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营商环境工作计划(优选3篇)

时间:2025-04-23 12:22:48 作者:admin

陕西省营商环境工作计划 第1篇

更好服务全国生态保护大局。健全秦岭常态长效保护机制,实施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持续巩固“五乱”、小水电等治理成效,加快建设生态监测网络,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加快黄河西岸、渭河沿岸生态建设,加强渭北旱腰带生态修复,修编“三北”工程六期规划,以毛乌素沙地、白于山区为重点,大力推进荒漠化防治,全力打好“几字弯”攻坚战,完成沙化土地治理9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000平方公里,全省水土保持率不低于。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抓好汉丹江重点流域矿产开发综合整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贯彻国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以减排、减煤、减卡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调整,提升重点行业减排绩效,新增B级及以上企业100家左右,削减关中地区电煤消费160万吨,力争煤炭主产区铁路运输比例达到90%,国考10市平均浓度降至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天。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陕北、关中地区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和整治,深化延河、石川河、泾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深入排查整治耕地周边重金属污染,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利用,深化煤电、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推动地热资源利用。探索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完善绿电交易市场等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陕西省营商环境工作计划 第2篇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准入准营“一件事”改革,加强跨部门综合监管,常态化通报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资产盘活力度,推进省属国企战略协同、专业重组,健全现代公司治理,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分类推进开发区改革,优化总体布局,注重协同联动,加快政企分离,管控债务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发挥市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作用,推动产能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深化电力市场改革,逐步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严格落实“四水四定”要求,建立健全与人口、产业布局相匹配的水资源配置机制。夯实财政“三保”兜底机制,完善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抓好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落地,落实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合作。支持西安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恢复国际航线,增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辐射能级,西安国际港站吞吐量49万标箱以上,力争省内货值增长15%。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开展制度型开放先行试点。更好发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作用。推动外贸增量提质,开展“陕耀全球”百团千企拓市场抓订单活动,开拓RCEP区域等新兴市场,巩固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出口优势,扩大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等日用消费品出口规模,培育锂电池、特色农产品等出口增长点,积极发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净增有业绩的外贸企业500家,进出口总值增长8%。高水平办好丝博会、杨凌农高会、榆林煤博会等品牌展会,深化苏陕协作机制,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省份等的合作,积极有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抓好456个项目落地。

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健全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常态化办好政企恳谈会,深入开展“三整治四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保障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权利。扩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面,培育认定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0家、人才服务基地25家。深入开展“十行千亿惠万企”融资专项行动,为中小微企业新投放信贷资金不少于2000亿元。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均增长20%以上。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大上市后备企业遴选培育力度,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0家。

陕西省营商环境工作计划 第3篇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投入和管护力度,新建和改造提升200万亩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以上,新增耕地20万亩以上。推进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五年行动,聚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优做强苹果、蔬菜、茶叶、畜禽、中药材5个千亿级和乳制品、食用菌、猕猴桃3个百亿级产业链群,水果产量达到2110万吨,蔬菜和食用菌达到2100万吨,茶叶保持在14万吨左右。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0个,推动渭南、咸阳、榆林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做好新一轮土地承包期延长工作,推广应用涉农信用信息系统,深化集体林权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充分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

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以“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创建500个以上产业强、农民富、环境美、农村稳的省级示范村。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深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高质量完成万座户厕改造任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自然村达到。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发挥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面落实各项益农惠农政策,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条、分享增值收益。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加大合作社质量提升、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力度,集体经济薄弱村降至5%以内、较强村超过10%。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落实落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镇、村支持政策,加大易地搬迁人口后续帮扶力度,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