逐段地把人名材料作成札记,广览诸家表谱,相互核对,最后把人物归类。统计出:
(一)宁荣两府本支有男16人,女11人,宁荣两府眷属女31人。
(二)贾府本族有男34人,女8人。
(三)贾府姻娅有男52人,女43人。
(四)两府仆人有丫鬟73人,仆妇125人,男仆67人,小厮27人。
(五)皇室人物有男9人,女6人。太监27人,宫女7人。
(六)封爵人物有男37人,眷属14人。
(七)官吏有拥有姓名及职名冠姓的男26人,只有职称的'38人,胥吏男3人。
(八)社会人物有各阶层男102人,女71人。大夫男14人,门客男10人。优伶男6人,女17人。僧道男17人,尼婆49人。连宗男女各4人。
(九)外国人只有女2人。
(十)警幻天上有女19人,男6人。
总计:男495人,女480人,合计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有732人,无姓名称谓的有243人。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作文 第19篇
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荣府么女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她有着绝世的美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除了美貌她还有着别人没有的性格。她性格中最显著也是最特别的就是她的敏感。有人评价她是“一手一个药坛子,一手一个醋坛子”,比如周瑞家的奉薛姨妈之命送宫花。从行走路线上看,本是顺道一路走来,最后才到黛玉那儿,走到哪儿送到哪儿。凤姐、迎春姊妹、黛玉,没有先后顺序可言;再从宫花来看,十二枝宫花,样式可能有别,但材质应完全一样,工艺也应相同,都是上品,没有孰优孰劣。送给迎、探、惜时,都是她们的丫头收的,送给凤姐四枝,也是平儿打开匣子拿的`,凤姐看后又还回两枝,命:“送到那府里给小蓉_奶戴去。”此前未有人挑挑拣拣。送给黛玉时,虽只剩下两枝,但并不是她们挑剩下的。可黛玉得知凤姐及三位姑娘都有了时,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她又是一个极其细心的人,不管是做事还是干嘛,都会十分认真细致比如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
薛宝钗对林黛玉的评价: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因为林黛玉那特殊的性格,再加上心病重,所以死的很凄凉,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