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孩子的陪伴计划 第1篇
1、不要急着批评孩子,先询问原因。遇到孩子打架的这件事,父母不要急着批评孩子,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询问孩子他为什么要打架,父母要根据孩子打架的这件事的性质来判断,如何教育孩子。自己的孩子错了,就要他勇于承认错误。如果是别人家孩子犯错了,父母也要敢于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2、要倾听孩子自己的说法。在了解事情的起因以及经过结果的时候,然后和对方的家长来协商处理这个事情。如果孩子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仅仅只是恶作剧,家长可以让对方的孩子继续道歉。如果事情有偏差,家长也可以把孩子带回家,然后耐心的教育孩子。
3、以理服人。不管孩子年龄大小,只要做错事了,就要按照正确的道理来教育他们,给他们讲其中的道理,为什么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而不是年龄大的必须让着年龄小的,首先得让他们知道对待这件事情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为年龄大小就得到偏爱!
4、妥善解决。孩子打架,家长一定不要极力维护,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应该遵循事实,教导孩子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首先就是理清前因后果,帮助孩子梳理问题,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行为,如果孩子有错,也要引导孩子勇于面对,并积极向对方道歉,取得他人原谅。
很多家长忙于工作而疏忽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自然起不到良好影响,家长提升自己应对家庭关系的能力,并利用碎片时间来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对初中孩子的陪伴计划 第2篇
1、父母关系要良好。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父母双方感情不稳定,经常吵架,那么对孩子的心理是会造成影响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一落千丈。如果孩子在一个非常和谐的家庭中成长,那么这个孩子肯定非常的乐观,对待学习也会充满很大的兴趣。
2、孩子在初一,要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初中和小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初中你的科目和知识都要比小学多的多,学习任务比较重。一定要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不要再像小学那样懒散了。
课外时间也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扩展知识的储备量。家长需要做的一点是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次数,不要让孩子过度的沉迷于手机。当然,家长也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培养他们的独立和自理能力。不要到头来,孩子什么生活技能都不会。
3、孩子上初二,家长要耐心与孩子交流。初二这个阶段,大多数孩子都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其中大多数孩子是比较叛逆的,平常跟父母说话会大喊大叫的。
在孩子上初中这个阶段,是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孩子出现叛逆的高峰期。这个年纪的孩子思想开始独立,也会有自己的小秘密不愿跟家长分享,极度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
对初中孩子的陪伴计划 第3篇
1、站在孩子的立场来倾听。很多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滔滔不绝,很少去听孩子说话,这种做法只会制造跟子女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使得两代人之间更加不能相互了解。父母和孩子说话,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用他听得懂的话去表达,说到他能听得清楚明白为合宜。长篇大论没有哪个孩子听得进去。
父母陪同孩子,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他的动机是什么。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多用耳朵听,而且还要用心,才能够从中听出真正的用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父母要尽量尊重子女的意见,子女才会乐意和父母沟通。
2、疏导孩子的情绪。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发泄情绪,孩子如果有情绪,就应该正常发泄出来,而不要憋在心里,让孩子高兴的时候大笑,郁闷的时候可以哭,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3、避免过多干涉和控制。如果父母干预太多,控制太多,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用双方都舒服的方式去相处,既不完全脱离孩子,也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才是舒服的状态。
孩子进入初中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家长会出现半依赖半独立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自尊心也会明显增强,遇到问题和困难,也不会像小时候一样寻求父母的帮助。家长想要帮助孩子,就要取得良好的沟通,这需要家长掌握一定的技巧。
初中生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1、正确看待“青春期”变化。孩子初中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变化,青春期荷尔蒙分泌,很容易萌发对异性的好感,这是一种正常反应。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给孩子进行正确观念的引导,以及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从而引导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并帮助解决烦恼。
2、帮助孩子情绪管理。初中孩子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叛逆行为严重。作为家长,应该帮助他们学会调节情绪,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驾驭自己,学做情绪的主人。同时,应使他们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3、跟孩子建立有效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多进行有效沟通,才能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亲子关系得到良好发展。而要做到有效沟通,家长要学会放下指责、评判、说教,平等、真诚地和孩子对话。
对于孩子不当的行为,家长第一反应不是朝孩子发脾气、斥责孩子,而是真诚、耐心地和孩子深入沟通,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并表示理解。至于该教给孩子的道理,在理解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孩子才能听得进去。