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支部联建工作计划 第1篇
“千万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业为基,推动富民兴村;企业兴村是富民兴村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二者相辅相成、同心同向。一是融合理念、因地制宜,立体式推进树理小镇换新颜。在“互派互挂”、“双向培育”的基础上,村企双方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通过“策划前置+需求定制”,深挖树理文化底蕴和特色,注重营造深具山药蛋派韵味的“小而微、精而美”的乡村风貌,积极打造能“吸引人、留住人”核心IP,形成有辨识度的特色标识。目前,已布局树理书斋,“遇见树理”、“灵泉秀”等精品剧场和“花好月圆”、“书斋泛光”等灯光演绎及热气球等业态,与沁河岸畔的三河口公园相互补充,与湘峪、武安、窦庄等区域,实现整体联动,多方位引流,真正建设一个乡村建设有提升,文化产业有底蕴,经济产业有支撑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综合体。二是统筹资源、托管运营,高起点搭建乡村振兴“合伙人”。在项目推进上,组建农村党员、乡村能人积极参与联建项目建设服务队,协调项目用地、老旧房屋拆除、线路入地等,最大力度支持村企互联共建。在项目运营上,依托“党建联盟+国有企业+集体经济+项目建设”的经营模式,以村内土地资源、文化资源入股双方成立的树理文化旅游公司,并将村内的业态开发、日常管护、项目运营全部交由旅游公司托管,实现了以土地流转、就地用工、资产入股、联建共享等方式,把联建企业、村集体合作组织、农户嵌入产业链、利益链,高起点搭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合伙人”。三是产村联动、共同富裕,多领域融合利益分配好机制。积极构建以市场运营为导向的建设投资机制,招募各项业态的专业化运营团队,探索破题“集体、市场、农户”利益链接机制,着力打破政府包揽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目前,尉迟村以集体资产经营权入股与县煤层气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合作运营,村集体保底年收益50万元,吸引“树理创客”20多人,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00余个,间接就业500余人,日均吸引游客1000余人,预计今年村集体经营性增收将超100万元。在企业完全运营之后,将进一步在民宿管家、民宿员工、店面经理、特色菜品、特色产品、特色农家、特色厨师、特色田园等农民、农户、农田、农产品定制上,建立更优更实的互通互联机制,让企业扩容、集体壮大、农户致富成为现实。
壮大产业经济 加快迭代升级
坚持以思路转变推动工作迭代,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在新一轮乡村迭代升级中壮大产业经济,占领市场先机。一是“引凤筑巢”抓经营。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持续吸引新农人、新匠人、新头雁,建立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利益联结紧密的村庄经营模式。如乡村职业经理人、乡村运营师等,持续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目前,已引进河南万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面吧”。二是“深化融合”强产业。树理小镇正式运营之后,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系统培育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文旅产业;专门组织树理小镇推介会,宣传推介树理小镇区域公共品牌,促进乡村美丽经济发展。三是“抱团取暖”促发展。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促进全村及周边各业态经营模式报团取暖,大力发展乡村振兴联合体模式。未来,将联动周边的武安村、嘉峰村,按照“一区域一品牌”定位,组建共同富裕“乡村新社区”,实现在资源利用、市场引流、品牌打造等方面实施一体化运营。(供稿 嘉峰镇)
村企支部联建工作计划 第2篇
该镇以企业为龙头、产业为基础、村级集体经济为依托、村民为主体,探索多元合作方式,共同谋划项目,实现“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充实“菜篮子”。三星村与龙头企业乐富农业、尚蔬园联建,发展设施蔬菜、特色蔬菜产品等,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2万元,村民参与种植、运输等。旭东村与香樟苑联合成立果蔬种植、牛羊养殖等3家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免费赠苗3万余株,村民自主种养产值达240余万元。和平村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与君玲食品共同打造三黑食品基地,实行利益分成。
开发“花园子”。利民村以村集体经济存量,注册成立莲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山水莲花合作共建140余亩湿地公园,通过种植花卉苗木、推出休闲垂钓旅游项目等参与项目经营。村民入股分红,并依托企业兴办家庭副业,销售农副产品,增加收入。
角山镇先后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等荣誉
盘活“旧房子”。旭东村将集体经济用地指标借给香樟苑建设村部,建成后村企共同使用,每年可收场地租赁费万元。利民村收购村民退养后猪舍1000余平方,增加固定资产,并出租或与企业合作农旅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平村出租旧村部门面,每年增收1万元。村企共有12个项目实现联建,涉及规模种养、产销合作、产业合作、农旅融合等多个领域,投资金额达1500万元。
用好“钱罐子”。石鼓区成立农旅投公司,统筹整合农村旅游资源,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区、镇先后出台支持都市农业、土地流转、蔬菜种植、农家乐等措施,以奖代补,形成特色农业基地20余个,每户农家乐年增收4000余元。村党支部通过集中土地流转、整合乡村振兴资金、奖补资金等,入股联建企业,村民户均分红800元以上,带动村集体增收3万元以上。
治理共抓,村企党组织同频共振
角山镇党委充分发挥凝聚作用,积极引导村企双方统筹人员、资源等力量,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办好民生实事,增强村企联建实效。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村号召组织、结对企业出资、村企党员共同参与,为村企共建注入蓬勃的发展动力,维护长远共赢。
今年,该镇各村(社区)组织村(居)民代表开展集中培训,建立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台账,落实积分管理制度,并在每个村(社区)村部周围及人居环境示范点营造宣传氛围。目前,全镇共有483名村(居)民代表,收集解决问题260余个,提供微服务180余件,切实推动发挥村(居)民代表上传下达、反映诉求、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等方面作用。
村企支部联建工作计划 第3篇
让企业在农村主动扛起社会责任,村民为企业自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村企共建注入蓬勃的发展动力,维护长远共赢。推动企业针对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困境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通过设立基金会、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全市累计投入达6900万元。如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油茶“一亩三分地”爱心助学行动项目,让社会成功人士认领一亩油茶林,为一个留守儿童解决上学问题;推动企业支持村级组织办实事,从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联建村抓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同时,村级党组织加强对村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村民群众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清流县里田村党支部和非公企业组成联合党支部,投入800万元做好里田村污水处理、饮用水水质提升以及水、电、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安丰桥一河两岸景观建设,服务蛋鸡企业落地开工。同时,本着互利共赢原则,企业主动出资50万元用于里田村路口至寨下道路建设,方便群众、企业生活生产。
村企支部联建工作计划 第4篇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造血功能”,是“村企共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务。三明市引导结对企业结合自身产业优势,通过产业带动、合作开发、参与发展等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夯实共建基础。一是产业带动模式,把选准、培育、壮大产业作为村企联建第一抓手,深化龙头企业与共建村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以规模效应推动村财、村民双增收。清流县桐坑村萤石矿等矿产资源丰富,通过引进福建永福化工等化工企业,形成氟新材料产业集聚,建成氟化工产业园区,经过村企合作,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8年 万元增加到2020年 万元 。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8年的5801元,增加到2020年的24153元。二是合作开发模式,由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共建村提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共同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规模农业、生态旅游等现代农业项目,实现互惠双赢。如尤溪县惠州村与福建久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久泰公司在全村流转3000多亩土地,带动村民增收5万余元/年,先后建成水果采摘园、蔬菜大棚种植,开发久泰3A景区等农旅融合产业,实现惠州村村民增收、推动惠州村产业振兴。三是参与发展模式,把组织建设贯穿村企联建的全过程,由乡镇党委牵头,组织村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共同研究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具体举措,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参与村庄发展。将乐县安仁乡由乡党委牵头,成立覆盖4个村党支部、4家龙头企业和5家合作社为成员的产业联盟党委,企业代表和合作社代表任产业联盟理事长,区域内龙头企业负责人担任村级产业顾问实行“月例会、季联席”事务共商机制,平等协商、群策群力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推动区域内各村、企业和合作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步发展,帮助联建村因地制宜谋划发展思路,商定项目规划。
村企支部联建工作计划 第5篇
三明市创新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把拓宽就业渠道、销售渠道、培育渠道作为更好运营创收的具体途径。一是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探索创新家门口就业工程发展模式,发动企业以“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鼓励能人创业带动就业”为主要措施,帮助村民实现增收。如将乐县依托上市公司温氏集团,在全县建立68个生态养鸭标准大棚,带动10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二是拓宽销售渠道。引导企业通过打通电商平台、发展订单农业等渠道,为农副产品销售提供帮助。如三明市闽东商会持续动员企业家购买结对村明溪县枫溪村优质大米、红菇、茶叶等农产品,其中大米每年近10万斤;宁化河龙贡米实施“河龙贡米产业化订单种植”项目,带动全县1667户(次)农户增收;疫情期间,市场萎缩、物流不畅、产品滞销,福建老土农业通过“食尚三明”和“人人网络”电商平台,帮助356家农户销售农副产品658万元;三是拓宽培育渠道。建立“互培、互动、互促”的人才培育制度,企业为村劳动力培训搭建平台,培育实用人才;镇村党组织聘请联建企业人才当顾问,帮助提升集体资产运营效益。结合“头雁培育行动”,通过定岗培育、到企帮扶等措施,强化村级后备干部历练。宁化县湖村镇龙头村等4个村与宁化行洛坑钨矿有限公司联建,公司开展“定单式”“定向式”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当地村民提供了20多个管理岗位,解决了300多人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