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计划介绍(优选6篇)

时间:2025-05-07 11:38:50 作者:admin

阿波罗计划介绍 第1篇

阿波罗工程带动起了美国液体燃料火箭、遥控作业、微波雷达、超高强度和耐高温合成材料、无线电制导、新型电子计算机、药物及生物工程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

前 NASA 航天工程师弗兰克·鲁迪将气垫减振工艺推销给耐克,成就了耐克一代传奇

集成电路、CT、太阳能板、燃料电池、气垫鞋等等等,每一个新发明都引发了一些列连锁反应,后续转移到民用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兴产业,促进了科技与工业的整体发展与繁荣,其二次开发应用的效益,远远超过阿波罗计划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经济与社会效益,可以说阿波罗计划改变了这个时代。

经济上

国产大飞机项目自立项至今已经20余年,仅在中国就有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研制,整体规模堪比阿波罗工程。

主起落架

在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引领带动下,一批航空产业园工和航空城得以建成,C919大飞机举全国之力、聚全球之智,打造了一个民机产业的“生命共同体”。

阿波罗工程解决的工程问题都是前无古人的,方法更多的是创造新的行业、新的学科来解决。

阿波罗计划介绍 第2篇

1961年3月,在一次在拜科努尔举行的会议期间,诸位设计师一起探讨了N1方案和另一个正在设计中的R-20方案。6月,科罗廖夫得到了用于N1研发的小额经费。1961年5月,一份名为《重新考虑用于防御目的的航天运载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在1965年试射N1火箭当美国在1961年5月宣布实施人类登月计划时,科罗廖夫提出了基于一种新型飞船(后来的联盟号)进行地球轨道交会的登月计划。这个计划需要发射数次来完成登月组件运用,一个是联盟号飞船,一个是登月舱,

后来的“联盟号”

还有用于地月间推进的发动机和燃料的辅助设备。这降低了运载火箭的性能需求,但是以必须快速完成组件发射为代价的。因为必须在组件的燃料耗尽前进行组装。然而当时的苏联还是无力进行这样密集的发射。科罗廖夫于是研发50吨级版本的N1为了支持这个提议,瓦朗坦·格卢什科为科罗廖夫的方案提供了新型的RD-270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已广泛用于格卢什科的现有发动机设计和多种洲际导弹中。然而,RD-270使用的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产生的比冲低于煤油液氧组合。科罗廖夫认为高性能发动机必须用高性能燃料,而且也对使用联氨的安全性提出质疑分歧最终导致科罗廖夫与格卢什科的合作陷入僵局。

阿波罗计划介绍 第3篇

为了进一步执行在月球的科学探测,阿波罗计划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早期。阿波罗计划的总投资为亿美元(至1973年),折合2005年的1350亿美元。 1960-1973年,NASA总预算亿美元。1960年至1973,阿波罗计划的年度预算和美国航天局的年度预算的最高峰都出现在1966年,1966年美国GDP是8150亿美元。当年阿波罗计划年度预算亿美元,占美国GDP的;当年NASA年度预算亿美元,占美国GDP的。由于登月计划所需的资金过多,阿波罗计划被砍。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没有重返月球[11]

阿波罗计划介绍 第4篇

随着火箭的配置工作的完成,NASA开始考虑选择登月的任务模式。在争论之后,NASA决定采用月球轨道交会的方法。在推进燃料的选择、燃料需求量和火箭制造过程等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之后,土星5号被选为登月飞船的运载火箭。这只火箭的建造过程自顶向下分为三个部分:S-IC、S-II和S-IVB,每一部分都由冯·布劳恩在亨茨维尔设计,由其它合约商负责制造,如波音、北美航空、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以及IBM

指挥/服务舱

北美航空获得了指挥/服务舱的合同

北美航空设计制造的指挥舱呈锥形,用于搭载航天员从地面一直到月球轨道,是唯一在任务完成时返回地球的部分。指挥舱的设备包括反应控制推进器、对接口、导航系统以及阿波罗导航计算机。服务舱(Service Module,SM)中储存了航天员需要的各种设备,例如服务推动系统、燃料、氧气罐、机动喷口和通讯天线。在阿波罗15号任务中,航天器进入月球轨道时的推进器也位于服务舱的末尾。指挥舱与服务舱被称为指挥/服务舱(CSM)。服务舱还携带了科学仪器模块。返回大气层前,服务舱被丢弃。只有指挥舱外层有隔热板,能够抵挡进入大气层时的高温。进入大气层后,指挥舱打开降落伞,逐渐减速并降落在海面等待救援

指挥舱返回地球降入到海水表面

阿波罗指挥/服务舱

登月舱

格鲁门航空航天公司负责进行登月舱的设计和建造

登月舱是真正登月时使用的部分。为了尽可能减轻重量,登月舱没有隔热板,动力很小,只能在月球表面飞行。登月舱能够搭载两名航天员,包括一个降落部分和一个起飞部分。后者在登月任务完成时使用前者作为发射平台,进入月球轨道后与指挥/服务舱对接,准备返回地球。降落部分里还装载了阿波罗科学实验包,以及最后三次任务中的月球车。[10]

阿波罗月球舱

阿波罗计划介绍 第5篇

斯普特尼克一号,正式成为太空竞赛的开端,并开启苏联的航天时代。苏联国内正从战争破坏中恢复,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极大地鼓舞了民众士气,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苏联的人造卫星经过西方媒体广泛报道后导致了美国的恐慌和政治争论。作为回应,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夺回技术优势,年内国会即通过,_总统签署《国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该法案授权花费过10亿美元广泛用于改造学校改造、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以帮助他们完成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以弥补国防工业的人力短缺等。这次回应史称“史泼尼克危机”(Sputnik crisis)。_总统采取了一系列主动措施,包括成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又称太空总署,英文缩写NASA)。

在史泼尼克一号发射成功后四个月,美国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索者一号(Explorer I)

当时美国一直认为自己在导弹和航天领域上站于领导地位。美国曾经在史泼尼克一号发射前尝试过两次试射人造卫星,但均告失败。加上国内舆论的压力,史泼尼克一号的成功令美国芒刺在背。此后太空竞赛展开,美国公布阿波罗计划并于1969年登陆月球[3]

1958年2月,美国政府认为他们需要一个具备研究和设计能力的高阶防卫部门,遂成立高等研究计划局,即后来的_高等研究计划局,或称DARPA

1958年2月1日美国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卫星——探险者一号,它是美国科学卫星系列的第一颗卫星。“探险者”1号卫星运行在近地点360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倾角°的轨道上,周期为分钟。带有盖革计数器、微流星撞击计数器、测温。但在此期间在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经过了数次难堪的失败。1958年5月23日卫星停止工作。[4]

探索者一号及此次任务火箭

探索者一号及此次任务火箭

探索者一号邮票

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正式批准成立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推动水星计划,带领美国进入太空竞赛

二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使得美、苏这两个国家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载人航天作为高科技的体现,当然成为他们争夺的领地。在相继将自己的卫星送入太空之后,他们立刻开始了下一个阶段的竞争,即载人航天计划的实施。

阿波罗计划介绍 第6篇

双子座计划是美国的第二个载人航天计划,计划实施于水星计划和阿波罗计划之间,在1965年至1966年间共有10次载人飞行。计划的目标是为更先进的空间旅行积累技术,尤其是其后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双子座计划中任务时长足够前往月球并返回。任务还包括空间行走和轨道机动。所有的载人发射都使用大力神二号GLV作为运载火箭。整个计划耗资54亿美元

NASA方面认为应该继水星计划后,继续开发一种适用于阿波罗计划的飞船。开发计划原名为“水星标志二期”,1962年1月3日重命名为“双子座计划”。计划的主要目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